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对人间思考之十一

元辰

<h3><font color="#010101"><p> &nbsp;&nbsp;&nbsp;&nbsp;元辰:本名袁国新,夷陵人。夷陵区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著有《悠游人生》《网上漫语》《现场批评》等,发表中短篇小说、散文、评论、诗歌二百余万字</p></font></h3> <p><b>历史评价、道德评价与正反同律</b></p><p>&nbsp;文/元辰</p><p><br></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历史评价针对发展变迁,道德评价针对人性状况;道德评价包含在历史评价之中,道德评价离不开历史地关照。</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在历史与道德背后还耸立着强大的自然法则,一些根本的自然法则无法逾越。人不能为所欲为,思考与评论也不能为所欲为。</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任何评论与思考都只是认识的阶段新成果,无法直接进入绝对真理。</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假若对现实而非艺术中的事物,做出判断和评价(实际上人活着总在对所知所见作判断和评价),尤其公开评价,那就必须衡量自己在使用道德法则判断和评价时,是否兼顾了历史法则与自然法则。没有历史法则、自然法则相权衡,道德君临一切,可能成为苛求,演出道德救世的荒唐剧。</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这不仅因为道德本身是历史的发展的变动的,评论者所持的道德并不一定已随社会公认的道德观一起进化;而且小德受制大德、局部道德受制于全局大德,德受制于道。道是自然法则,人伦从道,而不能逾越大道。也如日常所说,大道理管小道理。</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举例说,众生平等,杀生罪过。既是佛家理念,也是生态文明的观念,难能可贵。但人是杂食性生物,大多数人离不开肉食,猪牛羊、鱼蛋奶成为主要的荤食来源,强制大多数人不杀生不吃肉,肯定做不到。只能引入一个度的概念,不泛杀,不违度,不吃得太偏门。吃狗吃猫吃蛇吃蝗虫吃蚂蚁吃蝎子,就不道德,让人恶心。</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德化与人性关照在自觉自识和互相批评的前提下很重要,但不能代替法治,仅仅靠此治&nbsp;&nbsp;国。除广布德化推行教育外,还必须有一套强制性的规范和制度来限制和惩戒,于是有了法治。判断和评价,又多了一个法治的原则。不违法,是一道底线。</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法是为了维护各种关系的度,最大限度地调和人与自然、社会(包含国别、种族、民族、性别、信仰、职业、阶层等等)、家庭、他人的关系,把过度膨胀的欲望和行为关进笼子,保障方方面面的权利。而法也是历史的发展的变动的,受到历史条件的制约,不可能想怎么平等就怎么制定。而且靠人来制定和执行,人如果徇私枉法,也不能保证公正执法,人的认识出偏差,也可能造成冤假错案。</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历史的背后还站着巨人,一个叫生产力,一个生产关系。生产力由科技水平决定,生产关系由掌握先进生产力的利益集团决定。谁掌握先进的生产方式,谁终归拿到分配权。老大能剪全世界的羊毛,老二不能。</p> <h3><font color="#010101"><p>&nbsp;&nbsp;&nbsp;&nbsp;&nbsp;有法不依、执法不公、甚至点钓“鱼”执法,也多由利益决定。所以,执法也需要监督。</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法治可以限制公开层面的营私舞弊,谁来限制利益私心的膨胀呢?怎样防止觊觎之心膨胀,又回到了道德与人性。要制度也要教育,要监督机制,也要自觉自律。</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如果文明被冲击,公共价值观念损毁,社会风气就会不好,不只影响到官&nbsp;&nbsp;场,也会影响到司法、教育、医院这三大涉及千家万户的社会支柱,影响到千千万万的老百姓。如果腐败不能根除,再严密的法治也一样有空子可钻。法治需要伦理支撑,不言而喻。</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艺术批评,也不是“道德”真君临场,端起“道德”武器一通狂扫。“道”与“德”需要权衡,需要发现,需要启迪,需要交谈。只有最&nbsp;&nbsp;高权&nbsp;&nbsp;&nbsp;力部门可以立标准立规矩,代表的是国&nbsp;&nbsp;家意&nbsp;&nbsp;志。而批评者个人,不论名望多高,没有这个资格。即便能站到人类文化前沿,也只能发现规矩,帮助别人认识规矩。并不是批评者有道德,被批评者就没有道德。而且德不及道非真德(比如说,没有退休保障的拾荒老人把所有的积蓄全捐了,人家是真德,救人一命甚造七级浮屠;但若社会容忍并加以宣传,是不是显得残酷呢?),艺术之德也不等于现实道德(现实生活中不能窥探少女隐秘的内心和躯体,艺术中却可以使其一丝不挂、坦露无余。)只看到现实道德与艺术道德的相同,而忽略不同,而加以批判,就弄得“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如此缠来绕去,不是要说明什么是历史评价、什么是道德评价,而是要说说,不论社会批评或艺术批评,我们的思维方式都不能简单化粗糙化。而我常看到,批评的正方和反方一起陷入同样的思维陷阱:肯定一个人,不惜否定所有人;否定一种现象,不惜广大到所有现象。我把它叫作“正反同律。”</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试想前些天的文章,肯定现场比诗歌更重的时候,是不是喊“诗人走开”了?肯定“风月同天”的时候,是不是否定“武汉加油”、否定中国人的诗词素养了?肯定方方的时候,是不是说“百万作家齐无声”了?就没发觉是睁着眼睛说瞎话,以偏概全,一概而论吗?</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无论喝彩或棒打,都捎带一槽杠人。这种思维水平的批评,是不是有点叫人脸红?</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更复杂的“华南”躺枪、武汉躺枪、蝙蝠果子狸躺枪,以及点不点赞“财新”、新浪“流氓”为何不往“财新”冲,就不说了。反正有些人习惯了“一窝蜂”,别当回事是了。</p><p>&nbsp;</p></font></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