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石青太中心县委”机关经堂庵:  一半佛文化,一半革命史!

吴爱斌

<p> 原创/吴爱斌</p> <p>导读: 经堂庵, 一座有着两百多年历史的庵堂,它因何建造?虽是尼姑庵,香火旺盛,但庵堂里却从未入住过尼姑,这又是为何?而这极具传奇色彩的佛教建筑又是怎样成为中华苏维埃时期-中国共产党“石青太中心县委”机关的,到底真相如何?亲爱的读者,本篇将拨开层层迷雾,为您讲述这段深邃跌宕的风云往事。</p> <p class="ql-block"> 一、经堂庵的由来</p><p class="ql-block">在七都毛坦河畔一处茂林修竹的山岗上,一座白墙红瓦凤尾角的寺院隐匿其间,庙门上书“竹深照寒夕、松隙透明霞”,这就是经堂庵,当地人也叫娘娘庙。过去,很多人都把子女继在这子孙娘娘的名下,以求神灵保佑。</p><p class="ql-block">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中华苏维埃时期“中共石青太中心县委”机关就曾设在这经堂庵里,所以后来为纪念“毛坦河中共石青太中心县委”这段光辉的革命历史,一九八三年,经中共石台县委、县政府批准,七都镇人民政府在离经堂庵不远处的山坡上建起一座“石青太中心县委遗址”纪念塔。</p><p class="ql-block">说到这山岗上建起的经堂庵,又要提到七都吴毕蔡童四大姓。有朋友就说了:“你怎么老是吴毕蔡童、吴毕蔡童的?”那我告诉你:“你不愿听也不行啊!七都的古地域人文历史确实就是“吴毕蔡童四大姓+沈氏”的历史故事。”</p><p class="ql-block">为什么要在这山岗上建经堂庵呢?说起来话长。</p><p class="ql-block">清康熙以后,有一年,七都有一吴姓人家娶了毕姓人家的女儿,还没来得急入洞房,儿子就有急事出远门了,家里就剩下老夫妻俩和刚过门的新媳妇。</p><p class="ql-block">这媳妇勤劳孝顺,深得公婆喜爱和邻里的称赞,但不知什么原因,只见这媳妇日渐消瘦,但肚子却慢慢地挺了起来。</p><p class="ql-block">俗话说:“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在外面的儿子竟也得知了这个消息,他一气之下,就日夜兼程赶了回来,一进家门见妻子果然挺着个大肚子。于是,不管三七二十一,先把妻子一顿毒打,打的她鼻青脸肿,奄奄一息,接下来就叫妻子把人交出来。妻子没有这等苟且之事,哪里交得出什么人来?只能连声冤枉…。丈夫却吼道:“你都成这等模样了,还说冤枉,我不要你这贱货,快给我滚,滚得越远越好,永远不想再见到你”。</p><p class="ql-block">听到丈夫绝情的话,可怜这毕氏女无可奈何,有口难辩,只得含悲忍泪,踉踉跄跄地离开了家,沿丘岭西去。在朦胧的月光中她看到前面有一长满松竹的山岗,就爬到岗上的一棵树下,上吊而死了。</p><p class="ql-block">当天晚上,老夫妻俩把媳妇在家守身如玉的情况给儿子讲了个透,逼着儿子把媳妇找回来,说:“活要见人死要见尸。”三人一夜未合眼,待东方泛白时,儿子就出门去找了。</p><p class="ql-block">说来也怪,就好像有人给他带路似的,一直朝长满松竹的山岗找去,很快就发现了在树上吊着的妻子。于是他冲上去弄断绳索,但妻子早已停止了呼吸,就在他将妻子抱在怀里,哭天抢地时,突然阴云密布,电闪雷鸣,一声霹雳把他妻子的腹部震开了花。奇怪的是妻子隆起的腹部竟是一团大大小小的线头,这时他终于知道错怪了妻子,后悔莫及,大哭一场之后,就用双手扒了一个坑,把妻子就地埋葬了,并用石头砌个小屋,好让妻子安息。</p><p class="ql-block">此后,在七都周边,有些受到虐待的妇女,常带着香纸鞭炮到这石头小屋来诉苦求保佑。也许是“有求必应”的缘故吧,后来,朝拜的人越来越多,这吴姓人家就变卖了自家的田地房产,还募捐化缘,为死去的妻子盖了一座带莲花宝座的庵堂,并起名经堂庵,意在朗颂经文,修身养性。</p><p class="ql-block">七都到经堂庵本来无路,因进香的人太多,走出了一条丘岭小路。但小路高低不平,还要过水,实在不便,这吴姓人家就和毕姓人家一同商议建造了一道9块板的木桥,用铁索逐板穿起,系在桥头石柱之上,还在桥头立了一块有一人多高的《吴毕桥碑记》,并在去经堂庵的路上建了“头道亭”、“二道亭”,为过往妇女、儿童、老者提供歇息场所,每到三伏天送去茶水,供行人解渴,用善举为自已忏悔。</p><p class="ql-block">那么,吴家媳妇肚子里的线团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p><p class="ql-block">原来这吴姓人婚后离家三载未归,这新婚的媳妇白天忙得不可开交,但一到晚上,夜深人静之时,就思念其夫君来。在长夜孤灯下,手中的针线活,千针万线,每每用嘴去舔,一不留神就把线头吞下肚去,长年累月在肚子里凝成了大小线团。</p><p class="ql-block">真相大白后,地方上将吴家媳妇毕氏女的烈女事迹上报了朝廷,并请奏大清皇帝恩准吴毕家族合建一座烈女牌坊。皇帝闻听后下旨准奏,同意建坊旌表“烈女”事迹。然后一道“奉天承运,皇帝诏曰”的圣旨八百里加急经广阳城传到了七都,接旨后吴毕两家就出银在吴毕桥上首建造了此“圣旨坊”。</p><p class="ql-block">在古代建造石牌坊,是流芳百世的重要事情,也是古人一生最高的追求。据传,当时建坊仪式极其隆重。“吴毕桥”和“烈女坊”拆毁于1964年七都至稠岭公路建设,取而代之的是公路桥梁一一七都东风桥。(上篇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