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猴子”的青春年华

湘源

<p class="ql-block">【报告文学】</p><p class="ql-block"> 作者:黄生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巍巍九嶷山,叠叠都庞岭。清清潇水河,耿耿桑子心。</p><p class="ql-block"> 候光,虽然个子长得矮小,但憨厚还不失灵动;登山爬树很麻利,干活手脚功夫快。大人们喜称他“山猴子”。</p><p class="ql-block"> 1979年深秋,候光怀揣着高考后湖南(零陵)商校的入学通知书,在县委招待所前的大街上,路遇来县里开会的公社杨延昊书记,互相问候一句后,便把高考的结果报告了书记。书记紧紧握住他的手,用力地抖动了好几下,含着眼泪连说了三个“好!”字。此刻,候光也不知所措,只会说“谢谢了!”三个字;有很多想说的话,喉咙突然哽住了。第一次见这么大的领导,为这一佳讯而激动得流泪,完全不是作报告和平常交流、喝酒的状态。</p><p class="ql-block"> 也许是在候光这个普通瑶乡人的身上,值得“黑包公”模样的杨书记所期盼的心愿终于出现了。是因为这张通知书来得不容易,来得那么迟,七年之磨砺啊!怀有疼爱之心的他,才滚出那刚强男人的眼泪。</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72年12月中旬,湘南道县四马桥区(简称八区)所辖四马桥、杨家、洪塘营、大平岭四个公社应征入伍的新兵,穿着崭新的绿军装,齐聚在区公所的礼堂内,应届高中毕业的候光也在其中,准备乘车出发。此时,即使再熟悉的同乡、同学,若不是面对面的交谈,谁也不认识谁,一下子觉得陌生了。</p><p class="ql-block"> 接兵的连级军官开始点名列队,最后一个才念到候光的名字,还补充了一句:“你,跟我走,别乱跑!”顺急把全体新兵的档案专包交给了候光,稍后把他一个人送上了大客车,还不放心而特别强调:“保管好,别弄丢了,跟你的命一样重要!”这一下,可把来送候光入伍的二姑妈吓哭了。候光心想,不就是和你们兵哥哥打了两场篮球赛,不服输了吧。信任就要得了,何必那么凶?</p><p class="ql-block"> 行进的队伍出了区公所,缓缓经过集镇,欢送的人群蔟拥而至。锣鼓声、鞭炮声、口号声汇成一股股欢腾的热浪,经久不息。候光探头车窗外,与亲人、老师、同学和乡亲们挥手道别,脸上虽挂着笑容,但热泪夺眶而出。因主演过现代京剧《沙家浜》的原故,一个站在田埂上的同学挥手高喊:“候光,郭建光,再见!我们等你回来。”后来,隔壁宁远县水打铺(现水市镇)的乡亲们传开了:“道县演郭建光那个后生被小车接到北京去了。”不知内情的人们议论纷纷,传得有点离谱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离别家乡,候光跟那个连级军官在县城某所(文革停课时的道县一中)同铺睡了一个晚上。新兵第一次长途乘车远行,虽然没有爬山耕作那么累,但摇摇晃晃驰行130来公里也有些疲惫,晚边来到了冷水滩火车站。候车时,同时入伍的同班同学何度山取出随身带的竹笛,吹起了《扬鞭催马运粮忙》和《我是一个兵》,近千双眼光投向这边,大家竖起耳朵才来听,气氛一下就活跃了。</p><p class="ql-block"> 夜驰的闷罐列车不知开往哪?官兵们挤着联铺躺下,没有人发出声响,只听见火车钢轮与轨道的摩擦声。有的酣声呼呼,有的闭目各有所思。次日天亮时,火车开进了广东省樟木头站。军车将新兵接到大路背营地,即与接兵的军官分手,都不知道他们姓甚名谁。候光心里有点底数,也不想打听;心想,这么大的熔炉,哪晓得那么多火苗星子?</p><p class="ql-block"> 潼湖的军旅生涯,官兵们摸爬滚打,尝尽了甜酸苦辣。除了耕地、种田,就是军训、打炮,年复一年,没有淡季。官兵们有时舞枪弄炮,有时扯秧插田;有时野营拉练,有时割稻收粮。一年后,候光被调换了通讯员身份,离开营部来到了指挥排侦察一班。一方面操练炮对镜、方向盘、潜望镜、密位本;另一方面扛起铁锹护大堤,挑着尿桶种瓜菜。即使到了师田径队集训两个月和参加42军田径运动会,也轻松不了,那高强度的运动,比军训、插田、割稻还苦还累。后来,一老乡战友聚会时讲了一句笑话:“早晓得这样,还不如让我爹爹来当兵。”此情此景,涉农这些把戏候光早就耍过了,虽然有些疑惑不解,但时过境迁,总得有个大局观,服从命令听指挥。部队的学习与历练,是人生难得的机会。</p><p class="ql-block"> 当兵不同于当农民,属于自己支配学习的时间很有限,看电影都有规定的影片、时间、地点和坐姿。候光的兴趣爱好比较广泛,除了打打篮球、排球,就是写日记,试着写写小说,偶尔投稿一篇上《战士报》。更多空余时间是抄写歌曲,或读俄语字典,有时还用俄语哼唱《国际歌》。最悠闲的是轮到他放牛那个月,躺在大堤上看了不少书。到了休息日,又没地方去,他就静下心来给父亲和班主任周霁光老师写信,汇报思想,请求指点。</p><p class="ql-block"> 紧张而有秩序的军营生活,候光总觉得时间过得很快,不够用;渴望学习、读书的心还没死。</p><p class="ql-block"> 两年的义务兵生活过去后,部队迎来了大裁军,潼湖军垦师成为重点整编对象。很多军官已退伍转业,大部分士兵都解甲归田了。在大调整中,熟悉的面孔不见了,候光与炮团的其他战友重新组合在指挥连,又干了一年多。走的多,留的少,没有看到同时入伍的战友有提拔的动向,他和战友们一样,也思考着未来。</p><p class="ql-block"> 一天晚上,王副团长约候光来到营房外的水渠边足膝谈心,告诉他:“你去支边的申请报告,团党委给你家里去了信,你父亲回复听从组织安排。我们经过慎重研究,也就没同意你的申请。”此刻,候光理解作为一个土改干部、老共产党员的父亲所怀的良苦用心。王副团长又关心地问:“你有什么想法和打算?”候光含着泪说:“感谢首长的关心!您迟早也是要离开部队的;我想回去读书。”王副团长也流着泪,拥抱着候光并拍拍肩膀,什么也不说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76年仲夏,作为大裁军最后一批退伍的候光摘下了领章、帽徽,泪别王副团长和日夜相处的战友们,回到了生活18年的瑶乡。候光除了带回来那简单的草绿色用品,还带回一本入伍时李柏林老师赠送的《俄语字典》;一本用指挥尺画直线音符、历经三年多时间摘抄的《歌曲选集》。</p><p class="ql-block"> 幸事如愿而至,公社干部有意向大队提议推荐候光为工农兵大学生,可代理支部书记,不知何种原因,把指标给换包了。值得欣慰的是这个大学生是候光从穿开裆裤开始到高中毕业的发小。失落的心,稍许得到一点安慰。离别三年再相见,今又送友上大学。高兴之余,他重拾梦想。</p><p class="ql-block"> 时间过去不到一年,更伤痛的事出现了。生产队小学全体师生执行支部书记“不准鸭子进禾田”的指示,从田里赶回来一批鸭子关在公家的石灰屋里,没人认领,都晓得是支书家的。革命革到自己头上,支书丢了脸面,恼羞成怒。没过几天,候光胞兄的“红旗民办教师”被罢免了,小学合并到大队小学,还牵连到他这刚学成回来的赤脚医生也同时罢免了。后来,一个多行不义的霸道支书,因在全县三级干部会议期间违纪,被开除了党籍。</p><p class="ql-block"> 1977年恢复高考,给了山里知青以平等求学、改变命运的机会。可两年初中、两年高中且常搞建校、支农劳动的农村中学生,能有多少竟争的知识底子?全区四个公社,只有候光同班年纪最小、本届学霸张旭东同学一个人考上了重点大学,成为知识青年的标杆,国之专家与栋梁。就整体而言,当年中榜的基本上是“老三届”、民办教师、脱产农民干部和知识分子家庭的子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希望没有破灭,机会终究存在。1978年,候光要干的事更多了。除了一般性的修补地球,其生产队还要承担全县部分杂交水稻种子的培育任务,候光每天劳作10个小时以上。农民的努力奋斗,终有回报,生产队获得全县的最高奖赏:手扶拖拉机一台。他在楠竹坪大队住点两个月,与真正讲瑶话的山民同吃同住,此种经历十分难得,生产生活感受很深。作为军事教员,他配合武装部长、武装干事进行武装民兵的训练,队列练习、实弹射击、应急防护、任务突击,一切都得示范亲为;在全县的大比武中,瑶乡民兵集体获得表彰,候光也获得“优秀指挥员”称号。为了活跃山区的体育文化生活,他带领生产队的伙伴们,利用中午和晚边的休息时间,建起了全县唯一一个生产队篮球场。苦中有乐,劲道十足,风清气顺,很有奔头。</p><p class="ql-block"> 那年月的学习条件很差,候光只有翻翻那出版简单、书页发黄的旧教科书,有时到大队部去看看省报和农科杂志。候光家是“半边户”,人口多劳力少,年年要交超支款。他父亲为了儿女们读书,养家糊口,工资入不敷出;节衣缩食,倾其所有。后来,候光下血本订阅了一份《人民日报》,既可增加知识面,又可度过那漫漫长夜;其房间贴满了报纸,既干净还亮堂。日夜忙碌,精神抖擞,有几个伙伴们还常到他那房间挤床过夜。</p><p class="ql-block"> 当年七月,候光的人生迎来了一次大考。报考的体育专业兼文科,名列全县第一;专业考生中,文化考试总分名列零陵地区第二。体检、政审完毕,欣喜,等通知。</p><p class="ql-block"> 漫长的煎熬和等待,最后还是没有出现奇迹,反倒是候光给自己挖了一个坑,填表写的真实年龄24岁。他后来才得知体育专业报考年龄不超过22周岁。意外落选,很是遗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一切改变都得从自己开始。候光家里弟兄姊妹多,心想,做一个优秀的农民有何不可?他母亲看出了其心思,开导并鼓励着说:“这次没录取,不要紧,我们再想别的办法。有人家来做介绍和求婚的我都没同意。”</p><p class="ql-block"> 时隔不久,公社中学请候光去当民办老师,教授体育课;新任大队支书请候光胞兄返校教书,可他们兄弟俩都友好地谢绝了。公社武装部长和武装干事提议候光当文化站长,公社杨延昊书记在会上解释道:“当文化站长有点委屈他,干脆把他安排到公社食品站杀猪卖肉,每个月36块钱,还有吃有喝。下乡调研看猪栏,调查统计建档案。逢五逢十赶闹子,让那后生干一段。”此事彼此都想通了,说干就干;如此好事,哪个不想?</p><p class="ql-block"> 1978年,道县一中完整复校。作为重点中学,次年没有毕业生参加高考,决定招收七个复习班。生源中有返城知青、回乡知青、民办教师,有公社贫宣队员、电影放映员,有支部书记和已参加工作的单位上青年。年龄大小相差10岁,有的才16岁,有的已结婚。至此,重点中学组成了一支庞大的高考队伍。</p><p class="ql-block"> 候光父亲在县财税局工作,用心良苦,骑自行车来回200多里,给了候光30元钱,50斤全国粮票,鼓励着说:“道县一中复习班早开学了,快去吧。”他母亲在一旁点头,给了他一个鼓励的眼光。至此,候光毫不犹豫地离开了公社食品站,辞别了杨书记,最后一个来到了道县一中复一班。</p><p class="ql-block"> 同学们“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如饥似渴、争分抢秒地学习。老练的同学偷偷看了两场电影,班主任任先禧老师用地道的四川家乡口音提醒说:“最近有的同学啊,晚自习结伙去看电影,我想问一下,你们想穿皮鞋还是愿穿草鞋?”问得那几个同学羞愧地低下了头。</p><p class="ql-block"> 数月的补习,全班百分之百考上了不同的院校。候光虽然语文意外地没考好,但总分还是上了湖南(零陵)商校的分数线;此次年龄造假,填小了三岁,他终于被录取了。时不待我,再没有拒绝的理由。很多同学都已成家立业,候光觉得再不能折腾下去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毕业时,校方征求候光的意见,留下来当老师,到武汉体院进修一年。这次,又曝露出候光的性格弱点。他含着眼泪,很感激并稍许带有遗憾地说:“谢谢了!音乐与体育将是我一生的业余爱好,但不会是我的终身职业了。”候光觉得肚子里的料太少,出不来硬东西,也觉得生不逢时,环境有限,放弃所学专业,有些不舍。然而,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山猴子”虽已跳出了深山,却毅然走进了那山河秀美、人杰地灵而散发着泥土芳香的古城……</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 <h3>九嶷山脉,绵亘起伏</h3> <h3>温泉景观,高山天池</h3> <h3>新农村瑶家吊脚楼</h3> <h3>道南书院(四马桥中学前身)</h3> <h3>学校存列的同学照(之一):将军、人大主任、政协主席、人大常委委员兼农环委主任、军事科长、党校和劳动局负责人等</h3> <h3>部分剧组校友回母校</h3> <h3>部分高中同班同学</h3> <h3>1973年潼湖兵</h3> <h3>百里潼湖机耕忙</h3><h3><br></h3> <h3>潼湖大堤排灌站</h3> <h3>“五•七”桥上毛主席诗词</h3> <p class="ql-block">八大军区司令员对调后,1976年仲春,广州军区许世友司令员接见炮团官兵。</p> <h3>王副团长带兵看稻情</h3> <p>潼湖雕塑</p> <p>复习班同学名录</p> <h3>高考前部分同学合影</h3> <p>2019年,部分同学拜访95岁高龄的道县一中复一班班主任任先禧老师</p> <h3>见证1979</h3> <p>萍岛原貌,商校原址</p> <h3>挥毫当得江山助,不到潇湘岂有诗</h3> <h3>蘋洲书院</h3> <h3>校领导与财会八班师生合影</h3> <h3>2016年原创歌曲《潇湘萍洲》</h3> <h3>2016年国庆期间,财八班毕业35周年班庆活动集体照</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