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1天)读《黄帝内经》学古人养生祛病法

李时铭中医针灸工作室

<h3>《黄帝内经》开篇不是讲如何治病,而是告诉我们如何养生可以不生病。因为其核心思想是“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h3><h3>(接上篇)灵枢51 背腧</h3><h3>  【原文】黄帝问于歧伯曰:愿闻五脏之腧,出于背者。</h3><h3>  【翻译】黄帝问岐伯道:我想知道五脏的腧穴都出于背的什么部位。</h3><h3>  【原文】歧伯曰:背中大腧,在杼骨之端,肺腧在三焦之间,心腧在五焦之间,膈腧在七焦之间,肝腧在九焦之间,脾腧在十一焦之间,肾腧在十四焦之间。皆挟脊相去三寸所,则欲得而验之,按其处,应在中而痛解,乃其输也。灸之则可刺之则不可。气盛则泻之,虚则补之。以火补者,毋吹其火,须自灭也;以火泻之,疾吹其火,传其艾,须其火灭也。</h3><h3>  【翻译】岐伯说:背中大腧在项后第一椎骨下的两旁,肺腧在第三椎骨的两旁,心腧在第五椎骨的两旁,膈腧在第七椎骨的两旁,肝腧在第九椎骨的两旁,脾腧在第十一椎骨的两旁,肾腧在第十四椎骨的两旁,这些腧穴都是挟持脊柱两旁彼此相距三寸。如果想检验穴之所在,就用手按压其部位,病人感到里面酸痛,或是原有酸痛,通过按压此处而缓解,就是腧穴所在。用腧穴治病,可以使用灸法,不可贸然使用针刺之法。在取用腧穴进行灸疗时,邪气盛的就用泻法,正气虚的就用补法。用艾火行补法时,不要吹艾火,要让艾火自然燃烧和熄灭;用艾火行泻法时,要急吹艾火使燃烧旺盛,然后拍艾条,待其火苗灭后再灸。</h3> <h3><br></h3><h3> 公益与慈善不同,慈善以给钱为主,公益需要钱,但是光有钱远远不够,他是需要用心,他需要用时间,更需要用行动!</h3><h3> 公益不只是力所能及的捐钱捐物,更不是一个人能完成的工作。做公益,要通过自身的影响力,传播公益理念,凝聚更多人的持续行动!</h3> <h3>【公益,中医在行动】</h3><h3>活动项目:</h3><h3>一、长期给军人、民警、教师、公交司机、环卫工人、孤寡老人(免费平衡针灸)。</h3><h3>二、每天义务发布《黄帝内经》翻译文章一篇。</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