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源段氏与望春桥

段允生

<h3>济源段氏与望春桥</h3><h3>段允生 &nbsp;2020年3月2日</h3><h3>济源九景十大怪,“石桥春望”和“老城东门朝北开”分别为九景和十大怪之一。石桥就在城东门外,旧称通济桥,后称望春桥,俗称东门桥。</h3><h3>我从部队转业至济源城后,在距离东门桥300米处的家属院住了30年,在东门桥上来来往往了无数趟,直至2019年在为编修《济源段氏通谱》准备资料时,才知道我的先辈重修过该桥并将其更名为望春桥。</h3> <h3>请看2019年1月出版的《济源金石録》第一卷第108--109页转载的《重修望春桥记》全文:【济之东门外,浝水自西而来,遶北而东。夏秋之交,遇狂风疾雨,浝水受万谷之流建瓴而下,怒浪惊涛,渠深岸阔,行人莫得渡。先是每岁搭木桥,然水涨则崩,事劳而无济。金大定十七年(1177),夏公提始创建石桥,明万历十二年(1584),邑侯王公重修,历今百三十余年矣。波撼车轰,巨石折裂,过者危之。康熙五十三年(1714),家严膺简命旬宣两浙。便道归里,目击心营,命景文兄弟以受其事。景文既承严命,鸠傭储材,凡四阅月而工料毕备。经始于康熙五十八年(1719)正月二十七日,又以一邑通衢,士夫、齐民、车马杂沓,不可久旷。昼夜趱催,竣事于本年八月十五日。夫物之创兴者,古人之擅美于前也;工之继起者,今日之增华于后也。兹桥旧名“通济”,旧志载“石桥春望”为邑景之一,盖以登斯桥也,千山重叠,万壑参差。王屋、天坛,峙其西;林木蓊郁,园花芳菲,茶泉卢墅列其东;百雉连云,重楼插汉,金城粉堞障其南;龙蛇波腾,珍珠泉涌,枋口济渎流其北。时当春日丽阳、杏花人醉、和风扇物、芳草马嘶,凡群山之呈秀,众水之拖蓝,悉会萃于一望之中矣。故《志》美“春望”,文即实其名曰“望春”。庶几名以景著而意广旧志。家严曰“可”。景文兄弟爰载笔,以纪诸石。】</h3> <h3>这篇记文撰于康熙五十八年(1719),原载乾隆二十六年(1761)本《济源县志》,作者是邑人段景文,即济源同乡人段景文。将记文中的主要内容译成白话文,即:石桥是夏公于金大定十七年(1177)创建的,虽然由侯王公于明万历十二年(1584)重修,但至今一百三十多年了,已经成为危桥。康熙五十三年(1714),家严从浙江回来探亲看到这种情况后,命景文兄弟修这座桥。景文准备了建筑材料,于康熙五十八年(1719)正月二十七日开工,经昼夜催赶督促,于当年八月十五日竣工。景文提出把通济桥改为望春桥,家严表示同意。</h3><h3>“家严”是在别人面前对自己父亲的谦称。段景文的父亲段志熙,时任浙江布政使,相当于现在分管民政、人事、财政的副省长。段志熙倡导重修杭州拱宸桥和命二子重修济源通济桥的时间,同为1714年。父亲远在浙江,忙于公务;胞弟段元文时任江苏泰州知州,也是鞭长莫及;于是段景文就挑起了具体负责修桥的重担。</h3> <h3>段景文是个乐善好施、敢于担当的举人。《济源县志》卷十人物·孝义20页记载:【段景文,字觐光。工诗文,性豪迈,好施与,轸恤贫乏。会岁歉闭籴,邑困窘,捐资赈粥,又出谷数千石,减价平粜,远近胥赖以济。丁酉举于乡(康熙丁酉科举人),以荫生需次部曹,未仕而没,时论惜之。内助陈泽州相国文贞公侄孙女,以夫子好善踵而行之。邑东门外浝河北岸,路甚卑,水涨则淹没,捐费增培。人颂其德,亦善事之一也。】文中“内助陈泽州相国文贞公侄孙女”,说的是:段景文的妻子是山西泽州人相国文贞公陈廷敬的侄孙女。</h3><h3>段景文在记文中提出将桥的名字改为望春桥的理由是,旧志载“石桥春望”为邑景之一,......《志》美“春望”,文即实其名曰“望春”。“石桥春望”是清· 萧浚写的一首五律,诗曰:“望春春早到,闲步望春桥。迟日变金柳,和风煦碧霄。山光匀翠黛,鸟语竞呼招。四野勤东怍,平畴极目遥。”这首诗的题目虽然用了春望二字,但诗文两处写了“望春”,一处把“望春”与“桥”连起来为“望春桥”,段景文想把桥的名字改得更有诗意,因为他也是一位诗人。</h3> <h3>段景文著有《独轩》诗稿行世,其中两首七律编入了《济源县志》。其一是《灵山晚照》:“一峰螺髻拥平阡,金碧珠林日影偏。缥缈冈陵凝紫气,纵横井里散晴烟。霞烘野树归鸦噪,人对斜晖放鹤还。灵异果然灵岫萃,渔村不羡楚云边。”其二是《沁口秋风》:“摩云两壁夹寒流,谷邃天高爽籁幽。翠扑衣裳岚影动,凉侵肌骨水光浮。凿渠尚赞卢侯绩,作赋还生楚客愁。吹尽六尘清境界,胜游何必在深秋。”</h3><h3>这两首诗写的是济源九景中的两景。济源九景各有一首诗称颂,分别由清代六位诗人撰写,段景文是六人之一,撰了九首中的两首。</h3><h3>深厚的文化底蕴,使得段景文有能力、有勇气、有资格提出将通济桥更名为望春桥的议案,不仅得到了其父亲的批准,而且得到了广泛的认可,载入了县志。2003年重修拓宽这座桥时,“望春桥”三个大字被刻在桥西护栏上。</h3> <h3>行文至此,济源段氏与望春桥的往事,还得加上一笔。《续济源县志十卷·文艺》记载:【望春桥,旧名通济,在县东门外,康熙五十八年邑绅段志熙重建,皆石也,故历多年。廪膳生段叙钧、大学生段启钧自鸠工材石,补修通济桥并于嘉庆十八年告竣】。从此记载可知,在段志熙命其子段景文、段元文于康熙五十八年(1719)重修通济桥后,段叙钧、段启钧又于嘉庆十八年(1813)补修了通济桥。</h3><h3>文末再说几句:本文中的段氏人物,均系元朝末年从山西稷山县迁来河南济源县的四公后裔,段志熙为11世、段景文、段元文为12世,段叙钧、段启钧为15世,我为21世。</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