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前言</p><p class="ql-block"> 古话说:“三代承风,方为世家。”可以说,“世家”,是一个家族的梦想与荣耀。</p><p class="ql-block"> 我们常说:“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所以,中国梦,实质上是一个个家族兴旺绵长的梦;所以,中国梦是你的梦,我的梦,他的梦,我们共同的梦。</p><p class="ql-block"> 身为家族的一员,我可以为家族兴旺绵长贡献什么,这是否也是在不知不觉中让您魂牵梦绕的话题?</p><p class="ql-block"> 可以令一个家族兴旺的三个习惯是什么?答案自然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您的答案是什么呢?</p><p class="ql-block"> 在此,我们借助曾国藩先生关于家族兴旺所强调的三个习惯—早起,做家务与读圣贤书进行探讨。</p><p class="ql-block"> 曾国藩先生强调的这三个习惯,或许您早已知道,甚至可能觉得不用再废话了。关键是,对于我们任何一个人来说,包括我自己,仅仅“知道”本身没有价值。很多道理,往往都是“三岁孩童虽道得,八十老翁行不得”啊!</p><p class="ql-block"> 曾国藩先生为什么强调这三个习惯,它们为什么这样排序?我们可以从中得到哪些启发?我们如何勤而行之?</p><p class="ql-block"> 如果知道了,尚未做到,那么,为什么容易感觉难以“知行合一”?因为,在“知”与“行”之间有一座桥—“修”。修行修行,不修不行。真修行者,乐意选择主动吃苦,甚至主动吃亏,最终,“吃了苦中苦,成为人上人”。</p><p class="ql-block"> 古话说:“行成于思而毁于随。”在进一步阅读之前,邀请我们自己先一起思考一下?</p><p class="ql-block"> 鉴于曾国藩先生强调的这三个习惯对于我们家族兴旺的重大参考价值,以及这不仅是一个知识点的学习,鄙人琢磨十几年,在此不厌赘述,共探其中之道,所以,可能需要您的耐心去阅读与感悟。</p><p class="ql-block"> 在此,衷心祝福您的家族家道绵长,兴旺发达,人才辈出,千古流芳!</p> <p class="ql-block"> 在正文开始之前,我们先了解一下曾国藩先生及其家族传承盛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曾国藩简介</p><p class="ql-block"> 曾国藩,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谥文正,汉族,湖南省长沙府湘乡县人。</p><p class="ql-block"> 6岁时入塾读书,8岁能读八股文诵五经,14岁时能读《周礼》、《史记》文选,并参加长沙的童子试,成绩俱佳列为优等,23岁取秀才,入县学;24岁入岳麓书院,中举人;中进士留京师后十年七迁,连升十级,37岁任礼部侍郎,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p><p class="ql-block"> 晚清重臣,晚清“中兴第一名臣”,与张之洞、李鸿章、左宗棠并称 “四大名臣”。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者。清朝军事家、理学家、政治家、书法家,文学家,晚清散文“湘乡派”创立人。</p> <p class="ql-block"> 曾国藩家族,自曾玉屏倡导耕读传家,至今已绵延十代近400人。据统计,其中秀才、国子监生、优贡、举人、进士共20人;民国以来,大学生(含学士、硕士、博士、留学生)160多人。曾国藩家族在200年间,至今没有出现一个败家子,子孙中杰出者240余人,在多领域为社会作出重大贡献,家族有用人才之多、影响之深远,在中国近代史上首屈一指,是名副其实的华夏望族,堪称中国家族史上的奇观,闪耀在中华大地的天空。</p> <p class="ql-block">梁启超评价:</p><p class="ql-block"> 岂惟近代,盖有史以来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岂惟中国,抑全世界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p><p class="ql-block">毛泽东评价:</p><p class="ql-block"> 予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观其收拾洪、杨一役,完美无缺,使以今日易其位,其能如彼之完满乎?</p><p class="ql-block">蒋介石评价:</p><p class="ql-block"> 曾公乃国人精神之典范。辛亥以前,曾阅《曾文正全集》一书,……民国二年失败以后,再将曾氏之书与胡左诸集,悉心讨究。</p><p class="ql-block">北大国发院教授、东方战略与领导力研究中心主任宫玉振评价:</p><p class="ql-block"> 曾国藩被认为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能达到所谓的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境界的人物。</p> <p>正文:</p><p> 曾国藩先生说:“看一个家族能否兴旺发达,主要看三点:第一,是否早起;第二,是否做家务;第三,是否读圣贤书。”这个内容,经常被提起,甚至不少家庭或者教育机构直接悬挂含有这个内容的挂图。 我们今天的教育,也经常谈到好习惯的培养,甚至还列出很多好习惯,上百个的都有,但是,我们知道,《孙子兵法》说:“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我们祖国的传统教育智慧强调“少则得”。所以,要求越多,最后的效果不一定如我们所愿——越多越好。</p><p> 我们假想自己回到曾国藩所处的那个年代,或许对于这三点能够有更好的理解,特别是对于在城里出生成长的人。</p><p> 在这里,我浅谈我的个人思考与体会,看看能否起到抛砖引玉之效。如果您觉得有所启发,值得分享,也欢迎您分享给身边的亲友,让我们与更多的同道之人共勉共进,好吗?</p><p> 第一点、早起。</p><p> 为什么要主张早起?</p><p> 曾国藩在给儿子的信中说:“我朝列圣相承,总是寅正即起,至今二百年不改。我家高曾祖考相传早起,吾得见竟希公、星冈公皆未明即起,冬寒起坐约一个时辰,始见天亮。吾父竹亭公亦甫黎明即起,有事则不待黎明。”在家书中还说:“欲去惰字,总以不晏起为第一要义”,“晏起,为败家之凶德”,“治家以不晏起为本”,“勤字工夫,第一贵早起,第二贵有恒”,并且说:“家中后辈子弟,体弱学射,最足保养,起早尤千金妙方,长寿金丹也”。什么是“晏起”?“晏起”就是晚起,就是睡懒觉。“不晏起”就是早起。在曾国藩的概念里,几点是早起?在他看来,“一日之计在于寅”,所以,他所强调的早起就是寅时起床。“寅时”是几点,就是凌晨3-5点。“寅正”是几点,就是凌晨4点。有一个词叫“点卯”,什么意思呢?古时皇帝规定每天卯时(凌晨5-7点)早朝,文武百官必须在卯时上朝。现在在寺庙,佛门弟子的早课,通常也是在凌晨5点开始。道教呢?全真派的早课也是在凌晨5点开始。当然,对于大部分人来说,一看到这里瞬间能举出很多理由说现在行不通了,不现实了。那好,即使推迟到6点,我们能保证做到吗?当然,推迟到6点,不是我的主张,只是个假设。根据曾国藩先生的观点,如果我们未能早起,“惰”之一字,就难以消除。古话说:“天道酬勤。”还说:“一勤天下无难事”。我想,如果我们能够认识到这些,如果觉得自己的状况自己不是很满意,就更能“上不怨天,下不尤人”了。</p> <p class="ql-block"> 可以说,早起,这是顺应天道,我们的健康可以“借天力还以人力”,每天凌晨3-5点,相当于是“天地”这个巨大的不可替代的神奇的充电宝给我们的身体充电的黄金时间,并且,一天中的这个黄金充电时间错过了就错过了,如果错过了,要等第二天,犹如农民播种一样,“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因为一天中的时间也可以分为四季—从凌晨三点开始,每6个小时为一个季节。难怪有人说:“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睡补,睡补不如心补,心补不如天补”,或者说:“人补不如天补”。在我看来,如果一个医生,只是给病人开药,不强调其它方面,比如早睡早起、积极心态与适量饮食等,是不周全的,甚至是不负责任的。这一点,北京的一位名医刘逢军教授就做得很好,高度重视如何支持病人借助天力恢复健康,并著有《中国龙文化养生之道》等书。因为这个原理,所以,坚持早起后,一个人的精气神会更好。从一天的四季角度来说,我们如果没有及时起床,我们是否就失去了让自己的生命“与四时合其序”的机会,失去了充分效天法地的机会,失去了与天地完全呼应的机会?同时,俗话说:“早起半天工”,还说:“三朝早起一天工”。早起可以多做很多事,日积月累,犹如人生都延长了一样。</p><p class="ql-block"> 鄙人力行不够,倡议早起十几年,比如,在新浪博客发布相关文章,包括2011年发布的现在题为《有为者早起吧》、《五福临门睡眠法》等文章。这十几年里,好几位有缘人亲口跟我说类似“廖老师,太感谢你了,早起让我觉得生命都延长了”的话。我自己呢?十几年来,致力于凌晨5点前起床,并且致力于不用闹钟的自然醒,每当醒来,知道不会因为使用闹钟而吵到枕边人,我就有一种自豪,喜悦与安心,悄然走出卧室,开启我一天的生活。在宁静的早晨,往往是我的自由王国,做运动,做家务,写文章,读书等等,都没有人干扰,却能领略鸟儿的欢唱。为家人准备早餐时,有时还哼着歌调,想到自己能为这个家做点事情,想到国盛邦宁,想到自己如此幸运,心中常常情不自禁地涌起感动,感到喜悦、宁静与幸福!与我认识的亲友,可能会感受到,我的身体虽然瘦,但是,我的精气神还算不错,最近高中同学三十周年聚会,不少同学都好奇我的精神状态为什么还能这么好,因为好多同学已经很遗憾地明显呈现“老态”。当然,一果有众因,只是在我自己看来,“早起”是一个重要的因。十几年来,我几乎没有失眠过,每天躺下很快入眠,几乎不做梦,每天一早起来,往往是上大厕,每天一次以上,畅通舒爽。我的每一天很充实,我的好多博文(迄今1000多篇,含转载,含私密)与美篇(迄今500多篇)都是早上完成的,一天下来,往往觉得时光飞逝,时间不够用。从2020年开始,如果没有在5点左右或者之前起床,我就会反省,忏悔,并且思考解决方案,条件允许时,就跪在“天地君亲师位”面前进行。</p> <p class="ql-block"> 在这里,特别再强调一点,早起也是力行孝道的体现。想一想,我们作为孩与子,是早起,还是睡懒觉,更让长辈开心放心?《孝经》说:“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如果我们晚起,长辈早起后,在中堂“天地君亲师位”面前敬香,然后烧水煮饭洗衣扫地等忙碌了半天,甚至早饭都吃过了,更有甚者,都吃过午饭了,还没有见到我们起床,长辈特别是做父母的会因此开心吗,会因此安心吗?我了解到的现状往往是,很多做父母的往往是“敢怒不敢言”,或者觉得孩子大了,不听话了,没办法,回天无力,虽然担心睡懒觉对子孙的身体不好,虽然担心子孙睡懒觉可能影响家风家道影响家庭幸福家族兴旺或者导致“富不过三代”,但是,只能听之任之,甚至悲观绝望,进而影响自己乐享晚年、颐养天年。 再展开一点,过去的中国,一家之长,早晨起来洗漱之后,往往会到中堂的“天地君亲师位”牌位之前进香,向“天地君亲师”请安等,所以,晚辈因为早起,可以耳濡目染,涵养恭敬心与培养“大孝至德”等,其影响巨大且深远。如果有意更加深入了解,欢迎搜索阅读我的文章《中国人为什么敬拜天地君亲师》。</p><p class="ql-block"> 今年春节,在福建老家,我在大部分时间里,都是早上起床最早的一个。我有时扫扫地,或者在厨房生火(烧柴火),做妈妈的下手,虽然没有帮到多少忙,但是,从妈妈的眼神里,我感受到妈妈的喜悦。其实,爸爸妈妈渐渐老去,他们不一定要我们干多少活,看到我们能在身边多陪陪他们,爸爸妈妈就挺满足了。</p> <p class="ql-block"> 第二点、做家务。</p><p class="ql-block"> 为什么要主张做家务?</p><p class="ql-block"> 就做事而言,一方面,是孩子力行孝道的方式与体现;今年春节期间,我陪同妈妈去拔兔草,拔了两次,不管是走在路上的时候,还是在田地里拔草的时候,妈妈都很开心,在路上碰到乡亲,在他们的对话中,我感受到妈妈倍感自豪!在广州,当我独自宁静地为家人准备早餐时,更深体会到自己的爸爸妈妈几十年来含辛茹苦的不容易,真的是“养儿方知父母恩”;另一方面,利于培养一个人的独立能力,学以致用的能力,增强一个人的自豪感与成就感,强化一个人的自信心;再次,这是家庭成员的责任与义务,利于培养一个人的责任感与团队精神。钟老师说:“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别人的事情帮忙做,大家的事情一起做。”家务是大家的事情,所以,做家务是尽本分,是归位。“各归其位,犹如神仙开会;还有,利于增强家庭成员之间的凝聚力,培养好的家风家貌;另外,利于孩子的身体健康与强壮;同时,不可忽视却容易被忘却的是,这还是历事炼心的途径,是“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的旅程,犹如一首诗所说:“扫地扫地扫心地,不扫心地空扫地;人人若把心地扫,人间处处是福地。”家里的花园,拔草的事情基本是我负责,十几年来,对于杂草,有过抱怨,讨厌,因为我觉得它们坏了花园的风景,浪费我的时间,到后来,由心而发地接纳,是啊,它也是大自然的孩子,只是我把它定义为杂草,我要剥夺它生存的权利而已,我仿佛看到自己身上的颇多恶习,很多不足,再到后来,我心生感恩,感恩杂草让我知道,修炼自己不是一劳永逸的事情,人生要善于乐于“与狼共舞”、“和光同尘”。修得好的结果,是与自己和谐,与别人和谐,与大自然和谐,更加幸福地生活。现在,看到杂草,即使决定拔掉它,也是微笑平和地在感动中进行!</p><p class="ql-block"> 曾国藩说: “逸则淫心起,劳则善心生。”《论语》中,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都强调学文以外力行的重要性。</p><p class="ql-block"> 关于做家务的意义,在此,还有必要补充一点,就是以前做家务,经常都是要下地的,要出家门口的,所以,很多时间是在大自然的怀抱里进行的。在我小时候,有时候跟父母一起去水稻田里或者菜地里干活几个小时,然后才回家吃早饭,或者上山割松脂,上山砍柴,拔兔草等,这些都是在天地之间进行的。经常回到大自然母亲的怀抱,对于一个人特别是孩子的健康成长有多大的好处,那是不言而喻的,就一句“养天地浩然之正气”就让我们神往不已、思绪万千。 </p> <p> 关于大自然与人的自然感性,苏州大学刘锋杰教授在其著作《回归大自然》的导言中有精彩的论述:“人离开自然显示了力量,但人的力量再大,一旦没有依归,不落实在自然这个基础上,强大反而更加容易表现出孤独。也是窒息。大自然提供想象的空间,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没有海阔,鱼不能跃;没有天高,鸟不能飞。没有了大自然,人能够想象的经纬度就会大打折扣。还是失乐。领略自然的美景,本来是人类精神享乐的一个无穷无尽的源泉。在人的感官与心灵中失去了自然,人将失去了一块审美的乐园。”还说“人有自然感性,人就如同花开满庭那样灿烂。当你无法向自己的同类叙述痛苦与失意时,你可以向自然叙述,自然会静静地倾听;当你感到孤独时,你可以投入自然的怀抱,自然会毫不吝啬地用阳光雨露温润你的灵魂,让灵魂找到归宿;当你狂妄时,你不妨到高山大海去,你可以看看自己的渺小与无能,重新定位,会减轻你的心灵负担;当你感到空虚而无意义时,你应当想想花落花开,流水无限,悟出生命的真谛乃在于存在与消逝,意义就会重新回到你的身上。生命不能承受人的狂妄、高傲、目空一切之重,也不能承受人的虚无、失望、逃避一切之轻。在自然中,这重与轻,将统统地被吸纳,被转化,创造出一个活泼泼的健康之人,与自然携手,像自然一样博大而幽深,是为“天人”。此时的人,是云,是风,是鸟,是树,是高山,是大海,是花朵,是树木,是一切,始于自然,同于自然。奇异的境界产生了:从人出发,一草一木,一山一水,像是从人的心中生长出来的;从物出发,此时此刻,此人此身,又像是从一草一木、一山一水中生长出来,分不出人与物,物与人。此时的人,进入了天地境界。如果承认自然是人类精神的康复之地,那么,重建人的自然感性,就为人打开了通向这块康复之地的通道。自然感性的重建给人带来的不仅是对自然的审美视域打开了,更宽阔,更深入,不仅是能够以物观物,“像山那样思考”,最根本的是在人与自然之间建立了整体性,赋予人以新的生命精神。这种人与自然的整体性,不仅对个体起作用,并通过个体对整个人类社会起作用。个体一人类社会一自然,构建起一个整体的时候,这个整体就自足,其中的每一个都相互依存,又相互生发,并将运行下去。</p> <p> 印度吠檀多哲学家史瓦密·维韦卡南的一段话颇能见出这种整体性生存对人的重要性: “一个人要是见到了这个宇宙中的统一性.生命的这个统一性,万物的统一性,哪里还会有什么痛苦呢?……人与人,男与女,成人与儿童,国与国,地球与月亮,月亮与太阳等等之间的隔离,原子与原子之间的隔离,确是一切痛苦的原因。吠檀多哲学说,这种隔离并不存在,并不真实。它只是外观、表面的现象。事物的内部还是统一的。如果你深入内部,你会看到,人与人,妇女与儿童,种族与种族,高与低,贫与富,神与人之间都是统一的。一切都是一,如果你更深入,兽类也是这样。一个人到达了这个境地,就不再有迷误了。” 是的,人若不再迷误于物质的引诱,不再迷误于权力的引诱,也不再迷误于荣誉、称号、地位的引诱,靠近自然,人就不再孤独,不再没有依托,不再没有乐园。做一个自然之子,嬉戏在自然中,是人类的命运。若是在自然中不见自然,不能感觉自然,那是人类在自然中失去了自然,是在生命中失去了生命,人类将成为一个空虚的影子,欲哭无泪。让我们敬畏自然吧,自然是一个大生命,比人类更强大,融入它的生命,将为人类的生命注入无尽的活力。投身大自然的怀抱,在自然中领略自然的美丽与奥妙,领略人生的局限与欢乐。人之道,本来就是自然之道! ”</p><p> 我国著名围棋冠军聂卫平先生曾经被下放农村,参加劳动。在这几年时光里,他自然无棋可下。但当他回到城市,在与人对弈后却诧异地发现自己棋艺大长。他百思不得其解,最终认为,最可能的就是大自然赐予的神秘力量,真是“文章是案头之山水,山水是地面之文章”。</p> <p class="ql-block"> 关于这一点,我自己也有所体会。我的孩子,在她八个月大的时候,我们就带去海南玩。我自己出生于农村,在天津读大学,先后在福建、上海、江苏与广州工作,至今受邀到浙江、山东、河北、北京、河南、江西、福建、湖南与广西等地主讲课程,还去过陕西、甘肃、宁夏、内蒙古、西藏、湖北、安徽、四川、云南、海南、香港、泰国、美国与日本等地旅游或者学习,登过泰山,潜过海水,漫过草原,走过沙漠,所以,与大自然的链接让我的生命有不一样的体验。我的孩子呢?迄今为止,去过的地方,总体比我还多。</p><p class="ql-block"> 关于大自然的价值,如果想进一步探讨,欢迎搜索阅读我的文章《经典教育5+2工程》。</p> <p class="ql-block"> 第三点,读圣贤书。</p><p class="ql-block"> 这里特别强调,是“读”,不是“看”,同时,是“圣贤书”,不是一般的书。朱子治家格言说:“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只有读圣贤书,才能感受“与天地相往来,与圣贤相往来”,才能感受“读你千遍不厌倦,读你的感觉像春天”,才能感受“养成大拙方为巧,学到愚时始为贤”,才能感受为什么曾国藩说:“君子有三乐:读书声出金石,飘飘意远,一乐也;宏奖人才,诱人日进,二乐也;勤劳而后憩息,三乐也。”我们每个人生来就是冠军,生来具足,本是太阳,圣贤的经典犹如火把,点亮我们的心灯;犹如木铎,撞击我们内在本有的光明之钟;犹如导师,指引我们在和光同尘中面对贪嗔痴慢疑依然能如太阳照耀、熠熠生辉,活出生命的光彩;犹如管道,让我们的生命链接传承千年的古圣先贤的智慧与能量之河,进而支持我们的生命更有可能“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更有可能“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p><p class="ql-block"> 李新异老师说,读经不能带着功利心读,要不求自得,所谓“人到无求品自高”。还说,读经是历事炼心的极佳法门,诵读时不求理解,只须专注地读,大量读,坚持读,在这个过程中去觉知自己的念头,觉知自己的杂念纷飞,训练自己的觉察,颐养自己的定性,从中觉醒觉悟,进而活出自己的本心——本自光明的心,如如不动的心。古话说:“心生万物,心生法生,心灭法灭”,《荀子》说:“心者,道之主宰”,可见,降伏其心的巨大价值。只是“心如平原走马,易放难收” ,但是,《大学》说:“修身在正其心”,如果未能收心,未能正心,我们何以修身,不修身,何以齐家兴业?《道德经》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觉醒的过程看似什么都没有做,什么都没有发生,所以,虽然意义非凡,是生命目的的本质,但是,依然容易被常人忽视。</p><p class="ql-block"> 在这里,我想再强调的是,读圣贤书也是力行孝道的重要途经与形式,甚至是必不可少的途经与形式。自古有“阴安阳泰”的说法,我们多读圣贤书,多读老祖宗留下的好书,祖宗与圣贤自然更能含笑于九泉,更能灵魂安宁,我们作为后人,生活自然更加自在泰然、吉祥幸福。《学记》说:“师无当于五服,五服弗得不亲。”我们向古圣先贤学习,“见贤思齐”,才能更好地力行孝道。《孟子》说:“尧舜之道,孝悌而已矣!”</p><p class="ql-block"> 关于读经,我也很惭愧,至今所读甚少,有读过《弟子规》,《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声律启蒙》,《笠翁对韵》,《孝经》,《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学记》,《道德经》,《周易》,《心经》,《金刚经》与《地藏经》等。至今,《大学》诵读约300遍,《孝经》100多遍,《礼运大同篇》与《心经》1000多遍等。古话说:“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虽然我不一定“自知”了,但是,我还是乐意继续读。我觉得经典不仅仅是智慧,指引我如何更加正确地生活,同时,它具备一种能量,让我心生喜悦与宁静。十几年过去了,现在在我们这个大家庭,我们这一代与下一代,全部成员都不同程度地参与经典诵读,让我惊喜的是,我的妈妈也参与了!十几年来,爸爸妈妈的脸上笑容更多了,身体更健康了,大家庭的综合幸福指数逐年提升,原因自然有多种,但是,我想,共读经典,“和经典同在,以圣贤为师”,应该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p> <p class="ql-block"> 读书还要得法,如果不得法,就可能事倍功半,还可能徒劳无功,甚至南辕北辙。我的先生钟老师教导我说:“结果好才是真的好。” 程子说:“《论》《孟》只剩读着,便自意足。学者须是玩味,若以语言解,意便不足!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深读处为,自有悟入。……今人不会读书,如读《论语》,未读时是此等人,读了后又只是此等人,便是不曾读。读《论语》者,但将诸弟子问处,便作己问;将圣人答处,便作今日耳闻,自然有得。若能于《论》《孟》中深求玩味,将来涵养成,甚生气质。”桐城派“三祖”之一刘大櫆先生在 《论文偶记》中说:“神气者,文之最精处也;音节者,文之稍粗处也;字句者,文之最粗处也……神气不可见,于音节见之;音节无可准,以字句准之。”还说:“凡行文多寡短长,抑扬高下,无一定之律,而有一定之妙,可以意会,而不可以言传。学者求神气而得之于音节,求音节而得之于字句,则思过半矣。其要只在读古人文字时,便设以此身代古人说话,一吞一吐,皆由彼而不由我。烂熟后,我之神气即古人之神气,古人之音节都在我喉吻间,合我喉吻者,便是与古人神气音节相似处,久之自然铿锵发金石声。”曾国藩说:“文章之雄厚,其精处在行气,其粗处在造字选句。”我们想想,一些伙伴读经不少,《论语》百遍不在话下,但是,精气神呢,待人接物呢,实在不敢恭维,甚至可能惨不忍睹。有一些伙伴,读经几年,还没有学会“气发丹田”,结果,耗气严重,把身体都读坏了,看了真是心寒啊!熊春锦博士说,读经可以“山根月窟闲往来,天德地气内升降;密修内证无人识,一日功成鬼神钦。”</p><p class="ql-block"> 关于这些,我不敢说我做到了,但是,确实略有体会。我受邀到北京、河北、河南、山东、江西、湖南、福建、广西与广东等地开展培训时,在我引导下,诵读《礼运大同篇》带给好多学员别样的体验,觉得很触动,有的学员会瞬间觉得通体发热,不觉泪流满面甚至放声大哭,当然,这是喜悦的哭,感动的哭,这样的情景我至今历历在目、记忆犹新。如果您有意感受一下,可以输入“《礼运大同篇》廖复阳”百度相关视频或音频。</p> <p class="ql-block"> 全球著名的教育家七田真博士说:“教育的原点是记忆和背诵。”关于这一点,我们中国自古读书人都是这样去做的,如果未能背诵十几万甚至几十万字的经典,如何去金榜题名?只是到了近代,发生了严重的滑坡,到了当代,更是跌到谷底,庆幸的是,最近几年,在党和政府的英明领导下,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我们或许可以问问自己,能够脱口而出背诵多少经典?古代说:“腹有诗书气自华。”为什么是“腹有诗书气自华”,不是“脑有诗书气自华”?如果背诵的时候,还需要脑子想一想,甚至经常“断片”,说明我们的内容是在“脑里”还是“腹里”?所以,背诵也是有学问。在这里,想到当年我受邀到广西北海开课的时候,了解到的一句谚语:“一回生二回熟,三回巧四回妙,五回呱呱叫。”</p><p class="ql-block"> 关于背诵,很是惭愧,我能背诵出来的内容还太少了。目前能背诵的有《礼运大同篇》、《孔子世家赞》、《弟子规》、《大学》、《孝经》、《学记》与《心经》全篇以及《中庸》、《论语》与《道德经》等部分内容。虽然不多,但是,我百背不厌,有的已经背过千遍以上,真的是“背你千遍不厌倦,背你的感觉像春天”。 </p><p class="ql-block"> 关于经典的学习,如果想更加深入地探讨,欢迎搜索阅读我的文章《经典五行学习法》。</p> <p class="ql-block"> 回过头来,我们再想一想,曾国藩先生为什么在众多习惯中,强调这三点? </p><p class="ql-block"> 《孝经》中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我的先生钟武强老师教导我说:“教育的根本是什么?孝亲是根,尊师是本。”在我看来,曾国藩强调的这三个习惯,抓住了教育的“根”啊!一个生命,只有根正才能苗红,只有根深方能叶茂啊!如果说“和经典同在,以圣贤为师”,曾国藩强调的这三个习惯,也抓住了教育的“本”。曾国藩强调的这三个习惯,支持我们通过孝亲与读经,让我们的生命之河更好地与祖先以及圣贤的能量与智慧之河产生连接。如果我们的生命之河与这条能量与智慧的河流一旦连接,于是,通过列祖列宗与古圣先贤内在奔腾了千万年的经受了千锤百炼的生命河流将为我们的生命注入生生不息的源泉与动力,我们的生命状态是否将产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所谓“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有一种观点认为,一个人不管他多么努力,多么有本事,多么有学问,他自身所有的积累,在列祖列宗与古圣先贤的积累面前,犹如一滴水对于一片海洋,犹如九牛之一毛,犹如冰山之一角!他自身努力所积累的一切犹如冰川在海平面之上的部分,列祖列宗与古圣先贤的历代积累犹如冰川在海平面下面的部分,而决定冰川在海洋中走向的决定性因素,不是看得见的部分,而是看不见的深藏在水下面的部分!反过来说,一个人如果不通过孝亲与读经,与这条河流连接,生命将犹如一座孤岛,所以,只有至孝大孝,生命之河方可“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生命方可“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所以《孝经》说:“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难怪自古书香门第都喜欢这一幅对联:“孝悌传家久,诗书继世长。”难怪曾国藩先生的家族兴旺发达、人才辈出、代代相传啊!</p><p class="ql-block"> 我再琢磨之,发现曾国藩强调的这三个习惯与钟老师强调的要培养一个“懂礼貌,爱学习,会做事”的“让父母放心的孩子”,似乎有心心相印之感? </p><p class="ql-block"> 我们再想一想,曾国藩强调的这三个习惯,为什么这样排序?这与“三才者,天地人”是否有“英雄所见略同”之感?《论语》说:“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道德经》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三个习惯是否有序融入了“天道、地道与人道”,是“天人合一”的入世之法,是经典“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等内容的经世致用?</p><p class="ql-block"> 曾国藩先生强调的这三个习惯,真是“大道至简”啊!</p><p class="ql-block"> 以上个人浅见,不当之处,恳望各位看官海涵!</p><p class="ql-block"> 鄙人才疏德薄,力行不够,祈愿能与更多的同道共勉共进!</p><p class="ql-block"> 最后,诚挚感谢曾国藩先生的大慈悲与大智慧,告诉我们简单易记易行的兴旺与传承之道,并再次衷心祝愿更多的家族可以兴旺发达,人才辈出,传承有方,源远流长!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廖复阳(字存亮)拙笔</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2020年2月29日星期六凌晨于广州</p><p class="ql-block"> 2020年3月4日星期三优化于广州</p><p class="ql-block"> 2022年5月11日星期三优化于广州</p> <p>后记</p><p> </p><p> 您看完有什么感悟呢?欢迎在评论栏分享您的心里话哦!</p><p> 如果您觉得值得转发,欢迎您分享到朋友圈或者分享给身边您一直关心的人!</p><p> 一起来,更精彩!</p><p> 感谢有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