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西游途中的红色景点

狄方

<p>  2018年11月3~11日,借着因配合上海举办首届国际进口博览会而放假的机会,我们开始了川西自驾游的旅程。</p><p> 旅途中,有许多地方都留有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足迹和故事。走访这些地方,能感受到当年革命先辈们大无畏的献身精神,坚定的革命信念。所以,这也是一次红色之旅!</p><p> 本篇记录了我们到过的五个在红军长征期间发生过重要事件的地点:</p><p> (1)磨西古镇</p><p> (2)安顺场</p><p> (3)泸定桥</p><p> (4)两河口会议纪念馆</p><p> (5)卓克基土司官寨</p> <h1><b>【磨西古镇】</b></h1><h3><b><br></b></h3><h3></h3><h3> 磨西古镇位于甘孜州泸定县南部,地处贡嘎山风景区东坡,海螺沟冰川森林公园入口处,属海螺沟风景名胜区外围保护地带,是海螺沟名胜风景区的旅游接待基地和入口,磨西镇距成都约304公里,距泸定52公里,距康定约70公里。</h3><h3> 现在,古民居实际上已不多见,较具特色的是1918年法国传教士修建的天主教堂。</h3><h3> 1892年左右,法籍传教士彭某在丹巴传教遇害,获赔白银2000两,其弟弟用这笔赔银在磨西置地,为建磨西教堂作准备。彭弟初来磨西租一汤姓的民院设教堂传教,发展教徒。1918年彭主持修建磨西天主教堂,1922年完成神甫座房,1926年钟楼、经堂落成。</h3><h3></h3> <h3>  磨西,羌语为“宝地”。</h3><h3> 磨西古镇建在一个东西北三面绕水环山的倾斜高台平地上,古镇入口岔成两条马路。一条通往古镇,一条穿过新城,绕城后汇合成一圈。石板铺设的古镇上,楼房紧挨着聚集于路两边。</h3> <h3>  磨西古镇是红军进入甘孜藏区的第一镇。</h3><h3></h3><h3> 1935年,红军长征路过此地,毛泽东主席临时下榻于镇中天主教堂内,召开了著名的磨西会议,部署了飞夺泸定桥的具体计划。 随后,红军抢夺泸定桥,毛主席跟随红军主力渡过了泸定桥。</h3> <h3>  立于天主教堂旁侧的毛泽东中年时期形象的铜像,由当地各族人民和甘孜州商会各企业自愿捐款建造。</h3><h3> 铜像总高8.3米。其中人像高5.29米,象征毛主席于1935年5月29日进驻磨西镇。像基高3.01米,顶面积9.60平方米,象征我国960万平方公里国土面积。</h3> <h3>  &lt;十六字令三首&gt;:山,快马加鞭未下鞍。惊回首,离天三尺三。 山,倒海翻江卷巨澜。奔腾急,万马战犹酣。 山,刺破青天锷未残。天欲堕,赖以拄其间。 </h3><h3> 这是毛泽东在红军长征中写于一九三四年十月至一九三五年十月。红军跨五岭、越乌蒙、翻雪山、过六盘,翻越崇山峻岭,历尽千难万险,表现出大无畏的革命精神;表现出乐观豪迈,英勇顽强的气魄。</h3> <h3>  磨西天主教堂坐西朝东,为中西合璧四合院建筑,建有经堂、钟楼、神甫楼和男女生宿舍,建筑面积289.7平方米。教堂内装修雅致,有柱12根,每根顶柱上都有木制树叶雕花,并绘有少量花纹,望板上绘有玫瑰花,极具西方浪漫色彩。 </h3><h3> 钟楼共3层,楼顶采用六角形攒尖顶,由6根圆柱抬顶,窗为桃尖形,二层为四角形,用四方长形砖柱托檐,有方形窗、拱形大门,门两侧有圆柱各一根,并绘有花纹图案,极具东方古典建筑风格。</h3> <h3>神甫楼是一幢两层三直青砖土瓦房。</h3> <h3>  1935年5月29日晚,毛泽东召集同天到达的朱德、周恩来、王稼祥、张闻天、秦邦宪、陈云以及邓小平等在神甫房开会,具体研究北上抗日的方针,史称“磨西会议”。</h3> <h3>毛泽东住所</h3> <h3>古道别院——我们旅途居住的民宿</h3> <h1><b><br></b></h1><h1><b><br></b></h1><h1><b>【安顺场】</b></h1><h3><b><br></b></h3><h3> 安顺场位于四川省西南部的大渡河中游南岸,距石棉县城11公里。</h3><h3> 安顺场,历来为兵家必争之战略要地。1863年5月,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率部万余到达安顺场,前有天险,后有追兵,石达开率众几次渡河均告失败,最后全军覆没。<br></h3><h3> 1935年5月,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又来到安顺场,蒋介石扬言“要朱、毛成石家军第二”。但是,红军在当地群众,特别是50多名船工的帮助和支援下,在此强渡大渡河成功,在中国革命史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安顺场从此以“翼王悲剧地,红军胜利场”而闻名于世。</h3> <h3>中国工农红军强渡大渡河纪念碑</h3> <h3><h3>  1935年5月,毛泽东、朱德率领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在巧渡金沙江后,红军先遣队以讯雷不及掩耳之势夺得大渡河边仅有的一只小木船。5月25日,由红一团团长杨得志、一营营长孙继先指挥,在南岸红军强大的枪炮火力的掩护下,以17勇士为先导,打响了红军长征途中举世闻名的强渡大渡河战役。以红一团一营二连连长熊尚林为首的红军17勇士,在当地苦难深重的老百姓和船工的协助下,不顾大渡河的惊涛骇浪,冒着枪林弹雨,以摧枯拉朽之势,迅速北渡强渡成功,歼灭国民党第二十四军守敌,占了北岸桃子坪敌守军阵地。</h3></h3><h3><br></h3><h3>红军渡河地点</h3> <h3>当年红军留下的标语口号。</h3> <h3>红军强度大渡河战役指挥楼</h3> <h3>古木亭</h3><h3>联题:翼王悲剧地,红军胜利场。以纪念中国工农红军的胜利!</h3> <h3>流经安顺场的大渡河</h3> <h3>当地的景色、民居</h3> <h3>中国工农红军强度大渡河纪念馆广场</h3> <h1><b><br></b></h1><h1><b><br></b></h1><h1><b>【泸定桥】</b></h1><h3></h3><h3><br></h3><h3> 泸定桥位于四川省甘孜州泸定县城西,横跨大渡河两岸,是一座铁索桥。泸定县可以说是318国道出川入藏的第一个县城,走318国道去藏区都会经过这里,素有“甘孜州东大门”之称。</h3><h3> 泸定桥历史悠久,清朝康熙皇帝为加强川藏地区的文化经济交流而修建。</h3> <h3>  大渡河水深流急,两岸都是陡峭的高山,易守难攻。历史上,太平天国著名将领翼王石达开率领数万大军曾在这里因北渡未成面而全军覆没。</h3><h3> </h3><h3> 湍急的大渡河穿过泸定县城。</h3> <h3></h3><h3> 飞夺泸定桥,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中的一场战役。1935年5月29日,中央红军部队在四川省中西部强渡大渡河成功,沿大渡河东岸北上,主力由安顺场沿大渡河右岸北上,红四团官兵在天下大雨的情况下,在崎岖陡峭的山路上跑步前进,一昼夜奔袭竟达240里,终于在5月29日凌晨6时许按时到达泸定桥西岸。第2连连长和22名突击队员沿着枪林弹雨和火墙密布的铁索踩着铁链夺下桥头,并与东岸部队合围占领了泸定桥。此后,中央红军主力由泸定桥顺利通过大渡河。这样蒋介石处心积虑地想让中国工农红军成为“石达开第二”的计划终成泡影。</h3><h3> 泸定桥也以此战而闻名于世!<br></h3><h3><br></h3><h3>泸定桥全景</h3> <h3>康熙皇帝御碑</h3> <h3>桥头的柱石,用以调整铁锁链。</h3> <h3>  泸定桥整个桥身由铁链和木板组成,13根铁链固定桥头两端,9根做底链,4根分两侧做扶手,桥面铺上木板,走上去晃晃悠悠,木板间隙很宽,可以看到桥下湍急的大渡河水,很是惊险。</h3> <h3>  铁链环扣由28毫米粗的铁条经手工打成,串联成链。每个环扣长17~21厘米,外径9厘米。</h3> <h3>东桥头</h3> <h3>西桥头楼门及桥名牌匾</h3> <h3>桥西的观音庙</h3> <h3>铁索桥和桥西观音庙远眺</h3> <h3></h3><h1><b><br></b></h1><h1><b><br></b></h1><h1><b>【两河口会议纪念馆】</b></h1><h3></h3><h3><br></h3><h3>  2010年12月3日,红军长征两河口会议纪念馆开馆仪式在四川省阿坝州小金县(旧称懋功)隆重举行。纪念馆占地面积5401.8平方米,建筑面积2140.1平方米。</h3> <h3>  在1934年到1935年的红军长征途中,中共中央开了许多重要会议。每次会议都有所要解决的具体问题。期间,有两次会议是非常重要的。一次就是确立并巩固毛泽东在党中央和红军的实际主要领导地位的遵义会议;另外一次,就是红军会师后为了统一北上建立川陕甘根据地的战略方针与张国焘的分裂主义展开斗争,于1935年6月26日在懋功以北的两河口召开的“两河口会议”。</h3> <h3>纪念馆陈列室</h3> <h3>  出席会议的政治局委员和候补委员有: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张闻天、张国焘、王稼祥、博古、刘少奇、凯丰、邓发,以及刘伯承、彭德怀、聂荣臻、林彪、林伯渠、李富春等16人。</h3> <h3>  两河口会议确定的北上建立以甘南为中心的川陕甘苏区根据地的战略总方针,为一、四方面军共同北上,深入发展革命运动,指明了正确的前进方面。</h3> <h1><b><br></b></h1><h1><b><br></b></h1><h1><b>【卓克基土司官寨】</b><br></h1><h3><br></h3><h3> </h3><h3> 卓克基土司官寨,位于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马尔康县城7公里的卓克基镇西索村。</h3><h3> 官寨始建于1718年清朝乾隆年间,为四层碉房,1936年毁于大火,1938年-1940年,土司索观赢组织人力进行重建。</h3><h3> 1935年7月,毛泽东主席及中央机关于长征途中曾在官寨住宿一周。</h3><h3> 1988年,卓克基官寨被国务院列为第三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h3> <h3>  藏族作家阿来的《尘埃落定》,就是以卓克基土司官寨为原型,描写了一个藏族家族兴衰过程和土司制度在这个特定历史条件下瓦解衰亡的历史。</h3> <h3>  进入官寨的道路旁,先念这六字真言:“嗡嘛呢呗咪吽”。</h3> <h3> 卓克基土司官寨规模庞大,构造精细,几乎囊括了嘉绒藏族建筑艺术之精华,是藏汉民族建筑艺术高度融合的典范。</h3><h3> 70年多前,毛泽东下榻该处时,惊叹“古有郿坞,今有官寨”。20年前,美国著名记者索尔兹伯里,盛赞是“世上少有的建筑奇观”。</h3><h3> 整个官寨是一枚仿汉式的四合院,北部正屋为假6层,东西厢房为五层,中为天井,分别由围墙、高碉、照壁、牢房、官寨主体建筑构成。</h3> <h3>官寨的墙面建筑三元素:木、石、粘土。</h3> <h3></h3><h3> 官寨内一共有大小房间63个,每层楼,每个房间,都有严格的划分标准,等级森严,俨然就是一个“小皇宫”。</h3><h3><br></h3><h3> 官寨左右两面的西楼、东楼分别为三楼一底、四楼一底建筑,是土司及家眷的住房、书房、厨房、库房及当班大管家、小管家、杂役的住房。</h3> <h3>站在官寨的露天台,对面的西索民居一览无余。</h3> <h3>  楼顶的煨桑塔,将柏树叶子点燃后放进煨桑塔。对着塔默许、祷告,愿望就会顺着烟雾直达神界。</h3> <h3>  1935年中央红军红六团于6月24日翻越梦笔山进入卓克基地区,时任国民党“游击司令”的索观瀛亲率土兵200余人进行阻击。红军被迫还击,追击土兵并占领了土司官寨。</h3><h3> 7月3日,毛泽东、周恩来、张闻天等中央领导进驻土司官寨。并于当日在官寨二楼的“土司议政厅”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专门讨论民族地区的有关问题,通过了《告康藏西番民众书》。号召藏族民众起来反对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军阀,成立游击队,实现民族自治。</h3> <h3> “土司制”是封建王朝统治少数民族地区的一种管理手段。嘉绒藏区有18土司,这些作为少数民族首领,在自己的辖区是有绝对权力,俨然一个“土皇帝”。</h3><h3><br></h3><h3> 照片中左三: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土司——索观赢,也是官寨的主人。</h3> <h3>  被称为“最后的土司夫人”的扎西丹初(索观赢的二儿子索国坤之妻)。她是《尘埃落定》中“塔娜”的原型。<br></h3><h3> 照片中扎西丹初笑靥如花,惊为天人。想必只有青山绿水才可孕育出如此钟灵毓秀面慈良善惊艳的容貌。</h3> <h3>嘉绒藏区的婚礼习俗照</h3> <h3>  官寨四楼现在成了民风民俗展览馆,在里面可以看到各种藏式文化的展品。</h3> <h3>土司的套房居室和宝座</h3> <h3>议事厅</h3> <h3>露台</h3> <h3> 现今的西索民居在土司历史时期被称为卓克基赶枪巴(即卓克基街之意),当时居住此地的人多为卓克基土司的科巴(差人)和商人、民间手工艺者,解放后将此地划为西索村一组,时下居于民居中的村民多为原土司差人、商人、民间和工艺者的后代。</h3> <h3> 西索民居独具嘉绒藏族特色,保持了嘉绒先民“垒石为室”的传统建筑风格,寨子鳞次栉比、错落有致,远目望去犹如一座壁垒森严的古堡。</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