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h3><h1><font color="#010101">风筝的历史演变</font></h1><h3></h3> <h3>风筝,又名木鸢、纸鸢、风鸢中国是风筝的故乡,早在两千年前中国就发明了风筝,史书记载,春秋时代的能工巧匠鲁国人公输班,因看到鹞鹰盘旋于蓝天而受到启迪,传说曾削竹木以为鹊,成而飞之,三日不下;汉代发明纸以后,风筝用纸张糊制,称作纸鸢;到五代李邺加以改进,装竹笛于纸鸢之头,临风嗡嗡作响,有如筝声,故而得名风筝风筝最初出现与军事密不可分,古人利用风筝进行测距、传讯、侦察;经过千余年反复实践和不断改进,逐渐完善起来的工艺设计,使风筝的扎制技术日臻精巧、合理而易于放飞。</h3> <h3>风筝最初是用于传递信息,飞跃险阻等军事需要。<br></h3><h3>追寻风筝的起源,可上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770-221BC)时期,由于战争的需要,古人以鸟为形,以木为料,制成可在空中飞行的“木鸢”。木鸢一直是战争时通讯和侦探的重要工具,并能带上火药用作战争进攻的武器。</h3><h3>在中国古代,古代风筝,曾被用于军事上侦察工具之外,更有进行测距、越险、载人的历史记载。</h3><h3>汉代——楚汉相争,韩信曾令人制作大型风筝,并装置竹哨弓弦,于夜间漂浮楚营,使其发出奇怪声音,以瓦解楚军士气。</h3><h3>北齐——文宣帝高洋,将人绑上翅膀,令人从高塔跳下摔死,名为“生”。</h3><h3>南北朝——风筝曾是被作为通讯求救的工具。梁武帝时,侯景围台城,简文尝作纸鸢,飞空告急于外,结果被射落而败,台城沦陷,梁武帝饿死,留下这一风筝求救的故事。</h3><h3>唐代——将被用于军事上的风筝,已渐转化为娱乐用途,并于宫廷中出放风筝。</h3> <h1><font color="#010101">诗里的风筝</font></h1><h3></h3> <h3>咏风筝的诗歌最早出现在唐代,元稹在他的咏物诗《有鸟二十章》中写道:“有鸟有鸟群纸鸢,因风假势童子牵。去地渐高人眼乱,世人为尔羽毛全。风吹绳断童子走,馀势尚存犹在天。愁尔一朝还到地,落在深泥谁复怜。”借物讽人,意味深远。</h3> <h3>北宋著名宰相寇准曾作《纸鸢》诗:“碧落秋方静,腾空力尚微。清风如可托,终共白云飞。”南宋诗人陆游以拟人的笔法描写纸鸢,十分生动有趣:“竹马踉跄冲淖去,纸鸢跋扈挟风鸣。”</h3> <h3>明代著名诗人兼画家徐渭写了《风鸢图诗》25首,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一首是:“江北江南纸鹞齐,线长线短回高低。春风自古无凭据,一伍骑夫弄笛儿。”描绘了当时江南地区放风筝时的热闹情景。另一首“我亦曾经放纸嬉,今来不道老如斯。那能更驻游春马,闲看儿童断线时。”读后发人深思。</h3> <h3>清朝诗人高鼎的《村居》诗:“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更是描写放风筝的脍炙人口之作。孔尚任也有一首描写儿童放风筝的诗:“结伴儿童裤褶红,手提线索骂天公:人人夸你春来早,欠我风筝五丈风。”使一个天真、生趣的儿童形象跃然纸上。<br></h3><h3>清代还有女诗人写断线风筝的诗,别有情趣和意境。一首是骆绮兰的《春闺》:“春寒料峭乍晴时,睡起纱窗日影移。何处风筝吹断线?吹来落在杏花枝。”读来耐人寻味,趣味盎然。</h3> <h3>曹雪芹在《红楼梦》中,还以断线风筝为谜底制作一条灯谜:“阶下儿童仰面看,清明装点最堪宜。游丝一断浑无力,莫向东风怨别离。”称得上是一个令人叫绝的佳谜。</h3> <h3>近代周作人在《儿童杂事诗》中写道:“鲇鱼飘荡日当中,蝴蝶翻飞上碧空。放鹞须防天气变,莫教遇着乱头风。”讲了放风筝最怕风向不定,可谓是经验之谈。</h3> <h3>现代的则有歌曲《三月三》:“又是一年三月三,风筝飞满天,牵着我的思念和梦幻,走回到童年;记得那年三月三,一夜难合眼,望着墙角糊好的风筝,不觉亮了天;叫醒村里的小伙伴,一同到村边,怀抱画着小鸟的风筝,人人笑开颜;抓把泥土试试风,放开长长的线,风筝带着天真的笑声,和白云去做伴。<br></h3> <h3>我们了解了风筝的前世今生相信你们和我一样收获满满!</h3> <h3>制作人: 六年级一班 杨舒涵<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