咫尺藏乾坤!邹大耳小品选之二

邾耷~诗书画

<p class="ql-block">文:邾耷</p><p class="ql-block">图:邾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遍寻齐鲁山幽处</p><p class="ql-block">临尽北朝摩崖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18951004580ZN</p><p class="ql-block">抖音号</p><p class="ql-block">ZN32668</p><p class="ql-block">微信号</p> <p class="ql-block">研墨半生花白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画斋万竹叠成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朝用作书诗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道尽今生喜和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邹大耳诗画!</p> <p class="ql-block">诗《研墨半生花白头》深度品评赏析</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一、意象建构:以“竹”为核的精神图谱</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这首诗以文人创作生涯为脉络,构建了一个以“竹”为核心意象的精神世界。</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首句“研墨半生花白头”:“研墨半生”凝练了创作者毕生投入艺术的执着,“花白头”既是岁月催人的写实(鬓发如霜),又暗合“花”与“白”的意象碰撞——“花”可解为时光的斑驳(如“花发”),亦与“墨”形成色彩对照(墨黑与发白),暗示艺术创作对生命的浸润与消耗。“研墨”动作的持续性(半生)与“白头”结果的必然性,构成时间维度上的张力:艺术追求是一场与时光的持久战。</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次句“画斋万竹叠成丘”:“画斋”点明创作空间,“万竹叠成丘”则以夸张手法写尽笔下竹影的丰盈。“竹”在此既是具体描绘对象,更是精神符号——竹的劲节、中空、常青,暗合文人“修身守节”的价值取向。“叠成丘”既指画作堆积如丘,亦隐喻创作者对竹的反复揣摩、千锤百炼,最终形成独特的艺术语言体系。</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三、四句“一朝用作书诗简,道尽今生喜和愁”:“一朝”与“半生”形成时间对照,半生积累在瞬间迸发,将“万竹”化作“诗简”的载体(古代以竹制简,此处双关“以竹为材”与“以竹为喻”)。“道尽喜和愁”则突破个人抒情,将艺术创作升华为生命叙事——竹的刚柔、枯荣,恰是人生悲喜的镜像,而“书诗简”的动作,更赋予个体经验以普遍意义,使私人情感获得公共性共鸣。</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二、结构张力:从“苦行”到“释然”的生命辩证法</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全诗四句暗藏三重辩证关系:</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1. 时间的“苦”与“甘”:前两句写“研墨半生”“叠竹成丘”,是艺术修炼的“苦行”(孤寂、重复、消耗);后两句“一朝用书”“道尽喜愁”,则是顿悟的“甘畅”(厚积薄发、情感释放)。“半生”之“苦”为“一朝”之“甘”奠基,体现“梅花香自苦寒来”的传统艺术观。</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2. 媒介的“物”与“心”:“墨”“竹”“诗简”是物质媒介,却承载着精神内涵。墨汁由“研”而得,竹子经“画”成丘,最终化作“诗简”——物质的积累(墨、竹)升华为精神的表达(诗、情),暗合中国艺术“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理念。</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3. 情感的“隐”与“显”:“喜和愁”看似直白,实则含而不露。前两句的“研墨”“画竹”是情感的隐性积淀(如竹之“节”喻操守,竹之“空”喻虚怀),后两句的“道尽”是显性喷发,却以“诗简”为载体,避免直抒胸臆,符合传统诗歌“含蓄不尽”的美学追求。</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三、文化密码:竹意象的多维解构</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诗中“竹”的意象可从三重维度解读:</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艺术史维度:化用郑板桥“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的创作轨迹,将“画竹”视为文人精神修炼的象征。“万竹叠成丘”不仅是技艺的精进,更是对竹之品格(坚韧、高洁、清虚)的持续体认。</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哲学维度:竹之“节”象征儒家的“守节”,竹之“空”暗合道家的“虚静”,竹之“常青”则近于释家的“不凋”。诗人以竹为镜,照见自身在儒释道交融中的精神定位。</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符号学维度:“竹”既是自然物,也是文化符码。当它从“画斋万竹”转化为“书诗简”,完成了从“被描绘对象”到“表达媒介”的身份转换,恰似文人将外在修养内化为精神语言,最终通过作品实现自我言说。</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四、语言特质:简笔中的深意</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全诗语言质朴而耐品,看似白描,实则处处暗藏机锋:</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花白头”的双关:既指白发斑斑,又暗合“花”的凋零(如“花谢”)与“墨”的绽放(如“花开于笔端”),形成生命衰老与艺术长青的对照。</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叠成丘”的动态感:“叠”字见积累之态,“丘”字显厚重之感,既写画作堆积,亦喻精神境界的层累——每一笔竹影都是一次心灵的叠加。</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道尽”的力量感:一个“道”字,既呼应“书诗简”的动作(书写即是言说),又暗含“道尽天机”的自信——半生积淀,终能以竹为媒,道破生命真谛。</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五、余韵与思考:艺术何为?</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诗的深层追问在于:艺术创作的终极意义何在?是技艺的堆砌(万竹叠丘),还是情感的宣泄(道尽喜愁)?诗人给出的答案是:二者兼而有之。艺术既是一生的修行(研墨半生),也是生命的见证(喜愁俱在)。更值得注意的是,诗中“竹”的双重身份(被画之物与书写之简),暗示艺术创作是“外师”与“中得”的循环——从自然(竹)到心灵(研墨、画竹),再到自然(诗简,以竹为材),形成天人合一的闭环。</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结语</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这首诗以“竹”为眼,串联起文人的艺术生命与精神世界,在简笔勾勒中见出深厚的文化积淀。它既是一曲献给创作者的赞歌,也是一则关于“艺术与人生”的寓言——当半生的研磨与描绘最终化作诗简上的墨痕,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技法的纯熟,更是一个灵魂在时光中与自我、与世界对话的轨迹。竹的劲节与清虚,恰是这份对话的注脚:唯有耐得住寂寞(研墨半生),方能守得住本心(万竹成丘),最终在笔墨中照见生命的喜与愁。这种对艺术与生命的深刻体认,使全诗超越了单纯的抒情,成为一首关于“创作即存在”的哲学短章。</p> <p>小品,顾名思义,乃小的艺术品之简称,在文学、书画以及戏剧中的定义理解各不相同,然而都是指向小而精的作品。《世说新语·文学》:“殷中军读小品”句下刘孝标注:“释氏《辨空经》有详者焉,有略者焉。详者为大品,略者为小品。”这段话说明了在中国古代,小品最初指的是佛经的简略版本。而后演变为小品文,变成一种文学样式。小品是大作的俭省版、精选版,这种所谓的小,不是简单的缩小删减,而是高度浓缩,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如果把小品简单理解为篇幅小,诚然是不足的,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小品之妙,也正在于以小见大,以少蕴多。</p> <p>小品虽小,意境却广阔无边。如芥子纳须弥,尺寸之间,有风云变化之痕迹,更有千里盈缩之妙趣,令人神驰。</p> <p style="text-align: justify;">邹大耳名宁,字致远,号大耳;别署邾耷、画斋雨麓山房,中国诗书画家,民革党员。</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韩少婴、刘俊川、丁芒先生入室弟子,先后求教于黄养辉、陈大羽、杨建侯等诸前辈。现为中国艺术研究院创作研究员,国家人事部艺术家学部委员,中国美协江苏创作中心研究员,南京雨花书画院院长,民革江苏省中山书画院理事,江苏省国画院特聘书法家,江苏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江苏省花鸟画研究会理事,江苏省直书法家协会会员,江苏省文联书画研究中心研究员,江左诗社副社长,江南诗词学会会员,江苏省楹联研究会会员,江苏省诗词协会会员,江苏中陆必得旅游策划设计研究院艺术顾问/创意总监,中国现代艺术网策划总监!</p><p><br></p> <p>书画小品之所以可贵,在于它能用俭省的篇幅,反映丰富的信息,笔法墨法等等并不会因此而丢失,相反,还能因为篇幅的短小而更加凝练简洁。书画小品比拼的其实不是视觉冲击力,而更多比拼的是思想内容,让观众在驻足欣赏之余,能以小见大,看到更为广阔的场景。现在的大尺幅作品太多了,更多强调的是一种视觉冲击力,反而会淡化思想内容的赏析。</p> <p>  当下的书画展览已经开始出现审美疲劳了,只有视觉上的享受,而缺少一种令人驻足思考的魅力,有形式感而无思想性。一进展厅,斗大的字迎面而来,远远就有压迫感,走近看了,一团乌黑,要走远一点,才能稍微感受其中的美。但是这种美只是一种笔画、颜色带来的视觉冲击,并没有深沉的味道,看了几眼后,也就觉得索然无味了。尤其是当作者抄录了一首古诗词,或者创作了一幅老旧题材的作品,几乎已经没有了欣赏的空间了。除了视觉,还剩下些什么?这是当前大尺幅书画创作所要直面的问题。</p> <p>在众多的大尺幅作品审美疲劳中,书画小品的出现,无疑拯救了观众的眼睛,观众可以久久站立在作品前,仔细欣赏一笔一划,眼睛可以更加专注。书画小品中的思想情趣往往超越了笔墨的审美层次,一叶孤舟,几抹远山,境界已出,无论是工笔细描,还是笔墨酣畅的写意画,都耐人寻味。</p> <p>书画小品并非把大尺幅的作品缩小而已,它更多重视的是一个“品”字,即要让观众在书画中品出一些笔墨以外的东西,关注作品背后的思想文化厚度与作者的思想情趣。小而精之外,还要小而大,这个思想空间的大比展厅空间之大更为有意义。书画审美,很多人以为就是一种视觉上的审美而已,其实,书画审美的高级阶段应该是思想境界的审美。</p> <p class="ql-block">诗云“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这两句诗用来形容书画小品最为恰当,真正好的书画小品,不是因为技法的高超或布局的精致而取胜,而是因为在书画作品中隐藏着更为广阔的审美空间,这个空间突破了原来的作品篇幅,令人浮想联翩。</p> <p>书画作品的好与坏从来都不是按照尺幅来区分,而是有多种因素综合考量。书画家们要学会看到画面以外的东西,要能学会使用“不说之说”的书画语言。笔墨既是直白的,也是含蓄的,画出来的、写出来的东西,只是一个引子,像是禅宗的话头、公案,像是文章的导入,隐含着无数的信息。只有这样,才是真正表现小品的精妙绝伦。</p><p>来源:美术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