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说不清也道不尽

阿诚

<p>文字原创:阿诚</p><p>图片摄影:阿诚</p> <p>从参加工作至今,数年来往返湖北不计其数,也在湖北生活工作过,寻思,对湖北应当是熟悉而了解的。可是,当要提笔用文字来描叙湖北,却不知如何道来!</p><p><br></p><p>第一次去湖北,是去恩施的一个乡村小学实习支教,那时还未踏出校门,一腔激情满怀,只是随了大学的一个社团组织,一声去湖北,就稀里糊涂的去了,也没多考虑,就来到了神农架林区的那所小学,与谜一般深邃的神农架和一群可爱的孩子一起,一呆就是一个学期。</p> <p>那一年,我几乎踏遍武汉的三镇街巷,在李白的“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里流连忘返。黄冈的东坡赤壁,红安县的李先念故居纪念园,武当山亘古无双胜境的霞光,恩施土司城古老而淳厚的民风民俗,是那样深刻地留在记忆中。</p><p><br></p><p>一生爱写作爱摄影,曾经用文字描绘过祖国许多地方的山河秀美,风土人情。湖北,即使记忆里的足迹雕塑般立在我的岁月里,我却难于写下一句一词。华夏文化的远古,使得很多地域有着特定的人文精神。杜甫就把四川写成"我行山川异,忽在天一方。但见新人民,未卜见故乡"。川人忠厚善忍,湘人霸蛮不拘细行琐德,赣人佬表多善,豫人仁义耿直,鲁人宽厚豪爽,唯有湖北面目模糊,说不清也道不尽。</p> <p>是湖北缺乏个性?当然不是,纵三镇簇拥,千湖之省,始祖炎帝故里,楚文化底蕴深厚。但究竟是什么呢?</p><p><br></p><p>作家秦榆出版过一本书《湖北人的性情剖析》,是2006年中国电影出版社出版的图书,据说这本书卖的很好。秦榆在书中用很多的文字写湖北人的"神鸟"崇拜,如果用一句话可以深入人心的描述一个省,那就是"天上九头鸟,地上湖北佬"。</p><p><br></p><p>可以说,绝大多数人,对湖北的印象都来源于这句话。</p> <p>《湖北人的性情剖析》一书写道,“天上九头鸟,地上湖北佬”似乎成了湖北人的代称。但使用这句俚语的人,大多是抱着对湖北人的贬损之意而来,人们很少去细究这一句话的来历。其实,当我们拨开这层笼罩在这句俚语上的面纱之后,会发现我们对湖北人是有着诸多的误解。</p><p><br></p><p>俚语,民间非正式、较口语的语言。俚语的形成,是其他词汇的变形、换义,采用隐喻、明喻、民间词源,褒义和贬义化的转喻、夸张而来。作家秦榆把“天上九头鸟,地上湖北佬”定义为俚语也是恰当。一如“京油子、卫嘴子、保定府的狗腿子““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等俚语,可是,这些远没有九头鸟的影响广泛且深刻。</p> <p>九头鸟是九凤的别名,凤凰的一种,传说中的火神,是楚人的祖先祝融,他是火凤的化身。九凤自古是楚人崇拜的九头神鸟,聪慧机智。所以,大家都说湖北人极其聪明敏捷,我也非常认同。从古至今,湖北人材辈出,秭归屈原,钟祥宋玉,公安“三袁”,竞陵陆羽,潜江曹禺,宜都杨守敬,黄冈李时珍、李四光、闻一多、董必武,郧阳杨献珍,襄阳米芾,沔阳张难先。军界刘冬冬上将、赵可铭上将、曾幼诚中将、陈达植中将、张诗明中将均籍贯湖北。</p><p><br></p><p>明代刘伯温所著《郁离子·九头鸟》寓言,九头鸟寓意"一头得食,八头争食",讽刺不顾全大局,不识大体,目光短浅,自相残杀然自作自受,自吞恶果。有人于此拿张居正的事迹来佐证,说张居正改革时曾任用九位湖北籍的官员。还有人说湖北人像九头鸟一样好勇斗狠,“上战场,枪一响,老子今天就死在战场上了!”林彪这句话说的就是“九头鸟”的野性。</p> <p>褒也好,贬也罢,一句”天上九头鸟,地上湖北佬“其实很意味深长的表现着湖北人的个性,甚至,连湖北人自己也说不清楚是褒是贬。</p><p><br></p><p>一句俚语,很多解析和说法,似是而非。古往今来,湖北一直是“九省通衢”之地,湖北人经商的意识素有传统。清道光年间《汉口竹枝词》中就有一句:“此地从来无土著,九分商贾一分民”。</p><p><br></p><p>因此,湖北佬厉害,经商厉害,做官厉害,算计利害,打架厉害,读书厉害……总之,样样都挺厉害,大家几乎一致高度认同。</p><p><br></p><p>然而,自古浸染商业文化之中,有“九头鸟”聪明厉害的湖北商人,就是形不成如明清时期享誉全国的“徽商”、“晋商”、“潮商”等大商帮呢?明清十大商帮没有“鄂商”,而今,又是浙商、粤商,沪商,甚至赣商都大出风头。</p><p><br></p><p>这其中的蹊跷难道不值得探寻?</p> <p>作为楚的发祥地,湖北几乎浓缩了所有楚文化的风采、文明与历史的交错。商朝建立起,湖北即纳入商的版图,形成强大的部落联盟,号称楚蛮,也就是楚国的前身。中国五千年历史长河中,楚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代表。昔年孔圣人游历楚国,发出“朝闻道,夕可死矣”的感慨,可见楚文化浩瀚博深。</p><p><br></p><p>春秋战国时期,武王克商以后建立天下共主的周王朝,在继承先周文化的基础上,兼收并蓄商和其他华夏部族的文化,形成我国历史上独树一帜的周文化。如果北方诸国属于“周”文化,楚国则是独树一帜,另立门户。以至于现在由“楚”演成出很多形容词,比如,翘楚、凄楚、酸楚、痛楚、楚楚动人,这都是楚文化的重要贡献。</p> <p>湖北的方言里,有句俗语,发音“不服诌”,就是不服气的意思。在有关楚文化的文献中,许多学者都认为“不服诌”的书面语,应译为“不服周”。这句民间俗语,其实反应的就是周和楚的百年恩怨。</p><p><br></p><p>公元前656年,齐桓公率兵伐楚,历数楚国两大罪状,其一是“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另一条罪状是:“尔贡包茅不人,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寡人是征”。说明楚国不向周王朝按时纳贡,已有很长的时间,恩怨远不止一年半载形成。</p><p><br></p><p>楚和周的矛盾不只是一个时期。楚与周相互都看对方不顺眼,楚拒绝向周进贡,直接让周火了,周伐楚前后三次,仗打的规模都非常大,然而,尴尬的是,周昭王打了三次大仗都没打赢周,自己还死在伐楚路上,这下楚和周就彻底闹掰了。周想,吾辈堂堂天下老大的周天子,竟然打不过自己手下的一个小弟?而且这个小弟还一直瞧不起尔等。从此之后百年矛盾,几度征伐,周与楚之间势如水火。</p> <p>此后楚国都城虽历经辗转更迭,但都未出今天湖北境内,湖北这片土地上,无处不散落着古楚国的余韵,也见证了楚国从骄阳走向黄昏。楚地气候湿热、虫蛇出没,楚人由此形成了信祀好巫的民风,湖北大量出土的漆器与青铜器,复杂精美,具有浓厚的巫文化色彩。</p><p><br></p><p>楚文化的传承,湖北人是很有危机感的,任何针对楚国与湖北关系的质疑,都会招至群起而攻之。初始都城之争,屈原出身地之争,甚至是他的投江地之争,都是热闹非凡。湖北人十分想留住这些荣耀,不惜将做生意的湖北商人都改称楚商,以期和晋商一样,成为当地的招牌。</p> <p>“楚虽三户,亡秦必楚。” 楚南公这句话,一直是湖北人的骄傲,可是谁还知道,作为“三户”的“昭、屈、景”,其后人在哪?从湖北民众性格特性可以证实这一点,当年楚国从大山中走出,成为春秋五霸,靠的是“拼搏进取、开放融和、革新鼎故和至死不屈”。</p><p><br></p><p>可是,现在的湖北,“天上九头鸟,地上湖北佬”,世人津津乐道的这句俚语,更多体现的是对湖北贬义的另一面。</p><p><br></p><p>其实,古楚国不止湖北境内,以今湖北全境和湖南北部为中心,向周边扩展到一定的范围都叫楚国。因此湖北和湖南都源于楚文化,湖北惯称荆楚、湖南谓之湘楚。但是,两湖相比,湖北则更多的传承了楚文化的精髓。</p> <p>纵观历史,荆楚湘楚本是一家。从地形上看,湖北与湖南是连为一体。今天的湖北省,东、北、西三面分别为大别山、伏牛山、武当山、巫山,中南部为平原。与之相对,今天的湖南省则东、南、西三面环山,北面敞开为平原,二省连起来才是一个完整的地缘结构。</p><p><br></p><p>汉代时的湖南、湖北还有河南的一部分统称为荆州。到了隋唐时期,改称鄂州,今天湖北的简称“鄂”就是来源于此。到了宋代,天下分十五路,又改名为荆湖北路,简称湖北路,湖北名称首次出现。到了元代,天下重新划分成十一个行省,其中就有湖广行省,包括了今天的湖南、湖北、广西乃至贵州的一部分,直到清朝康熙初年,湖广行省以洞庭湖为界一分为二,才形成了今天的湖南省和湖北省。</p> <p>历史上的人口迁移,也让湖北湖南居楚有别。湖北地理位置便利,“九省通衢”吸收外来文化容易,但也有缺点,湖北由于战略地位重要,每次国之将乱,首当其中的便是湖北。从三国争霸到安史之乱,从南宋抗金到元未农民军起义,湖北始终是主战场之一,战争带来的不仅仅是人物史记,也是湖北原住居民的大量逃离,可以说现在的湖北民众,与楚人后裔关系不大,只不过占据楚地,文化由地域而人为。清朝“湖广填四川”之后,湖北人大量迁出,外来移民形成新湖北人的主体,襄阳人来自北方,荆州荆门江汉地区大多是北方和江西人迁徙混合,黄冈人多为江淮民系(黄孝片),武汉以南属于江西民系,湖北境内实际楚人很少了。</p><p><br></p><p>各地移民的迁徙,冲击和变革着楚文化,湖北的“天上九头鸟,地上湖北佬“褒与贬的寓意,也许从这里可以观止一二。反观湖南的”忠诚、担当、求是、务实、创新、图强、胸怀天下”,其实,与楚文化的精髓有异曲同工之妙。</p> <p>“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洞庭之南;华夏之中。长江贯而东西;黄河曲而上下。山清水秀,千湖之省,万江之源,土地肥沃,水源盈沛。湖北,是道不尽的美丽,数不完的历史,“梦里百年文犹在,苍穹万丈我迟来”</p><p><br></p><p>荆楚大地,一年四季都是景,俯拾尽处,不无美丽,可谓羡佛迷仙,三江两岸猿啼声声,春秋不绝,闻者如诉,欲思不解。湖北的一切与我半是惆怅,半是幽怨,隐秘虚无,总教人愁肠百结,说也说不清,写也写不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