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font color="#010101"><p>(图为陕西省政协委员、西安市作协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理事、陕西省作家协会理事、陕西作协签约作家,陕西女子诗社社长、长篇小说《奔向光明》作者杨莹)</p></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p>(图右为贾平凹,左为杨莹)</p></font></h3> <h3>长不大的杨莹</h3><h3>文/贾平凹</h3><h3><br></h3><h3>杨莹周围的人,都说杨莹长不大,数年前是这个印象,数年后还是这个印象。对于这一点,杨莹似乎有些生气,“我一直要改变形象,怎么你们总说我长不大呢?”神情严肃,却更加使人觉得她真个未长大。常常一推门就飘然而至,要不与我妻子大姐小妹跳跃亲热,要不抱一只白毛兔或者一只狐相的小猫,笑声荡澜无忌。一见到我,则要宣言她又写了一首诗,如何了不起,捏调吟诵,吟诵毕也不企求赞语,兴趣又倏乎转移到另一件事上去。她始终不安静,这个时候,我就想起《聊斋志异》中的婴宁,间或也想,山林中有一种叫麝的小兽,全然是浸沉于自己的美丽和香气。</h3><h3></h3><h3>这样一个天真无邪的女子,竟是个诗人,这使许多人都感到吃惊。老实说,我一直不认作她是诗人,倒觉得她本身应是一首唐诗,所以对于他吟诵的诗,或者是她玩的一种形式,或者是她的如衣服上的一件小首饰的装饰罢了。但有几次,她口里称我“老师”,却批评我的诗作,并夸口她的诗比我强,而这批评又很有道理,于是我索要了她的诗来细读,这一读,才知道她真是个诗人,且将来极有可能做一个好诗人的。如果我以一个编辑的身份和眼光,可以有百种千种的理由她说的诗视野太窄,深度不够,但她的诗立即会给你一个清丽的世界。</h3><h3></h3><h3>我想,在我们诗坛上,与其挖空心思要做哲人,堆砌字眼故充高深,真不如她这么坦荡荡暴露出一个纯净心灵的感觉。这个世界已混沌不清,抨击丑恶发泄怨愤是一种战斗,而宣扬纯净也仍是战斗。人生的残缺使我们悲痛和激愤,而在残缺人生中享受纯真美好,更是我们的一种生活的艺术和人生的艺术。一首歌中唱道:'跟着感觉走',杨莹的诗无做作,无浮躁,无污染,是她的真个性,真感觉。作为读者,我们读她的诗也只能跟着她的个性走,跟着她的感觉走。</h3><h3><br></h3><h3>杨莹“长不大”,长不大的是她的世俗心。</h3><h3><br></h3><h3>(本文为作者为《杨莹小诗》所作序言)</h3> <h3><font color="#010101"><p>(图为《望月文学》杂志总编周慎宝向杨莹求赠她新版长篇小说《奔向光明》)</p></font></h3> <h3>望月文学报编辑参加杨莹长篇小说《奔向光明》读者见面会</h3><h3><br></h3><h3><br></h3><h3>2012年12月14日晚上,杨莹长篇小说《奔向光明》读者见面会在西安万邦书城举行。著名作家李星,鲁迅文学奖获得奖者吴克敬,西北大学教授、评论家杨乐生、陕西电视台新闻评论部主任马召平、十七路军研究所研究员张恒教授等,做客陕西万邦图书城主办的“杨莹长篇小说《奔向光明》读者见面会。华商报、西安晚报、陕西日报、三秦都市报、西安日报、陕西电视台、望月文学报等媒体莅临。望月文学报主编、长篇小说《麦子熟了的季节》作家周慎宝接受杨莹的签名书并回赠《望月文学散文精选》及画作。(原载于《望月文学报》)</h3> <h3>(图为著名作家李星与杨莹在读者见面会上)</h3> <h3>三秦悲壮抗日歌</h3><h3>——读杨莹长篇小说《奔向光明》</h3><h3>作者:周慎宝 </h3><h3><br></h3><h3>2012年12月14日晚上,我在西安参加了美女作家杨莹的长篇小说《奔向光明》与读者见面会,会上喜得杨莹的签名书《奔向光明》,我回赠了近日主编的《望月文学散文精选》和水墨画作。</h3><h3><br></h3><h3>当晚,我开始拜读她的这部小说,直到12月20日离开西安时,才细读完。读后感到,小说站在抗日战争的宏大历史背景的高度,叙述了陕西人民以民族大义为重,突破土匪和国军反动势力的围追堵截,将大批前线急需药品送到八路军游击队手中,同时把全国集中到陕西的爱国抗日的青年学生输送渡过黄河,奔向中共抗日指挥中心——延安。故事没有炮火连天、协同作战的攻克敌阵的轰轰烈烈的大的战争场景,从一个侧面深刻反映了陕西富商和江湖侠士在民族危亡之际的献身牺牲精神。故事的主人公英英与丈夫老八武艺高强,因黄河泛滥被迫带着两个儿子从河南逃荒到陕西,两个儿子被抓壮丁后,路遇卖艺的老乡草上飞及其孙子孙女,后来他们全部被潘家大院聘为保镖。在护送运载药材的马车队时,两次遭到土匪和军统特务的暗算,他们与潘家二少爷一起,凭着超群的武艺和灵活多样的对付措施,虎口脱险,把药品都交给了向前线输送药品的游击队郭队长,最终铲除了黑风岭黑风寨的土匪,打通了一条药材物资运输补给线。期间,老侠士草上飞和英英的丈夫老八不幸献身,英英偶遇已是八路军连长的丢失的长子曹清江,为自己有了一个指挥抗敌的儿子而沉浸在自豪和悲喜之中。</h3><h3><br></h3><h3>英英还夜探县长家宅与养子养女和二少爷等在山根爷的配合下救出了200多个被军统特务抓捕的爱国学生,并以给潘家大院护送药品为名,她下迷魂药捆绑山洞里十几个特务,突破一道道险关,将一批装扮成药商的爱国学生送过黄河,走向抗日前线。在送学生渡河时,她的养子国梁被炸翻船身亡。英英的长子清江和潘家小姐子玉去延安学习结为革命伴侣,养女国红与潘家二少爷在长期对敌斗争中结下革命友谊喜结良缘,英英丢失的二子清河被迫随国军去台,英英百岁时终得团聚。小说除了塑造英英的侠肝义胆英雄形象外,还反映了陕西富商在民族危难之时以抗 日为重的浩然豪爽之气,不惜豪财出力救国,正因为有这样的团结对外精神,致使日军被阻隔在陕西黄河以南不能进入延安防线,保卫了当时延安的红色核心机构,实现了全国抗战的胜利。</h3><h3><br></h3><h3>小说在护送药品、救护学生走向延安等几条主线的叙述中,浓笔重墨,对每一个场面的交锋,对每一个人物的刻画,对每一项武术招数的描写,都细腻有加,生动活泼,入情入理,真切感人,读之如临亲战。措辞没有政治化的僵硬,而是把人情亲情的人性化描写夹杂在场景中。用英英丢失的两个儿子以及国梁牺牲前与村姑桃红的短暂相遇埋下伏笔,依次出现了意想不到的悲喜结局。在描写情与性的产生与爆发上,作者也没有用及其暴露的时兴手法去表现性爱,在写二少爷和国红在桃花林里的一段情泄时,用了委婉而诱惑的方式去体现他们的心灵碰撞,给读者留下了充分的想象空间。整篇没有太多的陈述,都是以对话和行动的方式随着场景的变化而不断推进。</h3><h3><br></h3><h3>小说用大量的铺垫式描写集中展现了三秦大地的独特风土人情和地域文化,把陕西的饮食文化特色惟妙惟肖地推荐给读者;在地域文化中集中展现了秦腔和陕北民歌,有好多行走途中的说笑就吟唱了众多秦腔、陕北民歌等唱段,细细品味会给读者以美好的艺术享受。秦腔和陕北民歌在本部小说中也起到了经过激烈的矛盾对撞后的缓冲作用,避免了情节与情节的急转,循序渐进。歌颂抗日冷娃团800名英雄跳进黄河英勇献身的场面,作者没有用实战的叙事刻画手法去写现场的惨烈,而是以李家班班主带领演员演出了一场秦腔戏剧去展现,把英雄跪天地、跪父母、跳黄河、保家乡的壮举演得淋漓尽致。这场戏,使整部小说的秦腔味达到了极致。</h3><h3><br></h3><h3>2012年12月22日于钢城</h3><h3><br></h3><h3>(作者系《望月文学》杂志总编、望月书画院院长、山东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西安外事学院文学院特聘教授。)</h3> <h3>(图为杨莹与《望月文学》杂志总编周慎宝)</h3> <h3><font color="#010101"><p>(图左起为散文家刘省平、诗人毛小庆、望月轩主人周慎宝在读者见面会上)</p></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p>(图为杨莹在海南体验生活)</p></font></h3> <p>,</p> <h3><font color="#010101"><p>,</p></font></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