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魂枪》――沙子龙

竹子

<h3> 老舍诠释锻炼的重要性</h3><h3>1933年4月,老舍忽患背痛,痛得很厉害,医治无效,大夫无策,这使他下决心加强锻炼,便拜济南的著名拳手为师,开始系统习武。武术和狗皮膏药的夹攻果然奏效。从此,老舍,不再间断拳术锻炼。他学了少林拳、太极拳、五行棍、太极棍等,并购置了刀枪剑戟。1934年迁居青岛。老舍在黄县路租了一套房子,房前宽敞的院子成了他的练拳场子,通客厅的小前厅里有一副架子,上面十八般兵器一字排开,让初次造访的人困惑不解,以为闯进了某位武士的家。这一时期的老舍,生活安定,身体说不上健壮,但无大毛病,创作旺盛,写出了像《骆驼祥子》这样的优秀作品。</h3><h3> </h3><h3> 沙子龙表面顺应潮流,镖局改了客栈,白天不谈武艺,而内心深处却仍然与现实隔绝,视武学为至宝,以“不传”与时代抗衡,沙子龙的命运寓示着国术乃至传统文化的命运,对此,老舍的态度明显是同情多于批评。但孙老者的出现显示了传统文化连绵不断、包容、发扬光大的光亮亮色,从根本上说,老舍希望传统的精华能够适应时代的变迁而获得新生。这是老舍对于中华传统文化传承的一个提议,也是呼唤人们保护和继承传统文化的警钟。</h3><h3><br></h3><h3>对于沙子龙枪法的“不传”有以下三种解释: (一)把沙子龙当做与时代脱节而不自知的腐朽代表。沙子龙并没有被这时代的喧嚣惊醒,他继续做着旧日的梦,把时代宣布为陈腐愚陋的东西视为祖传的法宝加以保守</h3><h3> (二)沙子龙为知进退,识时务的投机分子。竟然祖先信奉的神灵都不再灵验,竟然走镖已没有饭吃,他也就不再留恋保镖的旧业,不仅及时把镖局改为了客栈,连他自创的绝技五虎断魂枪也弃之一旁,甚至旧日镖局里的徒弟前来求教,他也不肯指点传授。</h3><h3> (三)是将沙子龙看作时代悲剧的孤独英雄。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与其让一身绝技沦为唬人混世的玩意儿,或者尚飨武痴的花瓶,不如埋葬了那条枪和那套枪,保全精武精神不受凌夷,即便只是“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甚至形影相吊,独品坚守。</h3><h3> 我个人比较赞同第三种解释,第一种解释是把沙子龙当作与时代脱节而不自知的腐朽代表。但沙子龙正是因为知道武学已被人们所淘汰所以他才把镖局改成了客栈,也不去指点徒弟的武学,因为他深深地感到他的世界已被狂风所吹走。第二种解释是视沙子龙为知进退识时务的投机分子。如果沙子龙真的是一个识时务的投机分子,那他总怎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偷偷的把他的五虎断魂枪拿来操练,他又怎会内心煎熬而痛苦,是的,他还没有放下,他只是表面的识时务,但其内心却不然。沙子龙他热爱并且尊重传统文化,它既不是唬人混世的玩意儿也不是别人拿来推崇的花瓶。竟然已经感受到了历史的潮流,那么就独自承受跌落沉沦、孤独无助、黯然销魂。这是他对武学最初的,也是最炽热的赤子之心。所以我们才说沙子龙是时代的悲剧也是时代的英雄,而他的落寞处境正是新旧交替时代中许多传统文化面临流失的悲凉境遇的真实写照。真让人感到深深地难过与惋惜呀!这是作者对我们敲响的警钟同时他也告诫我们应该要振奋起来,如果像沙子龙那样止于失落,我们就要永远被时代抛弃。我想这也是刻画另外一个人物――孙老者的用意所在。</h3><h3> 在信息技术快速更替、中外文化相互交融的今天,我们所要做的不是固守着那所谓的绝技,而是应该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紧跟着时代的步伐不断扩展着它的张力,使它适应潮流、适应现代化,与历史同向与人民同在,继续发扬光大和继承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使它屹立在世界之林。</h3><h3> </h3><h3> </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