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年走过地方(湘西贵州篇)

方燕

<p><br></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2011年8月27至9月9日,我们夫妇赴湖南湘西风凰及贵州铜仁、黔东南、黔南、安顺、贵阳等地,探访古镇、古村落及少数民族居住地,古镇村落的恬静及少数民族的绚丽多彩是我这次旅行的最大感受。</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下为贵州省地图</p> <h3><font color="#010101"><p>  2011年8月27日中午,我们乘火车从深圳出发,28日清晨到达湖南省吉首县车站,我们转乘长途汽车前往湘西凤凰,其与吉首的德夯苗寨、永顺的猛洞河、贵州的梵净山相毗邻,是湖南怀化、吉首、贵州铜仁三地之间的必经之路。凤凰古城曾被新西兰作家路易·艾黎称赞为中国最美丽的小城,因著名作家沈从文的《边城》一书而闻名天下。</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风凰现分古城与新城两部分,古城建于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游客一般都到古城游览。我们在古城一处幽静地方——熊希龄故居旁的文星宾馆联系入住,放下行装,即外出去看凤凰古城沿江两岸的秀丽风光。凤凰古城近年为适应旅游发展进行了规划,对原有建筑以旧整旧。古城狹窄的道路由青石板铺就而成。</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下为凤凰北门古城楼,因位于凤凰北面,俗称北门城楼,本名“壁辉”。北门古城楼始建于明朝。元、明时凤凰为五寨长官司治所,建有土城。明嘉靖年间从麻阳移镇竿参将驻防于此。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将土城改建为砖城,开设四大门,各覆以楼。清朝先后在这里设凤凰厅、镇竿镇辰沅永靖兵备道治所。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遂将砖城改建为石城,北门定名为“壁辉门”,一直保存至今。北门古城楼采用本地红砂条石筑砌,做工考究。城门呈半月拱形,有两扇铁皮包裹。圆头大铁钉密铆其上的大门。城楼用青砖砌筑,重檐歇山顶,穿斗式木结构,石座卷顶。城楼对外一面开枪眼两层,每层4个,能控制防御城门外一百八十度平面的范围。</p></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p>  建于明嘉靖33年(1554年)的风凰城墙横贯全城(150公里),城墙由红砂岩垒彻,进行了重新整修,东西南北四门俱全。</p></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一条沱江蜿蜒穿过风凰城,河水清澈,河上有古老的风雨桥、石墩桥、木板桥及新建的水泥大桥,江边一个巨大的风车缓慢旋转,岸边垂柳婀娜多姿。沱江两岸是当地特有的木板吊脚楼,有的两层楼有的三层楼,现多成为当地人开办的客栈、商店、餐馆及酒吧。</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据介绍凤凰古城有九景,包括:沈从文故居、熊希龄故居、杨家祠堂、东门城楼、万寿宫、崇德堂、陈宝箴老宅、虹桥艺术楼、沱江泛舟。我们沿江先后游览了建于清嘉庆十二年(公元1807年)的“迎曦门”、万名塔、虹桥、万寿宫、沈从文故居及沈从文墓、熊希龄故居(民国第一任总理)、杨家祠堂等处。</p><p> 下为沱江两岸景色</p></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虹桥原名卧虹桥,又称“风雨楼”,建于明洪武初年,位于是凤凰的中心。在虹桥上看整个凤凰城,沱江两岸的如画风景尽收眼底。虹桥分为上下两层,一层主要是商铺和杂货店,二层是民俗文化楼,里面藏有从古到今所有关于虹桥风雨楼的书画作品,也是观光和喝茶的好地方。</p></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万名塔,位于沱江沙湾北岸,与遐昌阁、虹桥相映。塔用青砖和混合沙浆以及钢筋混泥土砌筑而成。塔为六方、七级,每层六个翘角,且悬挂铜制风铃。塔高22.98米,一层直径4.5米,向上每层直径缩小0.3米。一层有楹联六副,皆为名人所题,或颂或感,风格各异。</p></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p>  沈从文故居,位于凤凰古域中营街10号,是沈从文祖父沈宏富(曾任清朝贵州提督)于同治五年(1866年)兴建的。</p><p> 沈从文(1902—1988年),我国著名文学家、历史学家。在凤凰度过幼少年时代。14岁时,他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交界地区。1924年开始进行文学创作,撰写出版了《长河》《边城》等小说。1931年-1933年在青岛大学任教,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他为文坛奉献的《边城》、《湘行散记》《从文自传》等作品,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被誉为“乡土文学之父",曾两度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建国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历史与文物的研究,著有《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填补了我国物质文化史上的一项空白。1988年5月10日病逝于北京,享年86岁。</p><p> 沈从文故居是一栋四合院砖木结构建筑,房子为穿斗式木结构,前后两进,火砖封砌,小巧玲珑,古色古香,具有浓郁的湘西明清建筑特色。占地面积411平方米,平面布局成两迸,屋内装修十分考究,是南方宅院的典型代表,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下为熊希龄故居,位于古城北文星街的一个小巷内。占地面积800平方米,门、窗为木结构,其上或雕花或绘图,造型大方、做工精美。故居为四合院系南方古式的木瓦结构,比较矮小但很精致,现存房屋4间基本是保持原貌,是典型的苗族古院落建筑模式,极富民族风情。故居往东200米便是秀丽的沱江。</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熊希龄故居是其祖父辈于清道光二十八年(公元1848年)所建。清同治八年(公元1869年),熊希龄就诞生在这栋古色古香的普通平房里,在此读书、习字,与其家人欢聚相处,度过了他的童年、少年。他天生聪慧被喻为“湖南神童”和“熊凤凰”,十五岁中秀才,二十二岁中举人,二十五岁中进士,后点翰林。1913年当选民国第一任民选总理,虽时间不长,但名声赫赫。由于他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不久就被迫辞职。 熊希龄晚年致力于慈善和教育事业,1920年创办著名的香山慈幼院。1937年12月25日这位风云人物在香港逝世,享年68岁。当时国民政府为他举行了国葬仪式。</p></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p>  下为杨家祠堂,位于东门城楼和北门城楼之间,北边街史家弄入口处。凤凰杨家是杨家将后裔。其先祖世系为杨业-杨延昭-杨文广-杨邦怀,杨业八世孙杨胜龙三兄弟曾率兵征讨凤凰苗人何车起义,故其后裔遂居凤凰。</p><p> 杨家祠堂大门侧开,正对着沱江,杨家人祈福祖业千秋,如沱江之水源源不断,兴旺发达。杨家祠堂为木结构,上下两层,由大门、正厅、戏台、过厅、廊房组成,占地面积770平方米。正厅为抬梁式,长方形天井鹅卵石铺地,极为讲究,为杨氏宗族祭祠、议事之场所。前面依次绘有三幅壁画:狮子滚绣球,鲤鱼跳龙门和麒麟送子,寓意家族兴旺发达,多子多福。正中供奉杨家祖先牌位。两侧还有杨氏家训,“祖宗明德远矣,子孙勿替引之。”就是说,杨家声名已经百世流芳,子孙们千万不要给祖宗脸面抹黑。</p><p> 戏台在正厅对面,单檐歇山顶,檐下饰如意斗拱,高16米,四根台柱雕龙刻凤。戏台正中是“杨母教子”的彩绘,栩栩如生,其上写着“威震三关”遒劲大字,后有两侧门,供演员出入,分别写着“出将”和“入相”,彰显杨家“出则为将,入则为相”的自豪。戏台两边有耳房、后台,专供演出者化妆休息。</p><p> 戏台前为占地40平方米的小天井,铺满红砂条石。杨家祠堂曾经是凤凰城里听书看戏的公众场所,特别是在节日期间,上演傩堂戏,娱神驱邪。黄永玉等凤凰名人小时候就经常在这里看戏,往返留连,而族中长辈则在二楼的两旁长廊观赏。唱戏之时,锣鼓喧天,热闹非凡,盛极一时。两边廊房,做工也很精细,颇为考究,窗户、门、檐饰件均糸镂空雕花。家族中有红白喜事,做寿或重要聚会,就在廊房就餐。如今,这里成为苗族生活用品和工艺品小型展览馆。</p><p> 杨家祠堂设计精巧,壁画栩栩如生,整体建筑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建筑艺术价值,成为湘西重镇最具特色的建筑典范。</p></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下为田家宗祠,位于沱江北岸的老营哨街,始建于清道光十七年(1837年),为时任钦差大臣、贵州提督的凤凰籍苗族人士田兴恕率族人捐资兴建。民国初,湘西镇守使、国民党中将田应诏(田兴恕之子)又斥巨资最后修建完工。这是一处具有浓厚民族特色的氏族祠堂建筑群。有大门、正殿、戏台和20多间屋宇,并有天井、天池、回廊,还设有“五福”、“六顺”两门。祠堂大门前有六级用红砂条石砌成的扇形台阶。阶前,有一块较宽的空坪。大门左中右三间,中间大门呈八字形,两边次间均为青砖砌就,有石象一对,石鼓一双,极具气派。祠堂正殿系抬梁式与穿斗式结合构架,硬山顶,高、深、面阔都是20米,殿柱基石均为石鼓,猫拱背山墙,正殿门前砌青石台阶。田家祠堂的戏台为六角飞檐古建筑,歇山顶,饰如意斗拱,左右有次间,是演职员演出间歇休息的场所。</p></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p>  下为陈宝箴世家百年老宅,坐落在凤凰古城道门口,占地面积达1600多平方米,是一个集古城博物馆、陈宝箴世家为一体的文化载体。</p><p> 陈宝箴(1831-1900.7.22),谱名陈观善,字相真,号右铭,晚年自号四觉老人,江西省义宁(今修水)县人。1852年乡试中举人出仕,文才、韬略和办事能力深为两湖总督曾国藩所赏识。先后任浙江、湖北按察使、直隶布政使、兵部侍郎,时与许仙屏号为“江西二雄”。1895年在湖南巡抚任内与按察使黄遵宪、学政江标等办新政,开办时务学堂,设矿务、轮船、电报及制造公司,刊《湘学报》。受到湖南守旧派王先谦、叶德辉的攻讦。清末著名维新派骨干,地方督抚中惟一倾向维新变法的实权派风云人物。”</p><p> 百年老宅折角大院一院三楼,古城博物馆、陈宝箴世家、雷雨田艺术馆,古色古香,远古回声......博物馆内陈列的陈宝箴的后裔向博物馆捐赠的家族遗物、遗照、图片等珍贵历史资料,还有清同治皇帝钦赐的“纶音封典圣旨碑”、清光绪皇帝钦赐的陈宝箴出巡行车所用的狼皮坐褥。</p><p> 陈宝箴后代名人辈出,其子陈三立是“清末四公子”之一、著名诗人。其孙陈三立之子陈寅恪为著名国学大师,被誉为中国现代集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诗人于一身的百年难见的人物,与叶企孙、潘光旦、梅贻琦一起被列为清华大学百年历史上四大哲人;与吕思勉、陈垣、钱穆并称为“前辈史学四大家”。先后任职任教于清华大学、西南联大、香港大学、广西大学、燕京大学、中山大学等。因其身出名门,而又学识过人,在清华任教时被称作“公子的公子,教授之教授”。</p></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下为陈斗南故居,建于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位于古城内吴家弄一号,在东门城楼和杨家祠堂之间,占地面积366.6平方米,由前进、天井、中堂及后进组成,为四水归堂回廊式院落,四周防火墙高深严密,是江南典型的四合院。宅院是民国时期的将军府,陈宅出了两位国民革命军少将,陈斗南将军(1886年~1931年),民国十二年~民国十三年(1924年~1925年)间与贺龙为湘西巡防军同僚,关系密切。1926年参加第二次北伐,1928年年间贺龙领导工农革命军时在鄂南、湘北闹革命受挫来湘西,陈渠珍委派陈斗南支援贺龙领导的工农革命。有多部影视剧在此取景。</p></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p>  下为崇德堂,位于凤凰古城中史家弄街,1884年修建。是一座典型的南方四合院。总面积622平方米。为上下两层的建筑,将起居与待客的公共区域与主人卧室等私人区域合理划分。崇德堂主人裴守禄,系江西丰城人,中过进士,后来做生意发了财,在40岁时修起了崇德堂,成为凤凰城中首富。</p></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凤凰万寿宫又叫江西会馆,坐落在凤凰东门外沙湾,是在凤凰做生意的江西人于清乾隆二十年(1755年)所建。咸丰四年(1854年)杨泗在西侧建遐昌阁;民国十七年(1928)又在大门北侧建阳楼。</p></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下为文昌阁小学,建于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位于凤凰城南,坐落在风景秀丽的南华山国家森林公园的北麓。清朝末,凤凰籍青年田兴奎东渡日本,留学弘文师范学堂,结识了黄兴、秋瑾等人,参加了同盟会。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学成归国,怀抱“振兴华夏, 重在树人”的思想,在家乡凤凰南华山下创办了“蒙养学堂”(文昌阁小学前身),成为第一任校长。该校后改为文昌阁小学。</p></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p>  凤凰城内新修了一个风凰广场,竖有原国务院总理朱镕基题写的“风凰城”石墙。</p></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沈从文墓地位于沱江畔的听涛山,其前身是清代曾任钦差大臣、云贵提督的凤凰籍苗族人田兴恕为孝敬其母杜氏修建的花园,也是文人墨客在凤凰休闲观光的场所。又名“杜母园”。</p></font></h3> <h3>  夜幕降临,吊脚楼都亮起了霓虹灯,但见孩子们在水中嘻闹,人们三三两两坐在江边观看风凰夜色,别有一番情趣。</h3> <h3><font color="#010101"><p>  8月29日清晨,我们起了大早,来到沱江边拍摄了风凰清晨的景色,天还带有淡淡的薄雾,远处一片朦胧,行人很少,一切都是那么美好。带着依依不舍之情我们搭乘长途汽车离开风凰,前往邻近的贵州省铜仁市,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贵州著名景点——梵净山游览。</p></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梵净山方圆400多里,由于地质年代形成的特殊地质结构,塑造了它千姿百态、峥嵘奇伟的山岳地貌,最高峰风凰顶2572米,老金顶(月镜山)2474米,新金顶(红云金顶)2336米。保存了距今7000万年至200万年前第三纪和第四纪的古老动植物种类及丰富的生物资源,是世界上亚热带较完整的原始生态系统区。它也是全国著名的弥勒道场,是中国佛教五大名山之一。</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下为梵净山景区示意图</p></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p>&nbsp;&nbsp;&nbsp;&nbsp;&nbsp;上梵净山有两条登山山门,我们从东面江口方向上山。</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下为黑湾河山门</p></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p>  从山脚登上索道缆车上站的万宝山峰,号称万级云梯,一般人约需4小时,下山约需3小时。由于体力原因,我们乘坐景区缆车上到万宝山峰,然后登往老金顶(月镜山),沿途观看了奇特的磨菇石、翻天印(像一个倒扣的大印)、万卷书(石头像万卷书堆积在一)、九皇洞、鲤鱼衔月、老鹰台、观日台等景观,还有明神宗皇太后捐资重修金顶的“勅赐碑”。”敕赐重建梵净山金顶序”碑位于金顶东北500米处的老金顶脚,海拔2270米,建于明万历四十六年(公元1618年),碑为古排楼式,碑帽已脱落,而镶碑石坊及鼓形护脚、敦厚的台基仍旧完好。额镌“敕赐”二字,故俗称敕赐碑。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奉神宗皇帝圣旨而建,户部郎中李芝彦撰写,对梵净山的地理位置、山形地貌、名胜古迹、历史传说、佛教兴衰等都作了记载。碑文写到梵净山是“古佛道场”,是“天下众名岳之宗”,是“上之穹隆接天、下之厚重住地”、“崔巍不减五岳、灵异足播千秋”。</p></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p>  笔者登上梵净山老金顶(月镜山),背景是磨菇石、翻天印。</p></font></h3> <h3>  从老金顶下来,我们又向红云金顶进发 。 红云金顶山峰拔地而起,垂直高差达百米。上半部分一分为二,由天桥链接,两边各建一庙,一边供奉释迦佛,一边供奉弥勒佛。由此印证现代佛(释迦牟尼)向未来佛(弥红勒佛)的交替。晨间红云瑞气常绕四周,人称红云金顶。</h3> <h3><font color="#010101"><p>  我们攀铁索而上,四面悬崖峭壁、一路古庙摩崖,主要有明万历元年( 1573年)的道院、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的“天桥功德碑”等。上山之路十分艰险,有的地方坡度接近90度,需手脚并用。中途经过灵官殿、龙头石,到达一个微型寺庙观音洞,一个和尚在此住守。观音洞是绝壁上的一处石穴,依山悬空建成石屋,石屋下面是万丈深谷,供奉观音菩萨。观音洞又叫做“打儿洞”,传说长期未生育子女的善男信女向金顶磕3个响头,再带一小石头丢入金顶半腰这个洞中,必得佛赐子女并健康成长。观音洞外面凭空伸出一块石头—报恩石,上刻有“无德不报”4个大字。从观音洞往上为“金刀峡”“一线天”。峭壁上有一天然泉眼“定心水”。</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下为笔者攀登红云金顶途经观音洞</p></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p>  登上山顶,但见两个山峰建有弥勒殿与释迦殿,始建于明朝,左为释迦殿,右为弥勒殿,中为金刀峡,庙后各有一巨石,一名晒经台,一名说法台。两山峰之间建有金顶天桥,天桥横跨峡上以沟通两殿,下还建有舍身殿,往下观看令人胆寒。</p></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p>  在红云金顶上远眺“承恩寺”。梵净山历代所修寺庙甚多,大小寺庙数百座,其中四大皇庵四十八脚庵最为著名。承恩寺位于新老金顶之间,俗名“上茶殿”,门额阴镌“敕赐承恩土寺”五字,始建于明初。2009年在原遗址上重建,2011年完工,是梵净山顶寺庙群的主体建筑。</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从红云金顶下来,回程我们坐缆车下山,晚上入住江口县宾馆。</p></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p>  8月30日清晨,我们乘长途汽车从铜仁市江口县出发,经岑巩县,中午来到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镇远县。</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下午,我们首先前往镇远舞阳河景区游览,其座落在镇远西17公里的群山峻岭中,由龙王峡、诸葛峡、西峡组成。乘坐在舞阳河景区游船上,但见舞阳河水嫩绿清澈,河面幽静清亮,两岸山势峻峭雄伟,姿态各异,最著名的是“孔雀开屏”屹立在第一个拐弯山口,十分特别。据介绍这里河水最深有40米深,山石为喀斯特地貌。由于水深加上长年山石的钙化反应,因此这里的河水颜色碧绿,格外清澈,当然这还需要人们的环保意识及措施。</p></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p>  游完舞阳河,我们来到镇远古城,据悉镇远自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设县,已有两千多年历史,积淀了丰厚的历史。1949年11月8日镇远解放,为镇远专员公署驻地。1956年建立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镇远为自治州首府。1958年州府迁往凯里,改镇远为县。1986年被国务院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镇远背靠石屏山,舞阳河穿城而过,拐了一个S型的大弯,南岸是镇远卫城,北岸是镇远府城,恰似太极图上的两个点,镇远又因此被称为“太极图上的古镇”,古为军事重镇,今城市规划与保护做得很好,是个宜居的好地方。</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下为镇远古镇示意图,</p></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我们参观了“和平村”旧址,其位于镇远卫城和平街南侧,坐南向北,为一组由高大土石围墙圈围起来的建筑群。原是晚清时期镇远总兵署衙门,民国初改为贵州省第二模范监狱。1939年3月至1944年12月,“和平村”作为国民政府第二战俘教育所,先后收容中国南方战场上捕获日军俘虏600多人,并对其进行教育转化。日本反战作家鹿地垣等称之为“和平村”。</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和平村方形围墙通面阔66米,进深78米。墙院中原有办公楼、礼堂、医务室、监禁室、哑子室、米库、厨房及监视塔等单位建筑14栋。整个大院占地面积5148平方米,其中建筑1508平方米。2006年5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font></h3> <p>  随后,我们慕名参观了周达文故居。周达文故居亦称“周公馆”,位于镇远县卫城和平街南侧,原系周达文祖父周炳元于光绪初年修建的住宅,其父周瑛承继祖业。周瑛1905年留学日本。回国后,任国民政府驻日参赞、领事。后为外交官。</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周达文,原名周达定,早期革命活动家,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生于镇远。五四运动周达文成为镇远学生会组织的主席,因上街游行,揭露《二十一条》卖国条约,被开除学籍。 1920年随父迁居北京。当年以其二哥(周达文)的毕业证书考入北大,后沿用此名。第二年考入俄文专科学校学习。周达文系中共早期领导人,李大钊是其入党介绍人,曾是邓小平的连襟。1924年,周达文到苏联东方大学学习。1925年担任临时党团书记,带领国共两党的人员118名赴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周达文既当学员,又当职员,从事教务和翻译工作。1937年王明、康生因嫉妒,利用斯大林接见的机会诬告周达文,致使其在苏联肃反扩大化中被冤死在苏联。1987年,中共中央给周达文平反。</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周达文故居占地1250平方米,是一座四合院,四周为高大的风火墙,内设前后天井,建有前厅后厅和厢房。前厅大门挂有伍修权同志书写的“周达文故居”金字匾。正堂中央安放着周达文大理石塑像,左边为居室,有古式木床、木柜等;右为展览厅,有图文并茂的展板和展柜,较详细地介绍了周达文生平和中共镇远地下支部,还展出了斯大林写给周达文的信、周达文的自传和中共镇远地下支部成员的像片等。周达文故居也是中共镇远地下支部旧址。</p> <h3><font color="#010101"><p>  镇远古城现还保留了不少古街古民居,如形成于明代的四方井巷、复兴巷、仁寿巷及苏公馆、上官民宅、向氏民宅、林氏民宅、刘氏民宅等。其民居把中原的四合院原型搬到山上改造成山屋、吊脚楼、回廊等多种形式的山庄式院落,人们安居乐业,值得前往。</p></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p>&nbsp;&nbsp; &nbsp;&nbsp; 傍晚,我们游览镇远古城东的祝圣桥、青龙洞。&nbsp;祝圣桥位于镇远县城东中河山,始建于明朝洪武年间。祝圣桥上第3孔第4孔之间,建有三层穿斗式,三重檐,八角攒尖,青筒瓦顶楼阁,名称“魁星阁”,又称“状元楼”。</p></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p>&nbsp;&nbsp;&nbsp;&nbsp; 站在祝圣桥上,便可隔河远眺青龙洞古建筑群。青龙洞建于明代中叶,至今已有近500年的历史,曾几度毁于兵、火,几度修复,古建筑群经历代修建始成现代规模。其位于城东中河山,占地21000平方米,有青龙洞、紫禅书院、中禅院、万寿宫、香炉岩5部分共33座单体建筑组成,集儒、道、佛、会馆及绎道建筑文化于一身。整群建筑靠山临江,依崖傍洞贴壁凌空、造型独特的建筑物与悬崖、古木、藤萝、岩畔、溶洞天然合成,融为一体。三组亭台楼阁依山而建,高低差落有致,造型奇特,工艺巧夺天工,是贵州最大的古建筑群。青龙洞每一座建筑都独具匠心,修建于悬崖之上的紫阳洞地势险要,为纪念宋代理学大师朱熹而建的紫禅书院,是儒学讲学圣地;玉皇阁有半个楼层是以岩石为楼板,半个楼层悬空;圣人殿上一层是四个角,下一层却只有三个角;而独柱亭一根柱子就撑起一个六角的亭台,因地制宜在这里得到了最完美的诠释。青龙洞系全国独有的中原建筑与苗侗吊脚楼干栏式巧妙结合的古建筑群,既有佛寺的建筑风格,又具有园林建筑的韵味,号称“南方悬空寺”,有“贵州古建博物馆”之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p>  8月31日上午,我们离开镇远,乘车前往黔东南州首府凯里市,中午到达凯里雷山县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西江千户苗寨(距凯里35公里)。据介绍,西江千户苗寨是中国也是世界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最具观赏和研究价值的吊脚木楼建筑群,现有1086户5120人,苗族人口占总人口99.5%。我们入住寨口停车场附近的“阿浓苗家”,其为经过改造的木质吊脚楼,现为当家人开办的客栈。</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下午,我们进入古镇游览,在铺就青石板的游方街,我们见到沿街大大小小的商店、客栈、餐馆等,镇中央建有芦笙场、歌舞表演场、西江中学等,我们进入苗家博物馆参观,了解苗寨历史文化及风俗宗教。据介绍,苗族先民过去居住江浙海边,因人多地少,于2000多年前长途迁移至贵州,并在西江定居。下午4时多,苗寨为欢迎来自远方的客人,年纪大的寨民在寨入口列队跳舞欢迎并敬酒(我也被敬喝一杯),年轻的姑娘小伙在歌舞表演场跳起了欢快的苗家原生态歌舞。</p></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p>  看完歌舞,我们上到山上的观景台,眺望苗寨,但见苗寨四面环山,白水河穿寨而过,寨内木质吊脚楼群依山而建,层峦相叠,独具特色,白水河上建有不同风格的风雨桥及水泥桥,两岸栽有柳树与花草,远处的梯田绿色庄稼郁郁葱葱,不愧为“中国景观村落”的称号。夜晚,我们再次上到观景台,夜色下的苗寨山上山下灯火辉煌,景致独特。</p></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p>  9月1日清晨,我们上到苗寨高坡吊脚楼群及梯田进行探访,并体验穿苗服的感受,再上观景台向苗寨告别。中午,我们乘车离开西江途经凯里,下午到达贵阳市,联系安排后面的行程。</p></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p>  9月2日,上午9时多,我们乘车来到距贵阳市区39公里的世界喀斯特生态博物馆、国家4A级景区——南江大峡谷,其以气势宏大的喀斯特峡谷风光和类型多样、姿态多异的瀑布群落为特色,全长18.4公里,落差218米,以峡谷漂流而闻名。我们没参加漂流,而是选择步行,我们沿着5公里的悬空木栈道——飞龙栈道,沿途观赏了亚洲最大的钙化瀑布——金钟瀑布、南江大佛、群猴拜观音、石上森林、索桥、将军岩等景点,然后,乘坐快艇游览南江鸳鸯湖,欣赏两岸的奇树怪石,蛟龙出海、面具山、飞鹰壁、五指山、比目鱼、石门鬼怪、鸳鸯湾等。傍晚乘车返回贵阳。</p></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9月3日,早晨7时多,我们乘车从贵阳出发,行程3个多小时,中午到达世界自然遗产地——荔波大小七孔景区,其位于贵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荔波县南30公里处的山峰处,是目前我国乃至世界罕见的中亚热带喀斯特原生性较强的残存森林,由于地理位置特殊,气候温暖湿润及喀斯特地质地貌影响,形成山光水景、地下溶洞与碧绿森林景色为一体的完美自然风光。</p></font></h3> <h3>  下为小七孔桥景区示意图</h3> <h3>  午餐后,我们前往小七孔景区,从西门进入,首先来到卧龙潭,这里的湖水由于地质钙化,颜色碧绿清澈,与九寨沟有相似之处,游客们忙着拍摄,这时老天突降大雨,大家慌忙打伞穿雨衣,当地人则十分高兴,因为贵州已有3个月没有下雨了,他们称我们是贵人带来雨水。我们游览了翠绿瀑布、鸳鸯湖、水上森林,68级跌水瀑布、拉雅瀑布、小七孔古桥等景点。游览水上森林时雨过天晴,这里景色独特,树木长在小溪流上,顺着溪流蜿蜒起伏,长达数里。</h3> <h3>  小七孔古桥建于清道光十五年(1836年),是古时荔波通往广西的商旅要道,桥长40米,宽1.8米,高5米,桥刻石碑有“群山崖浪千千岁,响水河桥万万年”之句,七孔名胜由此得名。</h3> <h3><font color="#010101"><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晚上,我们入住荔波县政府所在地玉屏镇。晚饭后,我们到镇中心广场散步,不少家庭一家老小在此纳凉,许多人在此跳舞。我们在附近的小吃一条街品尝了当地特有的喀斯特杨梅汤及臭干子。广场建有邓恩铭的塑像,我们得知邓恩铭(1901年1月-1931年4月5日)系荔波人,水族。中共一大、二大唯一的少数民族代表,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山东党组织早期组织者和领导者。1920年11月,邓恩铭与王尽美等人组织成立“励新学会”,创办《励新》半月刊。1922年1月,邓恩铭赴莫斯科参加远东各国共产党和民族革命团体第一次代表大会,受到列宁的亲切接见。1925年2月,发动青岛胶济铁路工人大罢工。1927年4月,邓恩铭赴武汉出席中共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后任中共山东省执行委员会书记。1928年12月,由于叛徒出卖,邓恩铭在济南被捕入狱。1931年4月5日,邓恩铭和战友们被押到济南市纬八路刑场,慷慨就义,终年30岁。</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晚饭后,我们在荔波县城找到了邓恩铭故居,因天晚门已关,只能在门前留个影了。邓恩铭烈士故居坐落于荔波县城北向阳路21号。故居是一栋四排6间土木结构的普通居民瓦房,坐西朝东,当街而立,占地面积320多平方米。现内设邓恩铭陈列展。</p></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9月4日,早餐后,我们前往以原始森林、峡谷、地下河为主体的大七孔景区。大七孔景区距荔波县城25公里,因瑶山瑶族乡孟塘村附近打狗河(又名孟塘河)上一座七个孔大桥而得名。我们在景区先后游览了恐怖峡、天生桥、妖风洞。据说在恐怖峡不能高声叫喊,否则峡谷飞沙走石,妖风洞会旋起狂风,静静流淌的水春河会突有洪水袭来,难见鱼儿的影子,我们静悄悄地走过此地,沿途现都修起了木栈道,行走起来很惬意。</p></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返程我们乘车经过大七孔桥,此桥高7米、宽4.5米、长35米,横跨东西,据说也是清代修建。汽车从小七孔景区经过,我们再见昨天游览的景点,对这块美丽的地方挥手再见。下午我们返回贵阳后,即乘车前往安顺市,入住汽车站旁边的宾馆。&nbsp;</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下为荔波大七孔桥</p></font></h3> <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nbsp;&nbsp;&nbsp;&nbsp;&nbsp;&nbsp;9月5日,清晨我们从安顺市乘车去镇宁县,然后转乘当地中巴前往位于安庄乡的布依村寨一一石头寨,它距镇宁县城东北12公里,南距黄果树瀑布约6公里,已有600年历史。</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石头寨依山傍水,四周群山环抱,一条白水河在寨前流过,河上有古老的石桥,还有新建的水泥桥,河边竖有“石堤柳翠”的石碑。跨入寨门后就仿佛进入了石头世界,街道、房屋墙壁、房顶、院墙及家用的桌、椅、灶、盆都是石头造就的。</span></p> <h3><font color="#010101"><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石头寨的妇女工于蜡染,我们参观了蜡染一条街,家家户户的妇女都在白布上蜡染各种图案,河滩上到处晾晒着洗净的艳丽布匹。白水河上建有一座三十多米长、五米多宽的五孔石桥,更增添了石头寨的秀色。</p></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离开石头寨,我们返回安顺,然后乘车前往距安顺市区20公里的七眼桥镇的云鹭山,探访山下峡谷的小村落——云山屯。据介绍,云山屯的居民都是明洪武帝朱元璋征派的江浙士兵进驻贵州屯堡后遗留下的后裔,至今还保留着明朝的文化,如语音、服饰、习俗等,被称为明代文化的活标本。云山屯的屯门、屯墙、箭楼、碉堡、戏台、民居、街巷都较好地保存了下来。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下为前屯门 ,云山屯共有前后两个屯门,前屯门也称为“大屯门”,是用巨石垒砌而成,两旁的寨墙高大约7-8米,厚约1.5-2米,寨墙全长1000米左右;上面有炮眼和垛口,各处制高点还有众多的哨棚,一旦发生战争,即构成了一套系统、完善的指挥和作战体系。据有关史料记载,大屯门初建于明代洪治年间。正德五年,安顺州发生西堡兵变,战祸殃及云山屯,寨墙被毁坏;清朝同治年间,重新修建并增加了它的长度和垛口叠层。</p></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p>&nbsp;&nbsp;&nbsp;&nbsp;&nbsp;从前屯门入寨就是屯堡明清一条街,街道长600米,宽约5米,街边建筑分别建于明朝、清朝与民国年间。还有许多小巷与各户的三合院、四合院相连接,由于交通的变迁,如今人去屋空了不少,如今全村还不到200户人家。</p></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p>&nbsp;&nbsp;&nbsp;&nbsp;&nbsp; 我们入住的“云山驿馆”是一栋三层楼石头“小洋楼”,据说这里当年是云峰驿馆办的学堂,其是仿照上海洋房图纸修建,内部结构有点象开平碉楼,3层共计12间房,每层还有一个客厅。由于暑假刚过,游客很少,整栋楼只有我们俩游客。放下行装,我们到屯内游览,先后参观了古城墙、古井、民居、戏台、财神庙、云鹭禅院等。</p></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闻名遐尔的云鹫寺屹立在云鹫山的山巅上,在前屯门附近,石头阶梯从山下直达山顶。山门处上面写着“仍有灵来”四个大字。根据《云山寺志》记载,这座寺庙初建于元朝末年,当时只是简陋的茅草庵,有两位僧人师徒二人相依为命,在这里默默修行;在此期间,他们砌起了石阶梯700级,并把寺庙的大殿和房宇进行了大规模的修建,两位僧人死了之后,村民们把他们安葬在了后屯门外面,还在他们的坟前立了塔碑供后人追思和悼念。</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云鹫寺建筑群包括:大佛殿、关圣殿、玉皇阁、待漏桥等。大佛殿始建于明弘治二年(1489年),后来又屡毁屡修。关圣殿始建于清康熙年间。玉皇阁为重檐式攒灵歇山顶建筑,是当地古寺的代表。待漏桥建于1920年,巧妙应用两岩拉近之势,石拱成桥作基,桥上三字“待漏桥”,乃乡绅,金星翘所书,诗云:将军铁蹄夜渡关,朝臣待漏五更寒。还有奇特的飞来石。</p></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下为戏楼,是这个村非常重要的古建筑。建成后以演京剧、川剧为主,有时也跳花灯。京剧“四朗探母”、“萧何月下追韩信”、“借东风”;川剧“芙蓉花仙”、“古城相会”、“铡美案”等,曾在此多次登台。花灯《八仙图》、《蟒蛇记》、《东买臣》等,也使此楼声名远扬。《铡美案》一剧,唱红了此村,更唱红了此楼,一旦开锣唱戏,四邻屯寨无不闻声而来。“三两步山遥路远,七八人将广兵多”,既是此楼的楹联,也是对中国戏曲艺术特征的高度概括。</p></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下为财神庙,建于清代。因为云山屯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是躲避匪患的理想之地,于是各地商人慕名而来,云集于此,出于求财保平安的目的,便修建此庙,供奉赵公明之帅。后来,又将观音菩萨请入庙中。每逢正月初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的观音盛会,这里就成了念佛比赛场地。虔诚的信士,手捻佛珠,口中吟唱不绝,此起彼伏,通宵达旦。场面肃穆、祥和,非常壮观。</p></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p>&nbsp;&nbsp;&nbsp;&nbsp;&nbsp;下为云鹫禅院</p></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而后,我们到附近的另一村落——本寨参观,这里也是屯堡后裔居住地,较好地保留了古民居的特色,将江南的建筑技艺与土著的建筑文化熔为一体,民居大多采用穿斗木构架承重,围墙用石块砌成,门楼、窗户、支柱等均有镂雕花纹,有着江南水乡的风韵。</p></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9月6日清晨,我们离开云山屯,步行半个小时,来到贵州省屯堡文化博物馆,详细了解屯堡文化的形成及历史演变过程。</p></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p> 中午,我们离开云山屯乘车返回安顺,然后乘车到贵阳,下午到达贵阳市花溪区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青岩古镇。&nbsp;青岩古镇是第二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之一,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人文历史底蕴深厚,地域特色颇具魅力。青岩古镇始建于明洪武十一年(公元1378年),因明朝屯兵而建镇,以青色的岩石而得名,是一座因军事城防演化而来的山地兵城,素有贵阳“南大门”之称。古镇内设计精巧、工艺精湛的明清古建筑交错密布,寺庙、楼阁画栋雕梁、飞角重檐相间。古镇人文荟萃,抗战期间为浙江大学西迁办学点之一。</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下为青岩古镇示意图</p></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600多年来青岩镇经多次整修扩建,由土城而至石砌城墙、街巷,如今青岩城成了一座明清风格的文化古镇。我们放下行装,漫步古镇古色古香的商业街及大街小巷的青瓦木屋,先后参观了北门、赵状元府(贵阳清代第一个状元赵以炯府第)、文昌阁、万寿宫、赵公专阁、慈云寺、寿佛寺、迎祥寺、字葬塔、百岁坊(电影《寻枪》拍摄地)、贞节坊、南门、东门以及抗战时期周恩来父亲、邓颖超母亲居住地等。</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下为青岩古镇北门</p></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青岩古镇清代内城墙</p></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青岩古镇明清一条街,商铺林立。</p></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青岩古镇背街,是青岩最具特色的一条石巷,路面的青石板经过几百年的冲刷、磨砺,已光可鉴人,如镜面般泛着青黑的光芒,给街巷带来一种独特的时空感与神秘感。街边都是层层片石垒起的院墙,路窄而幽静,沿山势起伏,是摄影的绝佳地点。</p></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抗日战争期间,青岩城墙完好,四座城门依旧,偏僻安全,接纳了很多的“避难者”。八路军贵阳交通站在青岩建立安宣点,把许多革命干部家属疏散到这里来,周恩来的父亲、邓颖超的母亲、李克农和博古(秦邦宪)的家属都曾经在青岩住过。</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下为周恩来父亲曾住地,位于青岩背街2号,1939~1941年,周恩来父亲周懋臣老人曾在此居住。</p></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李克农亲属曾居处位于青岩镇北街10号,1939~1941年李克农等中共领导人的亲属曾居于此,现仍为民居。</p></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邓颖超之母杨振德女士1939—1941年曾居于青岩古镇南街75号。今仍为当年民居原样。</p></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p>  据介绍,鼎盛时期的青岩代表性的建筑有一府、一院、一宫、二祠、三洞、八庙、九寺以及八座牌坊,虽岁月流逝,有些建筑损毁,但整体建筑还是保存不错,古镇的格局与神韵至今完好无损。</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一府即为状元府。状元府在青岩古镇的状元街,街因状元府而得名。状元府门口并不如想象的宽敞。状元府由两进四合院构成,座南向北,占地约千余平方米。房屋据说始建于清代中期,距今已有近三百年的历史,保存非常完好。</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青岩状元名赵以炯,字仲莹、鹤林,咸丰七年(1857年)生于青岩。赵以炯是家里四兄弟中的老二。他18岁入郡庠,23岁中已卯科举人,30岁随赴京会试中进士,同年殿试中第一甲第一名,并授职翰林院修撰,32岁以编修的身份出任四川乡试副考官,35岁任提督广西学政,39岁出任顺天考官。44岁时母亲病故,赵以炯以守孝为由回到青岩,三年期满,复入京任职,不久就辞官回乡,在青岩书院讲学。50岁时因病故于家中,葬于距青岩镇四里的弓腰寨附近山坡上,人称“状元坡”。赵家兄弟四人,出了一个状元、两个进士、一个经魁,这不仅在青岩是少见的,在贵阳以至贵州省内也是一个奇迹。</p><p>&nbsp;&nbsp; 赵以炯不仅是贵州,而且是云贵两省“以状元及第而夺魁天下”的第一人。从此,贵州人结束了明、清五百年没有状元的历史。青岩也因为这位状元,在贵州文化和历史中的地位变得更加重要。</p></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青岩古镇万寿宫位于古镇西街3号,毗邻慈云寺。清康熙年间建,嘉庆三年(1798年)重修,这里最早并不是一座道观,而是江西会馆,为南来北往的商贾之所,后来改造为道观。整座宫院由正殿、配殿、西厢、戏楼和生活区组成,坐东向西,总占地1000多平方米,但建筑大都在“文革”中被毁,多是后来重建。宫内最有看头的便是戏楼,其中的木雕精美绝伦。在戏楼右侧的木质横梁上,一组高浮雕人物图案最为著名,内容为“鸿门宴”“十面埋伏”“四面楚歌”等。</p></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青岩书院位于青岩镇南街,建于明末清初,原建筑为青岩班氏土司宅院。原建筑已毁,现青岩书院为在原址上重建,为砖木结构穿斗式硬山顶建筑,占地面积400平方米。</p></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青岩古镇赵公专祠,位于青岩镇南街,建于清同治年间,原为青岩团务总理赵慰三之专祠。专祠1600平方占地面积米,建筑面积923平方米,由山门、通道、过厅、两厢房及大殿组成。</p></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青岩古镇龙泉寺,位于北门附近,建于清(1573-1619年),于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重修。它是青岩古城中最大的寺庙,占地3500余平米,是三进四合大院,内有大殿、配殿、戏楼、厢房等数十间,都是穿斗式悬山顶砖木结构,恢弘壮观。配殿、戏楼、侧山门厢房还保存完整的木雕艺术珍品,内容都是中国传统的二十四孝故事及封神演义中的经典故事。现寺内建筑已作古镇藏石馆展厅,展出各种奇珍异石。</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以后,1939年底,浙江大学西迁贵州,在时任校长的竺可桢先生的率领下,除了大部分师生转至遵义湄潭,一年级和先修班设于青岩古镇。教室、图书馆、办公室设在龙泉寺,学生住在慈云寺,另有实习场和教职员住宿地分别设在圆通寺和黑神庙。这里是日本飞机轰炸时的盲点地区,能够保护师生及教学设施的安全。</p></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p>  文昌阁位于青岩古镇的中心地带文化广场旁,占地面积800多平方米,后院与青岩书院、赵公专祠联通。建于明万历年间,乾隆年间重修,为攒角重楼八角式。经山门内进主殿内,可见“万世师表”、“晞风邹鲁”等牌匾,以及孔子事迹、七十二弟子壁画。门外左侧是字葬塔。</p></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文昌阁门外,有古色古香亭塔,曰字葬塔。白绵石四方基座上乃青砖砌就的三层石塔,塔中心因烧字纸而熏黑。四级石阶上有一米高石围栏。如今老塔旁又建有五层石字葬塔。据介绍,此字葬塔与爱惜字纸的赵理伦兄弟俩有关。赵理伦系状元赵以炯曾祖父,从小爱读书,爱惜书籍,见有人将有字迹的书或纸随意处置,十分疼惜,想办法收罗,对于破损的书纸找专门地方焚烧。后与其兄到处求人化缘集资修建“字葬塔”,专门焚烧破损有字的纸或无法阅读的旧书,以防有人随意处置,有辱斯文。其家风淳朴,教子有方,故后代文人辈出。赵理伦与其兄都年过90多岁过世,故后人给赵理伦立有“百岁坊”牌坊。</p></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迎祥寺,坐落在青岩古镇南街西侧的小山脚下,建于明朝天启年间,有“黔山祖庙”之美称,是贵阳市的著名古刹之一,至今仍然香火旺盛。该寺有殿宇三重,前为天王殿,现殿中塑有弥勒佛像,殿两侧塑有四大天王之像。穿过前殿,便是大雄宝殿,正中供俸佛祖释迦牟尼,两旁供有文殊、普贤两位菩萨。后殿下层供观音菩萨,观音两旁,立有善财童子与龙女。令人诧异的是楼上供奉的居然是道教的神仙“斗姆”,一问当地人才知,这里早先叫做“斗姆阁”,本是供奉斗姆的道观,后来才被佛祖们抢了地盘,变为佛寺,人们便将斗姆像移置于此,一起供奉起来。</p></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贵州会馆位于青岩古镇镇北街5号,即为过去的慈云寺。慈云的意思是大慈大悲祥云降临,描述的是西方极乐世界的景象。始建于康熙年间,道光十二年(1832年)重修。以一进院、二进院组成一大建筑群,占地4200平方米,建筑面积898平方米。传说是西街吴姓人家捐修的。整个建筑构架保持完好,有很多石柱础为贵阳市石柱础中石雕艺术精品。</p></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青岩古镇寿佛寺(两湖会馆),位于阁上山9号,建于清道光九年(1829年),系湖南商人所建,供奉无量佛。寿佛寺坐南朝北,是一个典型的四合院,由大殿、厢房、戏楼组成,占地800平方米。戏楼檐口横梁上有精品木质透雕“二龙戏珠”。大殿右侧有一工艺精湛的浮雕“盘龙石”。</p></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青岩古镇财神庙,位于青岩古镇南街与背街交叉口,建于道光年间。2013年在原址基础上重修,青岩民间在这里举行祭祀活动,供奉财神赵公明。</p></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青岩古镇中心的文化广场</p></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历史上,青岩古城四门内外有八座牌坊,现仅保存南门外的“周王氏媳刘氏节孝坊”、南门内的“赵理伦百寿坊”和北门外的“赵彩章百寿坊”三座。三座牌坊的建筑造型基本相同,均呈四柱三间、三楼四阿顶式,高9.5米,宽9米,面北背南,属清朝石牌坊建筑风格。惊奇的是,三牌坊都没有基槽,靠4个长方形柱基直接立在地面上,且一竖就100多年。其中“赵理伦百寿坊”距定广门仅几步之遥,创意独特,被艺术大师刘海粟称赞为是“实属罕见而不可多得的艺术精品”。</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下为赵理伦百寿坊</p></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历史上青岩古镇南门是通往广顺县和定番州(现叫惠水县)的起点,定广门因此得名。清顺治十七年(1660年)副总兵班应寿扩修青岩城时建城门。咸丰年间,青岩团务总理赵国澍全面整修青岩城时,建城门城楼。城楼面阔三间,进深约四米,青瓦屋面。现在看到的城门城楼于1993年修复,2000年再次重修。</p></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9月7日清晨,青岩古镇十分宁静,店铺还没开门,游客还没出行。我们漫步来到古镇藏石馆(设在龙泉寺旧址),这里陈列了贵州古生物化石(三叠纪时期的恐龙、海百合、鱼、虾化石)、矿物晶体、自然造型石等,具有较高的观赏及收藏价值。</p></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p>  明清时期,西方基督教、天主教也把传教的种子洒落在青岩古镇。建于150多年的天主教堂得以保留,8年前在其旁边修建了一个新的教堂,一位热心的教徒大妈向我们作了详细的介绍。</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下为青岩古镇天主教堂</p></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p>  青岩古镇基督教堂位于南门附近。1987年,政府为落实宗教政策,出资在南门修建该教堂。</p></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我们来到东门,品尝了当地特产糕粑粥、豆腐果,带着对古镇的不舍离开了这里。 </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下为青岩古镇特产糕粑粥</p></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p>  &nbsp;&nbsp;下午,我们返回贵阳市区,游览了贵阳黔灵山公园。&nbsp;其建于1957年,集自然风光、文物古迹、民俗风情和娱乐休闲为一体,因有"黔南第一山"之称的黔灵山而得名。黔灵山公园由弘福寺、黔灵湖、三岭湾等六个大的游览区构成,以山幽林密、湖水清澈为特色,集山、林、泉、湖、洞、寺、动物于一体,有“贵在城中,美在自然”之称。黔灵山前有麒麟洞、古佛洞、洗体池等古迹,山上生长着1500余种树木花卉和1000多种药材。</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下为黔灵山公园大门及园内景色</p></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p>  黔灵山原名大罗岭,旧名唐山。自明洪武至永乐年间(1375年—1414年)镇远侯顾成游登并发现圣泉之后,山中景点始见于史籍。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赤松和尚云游至此,见大罗岭南众山之间有片窝地很平,这里当时是山脚苗寨大罗木寨民罗氏的祖地,他便向罗氏化缘求捐。赤松结茅庵于山中,寺庙初具规模,初期取名“黔灵山寺”,“黔灵”意为“贵州之灵山。”也就是说,这座山是因有“黔灵山寺”后才得名。此后,赤松和尚将黔灵山寺改名弘福寺。</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民国时期,贵州省政府将黔灵山列为保护名胜处所。1929年,果瑶法师于弘福寺创建贵州佛学院。黔灵山弘福寺为贵州佛教会所在地。</p><p> 下为黔灵公园弘福寺</p></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p>  麒麟洞原名唐山洞,因洞内有钟乳石,酷似麒麟,故又称麒麟洞。洞穴宽敞,可容百人。明嘉靖九年(1530年)洞前曾建一庙宇,称为白衣庵。当年镇守贵州的太监杨金曾为此洞写景有云:“白云深处一唐川,枕石烟萝洞口莲”,“千重岚气千峰翠,万颗垂珠万象悬”足见此洞明代就已为游人所重。白衣庵迭经废坏,现已改筑精舍,面山临涧。洞口石壁,藤葛缭绕,有似织帘,小院精雅,饶有幽趣。1941年5月至1942年10月和1949年2月至8月,爱国将领张学良、杨虎城,曾先后被蒋介石关押于此。1985年这里设立了张、杨二将军文物陈列室,恢复了他们当年在此的卧室,内陈珍贵的历史文物、图片物资,并简要地介绍了“西安事变”的经过和两位名将被关押的情况。</p><p> 下为黔灵公园麒麟洞</p></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p>  黔灵公园黔灵湖</p></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p>  &nbsp;&nbsp;9月8日,上午我们前往贵州省博物馆参观贵州文化风情展,该馆建于1953年,建筑陈旧,面积狭小,展览内容没能多层次的反映多彩贵州的神韵。据说,新馆正在筹建中。但这并不影响我对贵州的美好印象。下午,我们乘火车离开贵州,于次日到达深圳,结束了这次湘黔之行。</p><p> 下为贵州省博物馆及馆藏展品</p></font></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