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谒诗里的风骨

安静的树枝

<h3>  唐人做官谋职主要靠两个途径。一是通过科举考试;二是通过权贵举荐。科举考试毕竟僧多粥极少,太难了,更多的人是走权贵举荐这条路。唐朝是诗的国度,世人以能写诗写好诗为荣,连举荐谋职都带有浓浓的诗意,通过诗歌展示才华和抱负,期望对方引荐,于是出现了一种以谋职为题材的诗——干谒诗,类似于当今的自荐信。</h3><h3> 干谒,也就是求取拜见的意思。干谒诗最有名的是孟浩然的五言律诗《临洞庭湖赠张丞相》,后四句是这样的:“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想渡湖而无舟楫,追梦时代却不能有所建树,心感羞愧;看着别人钓鱼,也想一展自己的身手,委婉地表达了撸起袖子加油干的急切心情。</h3><h3> 最有趣的是诗人朱庆馀,临考前给水部员外郎张籍写了一首七言绝句《近试上张水部》探听虚实:“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眉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洞房花烛夜后,早晨要拜见公婆,精心梳妆,羞问夫婿,眉毛画得深浅合不合时宜?古人不讲核心价值观,只讲礼义廉耻,把“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当是人生最大的两件幸事。诗人高屋建瓴,妙笔比拟,借新婚情事,把自己比喻成即将拜见公婆的新媳妇,探听虚实。张籍看过,大为赏识,遂回诗一首《酬朱庆余》:“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敌万金。”把他比做采菱姑娘,貌美歌好,必然受到人们的赞赏。写得好,答得妙,一唱一和,珠联璧合,这应该是求职路上的华山论剑,前不见古人,后没有来者的巅峰之战。一场庸俗而又现实的谋职之旅,因了聪明灵性的诗作散发出的知性智慧之美,让后人每每想起,每每读起,每每顿生“余韵绕梁,三日不绝”之感。</h3><h3> 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这是天经地义之事。难得唐人颇懂羞耻之心,为了一展抱负,既必须赞美身居高位之人,又注意避免无谓的阿谀谄媚,不想因被举荐而斯文扫地,唐人风雅之韵可见一斑。2019年高考全国二卷古诗鉴赏采用杜荀鹤的干谒诗——《投长沙裴侍郎》:“此身虽贱道长存,非谒朱门谒孔门。只望至公将卷读,不求朝士致书论。垂纶雨结渔乡思,吹木风传雁夜瑰。男子受恩须有地,平生不受等闲思”。首联就开门见山,说自己虽然身份低微,但是对真善美的追求始终不变,此次拜谒不单你是权贵,而是因为你也是道德高尚之人,就可以看出这个人的风骨之硬朗。既学会应试,又学会做人,这样的试题导向应该会默化一些学子将来的精神风骨,能享受这样文质兼美的试题,学子幸甚。</h3><h3> 孟浩然、朱庆馀、杜荀鹤三人差不多属于盛唐、中晚唐、晚唐诗人,可以这么说,干谒诗作为为现实生活服务的一种诗歌题材,贯穿于有唐一代,要从世俗功利的写作目的中加入脱俗艺术的韵味,难度极大,干谒诗精品不多;但这些都已成了过往,关键是唐人那种含蓄、不张扬、孤傲的生活态度,让后人高山仰止。诗歌的国度不是唐王朝自诩出来的,而是因为诗歌整体散发出的诗品高、风骨高,后人为之做出最后的最客观的评价,此之谓盖棺定论也。</h3><h3> 鲁迅说过,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这是一种无奈。神州疫情将去未去,周末更应“躲进蜗居成一统”,躲在前人搭建的某段时空里,默默地瞻仰曾经的文人风骨。</h3><h3>&nbsp; 2020年2月29日,3月1日订正</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