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关于画论的理解,各人都有一套。我崇尚禅宗,更喜欢石涛的《一画论》。跟着本心走下去。。。。</p><p><br></p><p>我喜欢半生熟的纸,因为古人画画和现在的人不同。他们不用很生的纸。台北故宫对清代乾隆20年以前的书画做一检测,发现没有一张是生纸而为。这就说明在那之前的人,用的都是半生纸或者干脆就是熟纸。</p><p><br></p><p>我喜欢用鸡毫,因为它不可控。这样的笔法是“逸品”的必备条件。</p><p><br></p><p>用笔墨相间的方式“写”出来的东西,是匠人那种刻意而为不可及的。虽然我也是从那里走过,但那顶多算是不得不走的弯路。中锋、偏锋、逆锋,提按,转折,捻管,拖拽,停滞等等,我已经练了快50年,至今我用起来也是潜意识的习惯了,已没有了当初的“注重”。</p><p>这种笔中蕴含的变化,我凭借心性流转,水分和墨色的调和,都是无意识的潜意识。这就是“笔调”的意义所在。当然我也知道这和平时读书多少密不可分。呵呵</p> <p>自古画花鸟几乎都是“从头开始”的。我以前年轻时也是那样,近些年我发现那样不利于“动态大势的把控”,更不能直接表达我内心想要抒发的韵味。</p><p>所以,老先人。我对不住你们了。</p><p>我就从大的结构开始。</p> <p>这里面的问题,初学者也许看起来很无奈。因为,笔墨练到一定时间就是“习惯”。也是潜意识的。就想是小孩子背诵“乘法口诀”一样,长大以后,谁还在买七斤八毛钱一个鸡蛋的时候,把七八五十六从头到尾背一遍呢?那也太累人了。</p><p>所以,这里面的墨色变化都是顺应而出的“自然流露”。这也是老玩家所说的“笔序”问题。</p><p>你们在写行草的时候都知道前后的笔画顺序,那谁知道“汉简,木椟”书写的顺序呢?</p><p>有人再说:老周,你这货写字就是在“画”字,笔序不对。我对他只有冷笑,嘿嘿。因为他就是个傻掰,根本就不知道文字最早就是“画”出来的。。。</p><p>“得心应手”其实有很多成分就是“顺手”。哈哈</p> <p>好了,体态的大结构有了,我就该整理统一一下。让我的眼睛👀更加顺眼。</p><p>还是老办法,用浓墨“提写”出机理和强调关系。也许有朋友会说:你这是某某人的破墨法,谁谁的笔法。。。。你要是这样看我的帖子,我估计你就画废了。因为你根本就没有了解到,这些东西是前人早就会的,,,,难道我要学着仓颉造一体字出来吗?如果可以的话,我估计你也看不懂。嘎嘎</p><p><br></p><p>用浓墨顺势把飞羽和尾部用简书的笔法“写”出来。</p> <p>到此,该玩玩硬功夫了。呵呵</p><p>谢赫在《古画品录》中阐述了“六法”的问题。</p><p>其实,作为南齐的文化人并非画家的他,提出的要点是站在“观画”者的角度。就和古玩贩子谈论一件藏品的“品相”问题一样。没有多么神秘。但是他看到了品评“书画品相的要点”。其中,对笔法的要求就是“骨法用笔”。关于这点众说纷纭额。。。我说说我的看法。</p><p>大家都知道糊灯笼吧,是不是先搭起骨架结构,然后在上面罩上纸、布、绸缎一类透光的面料呢?只看到面料,难道说没有骨架就可以变成灯笼了吗?显然不是额。所以,“骨法用笔”是骨架和面料统一展现的结果。现在接近答案了:用笔和造型是同时进行的,或者说是“一笔而含”的书法用笔。这种东西是不可拆分的,拆分之后就成了“灯笼架”和“面料”两种东西。</p><p>当然,不要忘了:这都是不过脑子的“感觉”应该这样😀。</p><p><br></p><p>下面慢慢的看,看这些都是怎样发生的。。。。</p> <h3>还是我的原理,离自己最近的地方开始。</h3> <h3>再下来。。。。。</h3> <h3>再下来。。。。。。</h3> <p>再下来。。。。</p><p>这里要说明一下:孰知对象的动态,透视,结构是非常重要的。这也是“六法”中“应物象形”必不可少的。</p><p>别在这里吹牛逼,说什么“似与不似之间”。连“似”都做不到的人,谈“不似”简直和穷人笑话比尔盖茨有钱一样。。。那是一种莫须有的悲哀。</p> <h3>再下来。。。。</h3> <h3>再下来。。。。。。。。。。</h3> <p>现在把鸟嘴尖部加强一下。。。再看看整体,局部加强一下。</p><p><br></p><p>要提醒一下:逐渐加强!不要把所有的地方都画“实”了,注意对比。</p> <h3>下面用石歡“写”出腿爪。注意是“写”。</h3> <h3>用浓墨表达爪尖。。。</h3> <h3>再下来。。。</h3> <h3>等等干到一定时间,用淡墨做细部调整。</h3> <h3>再下来,用花青墨加强嘴部。</h3><h3>注意:用书法的“点”,不能“晕染”</h3> <h3>现在可以加强眼角。</h3><h3>这些都是“细部”处理,即“细心收拾,”注意“写”的用法。</h3> <h3>在用锗黄“写”染头部和爪子下部分</h3> <h3>就这样。。。</h3> <h3>用藤黄加墨铺陈眼睛的底色,这是“孤独,悲伤”的眼神。</h3> <h3>顺便把气喉部分表达一下。。。。</h3><h3>这些细部都是平时观察的结果。不要人云亦云。说不定谁使坏了,坑你一下你都不知道。</h3><h3><br></h3><h3>我觉得这就是“六法”中东“随类赋彩”。这里的“彩”是主管意愿。有色的“意识”即可,不可强求。</h3> <h3>下面开始“点睛”。</h3><h3>古人点睛之法很简单,不像我这样复杂。既然那是“点睛”,那就多下点功夫。一层一层的用小笔“写”。</h3> <h3>再把眼睛周围调整一下,做到“和谐”。</h3> <h3>现在可以了,,,,眼睛还需要加强一下感性处理,我要“悲伤”的眼睛,,,,现在还是有点亮额。</h3> <h3>现在开始“经营位置”。</h3><h3><br></h3><h3>谢赫在“六法”中所云,只能说是历史角度。后人文蕴修养不同所以理解也不同。</h3><h3>这里我要说的是心里“孤独,冷漠”的活着。</h3><h3><br></h3><h3>我用鸡毫做石,我也不知道会怎么样,但是,我知道这样就是我要的。。。韵律,节奏,干湿,浓淡。。。愤怒中一挥而就:酣畅而已。。。。</h3> <h3>再下来,,,,</h3> <h3>再下来,强调一下结构。</h3> <h3>用剩下了的墨,色混合,加水“洒”在上面。这样做色彩很温和。</h3> <h3>逐渐加重,用点来加强“量感”,随后再用重墨加强。</h3> <h3>一直到这样。。。。</h3> <h3>然后,干的差不多了,用石青石绿洒上苔点。</h3><h3><br></h3><h3>也许你会问我,怎么不用毛笔去“写”了?那你就看看山顶上的苔点是什么样子?是写画出来的吗?呵呵</h3><h3>“恰如其分的表达是最好的表达”。记住:这是我的名言。</h3> <p>然后加上枯枝,落款。。。要注意前后关系的处理,按照需要来,不要把什么都表达的一样重要。这是整体把控的时候,更是考量画者修养的时候。因为这个时候表达的都是对“文人画认知程度”,关乎“品”的级别高低。</p><p><br></p><p>由于是整体把控和调整,从内心感觉来说:款式,内容 ,格调,,,还有“六法”的各个部分要再次熔炼统一;平时书法的锤炼,读书的感悟;以及对于表达事物的理解,感情。。通通汇集在一起了。比如:印章的大小,用法,呼应,等等。。。。</p><p><br></p><p>少一枚印章的效果,就会觉得“气运”不畅,没有悬空感,自然也就不会“通透”。</p> <p>就像这样。。。。。</p><p><br></p><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款识的内容,其实就是“画者要表达的思想内容”。只有这样你的作品才能有血有肉,且灵魂丰满。不然就是人常说的“片儿”。。。当然这需要读书、思考,慎思。在这里没有捷径。如果非要找出曲径:那就去乖乖的读书吧。</span></p> <h3>加上一枚朱文印空间感立现。</h3> <p>就像这样。。。。</p><p><br></p><p>所以说:要做到“少一笔不行,多一点不能”绝对是考量大师的必修课。哈哈</p><p><br></p><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我不是“画家”,更不是“大师”。我只是“悬命释者”,,,,一个“画者”而已。呵呵</span></p> <h3>我喜欢把作品自己托裱,我建议有条件的人还是这样做。因为水湿以后的墨色是最为美妙的:“有钱难见水湿画”。这样可以观察自己的笔路,自己的“写意”过程。更能够享受一下“感动自我,自我陶醉”的过程。试问:所谓“画家”都没有感动过自己,何来感动观者?</h3><h3><br></h3><h3>哈哈</h3> <h3>覆背上墙也是很好玩的技术活。这是“机器装裱”做没有的。因为现在人都用的是化学的“不干胶”,托好了,画面的墨色水韵也没有了。呵呵</h3> <p>好了,到此结束了。但是,感受依然存在。</p><p><br></p><p><br></p><p>声明:希望能给大家一些启发,转载收藏都可以,给我点个赞👍,就算是给我扔点分享费了(我不要红心,这不是抖音),哈哈。以后我还要出书,还要靠这些养活我家小崽子呢。</p><p><br></p><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注:款识的内容是写英雄李文亮的。大家都尊敬点,不要轻易透露出去。切记额😓</span></p> <p>《春寒雾里寻子归》</p><p><br></p><p>这是去年的作品,是找我家小崽子的感受额。。。。只是一种感觉的表达。</p> <p>注意这上面虚实对比的表达。</p> <p>《西北风,腊月间》</p><p><br></p><p>这样的构图是我自己的无意识。为了空间灭点,我用题款表现“地平线”。</p><p><br></p><p>自古没有什么文人画家考虑“第三维”空间问题。西方人常常用物体的序列排布来表现“透视”,但我喜欢用大面积的“留白围空”,这是我的办法。。。嘿嘿,还挺好用😀</p> <p>以前没有人这样画鸡,我觉得“物体的方向性本身就体现了空间感的维度。正侧面就是两维的,其它都是三维和多维的”,这点古人没有思考过,那就从我开始探索。</p> <p>《我为小隹》</p><p><br></p><p>这个小品是普遍中特殊的体验。</p><p>我在打破“点、线、面三元素的基本组合原理”。通过做成“穹拱型空间表现构图”,让“气运”在里面充盈。</p> <p>请注意这里的主次关系。</p><p><br></p><p>“网格”在这里也是一种“面”的做法。</p> <p>梅山残雪岭头苍,</p><p>老母依家忘南阳。</p><p>瘟疾锁城陌上冷,</p><p>无望出门画粘香。</p><p><br></p><p>这个比较传统。我把物体放在最中间有装饰感,靠近最下面是为了留白。把款识放在顶天的位置,意思是最大限度的把空间拉大,让“花香淡淡的溢出”。下面做一些级灰的处理,这样还可以避免“气墙”的出现。</p> <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这个东西是随意练笔的小品,完全是“无意间”笔墨的游戏。其中主要是探知“墨色的调子”。</span></p> <p>就像这样。。。。</p><p><br></p><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以上这些,如果你看懂吃透了。。。那我可以恭喜你:你在对“文人画”的认知上,已经远远超过了大街上所有的“画家”。哈哈</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