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杨开慧1901年11月6日出生于湖南省长沙县板仓书香门第,号霞,字云锦,乃名门之女,大家闺秀。从小受家庭影响和父亲杨昌济及母亲向振熙的教育熏陶,聪明睿智、思想进步,曾就读于其父创办的学校,认识进步青年毛泽东,1920年冬与毛泽东结为革命伴侣,192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毛泽东助手,共同奔赴上海、广州、韶山等地传播革命火种。大革命失败后,毛泽东去领导秋收起义,开展井冈山根据地斗争,杨开慧则独自带着孩子,参与组织和领导了长沙、平江、湘阴等地武装斗争,发展党的组织,坚持革命整整3年。1930年11月14日被国民党湖南军阀何健杀害于湖南浏阳门外识字岭,英勇就义,时年29岁。她与日月同辉,与山河同在!杨开慧烈士浩气长存,永垂不朽!</p> <h3> 杨开慧被捕前写给堂弟杨开明的一封信</h3> <p> 杨开慧在狱中受尽酷刑折磨,绝不屈服,面对死亡却从容的说"让我与毛泽东脱离关系,除非海枯海烂!"</p> <p> 临行前,她把孩子搂在胸前,轻声说:“孩子,我没有别的话要说。如果你将来见到爸爸,就说我没有做对不起党的事。说我非常想念他,我不能帮他了,请他多保重。”杨开慧怀着对毛泽东和孩子无尽的爱,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走向刑场,结束了29岁年轻的生命。</p> <p> 1930年11月14日,秋风肃杀。这天早饭以后,特务四连的值星官、也是监斩官之一的晏国务不断地吹哨子,边发号施令:“今天办人,办的是共犯要人,大家要特别注意警戒。”</p><p> 士兵荷枪实弹分两列面对面站立在清乡司令部的“法堂”里,形成了两三尺宽的一条人巷。尽头的大堂中央摆了一张长方条桌,上面有一箭形的“标子”,白色的纸上已写好了“枪决女共犯杨开慧一名”10个粗黑的大字。“标子”旁边有一个大砚台,里面有一汪血红的墨水……</p><p> 不久,罗国林、姚楚忠、黄正榜等四五人押来了杨开慧。此时,杨开慧仍旧一副大家闺秀的风范,面不改色地穿过“人巷”,走到执法处长李琼的面前。李琼板着面孔,向扶绑的罗国林、姚楚忠做了个手势,二人给杨开慧松绑,然后,脱下杨开慧的青色毛衣和旗袍,只留下一件也是青色的单薄内衣。</p><p> 李琼拿着一张状子向杨开慧宣读,接着,从桌上提起一支粗大的毛笔,在血红的砚台里蘸饱,对着“标子”上白纸黑字的“杨开慧”三字从上至下一笔勾下,随后朝上一带,丢掉笔,把滴着红墨汁的“标子”扔到地上,旁若无人地掉头走进了里屋。罗国林、姚楚忠又用麻绳重将杨开慧绑紧,站在一旁的黄正榜将“标子”从地上捡起,狠心地插到杨开慧的后颈衣服里。所谓的宣判过程,不到5分钟。</p><p> 行刑的队伍从位于教育坪的清乡司令部出来,由北正街到南正街,然后在学院街口的马路上停留了片刻。此时,特务兵不知从哪里搞来了一部黄包车,他们将杨开慧架到车上坐下,爬到天心阁,绕到浏阳门外,向识字岭刑场走去。</p><p> 走在最前面的是号兵谭青云和唐冬初,后面是晏国务和清乡司令部的监斩官钟吕潜,他们骑着大黄马,杀气腾腾。马后,便是坐在黄包车上的杨开慧,在她的身后,是两列全副武装的士兵。</p><p> 经过近一小时的示众,行刑队伍出了浏阳门。打眼一望,马路那边便是丘陵山地识字岭了。自始至终一声不吭、大义凛然的杨开慧用她那特有的沉默表示着心中的仇恨与愤怒。她从容地步下黄包车,径直走向一较高的坟堆。</p><p> 此刻,秋野一片荒凉。晏国务一声令下,尾随杨开慧的刽子手帅保云抬起了罪恶的驳壳枪,朝杨开慧的背心砰砰就是两枪,杨开慧应声扑倒在地,转脸瞪了帅保云一眼,帅低着头也看了一眼杨开慧的尸身,便将驳壳枪插到腰里,转身离开。罗国林和姚楚忠给杨开慧的尸身松开绳索,紧随大队人马而去。</p><p> 中午,行刑的人大打牙祭。刚刚吃了饭,卫兵向晏国务报告“上边来了通知,上午打的那个女人没死!”晏国务当即命令道:“副目姚楚忠,你去补枪!”</p><p> 姚楚忠带了两个士兵,提着驳壳枪直奔识字岭。只见杨开慧匍匐在荒草地上,枯草上浸透了一大片血迹,血还在流,还有一丝气息。披肝沥胆的痛苦,她的嘴里已啃满了泥沙,两只手深深地抠进了泥土里,地上留下了两个大坑!但冷血的姚楚忠见此并没有半点怜悯,而是朝杨开慧举起了驳壳枪……</p><p> 杨开慧烈士29岁短暂的生命历程,又与我党波澜起伏的革命斗争历史紧紧相联,她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p> <h3> "我死不足惜,惟愿润芝革命早日成功!"</h3> <h3> 1930年12月毛主席惊闻杨开慧牺牲写给杨开智的信中说"开慧之死、百身莫赎!"</h3> <h3> 毛主席挥泪写下《蝶恋花-向板仓》这首词</h3> <h3> 杨开慧墓地向家坡</h3> <h3> 杨开慧纪念馆</h3> <h3> 杨开慧故居长沙板仓</h3> <h3> 1982年在修缮杨开慧故居时,工作人员在墙缝中发现杨开慧手稿。</h3> <p> 在残酷的革命岁月里,夹在墙缝中的信表达了杨开慧对毛泽东深情的思念。</p> <h3> 杨开慧故居房间</h3> <p> 杨开慧的母亲,即毛泽东的岳母,叫向振熙。她出生于长沙一个诗书世家,与杨昌济成亲后,生有一男二女。大女早年夭折,她50岁时,丈夫去世,60岁时小女杨开慧牺牲,一生承受了不少痛苦,受了不少的打击。但是,她是一个十分坚强的人。 </p><p> 1930年杨开慧牺牲后,在党组织的安排下,她和儿媳护送毛岸英、岸青、岸龙三兄弟到上海,之后再返回湖南,与儿子杨开智一家生活在一起,老人家一直是毛泽东最尊敬和孝顺的人。毛泽东把岳母当做自己的亲娘。有人后来说:“在上一辈的亲人中,杨老太太恐怕也是最得毛泽东关心和牵挂的一个。”</p><p> 事实上确是如此。1949年8月,湖南长沙解放了,在长沙的杨开智把老太太向振熙尚健在的消息告诉毛泽东。毛泽东获悉79岁的老太太仍然健在,十分高兴,当即回电:“来函悉.老夫人健在,甚慰,敬致祝贺。”随后,他专门托人带给老人一件皮袄,以御风寒 。1950年4月,老太太过八十大寿。毛泽东派长子毛岸英专门去长沙,给老人家拜寿,并带去人参、鹿茸和一些衣料。向振熙老人见到毛岸英后,高兴地说:“看你爸爸是个大人物,他也有赤子之心。”1951年,毛岸英牺牲了,毛泽东又派次子毛岸青回长沙,看望老人家。后来,全国各级干部实行薪金制,毛泽东也有了工资。每一个月,他都要给老人家寄一部分生活费。有时候,身边的工作人员忘记了寄,他要求再补寄去。这个做法一直到老人去世为止。1960年,杨老太太又过90岁。岸青身体不好,毛泽东派在北京的杨开慧的堂妹开英回长沙,给老人祝寿,并让她给老人家带去200元钱。这让老人家很高兴,说:“润之,为人很孝顺。”两年之后,1962年,杨老太太在长沙去世,享年92岁。毛泽东获悉这个消息,心情十分哀痛,给妻兄杨开智发去了一份电报,其中说:“得电惊悉老夫人逝世,十分哀痛。望你及你的夫人节衰。寄上500元,为悼仪。葬仪,可以与杨开慧同志我的亲爱的夫人同穴。我们两家同是一家,不分彼此,望你节哀顺变"。</p><p> 毛泽东情真意切,对杨老太太孝敬被传为佳话。 </p> <h3> 毛主席与毛岸英、刘思齐、李纳在延安</h3> <h3> 毛岸英1949年10月24日写给表舅向三立的一封信</h3> <h3> 毛岸英参加苏联卫国战争时,任坦克连连长留影。</h3> <h3> 毛岸英参加抗美援朝时,身穿朝鲜军装留影。</h3> <h3> 周恩来和邓颖超在莫斯科看望毛岸英、毛岸青两兄弟</h3> <p> 毛岸青夫人邵华及儿子毛新宇、儿媳刘滨在朝鲜祭奠毛岸英</p> <p>朝鲜领导人金正恩祭奠毛岸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