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序:齐孟文 </p><p><br></p><p>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曾经是共和国历史上一场声势浩大的社会政治运动,是我们这一代人共同的经历和记忆,这一运动是否会成为史诗,将有待历史评说,但无疑是一个曾经发生过的宏大的历史事件,它曾经改变了我们一代人的人生航程,影响了个人的终身命运。知识青年在自身经风雨见世面的同时,也给广大偏远落后的农村传递了现代城市文明的星火,促进了中国城乡交互发展的进程。那是一个理想高于天的年代,是激情燃烧的岁月,我们把青春献给了那片广袤的土地,用汗水浇灌了那片土地,也用汗水洗礼了我们灵魂,艰苦的劳动锻炼磨砺了我们的意志,成为我们人生宝贵的一笔财富,回首往事,我们可以问心无愧的说,我们的青春是绚丽的、无悔的,我们是奉献的一代,是一生奋斗的一代,也是独一无二的同样具有自己光彩华章的一代。</p> <p>编辑:南山浪人</p><p><br></p><p> 光阴荏苒,岁月如歌。</p><p> 知青是一抹永不消逝的记忆。我们的故事就从上山下乡说起、我们的回忆里有多少美好、有多少酸楚、沉淀在永恒的诗章里,蹉跎岁月让我们有了一个骄傲的名字一一知青。</p><p> 青春之歌的印记,深深镌刻在这一代青涩懵懂的少年心扉、化作一帘幽梦珍藏。它为我们的曾经披上了五彩斑爛的外衣。祖国记得我们曾经挥洒的汗水和泪水,一路艰辛、几经风吹雨打、磨砺了我们这一代的坚强、铸成了坚毅性格。在广阔天地里留下了永恒的知青岁月。</p> <p>虞美人 · 忆青春</p><p> 词||薛京华</p><p>梦萦故里天蓝好,</p><p>遍野山花俏。</p><p>素纱青带系田畴,</p><p>徐缓溪流四季绕山周。</p><p><br></p><p>小村坐落山腰住,</p><p>雾罩云遮处。</p><p>起居劳作意铿锵,</p><p>如豆油灯炬下盼晨光。</p> <p>虞美人 · 十八岁</p><p> 词||薛京华</p><p>穷山恶水惊而险,</p><p>地冻天寒怨。</p><p>荒凉萧瑟复凄惶,</p><p>枯树乌鸦兀立咽沧桑。</p><p><br></p><p>蹉跎岁月知青梦,</p><p>缱绻曾驰骋。</p><p>四十年后话往昔,</p><p>豆蔻年华难再叹噓唏。</p> <h3><font color="#010101"><p>七绝 岁月留痕</p><p> 贺 学 丽</p><p>窑洞门傍溪水淌</p><p>煤油烛火赛莹光</p><p>清风夜半寒拂面</p><p>岁月留痕照影黄</p></font></h3> <p><br></p><p>我的知青岁月</p><p>一一奇怪的脚印</p><p> 薛淑芳</p><p> 那是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第五个年头的冬季,我插队已经快整整一年了! </p><p> 那个年代的冬季,没有冬闲,农民比春、夏、秋任何一季都忙,都苦,都累!我们这些新型农民也不例外,在这个寒冷的冬季,我就要投入到轰轰烈烈的农田大会战中去。</p><p> 小燕当时在大队小学教学,听说我要去柳沟会战工地,她担心我冻脚,立刻拿出了自己心爱的牛毛黄的翻毛皮暖鞋让我穿上,我高兴极了!要知道我长这么大,还从来没穿过这么漂亮、这么暖和、这么高档的鞋。穿着它保暖不说,更重要的是穿着它甭提有多牛!站在会战工地简直就是鹤立鸡群!我只顾高兴,当时竟没想到其实学校条件也很差,教室简陋,门窗透风,连个小火炉也没有,这双翻毛皮暖鞋对小燕来说也很重要。粗心的我,压根再没想过这件事。四十六年后的今天才想到这点。要知道,那时的冬季是很冷的!很难熬的!我有时在想,是那时的太阳离我们远?还是我们现在的衣着耐寒?</p><p> 当时的志丹,强迫命令是很严重的,尤其是驻队干部,唯我独尊,工作方法简单粗暴,动辄训人,甚至体罚。谁要是上工迟了,只要驻队干部心情不好,即使是冬季,也会罚你光着膀子干活,这是如此的残酷!“日战太阳夜战星,没有月亮点马灯”是当时农田大会战的口号,我们披星戴月,有时晚上十二点收工,凌晨三、四点又要上工,这样的时候,由于怕迟到,我晚上回去不仅不敢脱衣睡,有时连鞋也不敢脱,头朝炕掌,脚担在炕沿,只要村长在村头一吆喝,我被子一揭就出门了。</p><p> 这天,天刚蒙蒙亮,睡梦中的我,隐隐约约听到了队长的吼声,我赶紧起床,下地穿鞋。双手推开房门,啊!下雪了,茫茫大地,银装素裹,雪景美不胜收!再不容我多想多看,我赶忙拿起工具出了门,迎着漫天飞舞的雪花,顶着刺骨寒风,急匆匆地往工地赶去,身后留下了一串串清晰的脚印……</p><p> 我大步流星,不一会就到了工地。这时跟在我后面的几个婆姨也到了,但奇怪的是她们来了后凑在一起,叽叽喳喳、嘻嘻哈哈的四下里瞅,连看带笑,不一会,她们的视线就落在了我的脚上,这下她们前仰后合笑得更厉害了,弄得我一头雾水,不知咋了?我赶忙低头看了看自己的脚,不由得也大笑了起来!原来慌忙之中,我把鞋穿反了,所以,在来的路上,雪地上留下了一串串奇怪的脚印,成了她们的笑柄。</p><p><br></p><p> </p> <h3><font color="#010101"><p>我们一起走过</p><p> 李燕琴</p><p> 一九七四年初春,我和我的同学们告别了学校的学习生活,一行六人插队来到了距县城二十多里地的徐台生产队。这段经历虽尘封已久,但挥之不去。</p><p> 记得下乡的那天,虽已是初春,可西北风仍呼啸肆虐着山前村后的沟沟岔岔。我们乘坐的汽车停在了村口,下车举目远望,山头残雪可现,脚下冰水未融,周围村庄“不见杨柳春,徒见枝挂白”,一派料峭春寒的山村景象。</p><p> 进了村登上一处硷畔,一棵深褐色枝干的大槐树,历经沧桑挺拔而立,默默的守护着这方土地。再向西看,山根处有一溜窑洞,窑洞院落还算干净,后来才知道,这里住着三、四户人家,我们的住处就被安排在这里。</p><p> 队长领着我们走进了一孔窑洞,这是我们女同学的住地兼灶房。还没容我们仔细观察,瞬间就被等在那里众多热情的老乡团团围住,憨厚的笑脸,朴实的问候,年轻小伙与姑娘打情骂俏的笑语欢言,充满了整个窑洞。我和我的同学们有些拘谨,有些不知所措,只是不停地点头来回应热情的乡亲们。我得空赶紧瞄了一眼窑内四周,别无所有,仅有一盘连灶台的火炕。突然发现在火炕上,乡亲们已为我们备齐了一餐热气腾腾的茶饭。虽说春节刚过,但在那个年代,看到那还算“丰盛”的午餐,肚子里的馋虫早已涌动,如果不是强忍着,口水早就流了出来。</p><p> 插队下乡的第二天,我们就出工了。初来乍到,我们对广阔天地有着无限的遐想,虽说春寒料峭,我们却如沐春风,行走于田间,那丝丝“吹面不寒杨柳风”的惬意,荡漾在我们每个人的脸上。</p><p> 早春地里的农活主要是整地,勾畦,送粪,这些活看似简单,其实不然,几天下来,我们便累得腰疼腿酸,大有招架不住之感,之前愉悦的心情荡然无存。好在我们大家虽不言语,但都能坚持。其实磨练才刚刚开始,真正的考验还在后面。</p><p> 来到知青点,吃饭是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挑水劈柴男同学们不容分说,当仁不让,做饭自然就成了我们女同学的活。她是个朴实能干的女孩,做饭主力非她莫属。因而每当夜幕降临,慈祥的月亮老人会准时含笑护送我们收工回“家”,满天繁星也从没忘记向我们眨眼示好,而我们的知青点却呈现了一番別样的景象,男同学们或哼着小调担水,或喊着号子劈柴,而她则挽起袖子,起灶点火,支案掌勺,俨然一位大厨的架势,我们另外两个女生紧忙着烧火添柴、拾掇碗筷,不一会儿,硷畔上都闻到了倍儿香的味道。那时饭虽简单,少油缺肉,有盐无菜,我们却吃的津津有味。大家围坐在一起,一边吃饭一边聊天,这情景现在回想起都让我们无限怀念。</p><p> 后来的日子里,我被抽到大队小学当了代课老师,面对了另一种挑战。而我的同学们,依然战斗在希望的田野上,春播秋收,锄地打场,农田会战,外出修路,哪里需要,哪里就有他们的身影。他们比我付出和承受了更多的辛苦和艰难,但值得欣慰的是,我们在这段经历中都收获了对人生艰辛的领悟,收获了艰难生活对意志品质的锤炼!</p><p> 那段激情的岁月,我们苦过,累过,哭过,笑过,沮丧过,激昂过。等一场日落,数一次星空,一天,一年,我们一起走过,风华正茂,青春无悔,酸甜苦辣都是歌!</p></font></h3> <p><br></p><p>初识火龙塔</p><p>——熊志春</p><p>在六十年代中期至七十年代中期,出于国家政治和经济的双重考虑,毛主席发出了:“知识青年到农村去,广阔天地,大有作为”的号召,全国六干多万名初高中毕业生积极响应毛主席的伟大号召,勇跃的奔赴农村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展开了长达十多年的浩浩荡荡的上山下乡运动。时值志丹中学高七三级五班毕业的我,也积极投入到这一伟大的运动中,虽然四十多年过去了,但当时的情景还时不时出现在脑海里和梦中,仍然历历在目。</p><p>四十六年前,还有几亇月就要满十七周岁的我,怀着对毛主席的热爱,积极响应他老人家的号召,和几亇同样满怀热情的懵懂少年,主动申请到当时志丹县最艰苦的地方,旦八公社张台大队火龙塔小队上山下乡。</p><p>1974年春节刚过,空气中炮仗的味道还浓的时候,我们乘坐一辆卡车上路了。当时的心情嗨翻了,感觉到彻底变天了,总算摆脱父母压制,能够自由自在的生活,为毛主席的伟大事业出力了。公路是黄土石子路面,车一过黄土飞扬,一会功夫,我们身上的衣服就变成了一样的颜色,口鼻中也全是黄土。翻了一座又一座高山,身体快要散架了,车停了下来,我们兴奋的跳下车,“到了,到了”,随着满嘴的黄土不约而同的脱口而出。来接我们的贾书记笑着说:“后生们,早着的,再翻两座山才能到呢”,这瓢冷水丝毫没有浇灭我们放飞的热情,行李被接我们的贫下中农背着,我们连蹦带跳的跟着,随着上洼下沟,脸上汗水冲的痕迹越来越多,我们的蹦达劲也越来越没了。翻第二座山时已经听不到一丝欢声笑语,有的只是急促的喘息声!</p><p>转过一亇山崾岘,贾书记指着不远处一亇阳洼洼说,你们到了,我们呆住了,一亇阳坡坡上错落着一孔孔土窰窰,分布着十几户人家,这就是我们插队的火龙塔,我们将在这里开始我们的蹉跎岁月……。</p> <h3><font color="#010101"><p>认识火龙塔</p><p>——熊志春</p><p> 我们四个年龄相仿的小伙伴被安置在生产队里为我们腾出来的一口旧窑洞里,一进门是一盘炕,后半截放生活用品和劳动用具。刚放下行李就被村子的老少婆姨们围住看稀罕,各种议论纷纷进入我们耳中,有些话让我们面红耳赤,手脚都无处可放,无言以对,正在不知所措时,隔壁田大妈发话了:“你们这些骚婆姨,人家后生刚来,你们也不怕骚样子把人家吓跑了,去去去”,田大妈轰跑了这些婆姨们,我们才得以安宁。</p><p> 火龙塔很落后,不通电,识字的人不多,穿的衣服都破破烂烂,但人很纯扑。缺水,全村人都靠沟底的一个泉里冒出来的水生活,每天一大早就赶上毛驴,背上驮上两个桶去驮水,天旱时得排队等水。洗澡是想都不敢想的事,由于第一年是国家供应粮,尽管我们四个人都不太会做饭,但也被老乡称为比地主吃的还要好。</p><p>第二天开始,我们就和乡亲们一起开始干活了,背上肥料土送到地里,我们由于瘦小,背的还没有婆姨们多,成了全村婆姨们取笑的对象,时不时就有人逗我们。村里的人话题不多,三句话离不开夫妻坑上哪点事,经常听的我们張目结舌面红耳赤,惹来一片笑声,就这样我们痛并快乐的过上了火龙塔的农村生活。</p></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p>再见火龙塔</p><p>——熊志春</p><p> 随着时光流逝,我们也逐渐适应了农村生活,熟悉了村里的人和事,偶尔还能花花两句,仰脖吼两声信天游或酸曲,得到贫下中农的认可,和好多人成了无话不说的朋友,田家出张家进,东转转,西窜窜,生活也就不单调了,上坑盘退一坐,有点农民的样子了。</p><p> 但日复一日的劳动,远远超过了一个十七岁身体的承受能力,加上年轻气盛,总给自己加码,插队四个月后,我的身体出了问题,严重浮肿令赤脚医生束手无策。当时看到村上的落后状况,年少轻狂的我立志自学医术,准备救村民于水火,就拿自己身体练习扎针和注射,但不科学的行为必将要付出代价,没多长时间,自已把自已整的骨滑膜发炎,高烧不止,腿肿如桶,只好请假回县城。</p><p> 发着烧,拖着沉重如山的腿,一步一步的爬山下沟,在徒俏的山崖和寂静的峡谷中艰难跋涉,眼前越来越模糊,腿越来越沉重,好不容易翻过石洼庄,再不用翻山了,从一道沟出到西阳沟口就到县城了。心里稍一放松,便体力不支晕倒在路边,这里是在成庄附近,幸亏被发现我的村民告诉了在程庄插队的学生杨增虎,小名虎子,小学初中都是我的同学。他一看是我,急忙去找队长家借驴,据说队长不肯借,他强行拉走,驴背上铺了床被子,把我扶到驴背上,送到县医院并通知我的父母。我醒过来已是第二天了,由于自已胡乱扎针和注射,骨滑膜严重发炎,并由于严重的肾炎没得到及时治疗,导到肾功能衰竭,由县医院转到地区医院住院治疗,经过三个多月的治疗,病情好转,七四年十月中旬出院回家休养。</p><p>十一月底,县知青办主任来家里了解情况,看到当时的我再步行五十多里路,翻三座山回火龙塔的可能性不大了,随后就把我转到了顺宁公社宋庄大队教小学,就这样结束了我在火龙塔的插队。</p><p> 我再没回过火龙塔,不是心狠,而是没胆,感觉自己像个逃兵,对不起贾书记,对不起田大妈,对不起一起同坑睡觉的三个伙计,也对不起那些经常逗得我手足无措面红而赤的婆姨们。从内心我感激你们,感激虎子,再见了——火龙塔!</p></font></h3> <p>【知青岁月】</p><p> </p><p> 楊增虎</p><p><br></p><p>青春岁月,最美青年。</p><p>双手磨茧,虽苦犹欢。</p><p>窑洞锄镰,不畏贫寒。</p><p>战天斗地,意志更坚。</p> <p>知青岁月_拖拉机手</p><p><br></p><p> 王思柏</p><p><br></p><p>一九七四年二月二十五日,一个刚过完春节的日子,我们一群十六、七岁的初高中毕业生肩背行李,从县城的四面八方汇集到城关小学的大操场上。这里早已是红旗飘扬,人头攒动,“知识青年到农村去!”“广阔天地,大有作为”的大幅标语鲜艳醒目,操场东边一排大卡车整装待发。我和我的同学们,心情异常激动,因为从今天起,我们都有了一个共同的名字:知识青年,今天我要去插队的地方是离县城约三十里地的双河公社向阳沟大队第一生产队。</p><p> 随着一阵阵欢送的锣鼓声响起,我们向父母、兄弟姐妹挥手告别,此时我看到了家人已泪湿眼眶,坚强的我立刻扭过头去,生怕眼泪流了出来,让家人担心。是啊,离开了父母,离开了兄弟姐妹,离开了城市,去到一个陌生的地方,将来的一切都是未知,心情又不免有些凄凉。但做知青人,走知青路的决心已定,我们真正意义上的独立人生征程今天正式开启。</p><p> 下到农村不久,因为我能干,吃苦,很快就被大队选拔为手扶拖拉机手,和师傅张战杰共同开一台十二马力的手扶拖拉机,整日或奋战在农田大会战的工地上,或奔跑在为生产队运送公粮的路上。</p><p> 一九七五年春节刚过,大约也就是正月初十的样子,我和师傅张战杰受大队指派,拉着满满一拖拉机整整二十一大口袋的玉米,去往安塞县延河湾公社和招安公社,为大队兑换高粱种子。当天下午,我们就到了安塞县延河湾公社。可是由于对方突然变卦,致使兑换没能办成。我们只得到招安去,还好这里的人很好说话,把两千斤玉米全部给以兑换。当日由于天色已晚,我们装好车后,在村里的一户人家里住下,打算第二天返回队里。然而令我们完全没有想到的是,当晚一场大雪足足下了有二三寸厚,而且第二天早晨大雪还在下。我和师傅都犯了愁,商量再三,决定还是走吧。俗话说雪前雨后,万一这雪继续下个不停,我们还不知道要被困在这里多久呢。说走就走,吃过早饭我和师傅就返程出发了。</p><p> 师傅开着拖拉机,我坐在高粱口袋上面,从招安启程,一路沿着河道左侧石子铺成的乡村公路向延安方向进发。大雪继续的下,我们的拖拉机在漫天大雪中极其艰难地、缓慢地前行着。大约几个小时后,我们来到了延河湾公社对面一个长长的坡道下面。起初,师傅想一个冲刺爬上坡去,不料不到半坡就开始打滑爬不动了,我急忙跳下车在后面推,但一点作用也没有。机头不停地左右摇摆,油门加到了最大,不但丝毫前进不了,反而在慢慢地下滑,摘挡踩刹车也停不住。无奈,师傅只得将拖拉机倒回坡底。我从路边找了两块石头,准备在半坡的时候垫在后轮下面止滑。做好了准备,我们开始了第二次爬坡,然而还是不到半坡就又一次溜了下来。反复冲刺了五六次还是无法爬上坡去,我们不得不放弃。此时的我们毫无办法地坐在雪地上,望着漫天飞舞的大雪,看着这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地,真是求助无门。</p><p> 万般无奈之下,我们决定将全部高粱种子扛到坡顶平处,空车开上去再装车。我和师傅一人扛着一大口袋重达一百八十多斤的高粱种子,艰难地向坡顶爬去。坡长路滑,手脚并用,摔倒了爬起来,爬起来又摔倒,我们如同毛驴一样驮着口袋,终于将两袋高粱种子扛到坡顶,此时的我们已是浑身冒汗,双腿颤抖,站立不稳。</p><p> 大 雪依然在下,远处白茫茫一片,分不清天地,也不知道时间。望着坡下的拖拉机和还在坡下的十九口袋高粱种子,真不知道何时才能把它们全部搬到坡顶。我们没有其他选择,只有唯一的办法,咬牙把它们全部扛上来。每一次都是想象不到的艰难,有一次我扛着口袋,脚下一滑,溜入公路靠山一边的排水沟里,脚蹬在了排水沟里的沙石上才止住。这突然的一蹬给了我启发:我们可以借助排水沟里这些高低不平的沙子石块上下啊!这可是比路面上要好走很多啊。就这样沿着排水沟,一次又一次,上上下下,也不知道用了多少时间,我们终于将十八口袋高粱种子搬上了坡顶。这时的我们不要说再去扛剩余的三袋了,就连说话的力气都没有了。这也是我人生第一次真真切切的体会到什么叫精疲力尽!</p><p> 也不知道又过了多久,感觉身上有些冷,这才似乎清醒了过来。原来扛口袋时我们浑身早已被汗水湿透,这会体温恢复到正常了,才感觉到浑身冰凉,湿透了的衣服扒在身上很难受。继续坐下去,我们肯定会被冻坏的。我们举步艰难地又一次下到坡底,看着拖拉机上剩余的三口袋高粱种子,说心里话真的没有力气再把它们驮到坡顶去了。我就对师傅说:“咱们试一下吧,说不定就冲上去了”。师傅表示同意。我拿起摇把,使尽了最后一点力气把拖拉机发动起来。随着一阵爆裂的轰鸣,冒着一股黑烟的拖拉机,在师傅的驾驶下,载着爬在机头上增加配重的我,终于爬到了坡顶。我和师傅长长的嘘了几口气后,丝毫不敢停歇,又把高粱种子一袋袋的装上拖拉机,我们不能耽搁,我们要尽快赶路,否则我们很 可能天黑都到不了延安。</p><p> 拖拉机在大雪中继续缓慢地爬行着,每前进一米都是那么的艰难。师傅竭尽全力的驾驶着拖拉机,坐在高粱口袋上的我,心里则异常紧张,生怕拖拉机甩头打滑,因为右侧就是几十米高的悬崖,如若打滑,那必定将是车毁人亡!师傅有多紧张,我不知道,但我却是两眼紧盯车头,时刻做好跳车的准备。</p><p> 苍天保佑,爬行了大约一个多小时,总算看到了一河之隔的河庄坪了。我们离延安不远啦!那个时候河道上还没有大桥,车辆都是涉水过河。师傅极其谨慎的驾驶着拖拉机进入河里,加大油门用低速挡向河的对岸驶去。突然一股水柱劈头盖脸地砸向我俩,无法躲避的我俩瞬间就被打湿了。原来,由于水太深,拖拉机的飞轮下部侵入水里,高速飞转的飞轮带起五六米高的水柱,让躲避不及的我俩衣服、帽子全被浇透了。好在拖拉机顺利抵达对岸,瞬间我们忘记了一切,心情豁然开朗,恐惧消失的无影无踪,那种感觉好极了。我们到延安啦!我们到延安啦!尽管饥肠辘辘,疲惫不堪,但是我们还是平安的到达延安啦!</p><p> 时间过去四十多年了,很多事情早已模糊或已忘却,但这次雪中行车却令我终身难忘!至此之后,也曾遇到不少艰难,然而只要想起那雪天的经历,就觉得它们根本算不了什么。</p><p> 我们这一代人的知青经历,是那个时代给予我们特殊的待遇,它磨练了我们的意志,铸就了我们的坚强,是我们人生中的一笔宝贵财富!</p><p> 知青,我们这代人共同的名字,共和国的历史上应当留下我们的印迹!</p><p> </p> <p><br></p><p>大 会 战</p><p> 李海滨</p><p>数九寒天大会战</p><p>保娃沟门造良田</p><p>草床一张铺地面</p><p>饭加盐巴味也鲜</p><p>昼夜挖山垫石滩</p><p>汗流浃背湿衣衫</p><p>任务各队已明确</p><p>早日平好浇灌田</p> <p><br></p><p>那一年</p><p> </p><p>李海滨</p><p> </p><p>1975年,是我插队的第二个年头。</p><p>冬天,在大队管辖区下的红石峁生产队北后滩修整农田时,我和本村青年副队长带领队上三十几名妇女,披星戴月奋战在平整土地的一线上。工地上,迎风招展的红旗和标语口号,随处可见。高音喇叭不间断的播放着斗志昂扬的歌曲,广播员也在为我们摇旗呐喊着,“加油!大家加油!”工地上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p><p>为了提高效率,晚间作业也是家常便饭。在那时,中国还处在物资相当匮乏时期,我们所在的大队生产物资也非常有限,全队上下仅靠一台手扶拖拉机发电!或许是拖拉机太过劳累,也或许是老化的太厉害,发动机经常摇不起来,大家试着烧玉米杆给水箱加热,但发动机还是纹丝不动。没办法,大家只有在冰天雪地里忍受着寒冷。待到东方的天边微微泛白的时候,大家即刻开始了一天的工作,掏的掏,铲的铲,连负责推土的乡亲们也常常一路小跑,争分夺秒的干起活来……一天掏土劳累的我,拖着疲惫的身体走在通往村庄的乡间小路上,竟眼前一黑晕倒在路边。也不知过了多久,自己慢慢缓了过来,起身拍拍身上的灰尘,继续往回走。回到住处,坐在窑洞前的台阶吃饭时,只觉眼前一阵眩晕,也不知什么情况,大喊了一句“窑塌了”便又晕了过去。好在乡亲们都在及时请来了赤脚医生任志亮,在我人中穴位扎了针,我这才慢慢苏醒过来。看见乡亲们放在锅台上、炕沿上未吃完的饭菜,而又奔波在工地上,使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队长让炊事员送来一碗热气腾腾的面条时,瞬间我的双眼摸糊了,嘴里嚼着面条眼泪夺框而出!</p> <p>【青春的记忆】</p><p> 楊增虎</p><p><br></p><p>三月春风人心暖,上山下乡万众欢。</p><p>告别父母农村去,越是艰苦越向前。</p><p>毛驴铺盖路弯弯,山大沟深映眼帘。</p><p>窑洞土炕从未见,户口已成农民汉。</p><p>清晨队长把人喊,出工要把农活干。</p><p>初来乍到都不会,羊圈掏粪是首选。</p><p>虚心接受贫指点,犁锄种割要过关。</p><p>广阔天地洒热血,青春无悔做贡献。</p><p>大地回暖要生产,春耕送粪把驴赶。</p><p>爬山上洼脚打泡,晚上睡觉来回翻。</p><p>骄阳似火地干旱,锄谷间苗最为难。</p><p>谷苗莠子分不清,人生学习不能慢。</p><p>夏收麦穗黄灿灿,挥汗如雨手握镰。</p><p>酸曲一唱垒起垛,双手粗糙已成茧。</p><p>勤劳艰苦不过节,黎明秋收体更寒。</p><p>糜子荞面山顶摞,绳背庄稼要下山。</p><p>粮食丰收场垛满,镰架打的隔沟传。</p><p>千锤百炼思想硬,学会本领样样全。</p><p>寒冬腊月大会战,挖的大山变梯田。</p><p>知青岁月不蹉跎,定把贫穷换新颜。</p><p>狂风暴雨雷电闪,大雪纷飞万物残。</p><p>春夏秋冬都走过,农村扎根终不还。</p> <p>【忆知青岁月。】</p><p> 楊增虎</p><p><br></p><p>往事都已尘封,仿佛生活显得是那么平静。岁月的老人迈着蹒跚的步伐,伴随着四季轮回,从插队时算起,在我们这一代人的历史行程中,已走过了47年的里程。时光飞逝,我们都已老去,皮肤已不再白皙,却成了黄色的余晖,脸庞已没有了年轻时的光滑,却留下了一道道岁月的长河,白发已爬上了额头。感叹岁月的无情,人虽老,但再回首……回味往事时,我依然激情澎湃,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不能平静的心坎里却装着一个挥之不去的情结,那就是青春似火的知青岁月,多少年来我都把这段人生最美好的记忆,就像一个殉道者向往着天堂一样,把它埋藏在我灵魂最隐蔽的地方,随时都让它在我的脑海里徜徉,让我独自欣赏。在那广阔的天地里,曾经有过我们最快乐,最美好的那些事,久违的记忆勾起我们无限的感慨!在那起伏绵延的山峦上,坐落着一个小小的村庄,只有七户人家。就是在这么个小小村庄里,却留下了我们难忘的岁月,那山,那沟,那树林里都流淌过我们最美好的青春,而我们那时是那么的纯真。</p><p> 我的知青岁月又和你们不一样,没有轰轰烈烈的场面,没有鲜花,没有掌声,一切都是无声的。没有与亲人依依不舍的离别场面,我不想让亲人为我送行,因为我生怕我的母亲因离别,会产生那种撕心裂肺的痛楚,而让我在插队的路上为之却步。我的心里只有一个信念,去农村锻炼自己。所以,我在1973年的早春三月,我乘着一缕东风,独自踏上了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未知之路。我未来的家,是西阳沟大队的后山窑子生产队。接下来在插队的日子里,精神上我是无比快乐的,没有了家庭的压抑感,心情是非常舒畅的,但是生活有时候真的就像苦难,要不我们怎么能够学会坚强呢?头一年也是我适应的一年。虽然说,我不害怕劳动,但重体力的农活干的我一天下来,真是筋疲力竭,浑身的骨头就像散了架似的,胳膊疼,腿疼没有一点点的力气了。晚上躺在土炕上,叫苦不迭的感觉就像快要坚持不住了,在那夜半时分,我也偷偷的流过伤心的泪水……在这个时候我首先想到了我的父母和家庭的温暖。其次就是想念儿时的伙伴,想念二小,月云,永会,李三,哈巴这几个形影不离的同学们,你们还好吗?</p><p>后山窑有个好处就是离县城五里地,只要你胆大,晚上都可以回县城看电影,然后在漆黑的夜色中再返回生产队,但是很害怕,这是别的知青点所没有的好处。我从什么都不懂,慢慢的学会了干好多的农活,犁地,锄地,间苗,撒荞面籽,扛猪粪桩子等等。我记忆犹新的是在那年夏天,生产队长带我去对面山上掏生地,他拿着撅头掏地,我跟在后面打土疙瘩,生地的土疙瘩很硬很难打,那木榔头又大又重,打的整个坡洼上黄土飞扬,我的脸被涂上了厚厚的尘土。难耐的是烈日炎炎,湛蓝色的天空没有一丝丝的云彩,我就像置身在了滚烫的空气中,太阳像火球般的悬挂在天空,在炙烤着大地,只有远处的树林里知了叫个不停,生活犹如炼狱让我无处可逃。一天下来我的双手打起了血泡,疼痛难忍,这一幕终生难忘。时间一天天的过去了,我由刚去的七分工,终于涨到了十分工,我心里很高兴,因为我长大了,成人了。我在农村又学会了做饭,这是我长这么大最大的收获,做饭,那是必须要学会的第一堂课。为了节省时间,总是把饭做的越简单越好,菜就吃的很少了。有一个蒸米饭的经验至今难以忘却,那就是把黄米放在大碗里倒上水,在锅里蒸半个小时,一碗黄腾腾的米饭就出锅了,再倒半勺子清油放在灶火上炼红,把切好的葱花撒在油勺里炸香,再泼在热气腾腾的米饭上,撒点盐面,啊!那个味道真香,说不出来的香……而且,简单又实惠。就这样平淡而农民似的生活,日复一日的往前走着。白天的农活干的疲惫不堪,晚上还要在农民家里读报纸,学习,只有这时我的心才是快乐的,因为我把学习知识送给了他们。第二天一早就要踏上清晨的露水出工了,宁静的小山村又开始了她一天新的生活,淡淡的薄雾,在山沟沟里无声无息的游荡着,家户的脑畔上缓缓的升起了缕缕炊烟,当雾,烟两者交织在一起时,我望着远处的村庄朦朦胧胧,似雾又似雨美丽极了。露水打湿了我的鞋帮,我却打扰了露水的宁静,把它晶莹剔透的身躯踢的没有了踪影,好可惜!在阳光的折射下它本来犹如珍珠般的美丽……</p><p>在艰难困苦的岁月里,最莫过于寒冬腊月的日子里,难熬的冬季我们都知道,天寒地冻,滴水成冰,在加上凛冽的西北风刮的让你浑身发抖,脸如刀割。每到这个时间农村就要开始农田大会战了,最苦就是晚上大会战,这个时候干活是要分任务的,每个人要分十方的土,你干不完就不能收工。每当夜幕降的时候,望着启明星高高的镶嵌在寥寥无几的星空时,我们正干的热火朝天,汗流浃背。三九寒天,地面足足冻的有三尺厚,人们叫冻盖,十字镐挖上去都会迸溅出剧烈的火花,可想而知那是多么的艰难。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就用火药炸开冻盖,这样大大的提高了劳动的效率,把高处的土挖出来,在用架子车推出去倒在低洼处,只有这样梯田才可以修的平整端正。当干累坐下休息的时候,热气散尽时,我才正正感觉到身上透骨的奇寒,特别是两个脚就像两个冰块十分的疼痛。休息起来继续干,一方土,一车车的往外倒,不觉中天空银河高挂,已是满天繁星,当启明星快要落山的时分,一夜的任务总算完成了,那时没有表,按现在来看就是午夜的两点左右了。冬季每天重复着同样的工作,让人身心疲惫,农田大会战将要持续到腊月二十五左右,那时就有了真正意义上的休息天了。</p><p>不到三年的时间里,我修过路,当过石匠,架过广播线路,爬过电线杆子。今天我只是回忆了一点点片断而已,在那蹉跎的岁月里生活虽然艰苦,但快乐无处不有,使得我们的青春年华更放异彩,我喜悦过,也痛苦过,山窑子的一草一木,目睹了我成长的经历,也分享了夜深人静时的那一丝丝忧伤。知青岁月里的一些美好,让我们学会了我们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特别是学会了做人的品质,也是那个凄风苦雨的年代,知青岁月锤炼了我们坚强的意志,我们的青春无悔!</p> <p>《知青岁月》:</p><p> </p><p> 王建荣</p><p><br></p><p>那段有苦有乐的日子己经走远,土窑洞还睁着一双眺望的眼,知识青年,是一段难以复制的历史情节。它常常勾起我们的怀念,我们怀念它的真实,并非像有人说的是什么蹉跎岁月。它是春天的花冬季的雪,是秋天的硕果夏日的山泉。有农夫敦厚的脸庞,以及掌上的老茧,有村姑纯朴的微笑,以及微笑中的靓眼。知青岁月,喷发的激情火焰,燃烧在贫困年代,其间的感人事迹,值得特书大写。这是勤劳接受土地的考试,是农技零距离尊重自然。知青岁月,锻造的不仅仅是一颗红心,还有两副铁肩,能够担负起道义的铁肩。那个年代,革命赋予我的诸多的理想,我们不干谁干?我们修路架桥筑坝,清澈的坝水至今灌溉良田。我们建校教学,学生中的佼佼者,在今日改革的浪潮中仍表现卓越。我们奉献了自已无私的力量,至今也无一丁点懊悔可言。岁月如歌如梭,今天的知青己不再是青年,渐深的皱纹是记录光阴的波段,花白的头发是生命凝结的盐,夕阳突显,一种省悟才在心中积淀。然而无论如何,能与伟人同处在那个时代,我们无悔无怨。金训华张勇是我们的榜样,我们的战舰号称"知识青年"。知青的生活,以后可能不再会重演,但对于智慧的社会主义,肯定提供了一次珍贵的经验。知青岁月,是一部真切精彩的史诗剧哟,每位知青都是主角!我们感动岁月也被岁月感动,忠诚二字揣在我们的心间,我们用勤朴的劳动演义过爱的奉献,有山川作证有日月共鉴。如果说无修炼的覆历是一种缺憾,那么无插队的经历定会浮浅,知青岁月是我们人生路上的干粮,耐人回味咀嚼……今天,四十多年后的今天,让我们的知青号重新集结,载着那友情友谊起航。这艘航船将一直迎着风浪向前,它能坦然勇敢地应对未来的挑战!!</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