鄂伦春族

國繁

<p class="ql-block">中华民族 56--52</p> <p class="ql-block">  1,关于其族源,有两种说法;一是室韦说、二是肃慎说,学界多倾向后者。十七世纪以来,鄂伦春活动于贝加尔湖以东,黑龙江以北,精奇里江为中心的广大地区。</p><p class="ql-block"> 元朝时鄂伦春人被称为,“林木中百姓”和“北山野人”,分布广阔,在辽阳行省的管辖之下。明朝时说,黑龙江以北有“乘鹿以出入,北山野人”之说,就是指游猎于贝加尔湖以东,黑龙江以北的“使鹿部”,也就是鄂伦春人,清初把鄂伦春人称为“树中人”。</p><p class="ql-block"> 鄂伦春这一族称;在公元1640年,4月28日,明崇德五年三月的文献中,是以“俄尔吞”出现的,公元1683年,清康熙二十年以后,文献中多次出现鄂罗春,俄罗春,鄂伦春,“鄂伦”的汉语译音为驯鹿,汉语称其“使用驯鹿的人”,与鄂温克族关系密切。1690年,康熙二十九年十月始,“鄂伦春″族才被做为族称,正式确定下来!鄂伦春即为打鹿(养鹿)的人。</p> <p class="ql-block">  2,公元1640年,清政府将贝加尔湖以东的“索伦部”猎民编入了八牛录,鄂伦春族为索伦部其中的一部份。公元1669年,在宁古塔将军麾下设布特哈八旗,对黑龙江中、上游鄂伦春,鄂温克、达斡尔人进行管理。</p><p class="ql-block"> 公元1683年,康熙二十二年改为黑龙江将军管辖,分设副督统,总管等职,将鄂伦春人分成两部分,编入布特哈八旗的充为官兵,称为“摩凌阿鄂伦春″,未编入的狩猎为猎民被称做“雅发罕鄂伦春″。后者设五路八佐,每佐设鄂伦春佐领一名,每年派名叫“谙达”的人,到当地向猎民收缴貂皮。</p><p class="ql-block"> 1685年,清康熙二十四年,清军第二次收伏雅克萨城。有565名鄂伦春士兵参战,对雅克萨之战取得的胜利做出了贡献;1732年,清雍正十年,清政府抽调鄂伦春士兵259人,连同达斡尔,鄂温克等族3000人,编为八旗。在呼伦贝尔济拉嘛泰河筑城驻防,巡逻边境、保卫边疆。</p><p class="ql-block"> 1900年沙俄入侵,将居住在黑龙江北岸,六十四屯等地的各族和平百姓驱赶至黑龙江边,进行射杀。库玛尔路协领寿廉带领鄂伦春马队500人,进行了顽强的抵抗。</p> <p class="ql-block">  3,十七世纪中叶,鄂伦春族的社会发展还停留在,被称为“乌力楞"的父系家族化公社阶段。当时的氏族组织虽然存在,但社会的基本经济单位己不是氏族,而是“乌力楞″。每一个“乌力楞"包括着同一祖先,若干代子孙的一些小家庭。“乌力楞″的家族长称为“塔坦达″其内部生产资料是公有的,过着共同劳动,平均分配的原始共产制生活。</p><p class="ql-block"> 十七世纪中叶以后,清廷对鄂伦春族的管轄更趋严密,鄂伦春与满汉各族之间的交流也得到了发展。铁制工具和枪支的输入,以及狩猎产品同农牧手工产品的交換发展;逐步在鄂伦春族内部引起一系列的变革。</p><p class="ql-block"> 除猎场、森林、河流为公众所有以外,一些重要的生产资料已演变为私有。劳动组织和分配制度也起了相应的变化,由于原来孕育的“乌力楞″内部,各体家庭的崛起,终于导制了“乌力楞"由血缘组织演变成地缘组织,氏族制度已走到尽头。</p> <p class="ql-block">  4,鄂伦春族是世居我國北部,人口最少的民族之一。据2010年全國第六次人口普查统计,鄂伦春族人口为8196人。鄂伦春语属阿尔泰语系,通古斯语支,没有文字。现主要使用汉语汉文,也有部分鄂伦春族使用蒙语、蒙文。</p><p class="ql-block"> 鄂伦春族分布的地域主要分为十七世纪前后两个时期。十七世纪中叶以前分布在,贝加尔湖以东,黑龙江以北,直到库页岛,广大地区游猎生活。十七世纪四十年代,沙俄入侵黑龙江流域,鄂伦春族逐渐南迁,到黑龙江南岸大、小兴安岭地区。分别在呼玛尔河流域、逊河、沾河、乌云河、嘉荫河流域和阿里河流域,多布库尔河和托河五个流域。过着游猎生活。</p><p class="ql-block"> 黑龙江省有鄂伦春族,3871人佔鄂伦春总人口的47%,内蒙有鄂伦春族3573人,占总人口44%,其他散居。鄂伦春人口发展只有百年历史可查,据记载;公元1895年,鄂伦春人口约18000人,公元1917年约4111人,公元1938年约3000人。新中國建立前鄂伦春族人口下降到最低点,这与游猎民族长期居无定所,的艰难困苦的生活和无休止的战乱有关。</p> <p class="ql-block">  5,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略东北,将原库玛尔路、毕拉尔路、阿里多布库尔路、托河路置于伪黑龙江省民政厅,蒙旗科管辖。各路协领公署虽未撤消,但也成为了有名无实的机构。</p><p class="ql-block"> 1934年,伪满州国将东北和内蒙划为十四个省,伪黑河省管辖库玛尔路和毕拉路(呼玛);伪兴安东省管辖阿里多布库尔路(阿里河),伪兴安北省管辖托河路;同年废除八旗制度。名义上保留路、佐制度,但协领和佐领己成傀儡,日本特务机关派往各地的“指导官″实际统治了鄂伦春族。在日伪统治时期,对鄂伦春族釆取民族隔离政策,与其他民族悠久的联系被割断。</p><p class="ql-block"> 建国以后的1951年4月7日,经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批准,成立鄂伦春旗,鄂伦春族从此获得了民族自治治权利。自主的管理区域内的本民族事物。1952年,鄂伦春旗改为:鄂伦春自治旗。1957年黑龙江省成立了呼玛白银纳、爱辉新生、逊克新鄂三个鄂伦春民族乡。</p> <p class="ql-block">  6,鄂伦春人信奉的宗教是,具有自然属性的萨满教,宗教与民族特有的原始观念,紧密结合。他们的宗教形式为自然崇拜,图腾崇拜和祖先崇拜,“萨满″是人神之间沟通的使者。</p><p class="ql-block"> 鄂伦春人敬奉的神很多,天上的日月星辰,风雨雷电;地上的金石土木,山川水火都有神灵,这些都是他们敬奉的对象。除此之外他们的先民崇拜“牛牛库"(熊),“老玛斯“(虎)图腾。忌讳直呼熊、虎名而是称它们为:“宝日坎″(神),“诺彦″(官),“乌塔其"(老爷)。他们更敬祖先,长辈,父母,因是生他养他的人,敬官佐,如同父母长辈官佐命令将唯命是从。</p><p class="ql-block"> 鄂伦春族人施行的礼仪为跪拜礼,拜神灵,拜祖先,拜父母,平辈人中互相致以“打千”礼,即右脚上向前半步,右手触膝,女士则用下蹲礼,与清朝满族人礼节相同。</p> <p class="ql-block">  7,鄂伦春民族,生活在原始的大森林中,靠一人、一马一杆槍讨生活,有时是单人行动,有时是弟兄相伴,有时是全家上阵,遇到猛兽需要集体围猎。人们常说;要猎人捕到狡滑的狐狸,就要比狐狸还狡滑,他们需要斗智斗勇,出其不意,认真观察,掌握野兽的生活习性和行动规律,锻炼出超出常人的能力和胆略!</p><p class="ql-block"> 古代捕猎工具简单,多以弓箭,刀槍棍棒为武器,有时一袭不能至命,只能以身相博,猎民常有不幸事件发生。近代捕猎多火药枪,新中國以来,政府为猎民们配备了现代步槍。猎民们兼做护林,使他们减少了很多的风险,收获颇丰。</p><p class="ql-block"> 狩猎是鄂伦春族人生存的需要,一年四季都游猎在茫茫林海中。猎马和猎狗是鄂伦春猎人不可缺少的帮手,被称为“猎人的伙伴″。鄂伦春人的猎马和猎狗都很通人性。出于这个特殊原因,鄂伦春人是严格禁止杀马或杀狗的,也绝对不能吃马肉和狗肉的。</p> <p class="ql-block">  8, 鄂伦春人的婚姻还是,父母包办的一夫一妻制,氏族外婚姻。还实行间接交错的从表婚制。经过求婚、认亲、过彩礼结婚等过程。彩礼以马匹为主,严禁氏族内婚姻和性行为,在商订认亲的日子里,男方要在女方家住二十天至一个月时间。姑娘要给新郎換上一件黑皮子镶边的新衣服和红布坎肩。背面和肩头要绣有云纹,未来的新娘要把头发梳成两个辫子缠到头顶,这是定婚的标志。</p><p class="ql-block"> 在结婚那天,新郎和伴郎一齐骑着马,以赛马的形势到达女方住地,经过一系列的仪式后,当晚就住在新娘家里,第二天新郎一行人接新娘上路。英气的新郎一改平时装束,帽子插貂尾并饰有四条飘带,新娘则头带红巾,与汉族不同的是:新郎、新娘都骑马、跨刀。</p><p class="ql-block"> 现在的鄂伦春自治旗,由各民族人民混居,民族间和谐相处,完全是一座繁华的,兴旺的,具有鄂伦春民族风格的美丽城市!即使到了下面的民族村落,也很难看到游猎的鄂伦春民族,过去了模样!</p> <p class="ql-block">  9,鄂伦春猎民将猎捕到的狍子,用狍子皮做成口袋,整个人钻进去,用它当成睡袋,可以随时睡觉,零下40--50度的严寒也不怕。把狍皮和鹿皮用火碱或硝熟制成革,用鹿筋纺成线缝制成皮衣或皮袍边角,领口,袖口上镶嵌花边花纹即美观又大方。显现出鄂伦春女人心灵手巧,他们管这样衣服叫“苏恩”,用狍子的头皮做成的狍头帽,精美、大方又形象,他们管它叫“密塔哈”。用鹿和犴皮作成的靴子叫“温得”好看、舒适耐用,用狍脖子皮毛朝外做成的靴子叫“其哈密”,在雪地行走无声无息。鄂伦春妇女,心灵手巧,从男人穿戴,到日常生活用品都要靠自已手工制作。桦树皮做出很多精美的作品,为生活代来了方便,如今己成为工艺美术品。</p> <p class="ql-block">  10,猎人们捕获的猎物就是他们的食粮,饮食上完全以兽肉为主。他们架起铁锅,用桦皮桶打来山泉水,点起火;一家人围在一起煮肉,有时也烧肉或烤肉吃。他们喜欢把的动物心肝和腰子,献给老人和贵客。他们在做的时候也会在肉锅里放上花椒大料,把采集来的山葱放在肉锅内提香,釆来山韮菜花做成酱,当沾料食用。有时也用猎获物交換些粮食,但多以面粉为主,制成炒面,进山时当做干粮。面食以汤饼多见,有时也采集些野菜、山果食用,他们非常喜欢当地山边上生长的柳蒿(野菜的一种),有时也要把肉制做成“干”待用。</p> <p class="ql-block">  11,历史上,鄂伦春猎人的房子,主要是就地取材,怎么方便就怎么做,他们的房屋有“斜仁柱”,“土窨子和木刻楞”。</p><p class="ql-block"> 斜仁柱,又叫撮罗子,山外人美称仙人住,就是羡慕猎民喝酒吃肉,像“神仙”。斜仁柱就是用当地的松木干或桦木干,砍下约二十几根就够,將稍头留好叉,支成个园椎体形,外围用桦树皮或兽皮一围,里面的空间住人,中间用石头或三角架支锅,锅底下架火。烟从柱顶冒出,南面留好人出入的门,非常简单又实用。北面正中的空间不准家里的女人或孩子坐,因为那里需要供“山神”,猎人行猎需要山神保佑。</p><p class="ql-block"> 地窨子,用的很少,只适合单个猎人,寻一山坡背风处,挖个地窖,半地下半地上里面只要能装下一个人,如果要长住里面在垒个炕更好,在用泥土垒成锅灶留出走烟处,上面搭好棚盖以不漏风雨为准。这样的屋子可以长期使用,这个猎人走了可以留给下一个猎人。</p> <p class="ql-block">  12,“木刻楞”是猎民长期居住的房屋,用一根根原木砍成平面,木头的两头用斧子或锯锯出漕口,然后垒起,大家都叫它木刻楞,这种房子冬暖夏凉。一直延续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猎人们有了长期居住的地方,就要放置一些杂物,更需要一些倉库,他们就用桦树皮支成的棚子他们叫“林盘”,用布支成的棚子他们叫“麦汗”。</p><p class="ql-block"> 架空起来的棚子他们叫“奧伦”,用奥伦这样的高脚屋保存一些衣物,肉干,干菜,粮食,夏季防雨,防潮湿。</p><p class="ql-block"> 如今的斜仁柱,木刻愣,高脚棚都是为了开发旅游,叫人们参观而复制的。猎民们早已经定居,过着现代人一样的生活!</p> <p class="ql-block">  13,公元1957年,黑龙江的呼玛、黑河、孙吳、逊克等县先后成立了鄂伦春民族乡。公元1958年,在党和各级人民政府关怀下,鄂伦春族猎民走出森林,结束了游猎生涯。住进了政府为他们盖的新房,实现了生活方式的变革,为了教育和启发,使他们尽快放弃游猎生活,向农牧转变,组织他们到内地参观学习。他们看了城里的楼房、汽车,大马路,惊讶的不得了;城里“房子落房子,房子满街跑”简直不得了。旗政府给他们划定了草场,帮助他们发展牧业和农业。公元1996年鄂伦春的自治旗政府发布,全面禁猎,鄂伦春人告别了猎马和猎枪,转向了农耕养殖。</p><p class="ql-block"> 鄂伦春民族是共产党叫他们获得了新生,告别了野人的生活,放下的是猎马、猎槍,挺起的是民族的脊梁,一步跨进新时代!</p> <p class="ql-block">  14,鄂伦春是个讲唱文学十分发达的民族,包括传说、故事、神话、谚语、谜语、歌谣、笑话、歇后语等。长篇讲唱文学“摩苏昆”是鄂伦春讲唱文学的珍品,“摩苏昆”以讲唱结合的方式,讲唱英雄“莫日根”的成长和苦难身世,故事可以连续讲唱数十天。故事的语言流畅押韵,精练朴实,曲调起伏,悦耳动听,带有浓郁的民族传统韵味!</p><p class="ql-block"> 鄂伦春妇女特别能干,在过去的时代同男人一样进山捕猎。维持家务,生儿育女,生活的十分艰苦。但她们对将来却充满了希望,把生活装扮的更加美好!鄂伦春妇女的刺绣,手工艺,桦皮制作都堪称一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