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的首都一一北京

刘长录

<p>  北京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是我们祖国的心脏,是我国政治、文化交流的中心,去北京看一看,是我们每一个中国公民的愿望,2017年4月23日,我和我的同学两家从长沙来到了北京,来到了祖国的首都,看到了北京的繁荣,我心情特别激动。天安门、故宫、颐和园、圆明园、长城、水立方都在我的脑海里萦绕,迫不及待地就想亲临现场观赏。听说每天到天安广场看升旗仪式的人很多,去晚了排到后面就看不上,我们入住宾馆后,第二天晚上3点多我们就起床,前往天安门广场去看升旗仪式,开始了我们7天的北京之旅。</p><p style="text-align: center;">一、天安门广场</p><p> 我们在夜幕下,急急忙忙来到天安门广场,可是比我们早来的人还多,红线边已经站了好多人,我们选好了位置,等待升旗队的出现。天安门广场共有3个观看点。分别是广场上旗杆南侧警戒线以南、金水桥东侧警戒线以东、金水桥西侧警戒线以西。我们在金水桥东侧警戒线以东的观看点。5点30分,国旗护卫队迈着整齐的步伐,从天安门城楼的主门出来了,过了金水桥, 国旗护卫队队员们各个雄赳赳,气昂昂地以正步走的形式走向升旗台,站到各自的位置,在嘹亮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声中,五星红旗冉冉升起,我们感到无比的自豪和骄傲,深感祖国的伟大,祝福祖国繁荣昌盛。</p><p> 国旗升完后,人们陆续走开,这时天安门广场才显得空荡下来,转悠的人不显得那么多,随着太阳的逐渐升起,我们才能看清天安门前的一切。天安门、人民英雄纪念碑、毛主席纪念堂、人民大会堂、国家博物馆都在我眼前一一晃过,我们沿着天安门广场走了一圈,天安门广场的情景深深印在了我的脑海里。</p><p> 天安门广场地处北京东城区东长安街,北起天安门,南至正阳门,东起中国国家博物馆,西至人民大会堂,可容纳100万人举行盛大集会,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广场。地面全部由经过特殊工艺技术处理的浅色花岗岩条石铺成。广场中央矗立着人民英雄纪念碑和庄严肃穆的毛主席纪念堂,广场西侧是人民大会堂,东侧面是中国国家博物馆,南侧是两座建于14世纪的古代城楼--正阳门和前门箭楼。天安门城楼坐落在广场的北端。天安门城门五阙,重楼九楹,通高33.7米。天安门两边是劳动人民文化宫和中山公园,这些雄伟的建筑与天安门浑然一体构成了天安门广场,成为北京的一大胜景。</p><p> </p><p> </p> <p>  天安门由城台和城楼两部分组成,有汉白玉石的须弥座,总高34.7米。天安门城楼长66米、宽37米。城台下有券门五阙,中间的券门最大,位于北京皇城中轴线上,过去只有皇帝才可以由此出入。正中门洞上方悬挂着毛泽东主席画像,两边分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和“世界人民大团结万岁”的大幅标语。</p><p> 1949年10月1日,在这里举行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由此被设计入国徽,并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象征。</p><p> 人民大会堂是党、国家和各人民团体举行政治活动的重要场所。我们来到大会堂前,望着庄严肃穆的人民大会堂,肃然起敬,望着悬挂的国徽,心里充满了敬意。我们国家的大政方针就是从这里出炉的,指导着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蒸蒸日上,国家一天比一天强大。</p><p> 毛主席纪念堂位于天安门广场的南端,坐落在北京的中轴线上,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毛泽东主席长眠于此,每天都有从全国各地来的几十万群众来这里瞻仰毛主席遗容,献上鲜花,以此表示对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怀念。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我们一定要在习近平总书记的领导下,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强国梦!</p><p> 由于纪念馆维修,不能进入,我们只能围着纪念堂转一圈,凝望着纪念堂,对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充满了无限的崇敬和敬意,衷心祝愿我们的国家国泰民安,国富民强。</p><p>  人民英雄纪念碑位于北京天安门广场中心,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为了纪念公元1840年以来,为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而兴建的。据记载1949年9月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了建立这座纪念碑的决定。当天傍晚,毛泽东偕同全体政协委员参加了奠基典礼。毛泽东执锨铲土为纪念碑奠定了基石。1952年8月正式开始动工兴建。由梁思成等人设计。全国著名的建筑家、雕刻家、美术家和全国优秀的雕刻工人都参加了建碑工作。 纪念碑用一万七千块花岗石和汉白玉石建成的,碑基占地三千多平方公尺,碑身高达三十七点九四公尺,是新中国诞生后在广场修建的第一座建筑,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纪念碑。1952年8月1日开工,1958年4月22日建成,1958年5月1日揭幕。</p><p> 中国国家博物馆位于北京市中心天安门广场东侧,东长安街南侧,与人民大会堂东西相对称。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前身是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革命博物馆,是一座系统收藏中国古代、近现代、当代历史及珍贵文物的著名藏馆, 是历史与艺术并重,集收藏、展览、研究、考古、公共教育、文化交流于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p><p> 天安门观礼台,东西对称,主要用于国庆等重大庆典观礼的需要。资料显示天安门观礼台起初为开国大典上临时搭起砖木结构的建筑,1954年,按照中国著名建筑师张开济的设计方案,在原有的基础上改建了砖混结构的永久性观礼台。观礼台基础结构为大直径扩孔桩结构;主体结构为现浇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结构;休息室、贵宾室和卫生间墙体采用构造配筋、防水涂料及外墙保温板新材料新工艺,无放射性、无污染,达到环保标准;整个建筑提高了抗压抗裂、保温保湿、隔音隔热、防火防雷击等现代化功能。内有梯形台阶,能总纳21000人左右。</p> <p>  正阳门,俗称前门、前门楼子、大前门,原名丽正门,是明清两朝北京内城的正南门。位于北京城南北中轴线上的天安门广场最南端,毛主席纪念堂南边。始建于明成祖永乐十七年(1419年),是老北京“京师九门”之一。它集正阳门城楼、箭楼与瓮城为一体,是一座完整的古代防御性建筑体系。据地方志上记载:当时的城楼、箭楼规模宏丽,形制高大;瓮城气势雄浑,为老北京城垣建筑的代表之作,仅存城楼和箭楼,是北京城内唯一保存较完整的城门。</p><p> 天安门广场,北京市中心地带,中国政治活动中心,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中心广场。天安门广场记载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五四运动、一·二九运动、五·二〇运动都在这里为中国现代革命史留下了浓重的色彩。不仅见证了中国人民一次次要民主、争自由,反抗外国侵略和反动统治的斗争,更是共和国举行重大庆典、盛大集会和外事迎宾的神圣重地,这里是中国最重要的活动举办地和集会场所。同时还是无数重大政治、历史事件的发生地,是中国从衰落到崛起的历史见证。</p><p> 天安门广场深深在我脑海里打上了烙印,那千军万马汹涌澎湃的阅兵式;那声势浩大的纪念仪式,无不显示着祖国的强大。北京的山、北京的水、北京的景色深深吸引着我们。我们来到人民大会堂前,看着那雄伟的建筑,感到人民政权来自不易,是全中国人民奋斗的结果。绕过人民大会堂就到了人民英雄纪念碑前,我们围着纪念碑转了一圈,仰望纪念碑,对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浴血奋战牺牲的英雄们充满了敬意。我们肃立三鞠躬,向在抗日和解放战争中牺牲以及为中国的繁荣昌盛奋斗牺牲的英雄们致敬。然后我们参观了国家博物馆,看到的国宝令人惊叹,使我对中国的历史了解又进了一步。从博物馆出来,我们沿着长安街过金水桥从圣神的天安门城楼的主门穿过,也就是升旗护卫队进出的那个门,告别了天安门,来到了中山公园,继续享受北京的美景。</p><p> 北京是一座包容万象、海纳百川的城市。三千年的历史,六朝故都,这里荟萃了自元明清以来的中华文化,荟萃了众多名胜古迹和人文景观。是一座文化名城,是一座历史名城。是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二、八达岭长城</p><p> 长城闻名于世,是中国劳动人民创造的奇迹,也是世界的奇迹。它像一条巨龙盘踞在中国北方的辽阔的土地上。它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象征和中华民族的骄傲。是我朝思暮想要去的地方。 从有关资料而知,八达岭长城在北京北部延庆县境内,距离北京市70多公里,在这里长城如巨龙一般蜿蜒腾跃于燕山山脉的崇山峻岭,很是壮观。</p><p><br></p><p><br></p><p><br></p><p><br></p> <p>  八达岭长城是万里长城千百座名关险隘中,历史最为悠久、文化最为丰富、建筑最为宏伟、景色最为壮观、名声最为远大、保存最为完整的一段。它是万里长城的杰出代表,明代长城中最为精华的地段。</p><p>  清晨我们从国家博物馆南边的一条胡同坐车,经过一个多小时的行程来到长城脚下,看着绵延起伏的长城像巨龙一样爬伏在山峦之中,气势之磅礴,工程之宏大,是世界上绝无仅有的。我们对古人的创造为之感叹!为古人的精神为之喝彩,这是我们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我们仰视望着城墙陡峭的台阶心有余悸,怀着无比的好奇心,迈着蹒跚步伐,一步一步地往上攀爬,不知道有多少台阶,我们走走停停,经过几次休息才爬到城墙上,我们沿着宽阔的城墙向前走去,向远处看去山峦起伏。导游讲:八达岭长城对外开放长度为3741米,有城台、墙台21座。八达岭长城城墙高6~9米,平面呈梯形,底宽6.5~7.5米、顶宽4.5~5.8米。大部墙顶宽阔平坦,可以“五马并骑、十人并行”,城墙中线偏于外侧,外侧墙高,内侧墙低。我们走在城墙顶上,细看城墙结构确实如此。</p><p> 城墙两侧用花岗岩石条包砌,无论陡峭山坡或平缓地段,石条均逐层水平垒砌,纵横交错,横架竖垒,咬合成一体,合缝处灌以灰浆。墙体内填泥土、石块,用夯砸实。墙上体为3—4层城砖,用石灰膏粘接灌缝。城面上用墙砖铺砌,使墙顶平整。在坡度较大的陡峭地段,筑成梯道,便于上下。墙顶两边有砖砌矮墙,在人体胸部高度开始筑垛口,垛口之间距离约1米。垛口的砖是特制的,一边为斜边,码在口上,呈扇面状,外宽内窄,观察面大。挡垛上部设有瞭望孔。墙下部砌有射孔,用以射箭投石。部分射孔和瞭望孔的砖面上雕有图案花纹。城墙顶部形成有墙的巷道,在两边墙根砌有小水槽,积水沿水槽流到较低处的宇墙下部,经出水孔把水引至墙外的吐水嘴上,泻流城墙外。吐水口是1米多长的石槽,在长城内侧,伸出墙体以外。每隔一定距离,城墙下部即开有一个登城口,通向城墙顶上。古人建筑设计构思令人感叹,之所以长城能保护至今,全赖于古人的智慧。</p><p> 八达岭长城是沿着山岭的脊背修筑,从城墙外侧看去非常险峻,内侧则甚是平缓。这里四季皆适宜游览,赵朴初先生更是道出了八达岭四季风光的绝妙:“叹画图百态又千姿,如此古长城,尽春秋冬夏,星移物转,不改峥嵘。最是春花铺锦,夏绿叠云,展向天边去,神往青冥。漫道红衰翠减,爱丹林浓染,秋气澄清。更冬来莽莽雪岭,玉龙腾春,风光尽收方寸。望关山无限古今情,凭交付几行征雁,万种心声”。</p><p> 导游讲:游长城就要知道长城的历史,八达岭关城内登城入口处的马道旁的五尊铁炮,为当时城防的先进武器之一。其中最大一尊炮筒长2.85米,口径105毫米,射程达千米以上,威力甚大。炮身上刻有“敕赐神威大将军”字样,为明代制造。该炮是1958年从八达岭东十余里的张堡地方运来的。另外四尊牛腿小炮,为1957年整修长城时的出土文物,同时还发掘出数百枚炮弹,均为明朝制品。由此可见当时武器情况之强盛。</p><p> 八达岭长城其中有巡逻放哨用的墙台,也有上、下两层的敌台,形制相仿又各具特色,上层周围设垛口和射洞,下层为士兵住宿和存放物资的房舍。台堡的距离根据山势和地形而设。全部为砖石结构,第一层和第二层顶部做成许多拱券,有梯道上下。两层均有射击口、瞭望口和吐水嘴,楼上有垛口,台突出墙外,收墙于台内。</p><p> 八达岭长城外的东、西山上,各有一座墩台,又称烽火台。就是当时岗哨。墩台高均五丈,周围建小城,高一丈五尺,上设悬楼垒木,下设壕堑吊桥,外设塌窖陷阱;门道上置水柜,冬日盛冰、夏日盛水;不修台阶,以绳梯上下;每台设有火铳、火炮,由附近城堡驻军防守,与城堡组成一个纵深防御网。</p><p> 追溯历史,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古代人民就已经开始修建长城了,那个时候诸侯争霸,为了保护自己的领地不被侵犯,所以在各自的边界上纷纷修筑了长城,叫做互防长城。而我国曾经出现了三个修筑长城的高峰,分别是秦长城,汉长城,明长城。秦始皇在公元前221年统一中原,建立了秦王朝,为了加强统治,防御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所以派大将蒙恬30万军队和很多劳力将原来北方的燕、赵、秦长城连了起来,并加以扩充,历时9年修筑了一条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绵延万里的长城,这也就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道万里长城。到了汉朝,汉武帝也是为了加强防御修筑了一条近两万里的长城。同时这也保护了新开发的丝绸之路,汉长城是秦长城的一道前沿阵地和防线,它西起新疆,东到辽东,是中国历史上修筑长城最长的朝代。</p><p> 而明长城则是中国历史上修筑长城的最高峰,工程之大,技术之精是独一无二的。当年朱元璋在统一全国建立明王朝的过程中,采纳了“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建议。当时元朝虽然已经灭亡,但是还保持着比较完整的军事实力,加上逐渐崛起的女真族的不断侵扰,所以开始修筑长城。明朝大规模修筑长城达到了18次之多,到了明朝末年才基本完工,东起辽宁丹东鸭绿江边的虎山,西到甘肃嘉峪关的明长城全长6350公里。明长城具备三个特点,筑构完备,管理完善,布局严密。而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八达岭长城就是明长城的一部分。而长城在我国古代最原始的目的虽然是防御,但是它同时还起到了其他的作用。第一就是军事作用,第二则是经济作用,它不仅促进了屯田的开发和北疆经济的发展,而且也是中原的百姓安居乐业,第三是促进了各民族的融合。</p><p> 据历史记载,在上下两千年里,先后有20多个诸侯国和封建王朝都修建过长城,有人做过粗略的计算,如果将长城改建成一道高5米,厚1米的大墙,绕地球10圈儿多都有富裕。著名的民间传说:烽火戏诸侯和孟姜女哭长城也是发生在万里长城上的。</p> <p>  我们站在八达岭长城向远处看,可以发现这里的长城分为南、北两峰,蜿蜒于山脊之上,龙腾虎跃、气象万千,景色十分壮观。往下面看是有两个门洞和U字形的城墙瓮城。在瓮城墙上内外两面都有垛口墙,四面拒敌。倘若敌人攻破关门涌入城内,将受到四面守城将围歼,敌人如落瓮中。我们向右下方看,在登城口的南侧陈列着一门大炮,名为:神威大将军,是崇祯年间制造的。这是防御敌人侵犯用的。长城上的烽火台,又叫烽燧,狼烟台。建在八达岭长城的东西山上,是不和长城相连的独立建筑。一旦敌人来犯,就点燃烽火通报军情,古人将白天点燃的烟叫做烽,晚上的叫做燧。明朝的时候,还对烽火与敌人的关系作了严格的规定:敌人百余个,燃一烟点一炮;五白人,燃两烟点两炮;千人以上,三烟三炮;五千人以上,四烟四炮;万人以上,五烟五炮。就通过这种方式,在边关的军情能够飞速的传递到皇城大内。</p><p> 八达岭长城典型地表现了万里长城雄伟险峻的风貌。作为北京的屏障,这里山峦重叠,形势险要。气势极其磅礴的城墙南北盘旋延伸于群峦峻岭之中,视野所及,不见尽头。依山势向两侧展开的长城雄峙危崖,陡壁悬崖上古人所书的“天险”二字,确切的概括了八达岭位置的军事重要性。</p><p> 今天的长城虽已失去军事价值,但八达岭长城作为中华民族文明与智慧的象征,以其独有的艺术魅力,已成为世界人民和平友谊的象征,既弘扬了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也充分展示了世界各民族文化丰富多彩的艺术魅力,同时也增进了中华民族之间以及世界各民族之间文化的交流与交融,增进了世界各民族人民之间的传统友谊。愿古老的长城焕发历史青春。</p><p style="text-align: center;">三、颐和园&nbsp;&nbsp;</p><p> 据历史记载:颐和园是中国清朝时期皇家园林,前身为清漪园,坐落在北京西郊,距城区十五公里,占地约二百九十公顷,与圆明园毗邻。它是以昆明湖、万寿山为基址,以杭州西湖为蓝本,汲取江南园林的设计手法而建成的一座大型山水园林,也是保存最完整的一座皇家行宫御苑,被誉为“皇家园林博物馆”。</p><p> 颐和园鼎盛时期,规模宏大,占地面积2.97平方公里(293公顷),主要由万寿山和昆明湖两部分组成,其中水面占四分之三(大约220公顷)。园内建筑以佛香阁为中心,园中有景点建筑物百余座、大小院落20余处。共有亭、台、楼、阁、廊、榭等不同形式的建筑3000多间。古树名木1600余株。其中佛香阁、长廊、石舫、苏州街、十七孔桥、谐趣园、大戏台等都已成为家喻户晓的代表性建筑。 颐和园集传统造园艺术之大成,万寿山、昆明湖构成其基本框架,借景周围的山水环境,饱含中国皇家园林的恢弘富丽气势,又充满自然之趣,高度体现了“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造园准则。</p><p>  颐和园主要由万寿山和昆明湖两部分组成。大致可分为行政、生活、游览三个部分。 以仁寿殿为中心的行政区,是当年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坐朝听政,会见外宾的地方。仁寿殿后是三座大型四合院:乐寿堂、玉澜堂和宜芸馆,分别为慈禧、光绪和后妃们居住的地方。宜芸馆东侧的德和园大戏楼是清代三大戏楼之一。</p><p> </p> <p> 颐和园自万寿山顶的智慧海向下,由佛香阁、德辉殿、排云殿、排云门、云辉玉宇坊,构成了一条层次分明的中轴线。山下是一条长700多米的“长廊”,长廊枋梁上有彩画8000多幅,号称 “世界第一廊”。长廊之前是昆明湖。昆明湖的西堤是仿照西湖的苏堤建造的。</p><p> 万寿山后山、后湖古木成林,有藏式寺庙,苏州河古买卖街。后湖东端有仿无锡寄畅园而建的谐趣园,小巧玲珑,被称为“园中之园”。</p><p> 颐和园整个园林艺术构思巧妙,在中外园林艺术史上地位显著,是举世罕见的园林艺术杰作。</p><p> 万寿山建筑群依山而筑,万寿山前山,以八面三层四重檐的佛香阁为中心,组成巨大的主体建筑群。从山脚的“云辉玉宇”牌楼,经排云门、二宫门、排云殿、德辉殿、佛香阁,直至山顶的智慧海,形成了一条层层上升的中轴线。东侧有“转轮藏”和“万寿山昆明湖”石碑。西侧有五方阁和铜铸的宝云阁。后山有西藏佛教建筑和屹立于绿树丛中的五彩琉璃多宝塔。山上有景福阁、重翠亭、写秋轩、画中游等楼台亭阁。在居中部位建置一组体量大而形象丰富的中央建筑群。</p><p> 后山的景观是富有山林野趣的自然环境。除中部的佛寺“须弥灵境”外,建筑物大都集中为若干处自成一体,与周围环境组成精致的小园林。后湖中段两岸,是乾隆帝时摹仿江南河街市肆而修建的“买卖街”遗址。后山的建筑除谐趣园和霁清轩于光绪时完整重建之外,其余都残缺不全,只能凭借断垣颓壁依稀辨认当年的规模。</p><p> 昆明湖是颐和园的主要湖泊,占全园面积的四分之三,约220公顷。南部的前湖区碧波荡漾,西望起伏、北望楼阁成群。湖中有一道西堤,堤上桃柳成行;十七孔桥横卧湖上,湖中3岛上也有形式各异的古典建筑。昆明湖是清代皇家诸园中最大的湖泊,湖中一道长堤──西堤,自西北逶迤向南。西堤及其支堤把湖面划分为三个大小不等的水域,每个水域各有一个湖心岛。这三个岛在湖面上成鼎足而峙的布列,象征着中国古老传说中的东海三神山──蓬莱、方丈、瀛洲。西堤以及堤上的六座桥是有意识地摹仿杭州西湖的苏堤和“苏堤六桥”。西堤一带碧波垂柳,自然景色开阔,园外数里的玉泉山秀丽山形和山顶的玉峰塔影排闼而来,被收摄作为园景的组成部分。从昆明湖上和湖滨西望,园外之景和园内湖山浑然一体,湖区建筑主要集中在三个岛上。</p><p>  我们在导游的带领下,来的颐和园的东宫门,东宫门也是颐和园的正门。门上高悬的颐和园的匾额就是光绪皇帝的手书。</p><p> 进入东宫门,我们首先来到的便是颐和园的政治活动区。南侧对称排列着南北九卿房,是清朝九卿六部值班的地方。在往前行,便来到了仁寿门,迎面看到的这五块太湖石叫作峰虚五老,寓意长寿。而在汉白玉须弥座上的这只铜制怪兽,人称麒麟,俗称四不象,是龙九子之一,象征吉祥富贵。在殿前还陈设有两对龙凤造型的铜香炉,在朝里活动中是用来点香,渲染气氛的。按古代礼制,龙居中,象征皇帝,凤在两侧,象征皇后。</p><p> 穿过仁寿殿我们就来到了当年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看戏的场所--德和园,德和园的大戏楼结构严谨,十分的壮观,高21米,低台宽17米,分为三层,自上而下分别是福台,禄台和寿台。</p><p> 继续往前走,看到的就是一座铜牛的雕像,这只铜牛十分逼真。它的两只大大的牛角向上翘着,游客都在雕像前拍照,预示牛气冲天,我也在雕像前拍照后离开了。牛背被游客们摸的很光滑,锃亮锃亮的,说明游客们都希望“牛”给带来好的运气。</p><p> 走过铜牛雕像就我到了昆明湖畔。昆明湖的水清澈见底,像一面镜子,闪闪发光。画舫,龙头船在湖面慢慢划过,显得宁静优美。湖中心,还有个小岛,远远望去,岛上一片绿色,树丛中露出了宫殿的一角。</p><p> 湖边不远处就是十七孔桥了,十七孔桥从远处看就像一条很宽的带子放在一个制作精美的架子上。十七孔桥的桥头,摆着两只威武的奇兽,更显出了皇家的气派。十七孔桥,长150米,宽8米,是园内最大的一座桥梁。桥的造型优美。它西连南湖岛,东接廊如亭,不但是前往南湖岛的唯一通道,而且是湖区的一个重要景点。</p><p> 颐和园共有各种建筑3000多间,游览颐和园,除了园林以外,观赏各种古代建筑物也是重要的内容。桥上人山人海的,拍张照都很难。桥栏杆上有上百根石柱,柱子上都雕刻着许多姿态不一的小狮子,没有相同的,他懒洋洋地躺在石柱上,好像在悠闲地享受着属于它的日光浴。</p><p>  宏大的十七孔桥如长虹偃月倒映水面,穿过十七孔桥就可以到达昆明湖的小岛上,站在桥上可以清楚的看到昆明湖上小岛的风景,绿树葱葱,亭子、楼阁成群,湖水碧波荡漾,烟波淼淼,堤上树木成行,湖中涵虚堂、藻鉴堂、治镜阁三座岛屿鼎足而立,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海上仙山”,风景秀丽 ,众多游人前去游览。由于时间关系,我们没有过桥去“仙山”游览,只欣赏着昆明湖畔的风景。昆明湖北岸有一条长廊,全长728米,间隔273间。整个长廊依山面水,随山势而起伏,循湖岸而曲折。这条彩带般的长廊,把万寿山前分散的景点建筑连缀在了一起,形成了一条风雨无阻的观景线。长廊的每根枋梁上都有精美的绘画,有西湖风景、山水人物、草木花鸟等。这些精美的绘画物栩栩如生,惟妙惟肖,描述了许多人们熟悉的故事。颐和园的故事很多,历史悠久,面积很大,景色很美,值得我们广大游客游览了解,它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部历史,也是我们中华民族屈辱史,我们要牢记这段历史,由于时间短,我们没有游览完整个园区,留下了很大的遗憾。</p><p>  颐和园是一座古老的皇家园林,是中华民族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它具有杰出的园林艺术价值和重要的历史科学价值。典雅的人文景观环境给世人留下了“物质与文化双遗产”的美名!</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四、北京故宫</p><p> 北京故宫博物院建立于1925年10月10日,位于北京故宫紫禁城内。是在明朝、清朝两代皇宫及其收藏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中国综合性博物馆,也是中国最大的古代文化艺术博物馆。</p><p> 故宫博物院位于北京城中心,东西宽753米,南北长961米,占地面积723600余平方米,周围环以10米高的城墙和52米宽的护城河。城墙四面各设城门一座:南名午门,北称神武门,左右为东华门、西华门,其中午门为参观入口,神武门为参观出口。城内古建筑总面积约16万平方米。整组宫殿建筑布局谨严,秩序井然,布局与形制均严格按照封建礼制和阴阳五行学说设计与营造,映现出帝王至高无上的权威。</p><p> 故宫前半部以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三大殿为中心,东西辅以文华殿和武英殿,统称为“外朝”,是明、清两代皇帝办理政务、举行朝会及其他重要庆典的场所。三大殿建于高8.13米的3层汉白玉石台基上。</p><p> 后寝区,又称内廷,为紫禁城北部皇室生活区域的统称。这里以皇帝、皇后的正寝宫殿乾清、坤宁二宫为中央,东、西分布皇帝的便殿,和后妃们居住的东六宫、西六宫,以及皇子们生活的乾东五所、乾西五所等院落。再向东为乾隆皇帝兴建起的太上皇宫殿院落宁寿宫区,外西路则是供太后、太妃们养老的慈宁宫、寿康宫、寿安宫等区域。</p><p> 太和殿是故宫中的至尊金殿,即民间所谓皇宫中的“金銮宝殿”,这里是皇帝举行重大朝典之地。初建于明永乐年(15世纪初),后经数次灾毁和重建。明嘉靖朝改名皇极殿。满清建都北京后改为太和殿,蕴含天下和谐的宏旨。现在的太和殿是清康熙年重建并留存下来的。</p><p> 乾清宫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现存建筑为清嘉庆三年(1798年)所建,是明清皇帝日常起居和处理政务的地方。</p><p> 交泰殿建于明嘉靖年间,顺治、康熙和嘉庆年间重修,原为皇后千秋节受庆贺礼的地方,清代用来存放“清二十五宝”御玺。上座悬挂“無爲“两字牌匾,下张贴有交泰殿铭,两边贴有对联一付。</p><p> 坤宁宫建于明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明代属皇后的寝宫,清顺治十二年(公元1655年)仿盛京清宁宫的式样重修。西端四间辟为萨满教祭神的场所,东端二间是皇帝大婚的洞房,年幼登基的康熙、同治、光绪三位皇帝均在此成婚。</p><p>  文华殿初为皇帝便殿,明天顺、成化两朝,太子践祚之前,先摄事于文华殿,嘉靖十五年(1536年)改为皇帝便殿,清康熙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始重建,为明清皇帝经筵之 所。</p><p> 武英殿始建于明初,位于外朝熙和门以西。康熙四十年以后,武英殿大量刊刻书籍,图完善精美,书品甚高,世称“殿本”。</p><p> 位于太和门广场,共5座,单孔拱券式。广场南部自西向东蜿蜒流淌着一条如弓形的金水河,这就是所谓的“内金水桥”。这是紫禁城内最大,也是最壮观,最华美的一组石桥。正中的是御路桥,供皇帝专用。东西两侧为王公桥,供皇室成员、亲王大臣通行。再两侧为品级桥,供三品以上官员行走。功能和天安门前的外金水桥相同。</p><p> 故宫博物院共藏有绘画、壁画、版画、书法、尺牍、碑帖约14万件,占世界公立博物馆所藏中国古代书画总量的四分之一左右。故宫博物院拥有35万件陶瓷器,总量居世界博物馆之首,包括一级品1100多件,二级品约5.6万件,另有从全国200多个窑口所采集的3.6万余片陶瓷标本。</p><p> 藏品覆盖面极广,贯穿整个中国陶瓷史,兼顾陶器与瓷器、官窑与民窑。收藏特色尤其体现在三国至唐五代陶瓷器、元瓷、清中晚期御窑、宫廷陈设用瓷、紫砂器、多釉彩大型瓷器、清御窑生产资料、历代民窑瓷器和考古发掘资料。故宫陶瓷馆设在文华殿区。</p> <p>  故宫博物院藏历代铜器1.5万余件(不包括钱币和铜镜),故宫是世界上收藏中国青铜器数量最多的博物馆。除此之外就是台北的古宫博物院,那是蒋介石逃往台湾时从大陆偷运出去的,大批文物还是古宫的。 故宫博物院藏玉器28461件,涵盖中国主要历史时期,尤以清代宫廷玉器为收藏特色。</p><p> 金银器也是故宫博物院的主要集中地,有清代金器2200件,银质工艺品800多件,银质生活用具6000多件。故宫博物院藏有极为丰富的宫廷特色文物,从代表皇权的典制文物到皇家日常生活用品文物,无所不藏。 </p><p> 走进午门,就感到一股庄严的浩气。中华民族千年的文化将在这里呈现,使我感觉有些激动,我要以饱眼福了。放眼望去,金壁辉煌的宫殿富丽堂皇,只见三层用汉白玉雕制的基座上,矗立着威武高大的太和殿。太和殿红墙黄瓦,屋檐上有八只代表吉祥的神兽。近观太和殿,朱红色的窗户和龙柱上描画着各种精致的鱼纹。太和殿大门敞着,但不能进去,从门里可以清楚的看到里面的一切,只见一张龙椅高高在上,顶上是醒目的“光明正大”四字,两侧是九字楹联。在太和殿两侧,有两鼎铜缸和一座日晷,象征了皇帝至高无上的权利。看到这一切,电视里那《康熙大帝》的场景在脑海里一幕幕闪过,百臣朝拜,山呼万岁,妃子成群,可见帝王将相的生活是那么奢侈啊。</p><p> 随着熙熙攘攘的人流,经过了中和殿和保和殿,穿过高大的乾清门,来到乾清宫。和太和殿一样,每一座宫殿都是金壁辉煌。但唯一不同的是乾清宫它没有基座。透过玻璃往里看,可以看到龙床、珠帘和火炉等摆设。龙床上有两块玉枕,宽大的床体看起来很精致、舒适,这是皇帝的寝室。</p> <p>  向右穿过承乾宫、永和宫等一些小宫殿,我来到了收藏有无数皇室珍品的珍宝馆。一走进馆内,只见无数的金银器皿、珍珠翡翠、玉雕,令人目不暇接。一顶凤冠光彩夺目,上面有不计其数的珍珠宝石,一龙一凤盘旋在冠顶,真是巧夺天工。故宫是宝藏的殿堂,国家级、世界级的宝物很多,可以说是艺术和珍宝的大宝库。</p><p> 据说光房间就有9999间半,宝物不计其数,参观者只能走马观花,饱饱眼福而已,我们从午门进入,走走停停,见门就进,在故宫转悠了4个小时,也没有欣赏够,只能恋恋不舍的离开了故宫。</p><p> 故宫是一部历史;故宫是一座宝藏;故宫是一部建筑史;故宫是一部文化史。她是古人留给后人最宝贵的文化遗产,能保存至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感叹故宫蕴藏着中国几千年的历史,真是一个伟大的奇迹!故宫,我爱你。</p><p style="text-align: center;">五、圆明园</p><p> 历史是一面镜子,游览圆明园就要了解历史,翻开历史能清楚的了解到:圆明园又称圆明三园,是清代一座大型皇家宫苑,它坐落在北京西郊,与颐和园毗邻,由圆明园、长春园和万春园组成,所以也叫圆明三园。此外,还有许多小园,分布在东、西、南三面,众星拱月般环绕周围。下面我们从历史的镜头中看看真实的圆明园。</p><p> 圆明园始建于1709年(康熙四十八年),1722年雍正即位以后,拓展原赐园,并在园南增建了正大光明殿和勤政殿以及内阁、六部、军机处诸值房,欲以夏季在此“避喧听政”。乾隆帝在位期间除对圆明园进行局部增建、改建之外,还在紧东邻新建了长春园,在东南邻并入了万春园。 圆明三园的格局基本形成。嘉庆朝,主要对绮春园进行修缮和拓建,使之成为主要园居场所之一。道光帝时,国事日衰,财力不足,但宁撤万寿、香山、玉泉“三山”的陈设,罢热河避暑与木兰狩猎,仍不放弃圆明三园的改建和装饰。</p><p> 圆明园,在清室150余年的创建和经营下,曾以其宏大的地域规模、杰出的营造技艺、精美的建筑景群、丰富的文化收藏和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内涵而享誉于世,被誉为“一切造园艺术的典范”,被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称誉为“理想与艺术的典范”。</p><p> 据历史记载,17世纪中叶,满族夺取中原政权,建立了清朝,由于清朝统治者入关以前在东北过着游牧生活,气候凉爽。入关后,他们对北京盛夏干燥炎热的气候不适应,特别是在康熙初年,紫禁城发生过火灾后,为了防火,砌了高高的宫墙。皇宫里院院相套,再加上溪沟水流过于平缓,几乎成了死水,这使得皇帝们有些厌倦深囿高墙的宫廷生活,于是,从康熙初年,便开始修建园林,这种修建工程延续了二百多年。</p><p> 北京的西郊,有连绵不断的西山秀峰:玉泉山、万寿山、万泉庄、北海等多种地形,自流泉遍地皆是,在低洼处汇成大大小小的湖泊池沼。玉泉山水自西向东顺山势注入昆明湖,成为西郊最大的水面。这里开垦了大片水稻田,形成了自然风景区。早在辽代时,帝王就在这里建造了玉泉山行宫,到了明代,这里的自然景色吸引了更多的游人,于是一些达官贵人就占据田园营建别墅,大片土地被一块块占去。到了万历年间,皇亲武清侯李伟在这里大兴土木,首先建造了规模宏伟,号称“京国第一名园”的清华园(故址在北京大学西墙外)。嗣后米万钟又在清华园东墙外导引湖水,辟治了幽雅秀丽的“勺园”,取“海淀一勺”的意思。空旷郊野,出现了亭台楼榭与湖光山色交相辉映,成为京郊名噪一时的园林荟集之地。到了清朝,皇帝也同样看中了西郊这块绝好的造园之地。开始大规模地兴建园林。</p><p> 北京大学的北边,清华大学以西就是圆明园的所在地。康熙时的圆明园,里面有前湖、后湖等,其内建有“牡丹台”、“ 天然图画”等园景。当时圆明园还是一座藩赐园,规模不能超过皇帝的“畅春园”,所以建景不多,名声也不大。可后来随着主人的登基,清王朝的盛世的到来,在其多年陆续扩建中,终于成为了中国有史以来最宏伟的皇家园林。</p><p> “圆明园”,这一名称是由康熙帝命名的。康熙帝御书三字匾牌,就悬挂在圆明殿的门上方。对这个“圆明”雍正帝有个解释,说“圆明”二字的含义是:圆而入神,君子之时中也;明而普照,达人之睿智也。“圆”是指个人品德圆满无缺,超越常人;“明”是指政治业绩明光普照,完美明智。</p><p> 雍正时期的圆明园扩建工程大体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将中轴线向南延伸,在赐园的南面修建宫廷区,严格仿照紫禁城中轴对称的形式,包括新辟的大宫门,还有左右外朝房和内阁各府各衙门的值房,这里日后成为皇帝在圆明园主政的主要建筑群。第二部分,将原赐园向北、东、西三面拓展,构建曲水岛渚,增设亭榭楼阁,这部分构成了后来乾隆帝御题“四十景”的主体(其中至少有三十三景于雍正在位期间完工)。第三部分,修建福海及其周围配置的建筑组群。</p><p> 扩建后的圆明园,每个景区内,既有庄严宏伟的宫殿,也有使人感觉轻松灵巧的楼阁亭台与回廊曲桥,假山、湖泊以及蜿蜒的河流点缀其中。</p><p> 清朝中期在园内相继又有多处增建和改建。该园的主要园林风景群,有著名的“圆明园四十景”,以及紫碧山房、藻园、若帆之阁、文源阁等处。当时悬挂匾额的主要园林建筑约达600座,实为古今中外皇家园林之冠。</p><p> 1856年10月,英国和法国在沙皇俄国和美国的支持配合下,联合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绕经北京城东北郊直扑圆明园,法军先行,于当天下午经海淀,1860年10月6日傍晚,侵略军闯入圆明园大宫门。此时,在出入贤良门内,有二十余名圆明园技勇太监同敌人接仗,“遇难不恐,奋力直前”,但终因寡不敌众,圆明园技勇“八品首领”任亮等人以身殉职。法侵略军攻占了圆明园,管园大臣文丰投福海而死,侵略军就疯狂地进行抢劫和破坏。为了迫使清政府尽快接受议和条件,英、法联军洗劫两天后,向城内开进。</p> <p>  1860年10月7日,英法侵华头目闯进圆明园后,立即“协派英法委员各三人合议分派园内之珍物”。法军司令孟托邦当天即函告法外务大臣:予命法国委员注意,先取在艺术及考古上最有价值之物品。予行将以法国极罕见之物由阁下以奉献皇帝陛下(拿破仑三世),而藏之于法国博物院。英国司令格兰特也立刻派军官竭力抢夺英人喜爱之物件。法英侵略军入园的第二天就不再能抵抗物品的诱惑力,军官和士兵们都成群打伙冲上前去抢劫园中的金银财宝和文化艺术珍品。据一个英军目击者称,在整个法军营帐内满堆着很多装潢异常华丽的各色钟表,在士兵的帐篷周围,到处都是绸缎和刺绣品。一个名叫赫利思的英国二等带兵官,因在圆明园劫掠致富,享用终身,得了个“中国詹姆”的绰号。</p><p> 英法侵略者究竟抢走了圆明园多少宝物,由于园内的陈设什物及其帐目都一并被抢毁一空,所以已永远无法说清。清室史料表明,圆明园内当时仅陈列和库存的欧洲各式大小钟表即达441件,劫后幸存的只有一件大钟。事后查缴被土匪抢走和侵略军“委弃道途”的一部分失散物件即达1197件,这充其量只不过是园内物件的千分之一二。据当时《泰晤士报》一则通讯称:据估计,被劫掠和被破坏的财产,总值超过600万镑。实际上,被英法侵略军抢走和破坏的物件,有很大一部分实属无价之宝。这摧残人类文化的滔天大罪,实在令人发指!</p> <p>  据参与的目击过劫掠现场的英法军官、牧师、记者描述:军官和士兵,英国人和法国人,为了攫取财宝,从四面八方涌进圆明园,纵情肆意,予取予夺,手忙脚乱,纷纭万状。他们为了抢夺财宝,互相殴打,甚至发生过械斗。因为园内珍宝太多,他们一时不知该拿何物为好,有的搬走景泰蓝瓷瓶,有的贪恋绣花长袍,有的挑选高级皮大衣,有的去拿镶嵌珠玉的挂钟。有的背负大口袋,装满了各色各样的珍宝。有的往外衣宽大的口袋里装进金条和金叶;有的半身缠着织锦绸缎;有的帽子里放满了红蓝宝石、珍珠和水晶石等珠宝;有的脖子上挂着翡翠项圈。有一处厢房里有堆积如山的高级绸缎,据说足够北京居民半数之用,都被士兵们用大车运走。一个英国军官从一座有500尊神像的庙里掠得一个金佛像,可值1200英镑。一个法国军官抢劫了价值60万法郎的财物。法军总司令孟托邦的儿子掠得的财宝可值30万法郎,装满了好几辆马车。一个名叫赫利思的英军二等带兵官,一次即从园内窃得二座金佛塔(均为三层,一座高7英尺,一座高6.4英尺)及其它大量珍宝,找了7名壮夫替他搬运回军营。侵略者除了大肆抢掠之外,被他们糟蹋了的东西更不计其数。有几间房子充满绸缎服装,衣服被从箱子拖出来扔了一地,人走进屋里,几乎可遮没膝盖。工兵们带着大斧,把家具统统砸碎,取下上边的宝石。一些人打碎大镜子,另一些人凶狠地向大烛台开枪射击,以此取乐。大部分法国士兵手抡木棍,将不能带走的东西全部捣碎。</p><p> 当1860年10月9日,法国军队暂时撤离圆明园时,这处秀丽的园林,已被毁坏得满目疮痍。</p><p> 1860年10月11日英军派出1200余名骑兵和一个步兵团,再次洗劫圆明园,英国全权代表詹姆士·布鲁斯以清政府曾将巴夏礼等囚于圆明园为借口,将焚毁圆明园列入议和先决条件。命令米切尔中将10月18日率领侵略军三千五百余人直趋圆明园,纵火焚烧。这场大火持续了三天三夜。</p><p>1860年10月18日,3500名英军冲入圆明园,纵火焚烧圆明园,大火三天三夜不灭,烟云笼罩北京城,久久不散。这座举世无双的园林杰作被一齐付之一炬。事后据清室官员查奏,偌大的圆明三园内仅有二三十座殿宇亭阁及庙宇、官门、值房等建筑幸存,但门窗多有不齐,室内陈设、几案均尽遭劫掠。自此同时,万寿山清漪园、香山静宜园和玉泉山静明园的部分建筑也遭到焚毁。圆明园及附近的清漪园、静明园、静宜园、畅春园及海淀镇均被烧成一片废墟,英国侵略军烧毁安佑宫时,因他们来得突然,主事太监又反锁着安佑宫的大门,所以,当时有太监、宫女、工匠等共300人,被活活烧死在安佑宫。成为世界文明史上的暴行。</p><p> 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时,本意是将其夷为平地,但是由于圆明园的面积太大,景点分散,而且水域辽阔,一些偏僻之处和水中景点幸免于难。据同治十二年(1873年)冬查勘,园内尚存有建筑13处。如,圆明园的蓬莱瑶台、武陵春色、藏舟坞,万春园的大宫门、正觉寺等。&nbsp;</p><p>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占北京,西郊诸园再遭劫掠。这一次,清政府对圆明园已完全失去控制,土匪地痞即趁火打劫,已不再满足于抢劫洋人劫余的财富,他们把园内火劫之余的零星分散的建筑、木桥的柱子、桩子锯断,用大绳拉倒,园内大小树木也被滥伐殆尽。当时清河镇上木材堆积如山,交易繁忙,而园内则炭厂林立,树枝、树根全被烧成木炭。使圆明园的建筑和古树名木遭到彻底毁灭。&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p><p> 清朝灭亡后,圆明园的遗物,又长期遭到官僚、军阀、奸商巧取豪夺,民国初期走马灯一样更迭的军阀,都把圆明园作为取之不尽的建筑材料场。&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p><p> </p> <p>  此外还有一部分圆明园遗物被安放于公共场所,如长春园门铜麒麟、安佑宫丹陛石、水木明瑟碑先后于1910年至1937年被移往颐和园;安佑宫华表、石麒麟、西洋楼线法桥和翻尾石鱼、梅石碑、莳花碑、文源阁碑被分别移至燕京大学和北京图书馆旧馆;兰亭碑和“青莲朵”等珍贵太湖石于1915年移往中山公园;长春园大东门石狮子及基座移至正阳门和新华门。西洋楼遗址的汉白玉及砖瓦也多被军阀官僚运走,或被各家石作坊买去,就地改刻为其他石料。徐世昌拆走圆明园属鸣春园与镜春园的木材,王怀庆拆毁园中安佑宫大墙及西洋楼石料。1928年大水法遗址石料被拆走修建绥远阵亡将士碑。溥仪时期的档案留下了不少记录:“军人押车每日10余大车拉运园中太湖石” 。实际上,拆卖的情况远比档案中记载的严重得多。从此,圆明园废墟凡能作建筑材料的东西,从地面的方砖、屋瓦、墙砖、石条,及地下的木钉、木桩、铜管道等全被搜罗干净,断断续续拉了20多年。后人称此为圆明园火劫之后的“石劫”。</p><p> 至此,圆明园已经过了火劫、木劫和石劫,圆明园建筑、林木、砖石皆已荡然无存。圆明园这处在清初盛世历经150余年苦心经营的湖山之胜,面目全非。</p><p>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政府十分重视圆明园遗址的保护,先后将其列为公园用地和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征收了园内旱地、进行了大规模植树绿化。在十年动乱中,遗址虽然遭到过一些破坏,但它毕竟被保住了,整个圆明园的水系山形和万园之园的园林格局依然存在,近半数的土地成为绿化地带。十几万株树木蔚然成林,多数建筑基址尚可找到,数十处假山叠石仍然可见,西洋楼遗址的石雕残迹颇引人注目。</p><p> 圆明园诞生在康熙年间,成长于雍正王朝,风华在乾隆盛世。它继承了中国三千多年的优秀造园传统,既有宫廷建筑的雍容华贵,又有江南水乡园林的委婉多姿,同时,又汲取了欧洲的园林建筑形式,把不同风格的园林建筑融为一体,在整体布局上使人感到和谐完美。真可谓:“虽由人做,宛自天开”。</p><p> 圆明园如此之大在世界上是前所没有的,圆明园为中国这个文明古国赢得了荣誉,是中华民族的骄傲。</p><p> 我们沿着圆明园修建的道路转了一圈,看到的是满目沧桑,遍地残垣,虽然经过整修,大致轮廓尚在,但昔日的辉煌已不在了,令人痛心,令人心寒。我们要勿忘历史,勿忘国耻,我们一定要爱国如家,实现中国人民的强 国梦。</p><p> 眼前的那一座座断桥,那一道道残壁,那一棵棵古树,无不诉说着圆明园的沧桑,时刻都在提醒着我们不要忘记历史,牢记国耻,只有国家强大了、富强了,才不会遭强盗侵略,才可以在国际上扬眉吐气,才可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p><p>&nbs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