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阳中逆行的最美感控人——国家级医院感染控制专家杨云海

青树林

<h3><b></b></h3><h1><b> 庚子岁寒,中国大地爆发了一场以武汉为中心的无硝烟的战争。向生命禁区逆行的白衣天使从全国各地驰援武汉。谁来为医务人员保驾护航?谁来化疫情隐患于未然?谁来灭疫情危机于萌芽?谁来为疫情防控把关?逆行者当中,有这样的一群幕后英雄,他们虽不在临床一线,却始终和病毒面对面的“交战”;他们虽不直接救治已感染的病人,却能预防更多的人被感染;他们用院感防护技能,为医院筑起一道坚固的“防线”,</b><b>他们是医院和一线“白衣天使”的守护神。杨云海教授就是一位杰出的幕后英雄!</b></h1><h3><b><span style="font-size: 17px;"></span></b></h3><h1><b><span style="font-size: 17px;"></span></b></h1> <h1><b> 杨云海教授从事医院感染工作近30多年,对医院感染防控及管理有着丰富的经验。他曾任吉林大学第二医院医院感染管理部主任、吉林省医院感染管理质量控制中心主任、吉林省预防医学会医院感染控制分会主任委员、吉林省医疗机构评审评价专家。2016年被中国医院协会评为“中国感控30年杰出贡献者”。</b></h1> <h3></h3><h1><b> 农历腊月二十九日是武汉封城第一天。已经退休的杨云海教授正在家里陪着孙子玩耍,享受着天伦之乐。突然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响起,电话是国家卫健委医政医管局领导打来的,征求他能否去武汉支援的意见,杨教授完全可以以已经退休两年、诸事缠身、身体不好等理由推辞,然而,杨教授毫不犹豫地答应了!农历大年三十,杨教授接到《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医管局关于抽调有关专家协助疫情防控工作》的通知,他被选入国家首批10人疫情防控医疗专家组。大年初一,在万家团圆的日子,杨教授面对爱妻不舍的牵挂、孙子难过的眼泪、儿子儿媳担心的叮嘱,</b><b>毅然决然地</b><b>放弃与家人的团圆。在国难当头的危急时刻,他告别了亲人,义不容辞的选择了驰援武汉。杨云海教授在日记中写到:“我已经是退休两年的老同志了,不会有人要求我一定去,但国难当头,我愿意参加。尤其我还是做感染控制出身,此次更是代表吉大二院出征。”朴实无华的语言折射着这位年过花甲感控专家的责任感和高尚情操!</b></h1><h3></h3><h3>  </h3><h3>  </h3> <h1><b>  被称为疫情“风暴眼”的武汉金银潭医院是最早集中收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患者的医院,也是这次疫情阻击战中战斗最先打响的地方。到达武汉,杨教授被分配到金银潭医院指导院感工作。作为国家医院感染管理质量控制中心派来的专家,杨教授的工作任务是指导协调这家医院的医院感染控制工作,及时向上级反馈医院遇到的实际困难。年过花甲的杨云海教授到达武汉后,顾不上休息,立即投入到抗疫的工作之中。他的足迹走遍了全院的各个角落,</b><b>穿梭于肺炎的重症监护病房、收治肺炎的十几个病区、医疗耗材库房、污染织物洗衣房、医疗废物暂存站之间,他</b><b>看到了医院医护人员和医用防护用品缺乏,看到了医务人员以生命为代价的坚守,看到了自己的责任和使命。忙碌让他顾不得武汉湿冷给东北人带来的不适应,忘我的履行一个院感专家的神圣</b><b>职责。</b></h1> <h1><b> 作为全国知名的感控专家,在抗疫防线杨云海教授要指导护士如何进行无菌操作,医生如何对患者进行防护治疗,病人如何避免在医院内发生交叉感染,对医疗废物如何科学安全的处理等。除此之外,还要对医院感染发病情况进行检测、分析,制定控制措施,并督导实施,对医院环境卫生、消毒、灭菌效果等进行监督、检测等与之有关的工作内容。</b></h1><h1></h1><h3></h3><h3><br></h3> <h1><b>  1月27日,李克强总理考察武汉。</b><b>这时杨云海教授正在一线临床科室了解落实解决医用护目镜短缺问题,得知国家总理要来医院的喜讯他和所有的同事倍感鼓舞。</b><b>受习近平总书记委托,作为中央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的</b><b>李克强总理一下飞机就来到收治确诊患者和重症患者最多的武汉金银潭医院,</b><b>考察指导疫情防控工作,代表党中央、国务院慰问疫情防控一线的医务工作者。总理与</b><b>在负压ICU病房开展治疗的医护人员视频连线,并和来自全国各地、军队支援武汉的医生交流,杨云海教授当时也在场。李克强说,希望你们全力以赴把患者治愈,也一定要保护好自己,这样就能给全国人民以信心,全国人民感谢你们。听到医护人员反映医用防护服、护目镜等物资需要稳定供应,护士力量需要加强等,李克强当即要求随行的有关部门负责人协调解决,马上从全国再增调医护人员特别是护士以及所需物资,优先保障武汉。一切都服从争分夺秒救治患者的需要。</b><b>总理承诺,当晚一定将2万套护目镜运到这里。他兑现了诺言。当晚2万套护目镜于18点17分从青岛起飞,20点06分成功抵达武汉,随即运达医院。总理的到来给以杨云海教授为代表的医护人员带来极大的精神鼓舞。</b></h1><h3></h3> <h3><font color="#808080"><b>  </b></font></h3> <h3><font style=""><b style="color: rgb(1, 1, 1);">  </b><b style=""><font color="#808080">在</font></b></font><b style=""><font color="#808080">医院忙碌的杨云海教授,经常看到来自全国各地驰援金银潭医院的物流车,上图是自甘肃长途跋涉而来的三位退伍老兵捐献的一车苹果,着实令人感动。下图是支援的大型设备,供氧系统正在安装,解决病人剧增氧气压力低的问题。真是一方有难、八方支援!</font></b></h3> <h3><font color="#808080"><b>  </b></font></h3> <h1><b>  杨云海教授在武汉工作了20天,这20天是国家最艰难的时刻,也是武汉最艰难的时刻。这20天他在与时间赛跑,他在忘我的工作。根据国家下发的相关文件精神,结合武汉疫情实际,杨云海教授制定了金银潭医院医用防护用品使用管理规范、制定了个人防护方案、</b><b>制作了“甲类管理传染病防护用品穿脱流程”标识。他还亲力亲为到一线为临床一线的医务人员指导感染防控措施落实,因地制宜解决布局流程的先天不足,落实感染控制措施。他不断往返重症病区检查、督导,发现感染隐患现场解决。他在现场对医务人员从污染区(病房)返回潜在污染区,从潜在污染区返回清洁区防护用品脱摘的流程、通道、顺序进行了认真研究,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方案,最大限度减少医务人员的暴露风险。在他的不懈努力下,重新规定了“穿衣间1”“穿衣间2”的位置,“脱衣间1”和“脱衣间2”的位置,以便减少不同分区间的交叉污染,保证医务人员的安全。同时,对以上内容进行讲解指导操作。杨云海教授在金银潭医院工作期间始终坚持严谨细心的原则,他深知任何差错都将付出巨大的代价。</b></h1> <h3><b><font color="#808080">  </font></b></h3> <h3><b><font color="#808080">  图为杨云海教授与第三军医大学医生护士交流工作。</font></b></h3> <h3><b><font color="#808080">  </font></b></h3> <h3><font color="#808080"><b>  图为杨云海教授(右1)与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陈萍副主任研究如何利用现有条件落实防控措施。</b></font></h3> <h1></h1><h1><b> 随着疫情的发展,医院患者越来越多,全部的医疗区都投入使用,杨云海教授担负的院感控制工作越来越繁重。他要查验社会捐赠的防护用品,如遇口罩、防护服并非医用就要及时通知库管人员停止发放。他要监督全国各地不断来增援的医务人员的防护细节。外援的医务人员都入住在金银潭医院附近的酒店,大概有300人。有一次他发现吃早餐时一些医务人员没有意识到风险,大家聚堆吃饭聊天。因为医护人员天天接触病人,在重污染区工作,万一有人发生感染,后果很严重。因此他建议餐食都装盒,回到自己房间吃,休息时间不许串门聊天,尽量减少工作人员接触,尽量不开会,如果开会,人员间保持2米的距离。</b></h1><h3><b> </b></h3><h3></h3><h3><br></h3> <h3><b><font color="#808080">  </font></b></h3> <h3><b><font color="#808080">  图为杨云海教授(左2)与第三军医大学、金银潭医院医院感染控制科同事在一起。</font></b></h3> <h3><font color="#808080"><b>  </b></font></h3> <h3><b><font color="#808080">  图为杨云海教授(右)与金银潭医院感染管理科陈艳达主任在临床工作中留影。</font></b></h3> <h1><b>  武汉客厅方舱医院被称为与病毒赛跑的“生命之舱”。武汉客厅曾是武汉的文化地标建筑,与武汉市金银潭医院仅一街之隔。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武汉新增确诊病例高居不下,有相当多的轻症患者没有及时入院治疗,他们在社会上流动、在家庭中居住都将加大家庭和社区感染压力,给疫情扩散带来很大隐患。在客厅方舱医院建设中,杨云海教授除了完成协助金银潭医院感染控制的本职工作外,在“武汉客厅文化博览中心”改做方舱医院建设中,他又协助做了方舱医院感染控制的设计工作,如医务人员通道、换衣间、工作室、及床位的设置。另外他还做了方舱医院的通风换气系统的设计,他是中国方舱医院通风换气系统设计和效果监测人之一。2月7日晚7点,方舱医院正常运行。A、B、C厅共收治1500个患者。武汉冬季不供暖,政府给方舱医院每位患者配备一条电热毯及必备的生活用品。紧急抽调医务人员、医疗设备、耗材,三天时间建设一家医院,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能有这样的能力。八个省的医疗队临时组建一个医院团队,令人欣喜的是居然把移动CT机也安装上了,P3检测实验室也部署好了,可以为患者做CT和各种检验。政府原本安排确诊轻症患者住院的规划,经过努力,方舱医院已经具备一定的救治能力了。</b></h1><h1><br></h1><h3><br></h3> <h3><font color="#808080"><b>  </b></font></h3> <h3><b><font color="#808080">  图为杨云海教授(右1)查看武汉客厅方舱医院通风系统建设情况。</font></b></h3> <h3><b><font color="#808080">  </font></b></h3> <h3><font color="#808080"><b> 图为杨云海教授(左1)与武汉大学中南医院章军建副院长(方舱医院临时院长)合影。</b></font></h3> <h3><font color="#808080"><b>  </b></font></h3> <h3><font color="#808080"><b>  图为杨云海教授(左2),在武汉客厅方舱医院外帐篷内检查工作</b></font></h3> <h1><b>  杨云海教授在感控工作中以身作则、一丝不苟,得到金银潭医院及驰援武汉的兄弟医院的战友的交口称赞。仅举一例:驰援武汉</b><b>的医疗队到武汉后,一些队员接到防护用品时,对防护用品的质量产生质疑。杨教授认真核对没有问题,为了打消队员们的顾虑,他亲自穿上防护服走进方舱进院,接待了十个新冠肺炎患者。一个60多岁的老人,一个资深感控专家是不需要这样做的,但他的行为感动了在场的所有人。医护人员勇敢地穿上了防护服,准时上岗,冲上一线。杨杨云海教授就是这样一个有担当、负责任的专家。</b></h1><h3><br></h3> <h3><b><font color="#808080"> 图为杨云海教授(中)研究方舱医院布置</font></b></h3> <h3><font color="#808080"><b>  图为杨云海教授(中)在武汉客厅方舱医院与医护人员准备迎接第一批病人。</b></font></h3> <h3><font color="#808080"><b>  图为杨云海教授(中)研究方舱医院病人通道、病人洗漱、卫生间设置。</b></font></h3> <h3><font color="#808080"><b>  </b></font></h3> <h3><b><font color="#808080">  图为杨云海教授(左1)与华西医科大学医院感染管理科同事、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护理部同事共同研究武汉客厅方舱医院平面布局、病床摆放、通风换气等事宜。</font></b></h3> <h3><b><font color="#808080">  图为接待病人入住</font></b></h3> <h3><b><font color="#808080">  图为医务人员准备进入方舱医院</font></b></h3> <h3><b><font color="#808080">  图为离别之际杨云海教授与金银潭医院同仁留影。</font></b></h3> <h1><b>  杨云海教授已经完成了此次逆行武汉既光荣又危险的感控任务,目前已经结束了隔离。在隔离期间,他编辑制作了《压力再大 ,困难再多,我们也要坚决打赢这场疫情防控狙击战》视频,让我们亲眼看到,在这场无硝烟的战争中,他是战役里最美的逆行者之一,是和平年代最勇敢的白衣战士,是吉林大学的骄傲,是全校万名离退休老同志老有作为的楷模!我们衷心祝愿杨云海教授:老骥伏枥,夕阳更美好!</b></h1><h3></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