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评:地理备考路在何方?

教育情怀

<h1><b><font color="#808080">  前天晚上,一位北方省级学者型教研员来电,聊起来现在精品讲座太少,地理人大多数太浮躁;几分钟后一位南方特级教师又来电,聊起了安徽省教研员吴儒敏老师,话题的信息量很大,我洗耳恭听。因为我的世界很小,学习交流一些地理教学的得失,养养花或做做饭或布置美化家庭或看看郭德纲于谦的相声,所以对大多数话题没有什么发言权。</font></b></h1> <h1><b><font color="#808080">  大约在昨晚二十三点至今日凌晨一点半,我静下心来,认认真真地回看了陕西地理教学参考杂志社和天域北斗公司组织的第三次抗疫情战高考的大型公益讲座,主讲人是安徽省教研员吴儒敏老师,讲得好。好在什么地方呢?</font></b></h1> <h1><b><font color="#808080">  因为是只爬了一遍楼梯,加之岁数大了体力不支及水平有限,所以只能谈点儿初步看法。</font></b></h1> <h1><b><font color="#808080">  一、敢讲实话,一针见血。这年头敢讲实话的人不多了,容易得罪人。吴儒敏老师举例说明了在二轮复习中,山风与谷风、气旋与反气旋及三圈环流的气压带风带时机械地照本宣科讲一百遍都没有用;也身体力行地揭示了盲目地每周一练,不去深入地研究高考试题是徒劳无功的。</font></b></h1> <h1><b><font color="#808080">  二、科学态度,剖析精辟。从宏观上的地理考试说明及相关文章的深入分析领悟,到地理学科本质思想方法,有理有据并发人深省;从微观上的区域差异及发生发展,再到综合性思维去认识彰显现实版的区域事实与规律;从哲学层面去运用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解释地理事物的共性规律与区域特殊事实的关联性,再到地理学科与教学必备的批判性思维;从科学备考与课程改革过程性的统一价值,再到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步骤。吴儒敏老师的思路异常清晰,思维十分敏捷,思想聚焦深刻。</font></b></h1> <h1><b><font color="#808080">  三、功底深厚,旁征博引。地理教师通文史,善于向学科顶级大家学习求教是吴儒敏老师的又一特色。中国科学院院士和考试中心学者的论文,深入实地调查研究,面对一手及间接资料,深入学习思考,吴儒敏老师的视频讲座让我们年轻的地理人思考:如何做一名现代中学地理教师?时间和精力应该用在什么地方,值得深思。</font></b></h1> <h1><b><font color="#808080">  四、精通考情,了解学情。吴儒敏老师虽然不在一线教学,但作为安徽省教研员谈起高考试题及命题思维方式是如数家珍,谈起学生的思维过程及问题所在是心知肚明。值得一线老师学习借鉴。</font></b></h1> <h1><b><font color="#808080">  五、设计经典,思维独特。围绕着气候章节内容,吴儒敏老师给出了可操作性的备考过程性设计方案。我想对一线老师的备考方向会有极大的帮助,指导意义强。</font></b></h1> <h1><b><font color="#808080">  六、心有教情,精准打击。由于承担着省级教研员的工作,吴儒敏老师十分了解一线老师们的所思所想所求,问题的切入角度与思路延展非常契合老师们的需求。</font></b></h1> <h1><b><font color="#808080">  七、坚韧不拔,锲而不舍。但凡在中学地理界取得成就者,大多数是具备终生热爱、</font></b><b><font color="#808080">坚韧不拔及锲而不舍的奉献精神。吴儒敏老师就是地理人的杰出代表。不论征程千难万险,必有搏击风浪的气质。</font></b></h1> <h1><b><font color="#808080">  我并不是作为吴儒敏老师的老朋友才说出上面的话语。我觉得独到的心得是值得肯定与推广的。这对于我们的新课程新教材新高考的转变过程是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的。</font></b></h1> <h1><b><font color="#808080">  记得上次与吴儒敏老师见面还是二零一九年的冬季,印象中是在湖南省某地教师的高考培训会议上,吴儒敏老师和我各讲座一天,当晚老友相见,吴儒敏老师喝了不少白酒,我也是啤酒相陪痛饮。吴儒敏老师性格豪爽且为人仗义直言。期待着和他再次相遇,一定请吴儒敏老师喝酒畅谈以表谢意。</font></b></h1> <h1><b><font color="#808080">  已经是深夜三时,我是一气呵成写完这篇美篇。没成想,吴儒敏老师也是夜不能寐,为地理人做出应有的贡献,想必吴儒敏老师也是欣慰异常。我半瓶干红已经喝完,抓紧提高酒量,期待与吴儒敏老师再聚!</font></b></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