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致敬!真相的探寻者</b> </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高二(14)谭丁宁 指导老师 叶登峰</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1910,大夜弥天,奋身恶疾</b> </p><p> 1910年冬月,哈尔滨已俨然一座死城。这里正在爆发全世界最恐怖的瘟疫——肺鼠疫。街道上满是尸体和苟延残喘的活死人,而唯一在运转的是运送死人的马车。</p> <p> 《白日新闻》记者金木来到这里,目的不过是来采访当时的防疫总医官——伍连德。可伍连德却拒绝了:“这里只有病人和防疫人员,不需要看热闹的记者。”但为了留在这里了解并记录最真实的疫情,经过培训,金木学会了基础的防疫知识,并成为了一名正式的防疫人员,和军警一同看守接触者隔离车厢。 这里只有接触者,但需要控制的,不仅仅是肆虐的疾病,还有一些盲从于宿命论和宗教的无知百姓。一次,一位被隔离了四天的男子叫嚣着强行要求离开车厢回家,后趁防守松懈半夜和两位老乡乘手摇车潜逃。金木浑然不顾自己只是个记者,第一时间就和几名军警沿着轨道去找人。轨道的两旁是齐膝的厚雪,他深一脚浅一脚地向前探索着。在路上,他发现了其中一名接触者已因鼠疫病发而吐血身亡。再向前走,找到的只会是感染的患者或是僵硬的尸体。可他硬是冒着危险找到了剩下两位患者,并将尸体处理完善后才返回。 </p><p> 疫情结束后,他在日记中写道:</p><p> “我绝不是,也绝不想成为一个只看热闹的记者。”</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2003,只问耕耘,不问收获</b> </p><p> 2003年 “五一”前,所有能离开的人都仓皇逃出城外。然而,人流中有个团队,反倒逆行来到水深火热的疫情前线。正应他们的口号——“探寻事实真相”。他们是“新闻调查”栏目。</p> <p> 北京市人民医院——“非典”中人类与疫情最大也最艰难的一次斗争爆发的地方。二百余名被误诊的患者与被感染的医生隔离在这里,没有一个能逃脱病魔的獠牙,可他们还是去了。节目会被禁播吗?这样的采访有意义吗?明明前路有那么多的未知,但他们去了。因为对真相的探寻,与真相被世人知晓的渴望。离开病房后独自一人时,对死亡的恐惧却于寂静中悄无声息地袭来。仅仅因为鼻息发烫,额头冒汗,就认为自己也许命不久矣。可这时他们心里,却是想着再进一次病房,多做一回采访。 </p><p> 多年之后,也许人们只记得“非典”疫情之严峻,却记不起,是谁曾迎着人流逆行,抱着“虽千万险吾往矣” 的决心,把“非典”疫情的真实情况带到人们眼前。但他们说: </p><p> “只问耕耘,不问收获。”</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2020,招之能战,直击一线</b> </p><p> 2019年12月,相似的疾病卷土重来。可悲的是,面对这样脆弱、渺小的生物,我们的科学家还是束手无策,只能任冰冷的数字直向上攀升。但可喜的是,有更多的人心里并不冰冷,奋身投入到这场艰苦的防疫抗疫中去。“一个人走得很快,但一群人才能走得更远。”在这次疫情中,也涌现出了更多如“新闻1+1”栏目、 “三联生活周刊”报社等一大批优秀的新闻人团队。病房里,他们穿着厚重的防护服,战战兢兢却也一字一顿地询问病人情况;夜深了,他们携着对死亡的恐惧,手指颤抖却也字字铿锵地写下对真实疫情的记录。微博论坛上,有多少网友在报刊下的评论里激扬文字,或褒或贬,却都建立在新闻人们用心血凝成一字一句的报道之中。</p> <p> 镜头里人头攒动,每个脸上都写满了不安。只有镜头前这个拿着话筒的人,坚定地向全国人民报道着现场实况。他们都是一个个普通家庭中的子女、父母、爱人,但这个春节,站在最前方的他们,并没有告诉家人自己去哪儿了,知道终是瞒不住,才通过直播告诉他们:</p><p> “请不要担心,我会做好防护再报道!” </p><p><br></p><p> 新闻人这一职业看似简单,既无刀光剑影,也无高深难题。但要做到无论前路有多少荆棘,身畔有无人相伴,都能始终不改其职、不改其志,保持对真相的渴望,却从不停步,敢于把事实公之于世,而毫无惧意,此亦难于上青天。从鼠疫时一个个体的踽踽独行,到非典时一个团体的孤军奋战,再到此时,由众多新闻人组成的群体活跃在新冠疫情一线,让自己离危险无限近,离安定无限远,只求拉近与事实的距离,不断疑问、不断推翻、不断重建事实,并尽可能真实地把结果带到更多人眼前,让那些被无知蒙蔽、让偏见误导的人们“看见”真实。经历过了灾难与苦痛,我们往往会记住那些报刊上的英雄楷模们,而他们背后,这些英雄事迹的搬运工,这些正在壮大的群体,他们的价值也同样令人尊重。 </p><p> 让我们记住白衣天使,让我们记住无名英雄,但也让我们记住,背后默默付出的他们——灾难前的探寻者,并致以同样崇高的敬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