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在阅读教学中实现真思考和深思考

世外桃源

<h3> 濮阳县第二实验小学</h3> <h3>  疫情时期,学生停课不停学,作为一名教师,我们濮阳县第二实验小学的老师也在行动——停课不停训。我们有幸参加了由华中师范大学、河南师范大学、商丘师范学院和河南省中原未来教师教育研究院四家联合行动,打造“停课不停训,我们在行动”线上公益平台的培训。让老师们受益匪浅,真心感恩为这次培训付出的每一个人。</h3><h3><br></h3> <h3>  2月26下午3点,郑美玲大师如约而至。</h3> <h3> </h3> <h3>  &nbsp;郑美玲历任郑州枫杨外国语学校语文教研组长和年级长,正高级。2018年度 “中原千人计划”—中原领军人才、中原教学名师,河南省首批十大中原名师,中原名师郑美玲工作室主持人。2019年河南最美教师, “感动中原”年度十大教育人物,河南年度教育十大新闻人物,全国巾帼标兵,全国师范类专业认证专家,河南最具影响力教师,省基础教育专家,省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培训专家,省教师教育专家,省中小学幼儿园教师教育专家。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省学术技术带头人。河南师范大学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郑州大学、河南师范大学、郑州师院的兼职教授、本科生教师教育"双导师制"导师。先后四次被评为“省教学标兵”。<br></h3> <h3>  郑大师这次培训的主题是在阅读教学中实现真思考和深思考。如果用三个关键词概括的话就是学生活动、学用语言、申辩性思维。她从五个模块着手让老师明白了什么是以学生活动为载体学用语言中训练申辩性思维。</h3> <h3> 一、研读文本的能力。</h3><h3> 回看她自己的课例,从她自己的教学经验中,她给老师们提出了三点中肯的建议:希望老师们做有心人别做空心人,要考虑怎么教更要考虑学生怎么学;做设计师别做搬运工,考虑怎么新更要考虑紧扣能力点;做观课者别做授课者,考虑怎么上更要考虑怎么更有效。</h3><h3> 二、未来努力做到问题真实深邃。 </h3><h3> 1.避免伪问题伪对话(没有探究价值,没有激发思辨)</h3><h3> 2.避免文本表面滑行(问题和答案不是明摆在文中)</h3><h3> 3.提出突破表面感觉的真问题,对学生的初始感知有所触动有所冲击。</h3><h3> 4.提出进入深层思考的深问题,学生本以为一望而知,实际上一无所知。</h3><h3> 三、未来努力做到研读扎实深刻</h3><h3> 1.避免率先搜现成课件和案例,而丧失对教材陌生状态和原始状态的解读。</h3><h3> 2.避免仅仅是对字句段的赏析,而丧失对全文写作技巧的,基于语理的解读。</h3><h3> 3.研读必须读出自己的见解,真研读研读。</h3><h3> 4.必须读准作者的思路,深研读。</h3> <h3> 四、未来努力做到教学踏实有效。 </h3><h3> 1.教学其实是教学生学,每次上课前后要问自己三个问题:我们要带学生到哪里去?我怎么带学生去那里?我是否带学生到了那里?如果我们把这三个问题弄清楚了,弄清楚我们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成效。相信我们的教学就能够有效,因为我们在思考围绕的就是如何教学生学。</h3><h3> 2.我们是在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教材可以优化整合,可以自己创编。针对疫情时期的语文课怎么上?对于课例他想到有四件:文化、人性、灾难、感恩。郑大师一边让老师们观看一张张疫情时期感人的图片,一边让老师们欣赏视频音乐《山川异域,风月同天》,从而感受到祖国5000年的文化。郑大师由“逆行者”一词引发大家的深思:我们很容易想到谁?还会想到谁?她播放短片《天使的逆行》,让大家向短片学习打动人心的表达;《向黎明出发》让大家体悟到如何打动人心;《多想活着》让大家感受到如何写歌词?向歌词学打动人心;观看抖音学习打动人心的选材。</h3><h3> 3.要侧重高阶思维训练,避免不能探底学生的就近发展区。</h3><h3> 4.要侧重学生整体训练,避免个别学生的参与和碎问碎答。</h3><h3> 5.要侧重学用语言活动,避免识记教学实现为理解的教学。</h3><h3> 五、互动答疑解惑</h3> <h3> 通过这次的培训的学习,老师们感悟颇多。</h3> <h3> 叶丽明老师:今天有幸听到郑美玲老师的《在阅读教学中实现真思考和深思考》。其实在听的过程当中给我感受最深的就是张老师说的三句话:1.做一个有心人别做空心人,要考虑怎么教更要考虑学生怎么学。2.还要做一个设计师别只做搬运工,要考虑怎么新更要考虑怎么紧扣能力。3.做观课者别做授课者考虑怎么上更要考虑怎么更效。 </h3><h3> 真的,在以后我们的教学当中一定要做到教学踏实有效,教学其实是教学生学,一定要做到,每次上课前要问自己三个问题:我要带学生到哪里去?我将如何在学生到那里去?我如何判断我的学生已经到达了那里?</h3><h3> 今天的学习还告诉我们用好教材,更要优化整合,创编教材,不要为了课文而教课文</h3> <h3> 教学需要去伪存真</h3><h3>——听《阅读教学中实现真思考和深思考》讲座有感</h3><h3> 濮阳县第二实验小学 董利允</h3><h3> 接学校信息,方知今天下午3点,中原智慧教师教育网直播课堂,有中原名师、郑州外国语中学郑美玲老师的专题讲座《在阅读教学中实现真思考和深思考》,阅读教学是语文的重中之重,又是我课堂的短板,因此心情颇为兴奋。2:50就打开手机屏幕,静待精彩到来。</h3><h3> 3点整,直播准时开始,虽不显示郑老师的头像,但听她甜美的声音,温婉的语调,亦能感受到她的亲切与柔和。讲座完毕,梳理收获,感悟有三:</h3><h3>一、教学中不要让自我缺席</h3><h3> 郑老师从自己参加省级赛课的成长经历谈起,分享了她成功或失败的课例中获得的启示:语文教学别失去自我,别失去真实,别失去深刻。告诉我们教学中一定要有自己真正的思考和深度的思考。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我们切不可学习名师现成的经验而不加思考,甚至自己根本不备课,直接拿名师或专家的课件上课,不明白别人的备课设计思路和设计意图,只是鹦鹉学舌般的照本宣科,结果课堂上失去了自我,课堂没有了灵魂。</h3><h3> 怎样做到教学中要有自我呢?这就需要提升自己研读文本的能力!思考文本到底写了什么?是如何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写?研读必须读出自己的见解,才能让有创造性的教学成为可能。</h3><h3>二、教学中不要让学生缺位</h3><h3> 郑老师告诉我们:教学其实是教学生学,每次上课前后要问自己三个问题:我要带学生到哪里去?我将如何带学生到那里去。我如何判断我的学生已经到达了那里?换一种说法就是基于学情,我们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以及达成目标的策略,以及围绕目标所进行的教学评价,搞清楚了三者之间的逻辑关系,我们才不会盲从或人云亦云。正如郑老师所说:要做有心人,考虑怎么教更要考虑学生怎么学;做设计师,考虑怎么新,更要考虑紧扣能力点;做观课者,考虑怎么上更考虑怎么上有效。</h3><h3>三、教学中不要让学科缺失</h3><h3>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我们要学会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郑老师用大量生动鲜活的课例告诉我们:生活即语文,语文即生活,语言的学用很重要!我们要用好“生活”这本教科书,以学生活动为载体,在学用语言中训练学生的审辨性思维!比如郑老师结合时下疫情报道开发的的课例:《胸藏文墨虚若谷,腹有诗书气自华》,以“武汉加油,中国加油”地朴实表达和“山川异域,风雨同天”的诗意表达为切入点,引领学生走进诗词文化,进行积累与创作。《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以“逆行者”一词为切入点,思考什么是逆行?我们很容易想到谁?向视频短片学习打动人心的表达。让我们深深感受到了生活处处皆语文。我们要有一双善于捕捉生活细节的眼睛和一个善于思考的智慧头脑,生活中的素材才能为我所用。</h3><h3> 总之,教学中不要让自我缺席,教学中不要让学生缺位,教学中不要让学科缺失。这样才能让学习真正发生,让教师的自身价值真正实现。</h3><h3> </h3><h3> 2020.02.26</h3> <h3> 徐永娟老师说:听了郑老师的讲座,深深地被郑老师的有心、用心、匠心所打动。语文无处不在,生活处处是课堂,疫情这堂课,我们教给孩子的可以更多。教育的契机无处不在,取决于教育者的智慧发现和匠心实践 。就像郑老师说分那样,未来我要努力做到教学踏实有效,教学其实是教学生学,每次上课前后要问自己三个问题;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教材可以优化整合可以自己创编;要侧重高阶思维训练,避免不能探底学生的就近发展区;要侧重学生整体训练,避免个别学生的参与和碎问碎答;要侧重学用语言活动,避免识记教学实现为理解的教学。</h3> <h3> 高相杰老师:语文的学习不仅仅停在课本之上,可以跳出课本之外去寻找生活中的大语文。通过网上的学习,感受到郑老师独特的教学方式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是我们语文教学的领路人。通过搜集大量疫情的音频、视频和图片资源。一次次的创设情境,但每一次的教学目标各不相同。视频的放映,一个个感人的画面就让人激动不已,再加上震撼的音乐,无不使人感受到心灵的空旷寂静,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之美。同学们随着老师的主旋律有感而发,肯定是肺腑之言,真实感人。有这样优秀的老师在你身边会感到无比的幸福与骄傲!</h3> <h3> 韩丽霞老师:郑老师从自身经历谈起,结合经验和教训,让我们明白了作为教师在给学生上课前一定要进行深入的教材研读。不是那种上来就看教参,找各种课例课件的解读,而是要自己用心的深入的去阅读文本,读出自己的见解,读清作者的思路。了解作者是怎么写的,为什么这么写?为什么写这些?然后架构起阅读和写作之间的桥梁,让学生从教材中学方法,这样就做到了教教材而不是用教材教。</h3><h3> 一个教师解读文本的能力决定了课堂高度。老师在设计课的时候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如何设计才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怎样上课才更有效?上课之前要问问自己,我要带学生到哪里去,我怎样带他们去那里?我是否领着他们到达了那里?这样课堂才能做到真实有效。</h3><h3> 郑老师有着很高的感知力,上网课时以现在的疫情为背景设计课,真正做到了生活即课堂,语文即生活。在生活中让学生学会观察,学会思考,学会写作。这种高度是自己可望而不可及的,所以平时更要努力学习。</h3> <h3> 明星老师:语文不是教教材,是用教材教。郑老师的课中提到,每次上课前要问自己我要把孩子带到哪里,我怎么把孩子带到那里,我带他们到那里了吗?三个问题听起来简单,但我们所有的教学中就是围绕这三个问题进行的。印象深刻到还是郑老师的战疫语文第一课,结合时事,又融入语文既传统又经典的古诗,课堂对于每首古诗的出入和回应都有细致的解读,让我反思了自己的语文专业素养还需提高,对于古诗的学习还需努力,想要给孩子一首诗,老师不单单是要有一本诗,更应该是一个诗库,愿自己也可以带领孩子朝着诗和远方前进。</h3> <h3> 在生活中语文</h3><h3> 濮阳县第二实验小学刘文利</h3><h3> 今天下午,我聆听了中原名师郑美玲老师的报告《在阅读教学中实现真思考和深思考》的报告,真是“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呀!</h3><h3> 一开始,郑老师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深入浅出地谈了思考的重要性,接着便结合当前的冠状肺炎疫情,让它与阅读教学深度融合:如先让学生看视频短片《致敬逆行者》,通过观看感悟写作技巧,向短片学习打动人心的表达方式,最后写一篇特写进行练笔;观看视频《向黎明出发》,学习战士们在国难当头时视死如归、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那铮铮誓言就是最精彩的语段,感人肺腑,令人荡气回肠!一部《多想活着》,让学生感受如何写歌词,向歌词学立意,学表达方式,体会句式特点,学习多个角度去写……让生活与语文无痕对接,真正地做到了“社会即课堂,生活即语文”,不愧是名师,这种创造性的设计真是颇具匠心!</h3><h3> 聆听名师讲座,反思自己的课堂。为什么自己的课总如一杯白开水无滋味,终于从郑老师的报告中找到了答案:原来我的课早已与生活脱节了,总是死板教条地按自己的思路走,从不考虑生活的外延,是呀,生活中的素材才是最好的教材,它具有时代感和鲜活性,能直抵人的灵魂。今后一定想向郑老师学习,带着思考走进课堂,让生活真正成为阅读教学的源头活水。</h3> <h3>  停课不停训,隔空不隔爱。相信经过我们的努力学习,纵使病毒猖獗,我们也能通过网络培训创新我们的教育思路,提高教学手段,完善教学方式,为祖国的花朵创造更好的明天!</h3>

教学

老师

学生

思考

语文

教材

课堂

阅读教学

我们

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