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9日,星期六,14点后,晴<div>14点离开虎丘,去往寒山寺。这两个景点之间的距离只有2.4公里,尽管苏州到处都在修路,那也没用多长时间,14:27到达寒山寺。</div><div><br></div> 看到这个“塔影钟声”牌坊,寒山寺也就到了。只是苏州在进行城市道路改造,停车有点麻烦。<div><br></div> 停好车后,步行去往寒山寺,不远。这不,寒山寺内的塔顶抬头就看到了。<div><br></div> 经过寒山别院,这是以绿化造景为主的一个绿地公园。园内,一条逶迤的卵石路将“落月池”、“映月亭”、“愁眠坡”、“寒山桥”、“听钟坪”、“觅诗廊”等景点串连起来。别院里有寒山寺拓片,可以免费参观。<div><br></div> 进入寒山寺之前,首先看到了这座"和合祖庭"照壁。看来寒山寺在争“和合”的源头啊,我的印象和合祖庭应该在浙江台州啊?!<div><br></div> 这座太湖石也刻上了“和合”二字。我查了一下有关资料,早期寒山和拾得的相识相交源于台州,晚年拾得来到寒山寺与寒山延续了他们的友情并继续了他们的佛教事业。寒山寺是和合二仙终成正果之处。 说此处为和合祖庭,符合事实。<div><br></div> 这是寒山寺旁边的京杭大运河苏州段。“夜半钟声到客船”的船,应该就是停泊在这条河里的。只是我们去的不是时候,诗中所说的停泊码头,因施工被围起来了,无法参观。<div><br></div> 这就是传说中的寒山寺。“寒山寺”三个字是由浙江东湖名土陶浚宣所写,字体古朴苍劲,给历经千年风霜的古刹增添了庄重感。<div>寒山寺始建于南朝萧梁代天监年间(公元502~519年),初名“妙利普明塔院”。相传唐贞观年间,高僧寒山由天台山国清寺来此主持,遂改名寒山寺。历史上寒山寺曾是中国十大名寺之一,占地面积约1.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三千四百余平方米。属于禅宗中的临济宗。1000多年中,寒山寺先后5次遭到火毁,现存的殿宇是清光绪23年至宣统3年期间重修的。</div><div><br></div> 一千多年来,寒山寺遭到5次的火烧毁坏,也有说是7次的,到底几次已经无法考证,可以肯定的是,最后一次重建是清代光绪年间。由于是清代重建,所以寒山寺殿宇多为清代风格。但建筑布局和清代的建筑布局又不一样,它不是严格的中轴线左右对称布局,大雄宝殿、藏经楼,并不在一条中轴线上。另外,寺中处处皆院,错落相通。<br>大雄宝殿门桅上高悬“大雄宝殿”匾额,我们去时发现这里也在与时俱进,悬挂着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横幅。殿内正中供如来佛坐像,左右立阿难、迦叶近侍。两侧沿墙列坐明代鎏所铸的金铁罗汉十八尊,神态各异,是由佛教圣地五台山移置于此。殿内庭柱上悬挂着赵朴初撰书的楹联:<div>千余年佛土庄严,姑苏城外寒山寺;</div><div>百八杵人心警悟,阎浮夜半海潮音。<div><br></div></div> <div>寒山寺大雄宝殿作为供奉佛祖的殿堂,有其独特的布局。在大雄宝殿佛祖塑像照壁后,供奉着寒山、拾得的石刻像,而不像其他寺庙的大雄宝殿供奉的是“观音渡海”众菩萨像。</div><div>这幅寒山、拾得的画像出自清代“扬州八怪”之一的罗聘之手。寒山右手指地,拾得袒胸露腹,谈笑自如,欢愉静听,形态纯朴,蕴含着寒山、拾得向佛祖取经问道的深意,构成了一幅寒拾问道的胜迹。<br></div><div><br></div> 寒拾殿中供奉的寒山、拾得木雕金身像。<div>据说寒山是隋朝王室杨氏后人,隋朝灭亡,苟延在盛唐,只因相貌缺陷而屡试不第。顶着遗老的帽子,满腹才学无人问津。后机缘巧合遁入空门,从西京流亡到江南,礼佛侍经,再无心仕途。看淡了出身,丢掉了红尘,置身于重岩,只有飞鸟经过的白云缭绕的所在,从此晨钟暮鼓,做百岁僧人。拾得,是天台山高僧森林中拾到的婴儿,因怜悯便带回寺庙抚养,后与寒山结为莫逆之交,一生向佛,被后人称为和合二仙。</div><div><br></div> 枫江第一楼的正厅中央悬挂着赵朴初所题的"霜天清响"匾额。匾额下是关于和合二仙的一幅轴画,两边的相应对联为:寒山变暖山暖人心,拾得是舍得舍烦恼。<div>其实寒山寺的枫江第一楼三百年前已经塌毁,现在的枫江第一楼是1954年修整寒山寺时,将苏州修仙巷内宋宅著名的“花篮楼”移建至此。花篮楼,建筑风格与众不同:只有两根主柱,恰似花篮的提手,承受着全楼的重量;盘旋而上的螺旋式的楼梯,只依靠一根圆柱来承受全楼梯的重量。<br></div><div><br></div> 寺中假山流水景致,精致如同盆景。<div><br></div> 媚态观音大型木雕。<div><br></div> 罗汉堂。门楣上的匾额是由金山寺主持茗山法师题写的。<div><br></div> <div>在罗汉堂中央矗立着一尊观音铜像,高2.5米,重1.5吨,是由日本宗教画院、日本禅宗画家协会赠送,于1995年落成。<br></div><div><div><div><br></div></div></div> <div>横匾:度一切苦厄<br>楹联:紫竹惠风时拂祥云垂世界,玉瓶净水常撩甘露润乾坤。<br></div><div><br></div><div>寒山寺原有南北两处罗汉堂,分别供奉着清代香樟木雕刻的五百尊罗汉像。由于两处相隔50余米,给游客参观带来了不便,且房屋已年久失修,与整体不相协调。</div><div><br></div> <p>为此,寒山寺自筹资金40余万元,从1993年8月开始,将原北罗汉堂拆除重建,历时4个月竣工。</p><p><br></p> <p>1994年元旦正式对外开放。重建的寒山寺罗汉堂为仿清结构,面阔九间,占地面积286平方米,比原来扩大了100平方米,原两处罗汉像以阶梯式分5层供奉,用佛龛保护。高1.2米的须弥座,均由栩栩如生的狮子抢绣球的青石雕刻修饰。</p><p><br></p> 罗汉堂的重建使这座千年古刹更显庄严。<div><br></div> <div>寒山寺内的钟楼。</div><br> 寒山寺内珍藏着宋代、明代、清代、民国、以及现代文人学者写的枫桥夜泊诗碑。这块诗碑是俞樾所书。<div>俞樾(1821年12月25日—1907年2月5日),字荫甫,自号曲园居士,浙江德清城关乡南埭村人。清末著名学者、文学家、经学家、古文字学家、书法家。现代诗人俞平伯的曾祖父,章太炎、吴昌硕、日本井上陈政皆出其门下。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进士,曾任翰林院编修。</div><div><br></div> 穿过无上清凉殿,便是普明塔院。普明宝塔是“一寺标帜”,塔院的主体建筑,是寒山寺的最高点。普明宝塔总高42.4米。从寒山寺山门到藏经楼一路明清风貌过来,而当普明塔院置身眼前,蓦然看到大唐风范,难不生思古之幽情。<br><br> 寒山寺始建名“妙利普明塔院”。塔为一寺标志,寺以塔院冠名。寺经几焚,塔遭三毁。现时值国昌民安,性空和尚首举倡议,时为监院的秋爽法师鼎力协助,1996年复巍峨宝塔,辟威仪塔院,唤唐风重新,使塔影再现。该塔为仿唐木结构楼阁式建筑,呈正方形,五层,高42.4米。塔刹为铜铸镀金,高9.6米,重12吨。 <div><br></div> 据明代姚广孝《寒山寺重兴记》记载,寒山子曾来枫桥。“缚峁以居。暑则设茗饮,济行旅之渴。挽舟之人,施以草履,或代共挽。修持甚。”<br>在寒山寺寒石殿前院落内的西北,毗邻长廊有一长方形石护栏,护栏之中有一口古井,至今井里有水,井口竖石上题“寒拾泉”三个字。相传,这是寒山、拾得在此“缚峁以居”时挖的井。为纪念寒山、拾得,后人称此为寒拾泉。<div><br></div> 石碑上刻着唐德宗年间,释迦牟尼佛说法图。<div><br></div> 出口处的照壁墙上,也有“和合祖庭”四字。<div>相传,丰干禅师是寒山、拾得的师傅。丰干是阿弥陀佛的化身。丰干禅师临终前,给寒山半部真经和一枝荷花。给拾得半部真经和一个篾盒,并说,诵透此经就会得道。数年后,两人相遇苏州,分外高兴。各自拿出半部真经放在一起,又拿出荷花和盒放在一起,两人顿悟,意识到"荷"谐音为"和","盒"谐音为"合", 不约而同, 脱口而出:"这是一部(荷)和(盒)合真经!" 两人由此得到了"和合真经", 成为传承和合的祖师。 <br>从此他们在苏州建立寒山寺,弘法和合化育天下,演绎出一系列美丽的和合故事。寒山、拾得被大家公认为和合的化身,是中华和合文化的代表性符号,寒山寺中作为和合祖师的"寒拾殿",当然拥有和合祖庭的地位。<div><br></div></div> 枫桥是苏州有名的古迹,始建年代不详。当年张继夜泊时所见的唐代古桥早已不存,这座半圆形单孔石桥是清同治六年(公元1867年)重建的。桥长三十九点六米,宽五点二七米,跨度十米,东堍与铁铃关相连。游人可乘坐画肪,穿行桥洞,在水上饱览古桥、古关、古镇、古刹的清幽景色,领略《枫桥夜泊》的意境。遗憾的是我们去时苏州正在大规模施工,"张继夜泊"的景点我们未能看到。<div><br></div> 离开寒山寺内院,游览寒山寺景区。<div><br></div> 寒山寺面积不大,因此在寺内难得照到一张完整的普明塔。这张照片是在寺外照的。这座宝塔的建成有两大历史功绩:一是结束了寒山寺600多年有寺无塔的历史,重现寒山寺的盛唐风采。二是填补了唐代木结构楼阁式塔建筑在中国绝迹的历史空白,再现出唐代建筑艺术,为世人展现出唐式建筑源头的历史本来面目。<div><br></div> 寺外寒山寺景区的长城和钟。<div>佛教认为,人生无常,祸福相依,梵钟声能消除烦恼。《百丈清规》里有:寺院“晓二时鸣大钟一百零八声,以觉醒百八烦恼之迷梦”。芸芸众生,“闻钟声,烦恼轻,智慧长,菩提生”。《姑苏寒山寺化钟疏》说“铜钟司其晨昏“,既可“上振天宫”以“解魔王之战斗”,又能够“下闻地狱”以“缓众生之悲酸”,真可谓“上通天堂,下彻地府”!因此,寒山钟声已成为和平、平安、吉祥的象征。值此极地考察三十周年之际,在第三十次南极考察期间实施长城站文化建设项目“极地之声”之时,寒山寺特向中国极地研究中心赠送和合钟一口,命名为长城和钟,其为仿唐款式,直径1.2米,高1.8米,重1.6吨锡青铜制作,钟身镌刻及枫桥、寒山寺山门、嘉峪关、山海关的缩略图。2014年3月11日落“长城和钟”落成于中国南极长城站。在重要节庆日时,鸣钟祈福,共祈世界和谐,人生幸福。现在长城和钟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参观的圣地。<div>这是长城和钟的仿制品。</div></div><div><br></div> <div><div>寒山寺的新钟楼—梵音阁。梵音阁位于寒山寺内院东南方向200米处,三檐六角纯木结构,分为三层,一层有回廊,有说高50余米,也有说30余米。我觉得30余米比价靠谱,因为按规矩梵音阁总不该高过普明塔。阁<span style="color: inherit;">内有天下第一佛钟,仿唐形制,响铜精金,蒲牢巨纽,飞天图案。六铣口钟裙,波浪形纹口。高8.608米,直径5.242米,和吾佛百八宗源,符民俗百八宗源,钟面铭《大乘妙法莲花经》70094字。2008年12月落成。</span></div><div>寒山寺内原本有钟楼,但地方太小,撞钟时装不下几人,而元旦前来听钟声者众多,无立足之地。因此‘梵音阁’建成后,新年撞钟就改在这里进行。<br></div></div><div>梵音阁(赵朴初书), 两个匾额分别为"霜钟天籁(性空书),"法音无碍(隆根书)”。其实四面有八块匾额,我只拍照了其中一面。<br></div><div><br></div> 在“寒山别院”正门后面高悬着迟浩田书的“时闻清响”的牌匾。<div><br></div> <p>15:50离开寒山寺景区去往木渎,这是沿途所见。何为“天监遗迹”?当然指的是六朝时期萧梁代天监年间的遗存啦。什么遗存?寒山寺啊。</p><p><br></p> 塔影、钟声、诗韵,这不就是游览寒山寺的感受吗?!<div><br></div> <p>16:40左右到达木渎。这是木渎山塘街香溪桥畔的一座砖石牌坊,向东一面的门楣上题曰“吴风宋韵”,两侧镌刻的对联为“砚山连吴越,香溪蕴春秋”。</p><p>木渎古镇,别名渎川,胥江,雅称香溪,位于苏州古城西部,是江南著名的风景名胜区, 素有"吴中第一镇"、"秀绝冠江南"之誉。木渎古镇是与苏州城同龄的汉族水乡文化古镇,已有2500多年历史。(摘自百度百科)。</p><p><br></p> 木渎的牌坊,不是古迹,上书“垂阴”。<div><br></div> 香溪河。<div><br></div> 御码头。乾隆十六年,也就是公元1751年的春天,乾隆首次南巡,御舟经运河,转胥江,折入香溪,在此舍舟登岸。<div><br></div> <div>怡泉亭。</div><div>明崇祯初年,木渎镇上有一对亲如兄弟的同岁好友,冯怡泉和殷心揖。两家不富但衣食无忧。十九岁那年,二人同时考中秀才。次年冯怡泉家突遭火灾,怡泉的父母双亲连急带气,先后去世。冯怡泉守着父母留下的二间平房,办起了一所私塾。日子难捱,多亏殷心揖的资助,才不致过分窘迫。怡泉断了赶考之心,殷心揖不愿离开朋友,也放弃了科考进仕的机会。一日,怡泉有事长时外出,把毕生积蓄的一百两银子交给殷心揖保管。后来,噩耗传来,怡泉在外暴病身亡,心揖闻讯,大病一场。后来殷心揖用好友的遗金修建了一座与人方便的石亭。并接替冯怡泉,在怡泉的二间平房里教书授徒,直至去世。 殷心揖的弟子冯翼目睹了老师与好友的这段纯真友情,专门写有一首《井亭》诗,咏颂老师的这种重义轻利、高风亮节的君子风范。诗曰:"遗金昔日有怡泉,泉下埋名亦有年。今日翼然谁肯构,怡泉亭畔说怡泉。"<br></div><div><br></div> 虹饮山房是清代乾隆年间苏州近郊著名园林,因为门对香溪,背靠灵岩,“溪山风月之美,池亭花木之胜”远过于其它园林,所以乾隆皇帝每次下江南游木渎的时候,必到虹饮山房,在这里游园、看戏、品茗、吟诗,直到夜色降临,才依依不舍,顺着门前的山塘御道,返回灵岩山行宫。因此,虹饮山房在当地又被称为乾隆皇帝的“民间行宫”。<div><br></div> <p>当年,乾隆皇帝住在灵岩山行宫,而那些词臣随扈则住在虹饮山房。据信史记载:刘墉曾二度下榻虹饮山房,与主人徐士元相交默契,虹饮山房的匾额及花厅内“程子四箴”的横批,就是刘墉赠给徐士元的。虹饮山房由秀野园和小隐园两处明代园林联袂而成。清末,小隐园部分为一代“刺绣皇后”沈寿故居,秀野园现为木渎圣旨珍藏馆和科举制度馆。</p><p><br></p> 木渎的明月古寺,建于后唐清泰二年(公元935年),僧明智所创,明洪武初归并普贤寺。清光绪十六年(公元1890年),僧道根重修。“文革”中遭毁,1993年修复开放。<div><br><div>远远望去,明月古寺那杏黄色的外墙,袅袅飘出的青烟,让人感受到一种宗教氛围,顿生肃穆崇仰之情。<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div></div> 明月寺房顶的人形雕塑。不知象征什么。在此地经常可见房顶有这种雕塑。<div><br></div> 游过木渎,我的感受是,如果去过周庄、同里,那么木渎可以不必来看。与那两个古镇比较,木渎逊色许多。<div><br></div> 由于安排的项目太多,一天下来,十分疲劳。特别是游完虎丘,就感倦意,寒山寺和木渎无心细游。以后再来苏州,可以侧重重游。<div><br></div><div>天晚了,我们在香溪河边的鱼米记苏式餐厅用晚餐。<br><div><br></div></div> 总的感觉,味道不错,价格适中。<div><br></div> 我们下榻的长风酒店(观前街拙政园店),这是第二天拍下的照片。<div><br></div> 我们大概是20:00左右才到达这里。苏州价格适中的好多酒店都不负责存车。这个可以免费存车的长风快捷酒店是我们好不容易订到的。由于酒店在市中心,位于拙政园东侧300米,而苏州当时正在进行道路改造,外地车19:30以后才能进入老城区,所以我们比较晚才到达了酒店。收拾停当,23:00休息。<div><br></div><div><br></div><div>待续(背景音乐 古筝 粉蝶采花)<br><div><br></div></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