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姨父,在抗美援朝战场上参加了反细菌战</p><p><br></p><p>“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中国好儿女,齐心团结紧,抗美援朝打败美帝野心狼!”,1950年12月,还在哈尔滨市第一中学读书的姨夫王吉力,就是唱着这首歌,告别父母,投笔从戎,响应保家卫国的号召,成为一名志愿军战士,入原东北军区卫生部干部训练大队学习,1951年10月跨过鸭绿江,入朝参加抗美援朝反细菌战,走上了战火纷飞硝烟弥漫的朝鲜战场,这一年他刚刚17岁。</p> <p>当年与他一同赴朝参战的原哈尔滨市第一中学有21名同学,大的17岁,小的只有14岁,都是血气方刚有志气有抱负的少男少女,为保家卫国穿上军装,他们写血书表决心,申请到炮火纷飞的最前线,同武装到牙齿的美国鬼子作战。部队组织上根据这些学生兵年龄小,有文化有激情的特点,安排他们到东北军区卫生干部训练大队化验班学习,学习三防知识,防核、防化、防生物,以备战争可能遇到的不测。姨夫说,当年防疫队员分三批赴朝参战,有500多人,都是14到17岁的初中生,有的拿着少先队组织的介绍信,有的戴着红领巾,还有朝鲜族学员,学员们大都来自辽宁、吉林、黑龙江各地,分别在辽宁抚顺瓢儿屯,吉林通化二道江、辉南朝阳镇集训,化验班学习结束后,姨父被分配到中国人民志愿军后勤卫生部防疫大队任化验员。</p> <p>入朝过江,目的地是朝鲜的成川郡大洞里。</p> <p>毕业学员分别从瓢儿屯、二道江、朝阳镇三个方向,乘坐闷罐子火车到安东市(今丹东市)集结,这支少年防疫部队在卫生防疫队长李哲范的带领下,从安东(丹东)鸭绿江大桥奔赴朝鲜战场。防疫队员们将大批的防疫器材和物资分装在50辆马车上,150匹骡马, 100名战勤驭手参与运输,借着月光防疫队员们乘坐马车向朝鲜挺进,部分队员乘坐嘎斯汽车,车队浩浩荡荡,前车进入了新义州地界,尾车还没有离开国门。战争环境远比想象的要复杂和残酷,刚出校门的这些少年哪见过炮火连天飞机俯冲的扫射阵势,死亡血腥场面和伤残程度,让他们感到恐惧和紧张,为避免牺牲,部队要求白天停止一切活动躲空袭。夜间行军赶路程,夜行军时不能有响声,不能开车灯,否则会引来美军空袭,挂天灯(照明弹)将天空照的像白昼一样,“黑寡妇”(防疫队员对敌机的称呼)在头上盘旋俯视侦查,一旦发现,敌机就会疯狂地俯冲投弹扫射,敌机还投放定时弹,子母弹,凝固汽油弹,经过五天的行军,防疫队到了驻地朝鲜平安南道成川郡大洞里,中国人民志愿军后勤卫生部防疫大队,到达驻地后清点人员和车辆,虽然损失几匹骡马,但人员没有伤亡,队员们兴奋地唱起了苏联歌曲《共青团员之歌》:</p><p>听吧,战斗的号角发出警报,</p><p>穿好军装,拿起武器!</p><p>青年团员,集合起来,</p><p>踏上征途,保卫国家,</p><p>我们再见了,亲爱的妈妈,</p><p>请你吻别你的儿子吧,</p><p>再见了,亲爱的故乡,</p><p>胜利的星会照耀我们,</p><p>亲爱的妈妈,别难过,别悲伤,</p><p>祝福我们一路平安吧!</p> <p>按预定的时间,防疫队员们提前到达了成川郡大洞里,大洞里是一个幽静美丽的山村,背靠香枫山,面向大同江,一条清澈的小溪从村中流过,汇入村外的大同江,大洞里的春天山坡上绽放着粉红的金达莱,夏天溪水旁的桑树上挂满了熟透了的紫红桑葚,秋天的栗子压弯了树枝,冬天的白雪映衬着青松翠柏,志愿军后勤防疫大队就住在这个如水墨丹青山水画卷的小山村,防疫大队的化验室设置在山村的石屋中。</p> <p>中国人民志愿军后勤卫生部防疫大队人员有500多人,编制4个中队,每个中队人员100多人,中队下编3个小队,大队长为中央防总栾惠莹和东北军区防疫大队队长李哲范,副大队长为中央防总段连堂,政治委员为樊旭家(原野战医院政委)。中队干部:第一中队长张造堂(中央防总),政治指导员初为段副大队长兼任,后为李明春。第二中队长太吉松,政治指导员为何原文。第三中队长马蓂,政治教导员为尤永贵。第四中队长杨忠魁,政治指导员李明春。</p> <p>大批的防疫队员来到了大洞里,由于人员突然增多,村民出入频繁,小山村的异常变化引起了美军侦查机的注意,1952年8月的一天,“黑寡妇”从大洞里南山偷偷飞过来,没有像往日一样盘旋几圈,直接俯冲将第一枚凝固汽油弹准确地投向了大队部,“黑寡妇”张开魔爪肆虐着,对着小山村疯狂投弹扫射,美丽的山村瞬间被炸成火海,石板房化验室也被炸得千疮百孔只剩残垣断壁,这次轰炸是有目的奔着反细菌战技术力量基地来的,30多分钟的狂轰乱炸,军民死伤72人,有7名同学和战友在轰炸中牺牲了,鲜血染红了朝鲜大地,年轻的生命定格终止在1952年8月,这些少年防疫队员为国捐躯留在了异国他乡。黑龙江省滨江县入伍17岁的女战士张静为保护文件和反细菌战材料,进山洞躲避敌机晚了一步,被敌机炸倒了,军装被鲜血染成深红色,炸碎了肝脏,肠子都流出来了,她艰难地抬手将怀里带有血迹保存完好的文件递交给协理员,就静静地闭上了眼睛,战友们找了几块木板,做了一副棺材,为张静洗去脸上的尘土和血迹,用军装改做了枕头,枕旁放着张静心爱的钢笔和刚发下来的三元津贴费,战友们用泪水和着泥沙,将张静安葬在香枫山山坡上两颗松树之间,棺木朝着祖国的方向安葬,停战后战友们把她的遗体移入了成川郡志愿军烈士陵园。这次轰炸光荣牺牲的还有17岁从哈尔滨市应征入伍的女战士金莲花,莲花是一个美丽漂亮,有着一双大眼睛,皮肤白白的,是个爱说爱笑的朝鲜族姑娘,敌机轰炸时莲花没有及时躲开,被罪恶的弹片击中了头部,大队炊事员朱子坤正在为队员们准备伙食,遇上了敌机轰炸,牺牲在工作岗位上,还有四位不知名的战友,在敌机轰炸中牺牲,空袭同时也造成大洞里山村百姓的伤亡,被炸死的大多是妇女,其中还有是一个老奶奶怀里抱着2岁的小女孩,场景非常凄惨。</p> <p>牺牲的同学和战友那青春面容定格在姨夫的脑海里,成了姨夫记忆中挥之不去的画面底片,每当想起他们总会悄然泪下,感叹唏嘘,他现在年纪大了,记忆力在慢慢减退,但对抗美援朝的那些经历如数家珍,特别是一起参加抗美援朝的21名哈尔滨一中同学和化验班集训时的同学,每个同学都有精彩的故事,他说这些一起上过战场生死之交的同学和战友不能忘啊,姨夫又把他的哈尔滨一中同学跟我念叨了一遍:崔洪凡、徐铁良、唐述先、王吉力、刘启江、王通喜、赵新占(女)、杨伟群(女)、王明德(女)、王松筠(女)、白桂秋(女)、李玉芝(女)、王瑞林、于志孝、赵白龄、方淑英(女)、张 纯(女)、佟玉山、周俊庆、王腾英(女)、谷绍君。</p> <p>1952年1月28日,美军飞机在朝鲜金谷里、龙召洞、龙水洞,投撒了大量含有细菌病毒的苍蝇、跳蚤等昆虫和蜘蛛,1月29日到2月17日,美军连续在朝鲜伊川、铁原、市边里、朔宁、平康、金化等地,投撒了小蜘蛛和苍蝇、蚊子、跳蚤、蟋蟀、蚂蚁等昆虫,至此美军对朝鲜实施了惨无人道的细菌战。2月底至3月初,美国将细菌战的范围扩大到中国东北地区,随着这些细菌弹的落地,朝鲜历史上早已绝迹的鼠疫、霍乱等传染病又发生了,回归热、天花、伤寒也开始流行,朝鲜百姓和我作战部队战士相继感染传染病,美国投放细菌武器都是利用夜幕降临的黑夜,炸弹落地后裂开两半,每一半有多个隔层,隔层内有大量的被感染传染病的老鼠,及带病菌的苍蝇、蚊子、跳蚤,或投下感疫带传染病的衣服、袜子、树叶、及其他杂物,企图造成我军及朝鲜军民的霍乱、伤寒、炭疽、破伤风等疾病的发生和流行,让流行性传染病削弱我军战斗力。美军投放细菌弹后,志愿军前指立即组织了由昆虫学、细菌学、流行病学、毒物化学、病理学、营养学等专家和技术人员组成的防疫大队,应对敌人的细菌战,姨父随着防疫大队奔赴在朝鲜反细菌战的战场,到距前沿阵地不足5公里的地方收集敌机投撒的细菌标本,分辨细菌种类,参加对细菌弹投放地区细菌昆虫的消杀灭、病菌检验和防疫治疗工作,最大限度的减少细菌战带来的战斗减员,每当敌机投放细菌弹,我防疫部队立即奔赴现场,采取消杀灭措施,开始了与美帝国主义反细菌战的战斗。</p> <p>美帝投放的细菌弹。</p> <p>被俘的美国空军上尉凯伊斯.伊纳克供认美军进行细菌战。</p> <p>抗美援朝战场上,这是一群特殊的战士,他们穿着防护服,戴着防护镜和口罩,身上背的喷雾器是他们手中的战斗武器,喷撒杀虫剂,消毒剂,虽然不直接与美国鬼子作战,但他们消灭的是美军投放的苍蝇蚊虫,老鼠虱子跳蚤,这支鲜为人知活跃在朝鲜战场上英雄的卫勤防疫队,控制住传染病的暴发,让美帝的细菌战没有得逞,防疫队员对抗美援朝战争取得胜利,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p> <p>当时在防疫大队队员中流传着这样一首顺口溜:</p><p>喷粉器啊喷粉器,其貌不扬新武器。</p><p>七上八下发射毕,消灭虱子显威力。</p><p>防病效果真神奇,虱媒疾病得控制。</p><p>保障部队打美帝,抗美援朝立功勋。</p> <p>防疫队员到前沿阵地开展防疫工作,使我军前线作战部队保持良好的健康状态,他们在朝鲜战场上完成的主要任务:一是有计划地在部队开展预防接种,打“三联疫苗”,伤寒、霍乱、鼠疫;二是广泛开展防斑灭虱,发现有感染斑疹伤寒和回归热的战士,立即隔离,速送后方治疗,避免引起集体感染,造成战斗减员,1952年为防细菌战,毛主席题词“动员起来,讲究卫生,减少疾病,提高健康水平,粉碎敌人的细菌战争”;三是对部队定期进行营养调查,结束志愿军“一把炒面,一把雪”,只能充饥没有营养的行军战地伙食,由于国内各种军需物资源源不断的后勤输送,防疫大队指导各作战部队合理膳食,计算蛋白、脂肪、糖比率、无机盐和各种维生素的含量,提高烹饪技术,每天战士吃上可口的饭菜,保证饮食的总热量,还通过《前线后勤》报和《卫生通讯手册》进行宣传,“八.一面,九.二米”,避免作战部队指战员营养不良和夜盲症。</p> <p>五次战役后我军转为阵地战为主,战地物资供应得到了改善,部队的染虱率显著下降,但部队长期吃不到蔬菜,指战员肌体维生素缺乏,患夜盲症的较多,防疫队进行营养调查,肠道病调查,灭虱预防虱媒传染病,改善环境卫生,利用战场很容易找到的汽油桶,做蒸煮法灭虱,用药物10%“223”、“666”粉喷撒,修建干热灭虱室和蒸汽浴池,当地百姓介绍松针有预防夜盲症的效果,防疫队就在部队推广,请教当地朝鲜百姓采摘可食性野菜,制成精美的标本,绘制图片,拍成照片,做成野菜图谱,指导推荐部队采摘,解决作战部队新鲜蔬菜供应不足问题。</p> <p>报纸刊登美帝强盗撒布细菌的滔天罪行。</p> <p>为志愿军战士注射疫苗。</p> <p>捕捉带菌蚊蝇。</p> <p>“战胜细菌战”战地口号。</p> <p>开展爱国卫生运动。</p> <p>为朝鲜百姓注射疫苗。</p> <p>开展宣传运动。</p> <p>1952年8月,国际反细菌战罪行调查团来到了平壤,中国反细菌战罪行调查团团长是冯玉祥将军的夫人卫生部长李德全,美帝在人证物证和摆在桌面上的各种铁证面前签了字,证明敌人使用了反人类的细菌武器,发动了细菌战。</p> <p>调查在中国和朝鲜细菌战事实国际科学委员会,国际报告签字仪式在平壤举行,报告认为美军在朝鲜和中国东北地区使用了细菌武器。</p> <p>1953年4月11日,根据日内瓦公约109条规定,敌我双方签署了《遣返伤病战俘人员协定》,同年6月8日又签署了《遣返健康战俘协定》,为防止敌人通过归俘传入我方引起传染疾病,防疫大队赴开成对归俘人员进行身体检查,这次任务非常重,卫生处要求15-20分钟要通过检查150人,逐人逐项仔细检查,工作量非常大,防疫大队圆满地完成了任务,受到了志愿军总部的好评,朝鲜领导人金日成同志在平壤亲自为防疫大队队长李哲范授勋。</p> <p>战俘等待交换。</p> <p>1953年7月27日,美国及联军在北纬38度的一个小村板门店签定了《朝鲜停战协定》,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狠狠地打击教训了以美军为首的16个国家的联军。</p> <p>在朝鲜战地七年,姨父和战友的足迹踏遍了朝鲜东西中三线,东西海岸线也留下了他们的身影,他细数着那些战斗去过的熟悉地名:成川郡、大洞里、新安洲、阳德、平壤、开成、板门店、上甘岭。在朝鲜战场,姨父和战友们冒着敌机投弹扫射,越过重重险峻山峦,背着炒面千里奔袭,巡回于各战斗部队进行卫生保健,流行病诊断和检疫工作,他钻过上甘岭的坑道为伤员检疫,奔赴开成为伤病被俘遣返人员做菌检,参加板门店交换战俘及阵亡将士尸骨移交,姨父跑遍了朝鲜很多战场阵地,去过黄继光、邱少云、杨根思、罗盛教所在部队。</p> <p>回忆过去姨父感慨地说,想当年,我们在志愿军献出了青春,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留过足迹,七十年过去了,回首往事,我们还没有虚度此生,我们为此而自豪,现在想起那些不平凡的经历,依然热血沸腾,老兵难以忘怀那战火纷飞的年代,共和国也不会忘记我们抗美援朝的老兵。</p><p><br></p> <p>一同跨过江的亲密战友唐述先有感而发,以诗抒怀,感慨地写了一首七律《抒怀》:</p><p>金戈铁马忆当年,风云变幻已成烟。</p><p>熟念沙场书生累,敢望盛世庙堂贤。</p><p>布衣素食伴吾过,飞黄腾达任人先。</p><p>留的一腔豪气在,安贫乐道且由天!</p> <p>1957年9月干部轮换,姨父从志愿军防疫大队调到沈阳军区军事医学研究所工作,从事放射性防护、核辐射损伤防治的实验研究。1964年姨父接到任务,抛家舍业,不顾安危,告别家人从东北到大西北核武器试验场,参加核武器损伤生物效应防治试验工作,从这以后姨父多次参加了西北核试验,六十年代到北京聆听过两弹一星元勋邓稼先讲授核弹原理,研究核武器对生物、大气、环境的影响及治疗和对策,为我国核医学防护和治疗做出了贡献。</p> <p>1979年他在军事医学研究所,组织施工建设了东北地区最大的钴源中心,这个钴源中心以平战结合为主导思想,当年设计、当年施工、当年使用。多年来,姨夫多次参加核原条件下的卫勤应急演练,他坚持到基层为部队培养防原防化技术骨干,全军听过他讲课的有3000多人。</p> <p>他的研究课题《急性放射性病治疗方案》荣获全军科学进步二等奖、《沈阳军区医用X线防护改造研究与评价》荣获全军科学进步三等奖,《钴60-r线对颗粒饲料辐射灭菌作用的研究》和《载玻片剂量元件研究》及《医用无菌手套生产工艺中钴-60r线灭菌作用》荣获全军科学进步四等奖。</p> <p>由于长年从事核辐射工作,长期接触放射源,吸入大量的放射性污染气体,姨父感觉嗓子渐渐嘶哑,1989年8月,在给部队学员讲课中失声,他到医院检查,被诊断为喉癌,医院专家建议进行全喉切除手术,医生的治疗建议,让开朗的姨父一下子沉默了,学医的他明白全喉切除的后果,将是不能再说话,不能再唱歌,不能再用声音表达心声,为了与癌症抗争,他还是做出了艰难痛苦的决定,术前准备的那几天,他每天对着录音机说啊唱啊,生怕漏掉想表达的心情,录音机转着录着,他给战友留言、给老伴留言、给子女留言,也给自己留言,手术很成功,从手术室出来的姨夫,脖子上有块纱布,纱布后面造个漏,喘气的时候纱布跟着煽动,能听见从漏里发出的喘气声,一下子不能说话了,与家人和战友只能用手势或用写字板交流,术后的姨父情绪开始低迷,医生跟他说,可以买个电子喉辅助说话,托人买到了电子喉就像得到了宝贝一样,姨父开始用电子喉与人交流,他逐渐又露出久违的笑容,虽然电子喉发出的声音怪怪的,但姨父又可以表达心声了,他很是心满意足。后来爱上了写诗,放风筝,上网,与战友聊QQ,联络全国各地的战友们,有时也钓钓鱼休闲一下。</p> <p>一同参加抗美援朝战友,于1960年在沈阳合影。</p> <p>1980年1月,沈阳军区后勤部军事医学研究所,抗美援朝同年战友聚会,在沈阳中山广场合影留念。</p><p><br></p> <p>1965年8月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齐齐哈尔医学院,六三.二队三教班合影。</p> <p>讲解钴原照射。</p> <p>1991年6月,姨父因病提前退休,离开了部队,结束了军旅生涯。病退后,姨父和战友们的联谊很活跃,先后联系上抗美援朝防疫大队的战友357人,牺牲和病故85人的亲属和子女,共计442人,建立了战友通信录。这些经过战争洗礼的战友和同学经常聚会保持联系,加深友谊。</p> <p>纪念抗美援朝50周年沈阳战友会。</p> <p>他们在哈尔滨举行了抗美援朝防疫大队战友40周年庆,2000年在沈阳举行了同学战友50周年庆。2003年9月他们在沈阳举行了抗美援朝胜利50周年庆,庆典搞的非常隆重,还专门举办了抗美援朝暨参军五十周年图片影展,影展分战斗历程、战斗中成长、战友情深三个部分,影展的黑白历史照片记录了当年在朝鲜战场上难忘的经历,我有幸参加了他们的50周年纪念活动,听前辈叔叔阿姨讲抗美援朝的战斗故事。昔日的少年再相聚的时候已是白发苍苍,他们时而高唱抗美援朝时的歌曲,时而满怀激情朗诵自己写的诗词,时而回忆战火纷飞的场面经历,时而声泪俱下回忆牺牲的战友和同学,令人肃然起敬,我眼里噙着泪,拍了很多姨夫和战友同学们聚会的照片,记录了当时那感人的场面,辽沈晚报等8家媒体也对他们的战友聚会做了专题报道。</p> <p>2003年9月1日,长春晚报寻亲热线刊登了《老战友,我们等你一起喝庆功酒》,通过媒体找到了防疫大队的老兵葛春连和杨建华,他们一起相约到沈阳会老战友,参加抗美援朝胜利50周年庆典。</p> <p>抗美援朝出国作战60周年聚会。</p> <p>抗美援朝胜利60周年哈尔滨战友聚会。</p> <p>沈阳军区军事医学研究所部分同志合影。</p> <p>沈阳军区军事医学研究所,当年一起赴朝参加反细菌战的战友合影。</p> <p>15期《战友通讯》。</p><p><br></p><p>同战友之间来往很密切,在信息发展交流方式多样化的今天,他们已经不满足书信来往电话沟通,如今将近八十六七岁的叔叔阿姨们,纷纷学电脑、学QQ、学微信,用现代化通信手段发图撰文,传递战友之情,分享生活快乐,他们还办了十五期的《战友通讯》期刊,刊登战友抒发情怀的诗歌,抗美援朝战场回忆录,家长里短谈健康,保养身体报平安。</p> <p>任命书。</p> <p>荣誉,对姨父工作的肯定。</p> <p>1950年12月,姨父的入伍通知书。</p> <p>用电脑给战友发邮件。</p> <p>姨父的战友杜玉川阿姨写的两本书,其中《千里赴戎机》被抗美援朝纪念馆收藏。</p> <p>清明时节,姨父到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祭奠牺牲的战友。</p> <p>退休后的姨父游览祖国大好河山。</p> <p>二姨与姨父。</p> <p>为献给抗美援朝60周年出国作战的原东北军区卫生部和中国人民志愿军后勤卫生部防疫大队的战友,原志愿军防疫大队第三中队队长马蓂写了回忆录《忆战斗在卫生防疫战线上的尖兵》。</p><p><br></p> <p>战友与姨父的书信往来。</p> <p>姨父保留的祖国抗美援朝慰问团,给每个干部战士的丝绢三角巾。</p> <p>和平万岁纪念章。</p> <p>姨父是个豁达开朗的人,他爱好打篮球、吹箫、唱歌、下象棋,还做得了一手好菜。姨父是个坚持原则耿直正义的人,他鞭挞不良的社会风气社会现象,对搞歪风邪气的人敢于直言不讳。</p> <p>姨父与老战友下棋。</p> <p>爱好文艺的姨父,儿时的志向是去鲁迅文艺学院深造,因抗美援朝投笔从戎学了医,后来姨父写了一首诗:</p><p>思绪翻腾忆当年,</p><p>卫国投军离校园,</p><p>此生从医非所愿,</p><p>鲁艺令我魂梦牵。</p><p>表达因抗美援朝改变了兴趣志向,虽为憾事,但不后悔。</p> <p>2010年10月为纪念抗美援朝战争胜利60周年,姨父将多年写的诗和短文编辑成书《随感杂赋》,与战友同学交流共勉,我帮姨夫整理设计《随感杂赋》诗集的时候,姨父最打动我的一首诗,我将它设计为书的封底:</p><p>少小从军戍边关,蹉跎岁月度壮年。</p><p>平生自问无悔愧,老来回首也心安。</p><p>功名利禄置度外,残病疾苦视等闲。</p><p>花甲之年逢盛世,古稀耄耋迎天官。</p> <p>杜阿姨写的文章《夜过鸭绿江》 被刊登在《晚晴报》上。</p> <p>外孙天翔上小学的时候,以姥爷的经历为内容,写了作文《我的姥爷》,从小的熏陶,现在天翔已经是一名空军军官,报效祖国。</p> <p>今年是抗美援朝70周年,我征求姨父同意,为他编辑了美篇《姨父,在抗美援朝战场上参加了反细菌战》做纪念,编辑美篇得到了姨父的战友杜玉川阿姨的支持和提供材料,杜阿姨《千里赴戎机——志愿军热血女兵》一书被抗美援朝纪念馆收藏,感谢志愿军防疫大队三中队队长马蓂的回忆录,《忆战斗在卫生防疫战线上的尖兵——献给抗美援朝60周年出国战斗的原东北军区卫生部和中国人民志愿军后勤卫生部的防疫大队战友》,这回忆录详细记载了防疫队组建,过江反细菌战全过程,感谢姨父的战友和同学往来信件资料,在此表示感谢。</p> <p>部分抗美援朝反细菌战老照片和视频资料,是在公开的网上媒体下载,在此表示感谢。</p> <p>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纪念章,是对姨父一生最好的评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