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榆河之殇

王战军

<p> 文 王战军 / 孟彦涛 播讲</p><p><br></p><p><br></p><p>那天,</p><p>老远的就看见了温榆河。</p><p><br></p><p>温榆河的沿河两岸都装了铁艺围栏,一人多高。不少的地方被人砸坏了以后成了通道。围栏外,有一条不太宽的水泥路。</p><p><br></p><p>一个牧羊人慵懒地半躺在草地上,看着他的数十只脏兮兮的羊,在河岸上悠闲地吃草……</p><p><br></p><p>我猜,他们一定是从这被砸坏了的围栏通道里钻进去的。</p><p><br></p><p>这是我在2016年秋天见到的“温榆河牧羊图”……</p><p><br></p><p>我的老家是吕各庄村,隶属于北京昌平百善镇。我见到的牧羊图,就在村子的南边。</p><p><br></p><p>我,从小在温榆河边长大。村子离温榆河大约一公里,小时候总觉得很远很远。</p><p><br></p><p>第一次到温榆河洗澡是在上小学二年级的时候。盛夏,四五个小男孩儿顺着通往河边的林荫小道一路小跑儿,浑身是汗。我回忆我小的时候,平时就没正经一步一步走过路,总是在跑。去河边为什么跑?为的是抓紧时间。</p><p><br></p><p>此时,正是中午放学吃过午饭后的一大段休息时间。下午两点半上课。那时,掌握时间都是大概,家里有个闹钟,出了家门就再也不知道准确的时间了。一切有关时间的把控都是估计。所以,每次中午到温榆河洗澡大多数都要迟到,迟到的结果是遭老师罚站。</p><p><br></p><p>到温榆河“洗澡”囊括很多内容:游泳、打水仗、摸鱼、捉迷藏、在沙滩上晒太阳……</p><p><br></p><p>几个孩子到了河边,大家一起脱掉衣服,一个个光着屁股跑着到河里。第一件事就是打水仗,一簇簇洁白的水剑从小小的掌心射出,说不准射到谁的身上。玩儿够了这个游戏大家再商量下一个活动,一般是找个水深的地方游泳、扎猛子。我的游泳就是在温榆河里学会的,狗刨,至今游泳的姿势也不标准。</p><p><br></p><p>洗一中午“澡”,用时最多的活动当属摸鱼。</p><p><br></p><p>温榆河弯弯曲曲,河两岸都是硕大的老柳树,疏密有致。有的地方三五成林,有的地方独木不群,有的地方索性是一片绿地,杂草峥嵘。一切皆自然,无半点人工之痕。</p><p><br></p><p>长在紧靠河岸的垂柳,长长的柳枝直垂河道,浸在水里。河水静静流过,戏出一串串涟漪,渐行渐远,后又连上下一束戏水长枝,涟漪再新。</p><p><br></p><p>不少柳树巨大的黑褐色的树根常年被水流冲刷,浸泡在河水里,形成了一段段幽深黑绿的水域,是各种鱼藏身的地方。 小伙伴儿们在这种地方大显身手,徒手摸鱼,摸到的鱼有鲫鱼、嘎鱼、鳝鱼,河边的岸水交界处还有泥鳅。</p><p><br></p><p>每次摸到的鱼数量不等,不管多少,都归其中的一人所有,下次来再捉到鱼再给另一个人,如此循环。从来没有人计较每次捕鱼的多寡,心平气和。</p><p><br></p><p>捉回来的鱼大多是喂猫,家猫也因此长的肥胖,不思捉鼠而坐待鱼腥。鱼攒的多了,就晒成鱼干儿,留给家猫冬天享用。</p><p><br></p><p>温榆河是一条小河,最宽处也就几十米。一年到头,除去汛期之外,河水总是占据河床的一半,一半是水一半是沙滩。夏天从不午休的孩子们在河水里闹腾够了,光着屁股躺在沙滩上,让毒辣辣的太阳把身上的水晒干,身上因此被晒得黝黑。温榆河的沙滩是象牙白色的。白中透着黄色,黄色中夹着白色。身上的水晾干了,黝黑的皮肤上粘满了星星点点的小金片,那是沙子里的,极小极薄,比沙粒轻多了。</p><p><br></p><p>温榆河河水清浅,不能行船。河水流量也极其不稳定,丰水期就是夏天,河水深度随着雨水的多少变化。冬天枯水,岸边会结冰,河的中央水流动着,很少冻冰。</p><p><br></p><p>温榆河,是一条美丽的河。像一个美少女,从前朝走来,一直走到中国改革开放的前夕,一夜之间被强暴了。</p><p><br></p><p>一九七八年十二月,中国开始实行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政策。</p><p><br></p><p>温榆河的厄运来了!</p><p><br></p><p>温榆河的原始形状是河床宽窄不一,河床宽的地方都是黄白色的沙滩,比北戴河的沙滩漂亮多了。沙子一半儿浸在水里,一半儿裸露在河床上。河床窄的地方没有沙滩,河岸陡峭,两边长着粗壮的柳树。</p><p><br></p><p>温榆河遭的第一个罪是挖沙子。</p><p><br></p><p>河两岸的村庄,有胆子大的村民开始购买捞沙机,和大队签承包合同上交利润,在隶属本村的河岸边开始作业。一时间,河两岸机器林立,轰隆轰隆作响,二十四小时连续作业。</p><p><br></p><p>拉沙子的卡车、马车在通往河边的土路上穿梭流动,卷起阵阵黄烟,难见人影。</p><p><br></p><p>不到一年的功夫,温榆河面目全非,没了先前的的模样。到处是捞完沙子留下的大坑,仿佛是战场上被炮弹炸出来的弹坑。</p><p><br></p><p>河水断流,植被尽毁。雨季来临,河水漫进坑里,坑填满了,水便流到次一级的低洼处,顺势而下,形成类似连续葫芦形的诡异的新河道。一眼望去,真可叫做:坑坑相连水相连,浊流不知向谁边!</p><p><br></p><p>温榆河死了!</p><p><br></p><p>死了的温榆河沙子被捞完了!于是政府的水利部门开始组织民工挖河,用大量的劳力来重整河道。没有机械,纯人工,铁锹、小推车。 历时一年多,新修的河道整整齐齐地出现在人们面前,巨大的斜面矗立在河床两边,若在空中再拉一条直线,就是一个标准的倒着的梯形。</p><p><br></p><p>温榆河早年的风韵已荡然无存。岸柳没有了,水草不见了,沙滩不见了。鱼少有踪影,生机不见了,能见到的是一片死寂!</p><p><br></p><p>河道修好了,温榆河的第二轮灾难也随之而来。这就是排污。</p><p><br></p><p>八十年代中期,温榆河两岸出现了不少企业,比如造纸厂。所有的污水都直接排到了温榆河里,温榆河水变成了粉红色,成了一条毒河。河里的鱼彻底地没了!</p><p><br></p><p>2000年以后,不知道谁睡醒了,开始启动温榆河的治理工程,非常可笑的是,他们把温榆河两岸用铁艺围栏封了起来,人根本不能靠近河边了。但是,河水依然是臭的,工厂的排污照旧。傻子用大脚趾头想都知道,温榆河的治理关键是治理污水,添加围栏是扯淡的事儿,给河道加上围栏这么大的工程,到底暗藏着什么玄机?恐怕老天爷都难知一二。</p><p><br></p><p>2010年,我和我的朋友老余来到温榆河上游的沙河段,用照相机和摄像机拍下了污水直流温榆河的影像。污水的源头我们没有能力去寻找,即便找到了,我们又能怎样?但我们心里明白,政府的水务部门和环保部门一直都在装傻,监督治理污染是他们的职责,他们不愿去得罪企业喝令停止排污,而给一条河加装围栏又是形而下,政绩凸显,上下逢源,何乐而不为?</p><p><br></p><p>每次来到温榆河边看到围栏,我会恍惚地想:这河里流淌的一定是金子,不然何必呢?</p><p><br></p><p>温榆河,是流淌在昌平境内的一道小水,她不能被称为所谓母亲河。她没有什么资源,只有水,六七十年代,温榆河两岸的农村都曾从河里抽水灌溉过庄稼,这是她对两岸唯一的贡献。而今,连这一点贡献也没有了,她死了。</p><p><br></p><p>是人蹂躏了她!</p><p><br></p><p>如果时光真的能够倒流,我愿意带你去看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的温榆河:</p><p><br></p><p>春来了,温榆河边的柳树发芽了。春天里,河边会有许多人来捋柳芽儿,大人、孩子乐成一片。这里的柳芽儿好捋,柳树不太高,有的还斜躺在河岸上,可以走上去。鲜嫩的柳芽儿用水焯了,佐以黄酱小葱儿,那苦丝丝的清香味儿!</p><p><br></p><p>雨后,几个小孩子一溜小跑儿奔向河边。湿漉漉的沙滩上,一脚踩下去,会出现一个小小湖泊。沙滩上星星点点地萌出了嫩绿色的小植物,刚刚露出头儿。孩子们用手中的花铲把它们一棵一颗地挖出来,放进自己的口袋里,装回家,让大人炒了当菜吃,鲜嫩滑口。这种东西叫“姜核儿”。</p><p><br></p><p>盛夏夜晚,热的难熬。有时孩子们会撺掇大人带他们去河边乘凉,带上一根火绳熏蚊子。几个大人坐在河边抽旱烟,孩子们有恃无恐,嬉闹着沿着沙滩跑向黑暗。不一会儿,又一起惊叫着又跑回来,说是遇到了鬼。大人们不信,在前面开路,后面的孩子紧跟着,心咚咚乱跳。待到走近一看,是夜里的打鱼人正蹲在地上从渔网里择鱼,一场虚惊……</p><p><br></p><p>冬天,干冷干冷的,温榆河瘦了许多。河窄水深处,绿莹莹的冰,封住了整个河道,冰面上冻出一团团硕大的挂着白霜的冰花朵,亚似牡丹!河宽处,两岸结冰,河水从冰层下面钻出来哗哗地响,把手伸进河水里并不觉得很凉。岸边的冰面上,偶尔会看到被冻在冰层里的小鱼儿……</p><p><br></p><p>十几年过去,物是人非;几十年流走,沧海桑田!</p><p><br></p><p>温榆河,带着她的美丽,出走了!带着她对人类的悲悯,消逝在人类无尽的欲望之中。为了警告人类,她蜕变成了无盐。我们,也无需再加刻画!</p><p><br></p><p>&nbsp;&nbsp;&nbs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