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岁月 <p> </p><p> 五十年前,毛主席一声令下:“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广阔天地大有作为”。霎时,上山下乡的洪流席卷了大地,千千万万的知识青年,打起了背包,提起了简单的行囊,告别了妈妈,告别了熟悉的城市,毅然决然的踏上了各自的行程。</p><p> 从此,祖国的边陲小镇,北大荒,黄土高坡,茫茫草原,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飘动着绿色军衣,红袖章的身影……</p><p> “知青”这个名字被载入了历史史册。</p><p> 初心</p><h1> 红旗猎猎,歌声嘹亮。在大海航行靠舵手的歌声中,二十几辆四掛马车随着鞭炮声相继驶出了郑家屯铁中的大门,奔向了农村广阔天地。</h1><p><br></p> <p> 秋风瑟瑟,万物凋零,我们的心里即兴奋又惆怅,和些许的无奈。命运又到了一个新的转折点,我们将去一个陌生的地方,开始独立的新生活。</p><p> 在屯子东头,张世公让我们下了车,男女生各站一排,他捧着毛主席塑像走在前面,我们挥动着红宝书,喊着“向贫下中农学习!向贫下中农致敬!”的口号,走到了生产队的院里。老队长(刘景和)队长和几个社员帮我们卸车,拿行李。男生住大牛倌李臣家,女生住曹木匠(曹志远)家,我们下乡的地点是:双辽县柳条公社后俗大队二队(吉兴里)。</p><p> 1968 年11月1日是我们终生难忘的日子。今天我们步入荒野,走进社会。</p> <h3>70年在集体户合影</h3> <p> 我们住的新房子是用碱土打墙盖起来的。共四间,男生住东屋,南北炕,女生住西屋,顺山炕。仓库,厨房各一间。房檐下掛着 一辫辫大蒜,一串串红辣椒,和十二把锄头。房东山猪圈里养着肥猪,窗戶下的鸡窩趴着老母鸡,酱帽子底下扣着酱缸。小院里,种着柿子,豆角,黄瓜,满目青翠,菜绿花香。一条小狗“赛虎”伴随着我们。西房山是“沤麻坑”也是饮牛坑。四间土坯房,伴随我们走过了知青岁月,也演绎了一个又一个故事。</p> <h3>张世公:世公戶长响当当,纵马扬鞭威名扬。</h3> <h3>刘军:诸葛木轮安天下,我骑马背计谋多。</h3> <h3>张贺玲:横刀立马护青员,二愣看青人人赞。</h3> <h3>李文斗:我骑骏马在草原,广阔天地歌声扬。</h3> <h3>李玉林:骑马挎抢走天下,祖国处处是我家。</h3> <h3>王继武:骑在马上望蓝天,我虽人小志气大。</h3> <p> 我们曾被半夜的猫叫惊醒,吓得毛骨悚然……</p><p> 我们也曾帮老荣军杨宗林家挑水,这一挑就是两年。</p> <p> 东吉风的草甸子搂柴禾,遇见了狼,刘军,一把火点着了柴禾铺子,狼怕火,有惊无险。</p><p> 队长让二愣去看青。二愣骑一匹两岁的马驹子,大鞭座子按一把侵刀,是他的武器。像个夜游神一样,东游西逛起来。睏了靠在坟包上眯愣一会儿,看到“鬼火”滚来滚去,心里也毛愣愣的。半夜智擒”下夜人”,下夜人败北。掰苞米时社员反映:今年苞米沒丟。</p><p> 我们也曾经有过儿时的顽皮,夜里去偷瓜,生瓜蛋子,也滿囗清香。</p><p> 过节了,我们在一起包饺子,笑语喧哗,其乐融融。文斗包的麦穗饺子堪称一绝,世公排气“一声惊雷卷飓风”也曾为佳话。</p><p> 四间房子里,飘荡着 远飞的大雁略带忧郁歌声。</p><p> 一台“羚羊”牌的收音机给我们带来欢乐,边吃饭边听新闻。</p><p> 四间房前我们饭前自觉的作“三忠于”。</p><p> 灯龛上的煤油灯一闪一闪的发出暗淡的光,我们灯下学习毛选,写日记,缝补衣裳……。</p><p> 赛虎愉吃了社员家的鸡,世公怒勒赛虎,老圪塔泪流满面。</p><p> 初生的牛犊不怕虎,十七八岁的孩子举起了杀牛刀,杀死了牛……。</p><p> 二流子王八蛋胡长连竞趁男生不在家时溜进集体户和女生“逗哏”说一些女生不懂的脏话,刘军同学设计用闹着玩的方式将他狠狠的收拾一顿,他望风而逃,从此,不赶踏进集体戶半步。</p><p><br></p> <p> 分红了,我们手里攥着崭新的散发着油墨香味的大团结,心里比三伏天吃冰棍还痛快。69年分值0.11 元,我们每个人分了二百多元钱。</p><p> 过春节,我们为社员写对联,访贫问苦,演节目,吃忆苦饭,过革命化春节。</p><p> 我们像一股清风,吹进了小山村,带来了新鲜空气。我们的一举一动社员都看在了眼里,由当时的不理解,不了解,变成了理解,支持,信任,向我们靠拢。女生,培桃育李。硕果累累,嗅到了桃李的芳香,学生考试,在公社名列前矛。69年生产队改选班子,班子由五名社员组成,我们集体户就占了三个:张世公是政治队长,兼民兵连长,李明珍妇女队长,张贺玲保管兼现金员。只有生户队长张海山,和会计徐文财是社员。当年创下分值0.11 元的历史之最。我们和社员的关糸,也处的很好,张婶教我们腌咸菜,老徐太太教我们磨苞米面,门窗坏了宋长奎徐文祥两个木匠给我们修好,二鼻子扬克俭给我们编筐,拧大笆簾子……。</p><p> 艰苦的岁月,特殊的环境使我们尽早的成熟了,女生不再是青涩的小姑娘,大饼子贴的黄渼渼的嘠嘎,烙粘糕饼子粘粘的软乎乎的香。屋里收拾的干干净净,东西摆方的井井有条,像个会持家的“小媳妇”。男生也不是傻里傻气的半大小子了,懂得了责任和担当。 张世公户长能张罗,敢说,敢想,敢干,又有刘军辅佐,大家信服,我们很团结,也是公社,双辽县,锦州铁路管理局学毛著先进集体戶。 </p><p> 我们十二个人性格各异,互补力强。</p> <h3>张世公是戶长,绰号大愣,大嗓门,性格急,总有造反派的精神。</h3> <p>刘军,军师,有思想,有主见,智勇双全。</p> <h3>李文斗,心中有数,不爱表达,不出头。</h3> <h3>张贺玲:二愣,认真,敢打敢冲,急性子。</h3> <h3>李玉林:阅历多,善出主意,忠诚老实。</h3> <p>王继武:老疙瘩,童心未眠,总爱唱,“我有一头小毛驴”,口头谗俺听哥的。</p> <h3>郑淑芝:女户长,快言快语,办事利落,“压茬”</h3> <h3>王丽燕:性格内向,老实厚道。</h3> <h3>李明珍:风风火火,外向性格,“假小子。”</h3> <h3>王桂琴:性格倔犟,不爱吱声。</h3> <h3>常艳颖:多才多艺,品学兼优,受其父“走资派”的影响,郁郁寡欢。</h3> <h3>张淑英:能歌善舞,活泼好动。</h3> <p> 春寒料峭,刚化了一犁土,春播开始了,老板子扶着梨杖破垄,我们在前面趔趔趄趄的滤粪,汗水和着粪水淌到了嘴里腥腥的,咸咸的,脸也成了大花脸,骨头也象散了架子一样, 女生穿着棉靰鞡,拄个棍子“踩格子” 。</p><p> 天上繁星闪烁,星星还眨着眼睛,张海山队长就来到集体戶的窗户下喊道:同学们起来吧,该上工了,随之铧子敲响了,我们迷迷糊糊的扛着锄头去铲地。走着走着睡着了,到了地头看不清苗,拢一堆火,打头的卷一支“蛤蟆癞”烟,而我们却躺在湿露露的地上睡着了。 </p><p> 同学们,还记得屯西头15 垧地的大长垅吗?二里地垄头子,铲一个来回才吃饭,女生送饭来了,水桶里装着黄豆汤,大饼子,红皮咸鸡蛋。在毒辣辣的太阳下弓腰铲地,烤得背上热辣辣的,男生光脚,渴了头扎到水桶里,咕嘟咕嘟喝个饱,女生帮男生铲地,“接地头”。</p><p> 太阳最毒的时候拔麦子,我们浑身造的都是泥巴,去“沤麻坑”里洗洗澡。</p> <p> 冬天,天刚䑃朦亮,我们鞋里垫点苞米叶子,腰里扎根麻绳,弓腰缩脖,一溜小跑去上工,刘军看场院,看场院是个又遭罪又得罪人的活。灶坑里烧好了甜菜圪塔,我们拍打拍打吹吹灰,狼吞虎咽的吃起来,小青马拉着磙子,一圈一圈的跑着,我们也一圈一圈跟着跑,去翻场……。</p><p> 思念 </p><p> 几回梦里回故里,你挑水,我做饭,我挑水,你浇园,又和社员一起"晨兴理荒移,荷月载锄归",杨克彬、徐广林、宋长春虽然有些人已经(作)古,但他们的音容笑貌总在眼前闪动,按捺不住的思念。2018年8月12日我们一行八人张世公、王继武、李玉林、李文斗、张贺玲、郑淑芝、李明珍、王丽燕踏上了回乡之路,过了小蓝桥,踏入了故乡的土地,一望无际的青纱帐里,我们防佛看到了绿色军衣,红袖章的身影。空气中仿佛还弥漫着我们青春的气息。黑土地上仿佛还印着我们青春的足迹。</p><p> 老书记家一桌农家菜,一壶老酒,唠起了当年夜斗老地主,打谷场上摔跤,井沿“闹鬼”开怀大笑……,一声声绰号拉近了感情的距离,唠起已故社员徐广林,宋长春……不由得稀嘘不止,扼腕叹息。大队书记、刘会计也来坐陪,对我们当年的表现赞不绝口。</p> <p> 当年我们下乡时,全屯29戶人家,七零八散住着,房子也是七高八低的土房,泥泞的小路。现在,整齐规划的四趟街基,红砖瓦的房子,砖院套,大铁门,院子里停着轿车,磨托车,四轮子,沙石路,绿荫成行,鲜花怒放,老书记感概地说,原来的吉兴里是公社最穷的村,现在是最富的村了。</p><p> 五十年的知青曲,我们继续唱……</p><p> 世公给我们建了一个群,我们在网上聊天,互通信息,虽然远隔千里,但近在指间,而且我们有机会相聚。</p> <h3> 垂陌紫阳洛城东,总是当时携手处。</h3> <p> 草原大厦喜相逢,酒香菜美情浓浓,同宿大厦,促膝长谈。</p><p><br></p><p> </p><p><br></p><p><br></p> <p> 逝者如斯夫,不分昼夜,知青岁月已过去五十多年了,但我们留下了刻苦铭心的记忆,正像刘军所说:我们见证了时代,时代记录了我们。下面我把十二个人退休单位记载下来。</p><p>张世公:通辽铁路分局多经办。刘军:通辽市教委。李玉林:双辽市征费所。李文斗:吉林省委办公厅。张贺玲:双辽市公安局。王继武:赤峰铁路机务段。郑淑芝:郑家屯镇砖厂。李明珍:通辽铁路生活段。王丽艳:双辽市食品公司。常艳影:铁道部党校。王桂琴:双辽市地毯厂。张淑英:双辽市生产资料公司。</p><p><br></p><p><br></p> <h3>2018年8月14日双辽一马树公园留念</h3> <h3>2019年,李文斗,李明珍,郑淑芝,张贺玲聚会在李玉林家,重温集体户生活,你和面来我调馅,回忆往事情更浓。</h3> <h3> 在农村广阔天地的大熔炉里,我们经过了熔制,淬火百练成钢。养成了吃苦耐劳敢于拼博,勇于奉献的美好精神。我们在各个行业的工作中,都表现得十分出色和良好的职业操守,有的但任了一定的领导职务。我们是一颗颗“锣丝钉”拧在哪里,就在哪里闪闪的发光。</h3><h3> 世公说:集体戶是我一生的集体戶。</h3><h3> 初心不变,思念永远。</h3><h3> 携手并肩,共度夕阳。</h3><h3><br></h3> <h3> 撰稿人张贺玲 </h3> <h3> 写 於 2020 年2月28日</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