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子华的美篇

王子华

<h1><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紫云山》“紫云论坛”第(5)期</span></h1><h1><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总第(174)期 紫云山文友群编辑</span></h1><h1><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2020.2.27出刊</span></h1><p>目录</p><p>一、文学讲坛</p><p>《学好、用好评论,发展评论》游生忠</p><p>《文学的语言》 游生忠</p><p>《格律诗“三要素”门外谈》 陈久麟</p><p>《坚持特色,巩固发展,继续前进》</p><p> 游生忠</p><p>二、创作谈</p><p>《叫什么不重要》 吴富明</p><p>《一点看法》 张广忠</p><p>三、诗歌评论之窗</p><p>《谈雅俗共赏》 游生忠</p><p>《谈谈现代诗歌》 谢鸿敏</p><p>《谈谈几首诗歌印象》 谢鸿敏</p><p>《飒飒秋风/淅淅微雨 》 谢鸿敏</p><p>《澳洲黄金海岸春游》诗歌点评 </p><p> 刘先森</p><p><br></p><p>四、散文评论之窗</p><p>《如食甘饴,回味无穷》 许景</p><p>《淡极始知花更艳》 谢鸿敏</p><p>五、小说评论之窗</p><p> 《熙凤杀尤》 廖永生</p><p> 前言</p><p>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提杨柳醉春烟”,尽管这个春天的到来有些特别,但我们还是和春天相遇了,第五期论坛也和大家如期见面,首先游生忠老师在《紫云论坛》读后感中提出殷切希望,鼓励中青年文友积极学习创作评论, 敢当评论员,活跃理论,提高自己创作水平;接着陈久麟老师从“平仄、押韵、对仗”三方面阐述了格律诗创作的个人见解,吴富明老师以朴实的文笔谈到小说、诗歌的创作方法重在大量阅读,认真思考等方面给了我们很好的创作启发,张广忠老师对新体赋创作谈到一点看法:吸收古体赋的优点,结合现代语境,将其发扬光大,兼收并蓄,我们对新体赋创作有了更深的了解,收益匪浅;许景老师对七女“望月”的评论,更令我们如食甘饴,回味无穷;特别提到我群首席评论员谢鸿敏老师惠质兰心,博学睿智,一口气从多种角度评论数首诗篇,匠心独运,见解独特,让我看到一位“腹有诗书气自华”的知性女子,是我学习的榜样。 此外,刘先森老师从蔡老师创造的意象入手,通过品味意象,揣摩意象鉴赏评论,对我们创作和提高诗歌鉴赏有很好的启发作用;从青年文友廖永生《熙凤杀尤》评论可看出他读书之多,勤奋精神可佳。</p><p> 回顾过去,展望未来,正如游老师在《坚持特色,巩固发展,继续前进》所言,我们紫云群一定会同心同德,精诚团结,群策群力,携手前进!</p><p> 王子华</p><p> 2020.2.27</p> <h3><font color="#ed2308">  学好、用好评论,发展评论</font></h3><h3> —— 第四期《紫云论坛》作品读后感</h3><h3> 文/游生忠</h3><h3> 昨晚,《紫云论坛》第四期​出刊了, 读后想到几点:</h3><h3> 一,这个论坛是本群的理论期刊,代表本群的理论水平,对于本群广大文友们的文学创作​有着直接的影响和指导意义。</h3><h3> 1、此期设了七个栏目,范围涉及知识的传播、创作经验交流、作品的写作指导、评论、读书笔记等,文化视野是比较广的;</h3><h3> 2、具有指导意义,例如:余老师的《诗韵合璧的功用和作用》,指导人们如果运用好工具书,吴富明的《阅读就是回家》讲了阅读的重要性。如何创作好现代诗歌?昌政兄的两篇诗论,一讲表达方式,一讲诗应当怎样写,有理论、有举例,诗歌爱好者如果认真阅读学习和领会,将或多或少会有收获的。年轻作者廖永生对于两组《秋兴八首》的评点,能够结合作品进行赏析,言简意赅,富有见地,对于创作诗词和提高诗词的鉴赏能力都会有一定的启发作用。姚宗希对孙玉梅长篇小说《喋血银子沟》的评论,张碧红、小寒对刘翰闻《斗母》一书的评论,不仅让读者了解到该书的大体内容、写作特色等,而且也可以从中学习到如何写作的问题……</h3><h3> 至于我写的几篇作品,不想多说,文友们自己去领会。</h3><h3> 善学者随处有老师。精明者,一通百通,何止举一反三?</h3><h3> 二,文友廖永生值得大家学习。他是一个回乡青年,今年三十出头,高中毕业在家务农,但是勤奋好学,每天读书做笔记,练习书法。他的笔记面很广,《史记》、古今诗词等。本期中,他发表了两篇《秋兴八首》点评,还有一篇何景明诗的赏析,写得不错。从他的身上,我们看到了 一个勤奋好学、自强不息的青年形象。我们群里,青年约占四分之一,如果大家都像他一样勤奋好学,同时都积极地参加创作和群里活动,那么我们文友群一定会更加兴旺 ,前景可观。</h3><h3> 文学这条道路,文凭不重要,重要的是水平。术业有专攻,只要天资可以,人勤奋 ,初中文化也可以成为大诗人、大作家的,如:前苏联的文学之父高尔基(小学),我国八十年代出名的诗人舒婷(初中)。这两人都是众所周知的。</h3><h3> 希望群里的有些认为自己文化水平低而有为难情绪的文友们,以永生为榜样,鼓起信心和斗志,沉下心来,给自己定个学习计划,定出任务,多读、多看、多学、多问、多练,积极创作、投稿。</h3><h3> 三、要敢当评论员。前一段,我曾经构想要聘一些评论员 。为什么?因为,文学创作需要有评论来推动,不仅仅好的要肯定,不足的有人指出,这样大家的创作作品质量才能得到承认和提高。本群中,平常里余老师对于学生的作品不时地有点评,吴富明对于小说的点评 ,还有陈星先生性格直爽,敢于挑刺,在群里看见作品有问题会出来提出自己的看法,还有谢鸿敏等个别文友也会发表对作品的看法。但是,敢于评论的人不多,至于写评论文章的就更少。陈星先生属于比较勤奋的作者,年初,对余老师和我的获奖作品进行过评论,最近以来又写了好几篇评论,《老皇皇诗体之我见》在群里产生了比较大的影响,引起了文友们的关注。昨晚,我忙完编辑工作,看见了他对尚桂凤对联浅析文章中对联分析的评点,就评得很到位。</h3><h3> 希望文友们,特别是中青年一定要积极地学习创作评论,参加群里的作品评论。有的人怕评论别人的作品会得罪人,其实只要是诚心诚意,客观、善意的批评,语言文明,不苛刻,不伤人,大多数人是会乐意接受的,甚至感激的。这样,我们文友群在理论方面活跃起来,《紫云论坛》也能够有更多的作者,创作水平也会不断地得到提高。</h3><h3> 就浅谈以上三点,供大家参考。</h3><h3> </h3><h3> </h3> <h3><font color="#ed2308"> 文学的语言</font></h3><h3> 文/ 游生忠</h3><h3> 文学作品的语言在于精美,准确、简练、通顺是三要素。</h3><h3> 写作,初学者多爱堆砌华丽的词句 ;有一定水平了,会讲究词句,反复雕琢;到了高层次,天然不饰,看似平常,却言浅旨远,才是达到了炉火纯青境地。</h3><h3> 语言要优美生动,不在华丽,在于实用——做到了准确、简练、通顺,才能达到优美生动效果;做不到这些,就是一堆乱絮或者烂叶。</h3><h3> 很多大学问家、文学家的语言都简朴、洗练,如贾谊、韩愈、李白、杜甫、苏轼、鲁迅、毛泽东、朱自清、老舍、余光中……</h3> <h3><font color="#ed2308"> 格律诗“三要素”门外谈</font></h3><h3> 文/陈久麟</h3><h3> 诗词教育家余元钱老师把“平仄、押韵、对仗”称为格律诗“三要素”,初学者一般都是从这三要素入手。格律诗这潭水深不可测,“三要素”也浅不到哪里去,光有关成文的不成文的官方的道听途说的那些规规矩矩五花八门,就够让学习者头昏脑胀糊里糊涂,像挤韵、犯题、借韵、重字等等及那些无休止的拗救争议。因之,本文不涉及不讨论那些不成文的不被奉为圭臬的说法,只谈个人学习中的粗浅体会。在“格律”道上本人尚只能充个门外汉,是以谓之“门外谈”。</h3><h3>一、平仄</h3><h3> 平仄以汉语声调划分,本来不难,比如现代汉语分为“阴、阳、上、去”四声,“阴阳”为平,“上去”为仄”,简单明了。然而,写格律诗依据的是古声(平水韵),古人除“阴阳上去”外,还有个“入声”。古汉语本来就是有入声,直至唐宋不变,到了元代,蒙古人掌权,估计蒙古人跟现在洋人一样不能完全把握汉语声调,不会发“入声”音调,结果是把“入声字”肢解归并到“四声”中去,入声字才从此在官腔中走失。</h3><h3> 格律诗词把“入声”归仄,这让现在学诗词的人平添了不少烦恼,尤其是北方人,北方话经蒙满改造后成为当今的普通话,它已完全失去了古汉语音的本来面目。好在南方几省(江、浙、闽、粤等)的方言中保留了不少中原古音古词汇,其中包括“入声字”。比如福州话,所有的入声字在福州话里都保留了原汁原味,所以说福州话的人辨别入声字相对就容易多了。福州话还不仅仅“五声”,随便一举就有“六声”,福州话字典《戚林八音》,则列出八声。</h3><h3> 入声字在古诗词中使用频率是不低的,举个例子《登鹳雀楼》,“白、日、入、欲、目、一”,20个字的五言绝句,入声字占了6个,比例不小。看来,想用好“平水韵”,入声字这一关必须得过。</h3><h3> “唐诗、宋词、元曲”,有朋友说“元曲”没有入声,我不作诗不填词,专门“度曲”,就可以绕过“入声”。曲,确实没有入声,但“曲谱”对平仄的要求,一点不让你省心。熟悉曲谱的人都知道,曲中“仄分上、去”俯拾皆是,著名的[越调]天净沙•秋思中的“古道西风瘦马”,这里“瘦”必须“去声”,“马”押“上声韵”,不按这样写,就不是正宗的“天净沙”,当然,变体另当别论。如果真想试试写曲,还得要先好好研究研究曲谱中的平仄。</h3><h3>二、押韵</h3><h3> 古人一般诗押“平水韵”、词押“词林正韵”、曲押“中原音韵”。今人作诗多个选择,可押“中华新韵”(有称中华通韵),新韵的语音依据是《新华字典》,学过汉语拼音的对“新韵”不难理解。</h3><h3> 余老师说,用“新韵”大致有这两种情况:一是“新声新韵”;二是“旧声新韵”。没听说有用“新声旧韵”的。“新声新韵”是指平仄、押韵皆依“中华新韵”;“旧声新韵”指句中平仄依“平水韵”、押韵则依“新韵”。</h3><h3> 用新韵写诗,目前尚没有像“王力”这样权威人士的定论,但也获得一些新潮思想的认可,是否非否利否弊否?非此文要讨论的话题。实践中,问题还是有的,比如已经习惯“平水韵”的人,突然采用“新声新韵”,往往会顾此失彼,即用对了押韵,又弄错了平仄。个人觉得,在某些特殊情况下,用“旧声新韵”比较容易上手。什么特殊情况?比如作者一定要用的字在新韵中是平,在平水韵中是仄,这时不妨用其新韵,其余不变。我曾尝试用“粥”、“拉”作韵,这两字在平水中是“入声”,新韵是平,用新韵解决了我的不换韵,而其余则不改变。不过,本人还是习惯用平水韵,用新韵只是尝试,是个例,是迫不得已的权宜之计,也是自娱自乐罢了。</h3><h3> 按理,对我们学习汉语拼音的一代人来说,用新韵才是捷径。然而,古诗词是从古而来,千百年来大家耳熟能详的经典诗词是古代人写的,他们用的是“古声古韵”,人们也都习惯那种声律韵味,而我们现在如果用新韵写作古诗词,读起来总觉得差点什么,或有画虎类犬的感觉。于是不少退休老人认为,既然来学写格律诗词,就干脆迎难而上学习用“平水韵”,就当是一次文化补习,也是乐事。</h3><h3> 我曾想当然地认为,新韵中“前鼻韵母”与“后鼻韵母”不同韵,在“平水韵”中也是如此,这样按“前后鼻音”划分,亦可寻点规律省点时间。然而,虽大多情况如此,却也有例外,比如“贞zhen”是前鼻,平水却归入“八庚geng”后鼻。没有绝对啊,古今“鼻韵”也在变化。学习平水韵还是得老老实实学,不可不求甚解,何况前后鼻还是我们南方人的短板,不小心都得出错。</h3><h3> 常常有人质疑平水分韵的科学性,比如为啥“东、冬“不同韵而“东、风”却同韵?为啥“衣、医”“尖、间”不同韵,而“街、娃”“奔、园”却是同韵?没有为什么,只能怪自己迟生了一千多年。</h3><h3> 实在佩服古人用韵之驾轻就熟,我们用韵是临时抱佛脚,查韵书查软件,这不仅仅是多花时间,还影响作诗思路。古人是把平水106个韵部背在脑中存在肚里,想想便知,进京赶考时能把《诗韵合璧》之类工具书带入考场吗?</h3><h3>三、对仗</h3><h3> 律诗中的颔联、颈联,规定必须对仗。</h3><h3> 余老师曾说,诗分三个层次,一为技术层面,二为艺术层面,三为哲理层面。对仗至少关系到技术和艺术两方面的问题。</h3><h3> 从律诗来讲,中间两对仗当然是非常的关键,毫不夸张地说,这两对仗的好坏决定了整首诗艺术上的优劣,真可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都在对仗上。</h3><h3> 现代汉语中“对仗”属修辞范畴,是修饰润色文章的修辞手段之一。对于一共八句的律诗,对仗却有四句,占了二分之一,其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因此,想写好律诗,是应该要认认真真地琢磨一下对仗。</h3><h3> 律诗的初学者,不少败在“对仗”上,这里面既有技术的原因,也有艺术的原因。有一部分是因为缺乏古汉语语法知识所致,对语法一窍不通肯定不行,一知半解也常常会出问题,这还不是如“平仄、押韵”那样短期可以解决的。还有一部分懂得语法,也能推敲推敲把句子凑工整了,然而,在工的同时,却把诗意弄丢了,把自己想表达的内容阉割了,把诗句炼成了工整,却成了呆板,失去了鲜活,这其实也是得不偿失的。这不仅仅是初学者的毛病,老手也难以避免。</h3><h3> 这里再提到古人,古人三岁开始背“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之类的对仗歌谣,掌握了大量作诗的对仗素材,我们这一代怎么可能跟古人比。而且时代变迁,词汇也与时俱进,若再按古人那样套路去追求对仗的工整,基本已不大可能,即便按古人对仗词库(如“搜韵”提供的对语参考)勉强作对,亦容易犯上作诗作文之雷同大忌。变通一点看,今人能在句式上词性上对好,又不影响诗意的表达,已经算是不错。如果不是很老到,就不用去尝试什么“流水对、错综对、借对”之类古人变通之法,那样会让人如堕入云里雾中般,前进的方向更加的模糊。当然,已经渐入佳境或游刃有余者,不在此列。</h3><h3> 总之,对仗不应该成为硬塞给律诗中的两副对联,而应该与整首诗的内容浑然天成不可分割。</h3> <h3><br></h3><h3><font color="#ed2308"> 坚持特色,巩固发展,继续前进 </font></h3><h3><font color="#ed2308"> ——庆祝紫云山文友群建群两周年讲话</font></h3><h3> (征求意见稿)</h3><h3> 文/ 游生忠</h3><h3>尊敬的黄莱笙主席阁下、尊敬的余元钱老师等各位顾问、文友们:</h3><h3> 天边浮瑞色,万象近新春。今天,我们迎来了紫云山文友群建群两周年的大喜的日子,这里我代表文友群做讲话。讲话的主题是“坚持特色,巩固成果,继续前进“</h3><h3> 我们文友群有什么特色?</h3><h3> 民间性。这是一个民间的文化团体,是由全国各地文学爱好者自愿组合在一起的一支队伍,它是顺应我国网络发展形势之下产生的一种新型的微信文学群。民间性,决定了它存在形式和发展的前景。自娱自乐,自生自灭,是民间性最显著特色。在这个群体里,在国家法律和网络管理条件允许的前提下,有一定的相对自由性,组织机构,人事安排,怎样开展活动,都由群里自己操作。民间性是目前为止,全中国所有网络文学群共同的特性。它决定了我们队伍兴起、存在形式以及发展的前景,同时也存在着来去自由现象等。自由性和不稳定性是民间文化平台的特点,有利有弊。我们制定了群规开展活动和约束成员的行为,力求建立成为一个健康、纯净的文学团体,稳定队伍,相互学习、共同提高,质量至上,使之赢得声誉,得到了发展。</h3><h3> 综合型。这是我们紫云山文友群自己的特色,全国至今为止也只有我们文友群是一支各种文学人才汇集在一起,同时拥有诗词、现代诗歌、散文、小说、评论五种美篇期刊和一个《杜鹃花文学》公众号文学期刊,这在全国是一个特例,其他任何地方都没有。这是一个综合型的文学大舞台,也是一个微信文学群的大观园。</h3><h3> 文学缘。有的人不明白,文友群是一个民间文学组织,为什么会有参加,而且多达160多人?这些人除了一二十个原来紫云山文学社成员,有的是我自己熟悉的老师、文友,大多数来自天南地北,有的是经朋友介绍进来,有的是自己网络上看见美篇或者《杜鹃花文学》期刊作品来的。大家都怀着一颗喜欢文学,希望交友,获得进步和提高之心,汇集在一起。文学结情缘,友谊遍天下。</h3><h3> 由于以上三个特点,这个群像大浪淘沙一样,其中人员有的坚定,有的比较稳定,有的来一下便走,有的发现不适合便走。我们像大海一样,本着“来者不拒,去者自由“的原则,笑迎四海朋友,团结友爱,吐故纳新,共圆自己的文学梦,为文友群的明天共筑辉煌。</h3><h3> 两年来,我们主要做了哪些事情?取得了什么成果?</h3><h3> 我们充分利用了民间性和综合性设立了文友群编辑部,秘书处,制定了群规,办起了期刊。在2019年中,文友成员进一步扩大区域,增添了黄锦勋教授和陈伟琪教授等六十多位人才,年轻人的比例在增大;增办了《紫云论坛》,开设了《杜鹃花文学》,举办了庆祝元旦、三八妇女节、中秋等活动,编辑印刷了《重阳节诗歌专辑》《中秋吟、己亥立冬感作》《小雪之歌》诗词、诗歌汇编》以及与厦门老年大学合编《春雨潇潇洗客尘》四次美篇书籍。另外,这一年在新人才的培养上增加了王子华、颜红霞、谢鸿敏、林荔华等,郑志梅女史担任诗词编辑得到了一段的锻炼。不少年轻人加进了我们的队伍。涌现出了杨静、林荔华等新作者。我们注重培养良好的群风,引导文友们做德才兼备的合格人才,合格的文人,同时讲求团结友爱。在顾问詹昌政患病和去世的这一件事情上,不少文友们献出了爱心,而且写诗或者撰文进行深情的哀悼。《紫云山》51期悼念詹昌政先生专辑,获得了社会上高度的关注,阅读量突破了1800多人次,突破了历史记录,也扩大了紫云山文友群在社会上的影响。</h3><h3> 我们只是一个民间的文学团体,能力有限,尽力而为而已。但是,我们应当看见,这个群体并不是完全孤立无援,今年以来文友群发生了很大变化:福建省文联主席张帆曾经寄语祝文友群越办越好,福建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三明市文联主席、作家协会主席黄莱笙每天有空会浏览一下群里动态,鉴于国家形式对领导有政策,只能偶尔出现一下;福建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林秀美女史,也默默地支持。还有,余元钱老师不仅引进了不少学生,而且经常关心群里动态,自己不时地发表作品以身示范,还引导文友们开展诗词的讨论,推动了诗词理论的研究;原三明作家协会副主席高珍华和三明市关工委副主任朱永康先生每天光顾文友群,与文友们交流,厦门老年大学大学诗词学会会长许景先生,三明作家协会副秘书长吴富明、李廉德老师等顾问经常出现在群里,以身示范带头发表作品,积极地引导和促进文友创作,郑铁辉校长和陈开福先生等顾问也有时发表作品;今年,文友群创作队伍发生了一定的变化,积极分子有:老作者林雀、吴友树、王长琛、洪钢明、许鹏程、陈星、郑久麟、薛虬宁、方万鸣、罗虬田、刘成宁、颜红霞、海边过客、许晓鸣、李菊珍、廖永生、向纯、陈雪芹、史自巧、陈晓德、曹兰香、林仲金、林兴来、党树平、王官金等继续坚持积极创作着,新作者潘国泉、张广忠、郑志梅、张荔生、林荔华、杨静、刘兵、宋文斯、吴俊江等正涌现出来……正因为有这些各个方面人物作为后盾和大力支持,我们文友群才有了发展的空间。一年来,在群里开展节日的活动中,颜红霞、曹兰香、谢鸿敏等曾经出力积极主持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秘书长朱昌颜为群里的各项工作和开展活动等做了大量的工作。原诗词编辑陈星为诗词发展工作做出过一定的贡献。可以说,紫云山文友群的发展,是与广大文友的支持和各方面积极分子共同勤奋努力获得的,同时也与福建省文坛和三明市文联、作家协会以及社会上各界文友的关心和共同支持分不开的。</h3><h3> 明年,我们要做哪些工作?</h3><h3> 一、我们将继续坚持党的“百花齐放“”百鸟争鸣“的双百方针,全面地继承和发扬光大我国优良的文化传统,鼓励各类文学作品发展,创作出更多更好的文学作品。</h3><h3> 二、我们将继续沿着“求真务实,稳步前进“的道路前进,做好日常管理,平台的作品交流和写作指导等;</h3><h3> 三,我们将继续坚持以文会友,团结友爱,笑迎天下文友,喜纳四海英才,吐故纳新,发展和壮大队伍;</h3><h3> 四、我们将继续坚持质量为上的原则,严谨治学,严格要求,把握好作品的质量关,办好美篇五刊和公众号,提高创作水平和理论研究水平,进一步促进文学的发展和繁荣;</h3><h3> 五、我们将继续在重大节日举办群中的活动,出作品结集专刊,印刷美篇书籍,增加编选散文、小说作品精选的项目;</h3><h3> 六、我们尽可能争取在文友比较密集的地方举办笔会活动,鼓励地方之间相互交谊活动;欢迎有经济实力和文化基础的地方举办大、小型联谊活动;</h3><h3> 七、我们将继续坚持培养人才的措施,加强文友群和编辑部人员的培养,任人唯贤,唯才是举,把确实有才华、有能力的人才提到文友群骨干队伍和编辑部上来,做到人尽其才,真正地发挥人才的作用;</h3><h3> 八,我们将认真听取文友们的好建议,集思广益,改正不足和缺点,增加建议的内容,把各项工作做得更好;</h3><h3> 九、我们将继续坚持用群规实行对文友群管理的办法,去浊扬清,把文友群办成一个健康、纯净的园地。</h3><h3> 朋友们,两年来,我们边做边摸索, 建立了一支文学队伍,做了一些工作,但是也存在着一些不足和缺点。今后,我们将发扬优点,改正不足和缺点,争取有所进步。来日方长,未来道路任重道远,让我们同心同德,精诚团结,群策群力, 一起风雨兼程,携手前进。 </h3><h3> 感恩一路同行的所有文友,感谢各位顾问的关怀和曾经为文友群做过贡献的同仁以及社会上各界人士的关心,感激积极创作和参与文友群活动、建设的各位朋友。</h3><h3> </h3> <h3><font color="#ed2308"> 叫什么不重要</font></h3><h3> 文/吴富明</h3><h3> 有人说,你诗情真挚、纯真,写得这么好,喜欢叫你诗人还是小说家。我说,叫我会写点东西的天井就好。</h3><h3> 这部诗集只收入二百余篇,还有大部分没收进。估计可出好几本诗集。但我想,我的小小说评论作品也很多,若出二百篇有余。就留给我对小小说的思考吧。</h3><h3> 今年算是总结了些文字,我内心简单,写好文章便是,至于发表多与少,只是愿望的大小,更多是喜欢文字有了创见与有新的构思。</h3><h3> 事实上,静下心来写小小说,我心中一大堆题材,都是平时积累,只要用功构思便好。但阅读很重要,只埋头创作,不闻窗外,不是写作者的态度,文字肯定少了鲜红的生活。</h3><h3> 诗歌也一样,先大量阅读,再认真思考,两者结合,才会有创作的开始。</h3><h3> 2019年好多人都开始总结了。而我没东西总结,只想对自己说,我对每个文字是认真的,不管读评别人的,还是自己的,都用了心了。当然,休闲也休闲了,没有浪费时光。虽然,有人常见我无所事事的样子多。</h3><h3> 叫我什么不重要。作家以作品说话,与什么级的协会员无关,只有文字是杠杠的自己形象。</h3><h3> 叫我天井独好。客家人的天井,本就是与天地对接的,是阳光雨露的地方,知风雨的呢。</h3><h3> 感谢朋友们对我的包容与理解,唯有多努力,多创好文章报答师友们及朋友们l!</h3><h3> 加油,天井!</h3><h3> </h3> <h3><font color="#ed2308"> 一点看法</font></h3><h3> 张广忠</h3><h3> 我写新文体赋是一种尝试。写新体赋虽不难,但要写好确实不易。它与古体赋的不同之处在于,新文体赋在一些方面不符合古体赋严格的赋律要求,它是在古体赋的基础上发展进化的。古体赋语意深奥,文字简约,用典繁多,讲究声律,对仗工整。今天很多人对它生疏而看不大懂。我认为,作品写给人看,就必须让人看懂,诗文书画让人看懂是第一,其次才是高雅空灵。草书写得再好,然大多数人看不懂,就沒有多大的文化意义,仅有一点艺术价值。赋也一样,每一个时代的赋都是写给当时的人看的,而不是写给已故的古人看的,古体赋今人大多数看不懂,所以要创作让今人看懂的新体赋,保留对偶、押韵的特色。文学也要与时俱进,白话文就是社会和历史进步的产物。总之,作品要让人看懂才有存在的意义和流传价值,唐诗和宋词正是因为在民间扎下根来才得以流传下来。楚辞是诗经的创新发展,汉赋是楚辞的创新发展。近体诗是古体诗的创新发展,宋词是唐诗的创新发展。当代的文学必将会超过以前的时代,并产生出新的文体。古为今用,新体赋完全可以吸收古体赋的优点,结合现代语境,将其发扬光大,兼收并蓄,将诗、词、对联和散文的特色融合在一起,把新体赋推向文学史上一个更高的阶段。《中华辞赋》在这一方面巳取得了显著成绩。尽管国内有几位辞赋大家将“新体赋"称之为"伪赋",但我却不以为然,《中华辞赋》中很多“伪赋”就写得很好。传统必须更新发展,文化不能停留在老祖宗那里,说诗词文赋都是古代的好,都要向古代看齐,而不是向前看,未免有些保守吧?</h3> <h3><font color="#ed2308"> 谈雅俗共赏</font></h3><h3> —— 纪念诗人余光中</h3><h3> 文/ 游生忠</h3><h3> 近日,由于谈论现代诗歌。我很自然地想起余光中先生。</h3><h3> 他是当代著名作家、诗人、学者、翻译家,出生于江苏南京,祖籍福建泉州永春。</h3><h3> 梁实秋评价余光中“右手写诗,左手写散文,成就之高,一时无两。 ”从诗歌艺术上看,余光中被誉为“艺术上的多妻主义诗人”。</h3><h3> 他逝世即将三周年了。我们再来领悟一下诗歌和他。</h3><h3> 什么叫现代诗歌?简练、形象、韵味,这是它的三大特征。能够把它写得雅俗共赏,大多数人们喜欢——不仅文人说好,普通老百姓也认为好,就是好诗歌。</h3><h3> 有人讲,报刊杂志都发表我的作品呀,有国家级的,也有地方的。我跟他说,国家报刊杂志认可是一回事,老百姓认可是一回事。两者,谁的更影响大?买菜的阿姨,上学的孩子,公园中游玩的人们,家中的来客,有人会自然传诵、或者讨论你的作品,比国家级上发表效果大得多,那你就成为真正了不起的文人。现在,报刊杂志每天发表几百万件以上作品,有多少人看?更不用说传了。再说,报刊杂志上发表的作品,有的人看了作品,要么太晦涩,要么太啰嗦,要么太肤浅,要么没有诗味,人们喜欢不上,怎么有人传诵?如果老百姓有不少人会传诵你的作品,这个作品更有现实意义,这样的作品一定流传得更远。</h3><h3> 所以,文学作品做到雅俗共赏非常重要!</h3><h3> 有的人认为,普通老百姓欣赏水平低,高雅的作品看不懂,流传的只是低档次的,庸俗的。这样人的观点错了!余光中的《乡愁》水平低吗?它却连小孩子、老人都知道,甚至很多人会吟诵、在传诵着。</h3><h3> 为什么会有无数人们吟诵、传诵他的《乡愁》作品?</h3><h3> 因为,它写得好,做到了简练、形象、有韵味,能够雅俗共赏​,读起来朗朗上口,引发起人们心灵普遍地都会产生共鸣,所以无人不喜欢和乐于吟咏传诵。</h3><h3> 让我们深情地朗诵这一首诗歌吧。</h3><h3> ​ 乡愁</h3><h3> 余光中</h3><h3>小时候,</h3><h3>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h3><h3>我在这头,</h3><h3>母亲在那头。</h3><h3>长大后,</h3><h3>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h3><h3>我在这头,</h3><h3>新娘在那头。</h3><h3>后来啊,</h3><h3>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h3><h3>我在外头,</h3><h3>母亲在里头。</h3><h3>而现在,</h3><h3>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h3><h3>我在这头,</h3><h3>大陆在那头。</h3><h3> </h3> <h3><font color="#ed2308"> 谈谈现代诗歌</font></h3><h3> 文/谢鸿鸣</h3><h3> 现代诗歌怎么写?也许我没有发言权,有人说必须具备建筑美,绘画美,音乐美,我以为呢,他这么说,重点是在一个^美”字!</h3><h3> 诗歌与别的文体,比如说杂文、通讯、小说不一样的地方,是她非常讲究意境、讲究“美"!</h3><h3> 诗可以是写情的,可以是写景的,可以是言志的,可以是情景交融的,还可以是哲理的,有人说诗歌的最高境界是哲理,我认为这些都要以“美”之名、具“美"之实,方可践行!</h3><h3>当然大家都不会以为美就是华丽的辞藻,是高大上的思想,或者豪情壮志,而是说她无论表达什么,诗歌都要给读者带去美感!能达到回味无穷,在每个读者心里都唤起共鸣,方为上品!</h3><h3> 要不然怎么说诗歌是文学中的文学呢?</h3><h3>高珍华前辈,这一篇《雪莲般的诗人》就非常令我折服,病人、医院一般的人会怎么写?健康啊?祈祷啊,最多献花呀,可是我们的诗人把病人比作雪莲,把医院比作人文的雪山,我就写不出来</h3><h3> 这具体创作的艺术,就由游老师来讲了</h3><h3>这首“雪莲般的诗人”,我读到了写作者真真切切的情感,又感受到了诗歌带给我的美感。</h3><h3>转发出来,对现代诗歌感兴趣的群友再看一遍。</h3> <h3><font color="#ed2308"> 谈谈几首诗歌印象</font></h3><h3> 文 / 谢鸿敏</h3><h3> 我想先从我读诗的体会说起</h3><h3> 游老师那首《武汉,站起来》让我读到了中国人的豪气,男子汉的气概,一颗坚强的心脏,一股奔涌的热血,当然光有豪气、热血还是不行的,它需要对祖国,对武汉光荣历史的了解,需要娴熟的文字组织能力;当然,作为诗的话,还要有一股冲天的激情!</h3><h3>我觉得游老师这首诗呢,就贯穿着这样一股激情、豪气,还有体现出游老师对历史知识了然于胸和娴熟的语言组织能力;但我在这首诗里面最强烈的感觉是:一股冲天豪气,我眼前仿佛看到一个铮铮硬汉!我觉得老师在写的时候应该是一蹴而就,语贯而出!</h3><h3> 还有华俊峰的《我用镰刀和一颗诗人的心灵写诗》读完了,我能感觉到诗人那一颗心,有忧伤、有爱,又有期昐的热心。</h3><h3> 曹兰香的《豌豆花儿开》带给人童话的美感,作者把自己比成豌豆花,虽然不那么知名,虽然是默默的,但是又充满生命力的,在生长在静静的等待,在这个疫情的时候,这样一首诗,它不仅带给人美感,也是特别有意义的!</h3><h3> 与游老师的冲天豪气不同,《豌豆花儿开》是委婉的、淡定的,是优美的,它是女性的!</h3><h3>​ </h3> <h3><font color="#ed2308">飒飒秋风/淅淅微雨</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评巜武汉,站起来》与巜豌豆花儿开》</font></h3><h3> 文/谢鸿敏</h3><h3><font color="#010101"> 紫云山文友云集,藏龙卧虎,佳作日日推送,令人目不暇接。</font></h3><h3> 鸿敏今试评游生忠老师的自由体诗《武汉,站起来》及曹兰香女士的自由体诗《豌豆花儿开》。</h3><h3> 自跨年以来,新冠状病毒性肺炎肆虐神州,举国同忾,紫云山诗友们亦用手中笔抒写衷情。其中游老师的《武汉,站起来》及幽兰姐的《豌豆花儿开》给鸿敏深深震撼,这震撼里有敬佩,有欣喜;有醍醐灌顶的振奋,亦有被润物无声的融化与感动!</h3><h3> 自古多难兴邦,忧愤出诗人。疫情之下,游老师、幽兰女士抒发的是爱国的赤子之心!如:“古今的人们/谁不心驰神往/1400万城市居民/筑起一道坚固城墙/凭着汉江的气魄/有着神龟的灵光(游生忠)”;如:“含苞的我们/白的、紫的、粉的、红的/都正努力地、悠悠地/绽放出最美丽的自己(曹兰香)”。</h3><h3> 游老师用的是直抒胸臆法,如黄河奔腾,如长江浪涌:“妖风吹不倒你/瘟病吓不倒你/站起来,武汉/挺起来吧,武汉”!一腔热血,铮铮铁骨,读毕谁不为之振奋?</h3><h3> 而曹女士用的是象征法:“我只是陌上小小的/一朵豌豆花/尽管还得不到春露滋润/依然没有辜负自然岁月”,让人在唯美的意境中,体会作者的坚忍淡定,感受其忠心不移的爱国情怀!</h3><h3> 一个慷慨激昂,一个从容优雅;一个振奋士气,一个融化人心;一个是旭日阳刚般的壮美,一个是杨柳岸晓的柔情……</h3><h3> 单从作品带给我的美感来说,他是骏马秋风塞北,她是杏花村雨江南,实在难分伯仲!</h3><h3> 先哲说过:一阴一阳谓之道。世间万物,原是彼此映照,彼此托举,彼此共生共荣。若没有高山巍峨,怎衬得绿水逶迤?若不是女子委婉柔情,怎激发男人的刚强豪迈!</h3><h3> 更妙在彼此碰撞的火花,能让人产生过电般的颤栗,鸿敏是被电了一下,所以述此小文,不惴遗笑大方!</h3><h3> 然金无赤金。细想:若其诗篇能更含蓄,更内蕴,尤其曹女士的豌豆花,若能适当引援典故,会不会开得更妩媚、更动人,且更具生命力?</h3> <h3><font color="#ed2308">  《澳洲黄金海岸春游》诗歌点评</font></h3><h3> 文/刘先森</h3><h3>&nbsp;蔡荣电(海边过客)</h3><h3>&nbsp;原作:&nbsp;&nbsp;</h3><h3>澳洲黄金海岸春游</h3><h3>轻舟才去碧峰溪,淡雾又遮杨柳枝。</h3><h3>我欠青山词两首,春风却送一船诗。</h3><h3>&nbsp;</h3><h3>点评:</h3><h3> 绝句,是以清新、浓缩、含蓄、意象美、立意巧为主要特性的。通常的手法,是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h3><h3> 作者初谙此道,用意象说话。</h3><h3> 前两句言景:轻舟沿着黄金海岸进入了碧峰溪,举目本是春意盎然,一片晴朗,此刻淡淡的云雾却遮住了婆娑的杨柳枝。意象很美!</h3><h3> 后两句借景抒情,语言清新俏皮:这么美的景色,令我欠下青山的两首词,意欲之下是很想填词尽兴,谁知有感而发的道是一船诗,虽是夸张手法,却富诗人情怀。</h3><h3> 诗贵含蓄。欲留余味,立意还可以更含蓄一点!</h3><h3>&nbsp;原作:&nbsp;</h3><h3>渔家傲·登高望远</h3><h3>&nbsp;&nbsp;&nbsp; 昨夜酒杯歪斜倒,闻鸡起舞谁言早。西去东来尘垢绕,人稀少,高处生寒何人晓?&nbsp;&nbsp;&nbsp; 踏浪临风听海啸,只求少年初心了。极目远方纾忧扰,归路渺,山高水远浮云淼。</h3><h3>&nbsp;&nbsp;&nbsp;注:高处生寒:人至晚年,朋友越来越少。&nbsp;</h3><h3>&nbsp;</h3><h3>改作:</h3><h3>&nbsp; 昨夜酒杯歪又倒,闻鸡起舞谁言早。西去东来尘垢绕,人稀少,高处寒意何人晓?&nbsp;&nbsp;&nbsp; 登顶临风听海啸,只求年少初心了。极目远方纾己扰。归路渺,山高水远浮云淼。</h3><h3>&nbsp;</h3><h3>点评:</h3><h3> 此篇谓登高望远引发乡愁。</h3><h3> 上阕意在登高。昨夜的醉意,促使闻鸡登高,一路浮尘,人迹罕至,拾级高处,一股寒意有何人可知?前言铺陈,结句发乎于情:只有在高处临寒之时,方知人生的艰辛。</h3><h3> 下阙意在望远,夹叙夹议,情景相交。登顶斯山,临风听海,此时夫复何求?只在寻回年少的初心,极目望远,方能缓解自己的寂寥。遗憾回家的路途遥遥,浮云浩淼,游子的乡愁无限,奈可何?</h3><h3> 词作,需要洒脱、清新、妩媚、言情,可以用意象说话,亦可兼以铺陈抒情相结合。作者掌握比较好!</h3><h3> 此谱多七言,虽然词谱有些地方可平可仄,那是因为后人取古人各家篇幅不一而为之,余意以为:还是要按照七言的平仄为准更好。故将不合理之处略改!韵脚如果能避开同音字押韵,也许读着更舒服点!</h3><h3>&nbsp;</h3><h3>&nbsp;</h3> <h3><font color="#ed2308"> 如食甘饴,回味无穷</font></h3><h3> —— 读《七女望月篇》有感</h3><h3> 文/许景</h3><h3> 敏敏等七公主,您们好!今上午一口气拜读了《七女望月篇》,如食甘饴,回味无穷!是岁月的积淀,才写出了如此绚丽多彩、且意境深邃的佳作;是人生的感悟,才使笔下的一弯新月,一轮明月富有诗意;是真情实感的诠释,才使少女时的纯真情愫,为人妻、为人母后的善良,睿智得以彰显。这是对岁月的讴歌,是对真善美的褒奖,更赋予了月亮如诗般的新意!</h3><h3> 敏敏细致的笔下,一位多情且坚定的女子跃然纸上。她对爱情,对美好生活有着执着的追求,活得精彩。在柴米油盐之外,仍有诗和远方。</h3><h3> 王桂珠女士则独辟蹊径,从李白的诗中感悟到生活的不易,且从月缺月盈中悟出了人生的真谛:生活是美好的!</h3><h3> 杨静女史及陈伟琪教授,对故乡、对亲人则一往情深,她们用细腻的笔,通过儿时圆圆月亮下充满童真的情趣及启蒙教育的描写,勾起了浓浓的乡情及对亲人的无限思念。</h3><h3> 王子华、朱昌颜、陈雪芹、向纯,则以女士特有的视觉,优美的语言,独特的笔调,通过自己读书、求学、工作、生活的不同侧面,以及婚姻、家庭、情感等细节,借月亮寄托情怀,用岁月书写人生,体现的是另一种乐观与豁达的心态……</h3><h3> 此专辑别开生面,不仅内容丰富,且文笔流畅,感情细腻,是难得的一期佳作!今推荐给文友们,希望您能喜欢。</h3> <h3><font color="#ed2308"> 淡极始知花更艳</font></h3><h3> —— 读高珍华先生《品尝高贵》</h3><h3> 文/谢鸿敏</h3><h3> 读毕高老师的文章,我有“酒逢知己”的感觉!这种运笔的方式,很不巧,是我特别喜欢的,就是平淡之中韵味深远,淡语诉箴言、轻声说重语。</h3><h3> 特别喜欢此文的韵味,就像在夕阳的村头树下清谈闲聊,平常又亲切引人,娓娓故事就像一支完整的小提琴曲,有过渡,有高潮,优雅动听,蕴含的内容却非常的厚重,内涵深厚,耐人寻味,有文革历史片段、有解放前国民生态,最重要的是自始至终贯穿了一种爱家爱国,洁身自好,独善其身的中国传统文人情怀。</h3><h3> 文章非常的朴实,从行文到措词,一点都不装,其实人最朴实的时候才是最贵气的时候,你看那些最贵的人,(元首等大人物)他一点都不装,特别的平常,特别的平易近人,只有那不贵的,才要装贵呢。</h3><h3> 文中引用一些诗句非常的恰到好处,就像天空镶嵌的星星,那么自然而然又褶熠生辉!</h3><h3> 这篇文章给我的美感,令我想起红楼梦里的诗句:淡极始知花更艳;真正的美人无需人为矫饰,朴实无华反见其美!</h3> <h3> 【鉴石记】熙凤杀尤</h3><h3> 文/廖永生</h3><h3> 谄上者必欺下,欺侮的必是清廉之人;媚群者必践孤,践踏的必是良善之辈。所有的事情,都将毁在那些好话说尽、坏事做绝的“会做人”手里。防火防盗防“会做人”,切记。一个真正善良的人会雪中送炭,但很少会锦上添花;一个真正有良知的人会清高傲慢,但不会落井下石。</h3><h3> 真正的会做人,是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爱国爱家爱自己。做好自己该做的事,尽好自己做人的本分。于人于己,是为两便;而过于用心的为人处事,必有所图也。</h3><h3> 王熙凤杀尤,这是《红楼梦》中最悲惨的事件之一,是红氏书中最惊心动魄的一场阴谋。“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熙凤式“会做人”的强大杀伤力,在这一节中发挥得淋漓尽致。</h3><h3> 凤姐听说贾琏偷娶了尤二姐安置在流花胡同一所房子里,便打扮得一身素净来到那外宅,低声下气、哭诉衷肠、连哄带骗将二姐赚入大观园——这一计是先将对手置于自己的管制之下,是那精彩连环计的第一招。游说二姐那一番肺腑之言,莫说是柔善的二姐,换个泥菩萨恐怕也得点头。</h3><h3> 接着是大闹宁国府,收伏贾蓉尤氏甚至贾珍,先出一口恶气,将自己的“贤惠”“苦衷”发泄殆尽,从精神上击垮敌方外部势力,把对手孤置于自己完全掌控之中,同时讹诈了钱财,享受了孝敬。这一招不仅断了二姐的外援,而且要让她的娘家人在不可知的未来也无话可说,因为那软硬兼施的一番“衷肠”,是要让对方完全相信她王熙凤是顾全大局,一心愿意有个人帮贾琏传宗接代的。同时使钱给张华,让他告贾琏强娶民妇,给贾府制造压力,推助自己迫害尤二姐。</h3><h3> 然后是别有用心的的回明贾母。这一招是杀尤的关键——既要杀人,还得让所有人承认她的贤惠,并在不可知的未来确信她在此事件中的无辜和二姐的该死。具体做法是:第一,提前打好招呼,尤氏跟她带二姐去见贾母时不必开口,为自己的下一步阴谋垫底(实情既然无从表白,谎言便顺理成章地占了上风);第二,在贾母等众人面前表明自己喜欢二姐,因为二姐比自己更优秀,自己是愿意好好替丈夫养好这个二房,保障她为贾家传宗接代;第三,婉转要求贾母下令“一年后二姐方可与贾琏圆房”——这一招最狠,如果此前二姐怀了孩子,当然就是“野种”,不但不会得到以贾母为首的贾家各方权势的认可,反而会给二姐留下不贞的口实。到这一步,尤二姐其实已经非死不可了。又在贾母跟前翻出二姐曾经与张华有婚约(其实已退)的旧事,为二姐栖身贾府制造麻烦。</h3><h3> 接着凤姐骗取贾琏的信任,让他认为正妻真的会与二姐和平共处,由此忽略了对二姐的保护。又有父亲贾赦赠他一个新欢秋桐,更使他转移了对二姐的注意力。于是凤姐可以肆意妄为。</h3><h3> 接下来的事情,便是折磨尤二姐。故意跟二姐 说些刺心的话,道所谓众人的闲言,述自己承担的“压力”,说了几遍,假装气病了不再跟二姐一起吃饭,博取家下人等认同,纵容唆使秋桐欺负尤二姐。虽然平儿背地里悄悄照顾二姐,却也挡不住众仆妇的谗言。园中众姊妹皆被凤姐迷惑,只有宝玉黛玉心里明亮,暗暗为二姐担心。无奈凤姐不曾露出一丝坏行,尤二姐只有整天暗自流泪,却无法抱怨出声。受了一个月的暗气,花为肚肠雪作肌肤的尤二姐便恹恹病了,茶饭不进,渐次黄瘦下去。</h3><h3> 已经怀有身孕的尤二姐恳求贾琏为她找个大夫,希望能够生下腹中孩子。结果下人请来的的却是当年给晴雯开过虎狼药的胡庸医,一剂药下去,胎儿没有了,凤姐则继续弄些后宫和民间的捣鬼之术促使秋桐大肆折磨尤二姐,自己却求神拜佛希望二姐再给贾琏怀个孩子,表面功夫真是做到家了。贾琏还能怎么样呢?</h3><h3>墙倒众人推。一个如花似玉娇弱无心计的尤二姐,碰到如此强大的对手、如此工密的设计,除了死,还能有所作为吗?妹妹尤三姐托梦让她斩了妒妇王熙凤同归太虚幻境,但二姐若真的做了,恐怕死也博不到人们一滴泪,因为王熙凤太会做人,早已斩断了尤二姐所有的出路。果然,尤二姐仙逝,平儿宝玉痛哭之外,其他下人也念及二姐温和贤良,比凤姐强得多,都不免伤心落泪——只不敢给凤姐看见。甚至连贾蓉也向贾琏揭穿她是被王熙凤折磨死,使得贾琏痛悔自己的疏忽。对于一个普通的人来说,死后有善良人的眼泪来陪葬,够了。</h3><h3> 王熙凤的恶劣,在尤二姐死后达到了登峰造极——不给二姐下葬的费用,不参加葬礼,唆使贾母不许二姐葬入祖坟,还要一烧了事,并派人追杀张华,想斩草除根免除后患。</h3><h3> 欠了债总是要还的。贾府的大厦倾倒,王熙凤的凄惨结局,果然都在杀尤之事上埋下祸根伏笔。而曹雪芹对凤姐形象的设计,原来是“一从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意思是贾琏对凤姐从屈从畏惧到强势命令再到一纸休书遣回老家金陵,王熙凤是被休回娘家之后才魂归太虚的。当然,高鹗的续书,在塑造王熙凤形象上是很有可取之处的,从炙手可热的张狂到众人践踏的倾颓,她曾经极力巴结的亲姑姑王夫人的疏远责备,她曾经欺瞒鄙视的亲婆婆邢夫人挑剔责难,比来自贾琏一人的报复更具有社会意义。</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