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1月11日从雅拉国家公园回来之后回民宿取了行李花100rs请司机给我们带到车站。在车站附近简单的吃了份炒面,便坐车去米瑞莎,同行的浙江小伙儿要等香港的姑娘一起去海边。我和儿子就先走了。先坐车去马特勒,再转车到米瑞莎。</h3> <h3>从蒂瑟默哈拉默小镇Tissamaharama到马特勒Matara公交站三个小时170rs,一下车就可以看到这里最著名的景点海神庙。海神庙建在一个小岛上,被印度洋环绕。</h3> <h3>穿过铁索桥就是海神庙。由于我们背着很重的行李就没有上山,在山脚下转了一下。</h3><h3><br></h3> <h3>马特勒在2004年曾发生过印度洋大地震,30多米高的海浪把马特勒拍得体无完肤,一瞬间4万人就此消失,,,,想一想都觉得可怕。</h3> <h3>在刚才下车的对面就是马特勒的公交车站,从这里坐350公交开往加勒的车,中间从米瑞莎下车。</h3> <h3>车上没有报站,导航所提前预定的酒店,快到时招手下车。找到这家民宿后发现卫生条件很差,和店主协商退了,背着行李又找了另外一家。价格高了一些5000rs一晚,订了两晚,但环境很好,三层小楼紧靠海边有自己的海滩领域。而且在他家也可以订餐。</h3> <h3>放下行李后换上泳装冲向海边。几天来的热浪煎熬,终于可以和大海亲近了。</h3> <h3>在海边玩耍时碰到了这样的一家人,和他们一起在水里追逐打闹。爸爸带着一个儿子,两个闺女在水里,妈妈在岸上。</h3> <h3>晚霞映红了海滩,好美好美好美。语言在这里都显得苍白无力</h3> <h3>墙上的一盏灯好像是月亮</h3> <h3>在海里玩儿够了,上来冲个澡出去觅食,居然在路上又碰到了海边戏水的一家人。他们盛情的邀请我俩进去。原来他们不住在这里,是到这里来祷告的,刚刚做完法式,屋里坐满了人,我们进去后感觉有点儿不自在,怕我们不自觉的言行会涉及到他们的习俗。听说我们还没有吃饭。便把他们的贡品拿给我们品尝,还端来了两杯红茶。吃完甜点后,与他们闲聊几句。我儿子与他的儿子留下了联系方式,便自觉地离开了。</h3> <h3>从网上搜索到一家网红饭店,导航带着我们穿过一条寂静的小路,有很多的萤火虫,晶晶闪闪,我开心的抓了起来。记得前两天刚看完一部日本的电影,里面写到了就是捉萤火虫。只可惜用手机无法拍照下来。</h3><h3>这个网红的饭店名字叫number one里边坐满了人,大部分都是欧美国家的游客,饭菜确实可口很合口味。后来又到这里吃了两次。</h3> <h3>1月12日早上一起床,站在阳台上望着远处的风景,好美的景色给我带来了一天的好心情。</h3> <h3>美瑞莎在斯里兰卡南部的海湾中是最晚开发的一批,还没有过多的影响这里的自然风光。这得沙滩很美,水清沙细。</h3> <h3>在我们所住民宿的东边,有一个小山丘。山丘上有一片椰树林,三面环海,海边也有很多大礁石,远处还有很多人在玩滑板冲浪。风景超级棒,海风杠杠的,我在这里玩了一早上。</h3> <h3>蓝色的大海,红色的土地,绿色的椰林冲击着我的视觉。还有一浪高过一浪的波涛声响彻耳旁。</h3> <h3>礁石下的小生物紧紧的抓牢岩石</h3> <h3>来和大海拥抱吧,听波涛声,海浪声,随着潮起潮落,放空自己。欣赏印度洋上的最后一滴眼泪。</h3> <h3>光脚沿着美瑞莎的海岸线行走,用脚感受沙的细软,礁石的坚硬,波浪的拍打以及阳光的火辣。</h3> <h3>这里也有黑沙滩,第一次认识黑沙滩还是在马来西亚的兰卡威。黑沙滩的形成与火山作用有关,远古时候的一次海底火山爆发,海底的泥层都翻出地面,与海边的泥土糅合在一起,从此就分也分不清,加上海水和风力长年累月的作用,迫使熔岩与泥土化整为零,终于变成今天绵绵不绝的黑沙滩。</h3> <h3>当涨潮时分,如果在这里拍摄,可以拍到在海里行走的感觉。</h3> <h3>悠闲自得,躺在沙滩上看书。欧洲人在拼命的晒黑,而我们国人在拼命的防晒,下海之前要抹上厚厚的几层防护霜。为什么?难以理解,难道是对皮肤颜色美的标准不同吗?</h3> <h3>高大的椰树成了很好的支点。孩子们悠闲地荡秋千。</h3> <h3>在傍晚美丽的晚霞出来时,沙滩上会撤掉躺椅,整齐的摆放桌子,在桌子上摆满点燃的蜡烛,日落后的沙滩上没有电灯,只有一片摇曳着蜡烛的沙滩。这里就会成为海滩烧烤点。</h3> <h3>就这样慵懒的在海边待几天都不会厌烦。这是我第二次出国自由行,献给了斯里兰卡这个微笑的国家,号称"印度洋上的眼泪”。兰卡人民非常友好,爱笑走在路上,不管大人小孩儿,老人,妇孺都会对你微笑,会用很兰卡的语调跟你问候"你好!″这时,你的整颗心都会被融化,非常喜欢这个淳朴的民族。总之,马来西亚,斯里兰卡都是我喜欢的国家,泰国给我留下的印象不是很好。</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