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行单车,穿越丙察察—(2)怒江大峡谷记忆(老姆登、知子罗、丙中洛)

梅子

<p>2020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武汉疫情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原本是万家灯火,举国同欢的时刻,由于新冠肺炎的爆发,使庚子年春节没有了欢乐,只有武汉及全国上下奋力抗击新冠肺炎的英勇无畏和可歌可泣的事迹在激励着人们。庚子春节注定将深深地刻在人们心中。这段时间我和大家一样,一方面宅在家里,另一方面早上第一件事就是打开手机,看新型肺炎疫情最新报道,常常为那些英勇无畏可歌可泣的事迹感动着,同时也在关注着每天确诊人数的变化,这几天全国确诊人数在两位数,相信一切终会过去,愿春来,疫去 ,山河无恙,愿情存,疾散,你我安好,愿城市街道车水马龙,繁华依旧,一切都会越来越好……</p><p><br></p> <p>一个多月紧张的心稍微放松了一下,人闲下来就会回忆一下记忆深刻的事情……这几天我对2018年10月和朋友单车穿越丙察察自驾行,像是过电影一样常常想起,而且回味无穷,感慨良多,忘也忘不掉,总有游兴未尽的感觉。(虽然2019年10月和朋友一起又自驾走了滇藏线,但是穿越丙察察之旅在去年写了穿越丙察察之旅的序和大理篇,因为各种原因没能写完)但是沿途应接不暇的炫丽,那些不期而遇的精彩和震撼……都会珍藏在记忆深处,总在脑海里挥之不去,让我不得不继续写下去……写不出花团锦簇的文字,把旅程完整的记录下来,旅程虽然过去,就让心灵的旅程永存。</p><p>此刻我拿着手机在美篇里写下这些,旅途的景色,那些难以忘怀的事,旅途的帮扶......一幕幕,在此时一切都成为美好。</p> <p>早在2012年和2015自驾西藏,行走318时,从怒江72拐下到怒江边上,奔腾咆哮的怒江和它雄奇险峻的两岸峭壁,就让我震撼不已。当时就想,在那条江、那片山的深处,在那被称之为神域的地方,不知道又是怎样一个世界。这些年,这想法一直萦绕心头,我就一直想再去看看怒江,看它是怎么在两岸高黎贡山和碧罗雪山的夹击之下绕出那样险峻而又柔美的风光,想去看看生活在那里曾与世隔绝的人们。刚好2018年朋友相约走新滇藏线(丙察察),看着朋友发来的穿越丙察察攻略,看到其中要行驶与怒江大峡谷激动万分,于是,怒江、人神共居的丙中洛……我们来了</p> <p>我们这一段是从大理沿怒江峡谷直到丙中洛,移步换景,景色步步引人入胜,越走越迷人、越走越静谧、越走越原生态、越走越接近神的世界。有人说苍山下、洱海边最适合人类居住,我觉得丙中洛是人神共居之地,更像是属于神的专属领地,行走在怒江大峡谷,感觉像是在人与神的居所间游走。</p><p>关于滇西:是指:楚雄、大理、怒江、保山、德宏区域。这里处在滇藏、滇缅交界,青藏高原边缘,横断山脉由北向南纵列而下,地貌上形成了高山峡谷、江河并流的大地奇观,闻名于世的世界自然文化遗产——三江并流,就在这一区域。</p> <p>由于我们的行程从大理沿澜沧江、怒江峡谷一路向北(与G214国道基本并行),所到达的“三江并流”是横断山脉的核心区域,因此这里的交通在以前也是非常难以到达的。</p> <p>先说“三江并流”,所谓的三江并流,就是源于青藏高原的怒江、澜沧江、金沙江三条大江在云南省境内自北向南并行奔流了170多公里, 穿越于担当力卡山、高黎贡山、怒山和云岭等崇山峻岭之间,形成了世界上罕见的“江水并流而不交汇”的奇特的自然地理景观。其间澜沧江与金沙江最短直线距离为66公里, 澜沧江与怒江的最短直线距离不到19公里。高黎贡山和碧罗雪山夹怒江,碧罗雪山和白马雪山夹澜沧江,白马雪山和沙鲁里山夹金沙江。这样的地质地貌特征,世所罕见。因为地处横断山脉,山高谷深,人迹罕至,这一奇观直到1985年,一位联合国官员,从卫星图上发现这一自然奇观才引起世界瞩目。(是从网上百度来的)。</p><p><br></p> <p>这次的穿越丙察察之旅中的怒江行,其实就是从不同的角度欣赏怒江大峡谷。怒江在高黎贡山和碧罗雪山两座海拔四五千米的山系狭持下形成了富有传奇色彩的怒江大峡谷。峡谷北起西藏察隅县的察瓦龙乡,南至云南怒江州首府六库,长约360公里(云南段316km),平均谷深在2000米以上,河床宽度一般在100至150米,最窄处仅数十米,被誉为“东方大峡谷”。近三百多公里荡气回肠的怒江大峡谷让我们看个痛快。天气非常的好,两岸高耸的削壁夹着奔流不息的怒江,一幅大山深处唯我独尊的景象,我虽感受不到传说中的怒江的凶险,但也乐得过一回世外桃园般的生活。这里依然是块处女地,一进入怒江大峡谷,一路的游览没见到任何出售和旅游有关的摊位,以及所有景点都没有门票,可以说是最后的“香格里拉”。</p> <p>按照百度百科的介绍,“怒江是中国西南地区的大河流之一,又称潞江,上游藏语叫“那曲河”,发源于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南麓的吉热拍格。它深入青藏高原内部,由怒江第一湾西北向东南斜贯西藏东部的平浅谷地,入云南省折向南流,经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保山市和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流入缅甸后改称萨尔温江,最后注入印度洋的安达曼海。从河源至入海口全长3240公里,中国部分2013千米,云南段长650千米。”</p><p>“怒江在西藏嘉玉桥流入他念他翁山和伯舒拉岭之间的峡谷中时才正式叫怒江,嘉玉桥以上为怒江上游,称为那曲河;西藏嘉玉桥至云南省的泸水县为怒江的中游,进入云南境内以后,怒江奔流在碧罗雪山与高黎贡山之间,西岸高黎贡山的峡谷高差达5000米,东岸碧罗雪山的峡谷高差达4000多米,平均高差3000多米,山谷幽深,危崖耸立,水流在谷底咆哮怒吼,故称“怒江”,江面海拔在2000-800米之间;云南省泸水县以下为下游,河谷较为开阔,岭谷高差已降至500米左右,江面海拔在800米以下。”</p><p>据说,怒江秋冬季节(11月至4月)江水是绿色的,清澈见底;夏季降水多江水是黄色的。我们看到的是黄色的怒江,没有赶上了好季节,没有看到清澈见底的怒江……</p> <p>当车轮转动时,我们的怒江之行开始了。穿越怒江大峡谷的旅程从今天正式拉开序幕。</p> <p>2018.10.7(大理—六库—老姆登)—行程360公里</p><p>带着无限神秘和向往以及期待的心情出发……今天的目的地是老姆登村。</p><p>老姆登村,对于很多朋友来说,前所未闻。因为,常规的旅行团,从来不去那儿,我以前也没有听说过这个地方。我们是因为朋友知道我们要走新滇藏线,(所说的新滇藏线指从昆明经怒江,再走丙察察到然乌,与318国道川藏线汇合的进藏路线),朋友说这条线上有一个叫知子罗的地方也叫——碧江,它是一座废城,被人们废弃,如果想看看时间停止的模样,寻找几十年前的中国的模样,这里应该是最佳选择。于是我们在网上搜了这个地方,大致了解了知子罗,同时也了解到了在它附近有一个老姆登村的地方,它位于云南省怒江州福贡县匹河怒族乡东边,“老姆登”是怒族语的音译,意思是“人喜欢来的地方”。一座建在悬崖边上,红白相间的房子,它也是怒江流域最大的基督教堂--老姆登教堂。</p> <p>我们早上10点从大理古城出发,从大理下关上高速,一路往西,前往六库在杭瑞高速上行驶了146公里……</p><p><br></p> <p>来到澜沧江出口,从澜沧江高速收费站下杭瑞高速,上S228省道,进入滇西明珠——怒江傈僳族自治州。228省道沿怒江而建,是穿行怒江大峡谷云南段的唯一大通道,弯多路窄,一般为双向两车道,但不少路段是在峭壁上开凿的,要窄些,地势稍宽处建有会车点。</p> <p>一下高速就见到了三江并流中的澜沧江。</p> <h3>澜沧江,江面碧绿波澜不惊</h3> <p>我们的车行驶到到怒江检查站,有边防士兵查验身份证,然后放行,这里也是整个怒江大峡谷景区的南大门!</p> <p>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位于云南省西北部,怒江中游,因怒江由北向南纵贯全境而得名。怒江州是中缅滇藏的结合部,有长达449.5千米的国界线,怒江州北接西藏。</p> <p>怒江溧溧族自治洲洲府所在地:泸水市,又叫六库,位于云南省西部,北与福贡接壤,东北与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毗邻,南靠保山市的隆阳区,西南连腾冲,西与缅甸交界。过去,六库是瘴气弥漫的地方;如今,是云南省怒江自治州的首府,生机勃勃,是怒江大峡谷上的一颗明珠。六库,是进入怒江的大门,也是怒江旅行的必经之地……我们没有在六库停留,继续沿怒江大峡谷前行。</p> <p>我们下了杭瑞高速之后,就能够看到澜沧江,不过前往福贡并不是沿着澜沧江北上,而是要转道怒江。初见怒江,真的觉得这个名字特别贴切,江水滚滚,时而能看到江水拍打出的浪花,时而能看到水流的错综复杂。晴天、旱季都是如此,雨季的情景只会更加凶猛。滚滚怒江向南流,继续一路北上,溯源追根!</p> <p>怒江大峡谷两岸多危崖,又有“水无不怒古,山有欲飞峰”之称, 怒江每年平均以1.6倍 黄河 的水量象骏马般地奔腾向南。人们说起怒江大峡谷往往冠以“神秘”二字,我想个中缘由很多,但交通不便是一个重要因素。路难行,外面的人去得少,自然就神秘些。</p> <p>来之前虽然做过攻略的,也看过几篇怒江游记,但是没有看到有关修路的报道,在过了六库吃饭的时候,饭店老板告诉我们说六库到丙中洛的公路从去年十月份开始全面大修,要建一条美丽公路,为期26个月的工程要到19年年底竣工,但是并不影响通车。因为"自古华山一条路",断了交通,就等于断了独龙江、怒江上游少数民族的生活供给。只是比不修路时要慢很多,吃完饭继续上路,没多久就进入了沿江修路路段,越往北走路况越糟糕。由于修路,一路上大货车、推土机、挖掘机、大吊车屡见不鲜。</p> <p>S228省道一直沿着怒江蜿蜒绵亘向西北秘境延伸,修路路段长达近300余公里。本路段从六库开始沿怒江大峡谷,沿着江边公路一路往北,海拔慢慢升高,山势也越来越险。沿途道路狭窄,山体滑坡、落石随处可见……</p> <p>路很窄,勉强两辆车通过。路两旁一边是裸露的山体,一边是怒江,偶有山体滑坡或放炮炸山堆积在路旁的碎石,有时还有路基塌方。这时只能单向通行,一等就是个把小时。</p> <p>曾经在媒体上看到过无数有关怒江大峡谷的图片,但当真正有幸得以目睹它的真容之时,还是被眼前险峻陡峭的山峰和咫尺为邻的峡谷震撼,闻名不如一见!</p> <p>从车窗望出去,江两岸陡峭的山坡上洒落着星星点点的农舍,村落附近的山坡开垦着片片农田。</p> <p>由于怒江谷深水急不可航渡,在这里吊桥和溜索成了沟通大江两岸的主要交通方式。历史的痕迹,记不清怒江边上遇到了多少这样的吊桥,虽已锈迹斑斑,但多数仍还发挥着余热。</p> <p>所以从六库开始道路异常难走,就这样走走停停,走到福贡的匹河怒族乡天已经黑了……</p> <p>我们今天的行程是360公里路,其中高速公路就近150公里,我们走了近12个小时,一路上,车子穿行在高黎贡山和碧罗雪山之间,放眼望去,山峰一座连着一座,没有尽头……夕阳西下,整个谷底都已被群山的阴影所覆盖,</p> <p>从怒江州州府六库沿怒江公路北上福贡,过匹河乡后,再向前2公里处,转入右侧的岔路,看到有一个知子罗记忆之城的标识,由此可以到知子罗,16公里,这知子罗号称“记忆之城”,传的很古,路边挂了个吉他🎸,文艺范十足啊,经过前人的大夸特夸和无限感概,我们也想过去感受一下……</p><p>(因为到这里的时候天已经黑了,这张照片是第二天下山的时候照的)</p> <p>我们离开228省道开上岔路只有短短的12公里,海拔却猛地提升了800——1000多米,山路很窄,而且急弯很多,非常难走(因为天黑了看不见道路的险峻,第二天下山的时候,才看到我们昨天晚上驶上的弯弯曲曲的山路。山路一面临山,一面就是怒江大峡谷,路非常窄、弯多、坡陡,旁边就是大峡谷,而且没有栏杆,没有树木,光溜溜的一片,刚开始开的时候真是心惊胆战,头都不敢往外望……左弯右拐,山路十八弯,晴隆二十四拐,张家界九十九道拐,莫过于如此,都可以媲美……一路在群山环绕的公路上行驶,在怒江大峡谷的两岸盘旋,路上的艰辛辛苦只有走过的人才能体会......</p> <p>我们终于在晚上9:30到达老姆登村,接我们的客店老板说,今天晚上教堂村民在排练感恩节的节目,于是我们背着背包就赶到教堂,走进老姆登教堂⛪️,它没有哥特式的尖塔,没有高升的穹顶,没有万花筒般的玻璃彩窗,也没有管风琴钢琴之类的优雅乐器。它只有极其简陋的布置,青砖墙、红木窗、长条凳、白铁皮屋顶,在这深处高山峡谷,位于边疆的少数民族世居地,显得格外淳朴和虔诚!</p> <p>教堂里放着用傈僳族族语唱着圣经里的歌,我们听不懂,但我瞬间感觉被神圣的力量所牵引,感觉此刻无比圣洁和庄严,我彻底被感动了,令我感动的不是上帝的福音,而是这些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朴实农民,一张张不被世俗侵蚀的脸,黝黑而粗糙,虔诚而平和……用她们的肢体语言来表达她们的爱心……</p> <p>老王情不自禁的加入舞者的队伍,感受一下……音乐之自然和谐、表情之自然虔诚,让人久久不能忘怀。</p><p><br></p> <p>在晚上,教堂里传出了悠扬的歌声。那些村民不计报酬、不计得失、自觉自愿来到教堂来跳舞、唱歌,闲则来,忙则走,没有任何拘束,这种自然的感觉,让人心生敬意。连狗狗🐶都安静的看着舞者……</p> <p>至今这座教堂仍旧被村民用来做礼拜,每周三、六下午一点老姆登教堂里都会响起唱诗的歌声。据说是有着世界上最古老的和声合唱团世代传唱下来的,村民唱圣歌是用傈僳语唱的,傈僳族的文字始自圣经的翻译,也为怒族所共用。老姆登教堂怒族教徒的无伴奏,四声部的合唱被旅友赞誉为“天籁之音”。因为我们来到的时间不对,没能听到她们的“天籁之音”是一个小小的遗憾。</p> <p>我们在欣赏过程中发现了一位美丽的年轻妈妈,她穿着与众不同的民族服装(其实也没什么不同,就是颜色不太一样,尤其是她的气质不一样,高雅、娴静、灵动、自然,风韵飘飘),舞姿让人觉得她是专业舞蹈演员,那般优美、柔和、亲切、熨贴。她的孩子放在凳子上睡觉😪,她跳完舞背上了她的孩子,孩子还在睡梦中……</p><p><br></p> <p>我们从教堂⛪️出来,看着老姆登教堂通体透亮,镶嵌在碧罗雪山东面的腰间,圣歌缥缈传来,顿时卿卿柔风袭来,整个老姆登村温馨 、神秘……</p> <p>晚上入住老姆登云禾客栈。这是我在网上度娘来的,因为修路到的时候已经挺晚了,给老板打电话,老板到停车场帮忙带路拿行李,酒店虽然简朴,但很干净。小客栈与老姆登教堂隔塘相守,遥望高黎贡雪山,天气好的时候可以遇见皇冠山巅。在阳台上就可以看到教堂,早上起来更是可以看到云海!特别是老板娘,人超级好!自己既开客栈,又是赤脚医生。老板娘笑眯眯地介绍自己是怒族~一个不发怒的民族,印象深刻。我们就在这里吃了晚餐和早餐,做的味道还是不错的,典型的家常菜。尤其是老板娘的儿子小李,是搞包车旅游的,他是一个热情热心阳光的小伙子,他给我们介绍了路况、旅途注意事项、旅途景点……让我们感动多多,我们离开客栈的时候,好客的老板娘又送给我们每家,两大包当地的老姆登绿茶和红茶,让我们好感动好温馨……</p> <p>2018.10.8(老姆登—知子罗—飞来寺—福贡)行程65公里</p><p>夜宿老姆登,清晨醒来,果然风景绝美。怒江峡谷,云雾弥漫,遮天蔽日,看不清远山、梯田和村庄……迷离的晨光照亮了古老的老姆登教堂,门眉上大字书写着神爱世人的字样。远处高黎贡山的皇冠山在晨雾中若隐若现,眼前的一切是如此的静谧、美好。这些更给隐秘在大山深处的老教堂增添了几许神秘的色彩。</p> <p>老姆登是滇西北十大名村之一,建在高黎贡山皇冠峰对面,俯视着怒江大峡谷。这里远离尘嚣,静谧安详,恰如世外桃源。“老姆登”是怒族语的音译,意思是“人喜欢来的地方”。老姆登还有“心灵寄居之所”的称谓,是因为村里有一座著名的百年基督教堂——老姆登教堂。坐落碧罗雪山半山腰的老姆登村海拔1756米,是怒江边的一个怒族小村落,据说整个村里大概只有100多户人家,因为地处高山之上,还保存着很浓郁的民族特色。</p> <p>在教堂的下方,也就是还未到岔路口,有一个怒江观景台。如果天气好的时候,可以一直看到整个上游的怒江峡谷,从这里望远处,怒江水在阳光普照下,宛如一条泛着银光的带子,在高黎贡山中优美的穿行。我们来观景台的时候,因为有晨雾而影响看怒江大峡谷的视线。</p><p><br></p> <p>山脚下是怒江峡谷,周围依山而造的客栈、农舍、茶地相互映衬。一条条细得像笔划的道路在对面的大山间蜿蜒。即使人迹罕至的小山包上,仍有人烟。我们晚上开车上老姆登的路上看到星星点点的灯光,就是当地人的住家,怒江人民了不起!住的地方都很高……</p> <h3>早上的老姆登,一个云上村庄,是离神的气息最近的地方。</h3> <p>走在老姆登村的山路上,不由得放慢脚步,心情施施然,看远山在光影下变幻万千,路边草木在风中摇拽,一栋栋篱笆外墙装饰的新房依山就势,掩映在翠绿田园间。客栈的外墙都是竹席,老板说是政府补贴统一装饰的。</p> <p>怒江大峡谷沿岸一带居住着怒族、傈僳族、独龙族、白族、汉族、藏族等,信仰着天主教、基督教、藏传佛教,甚至存在一户多教,不同教派和谐共存,被称为“人神共居”的世外桃源。老姆登村民居依山而建,外包独特醒目的竹皮,有着浓郁的民族特色。</p><p><br></p> <p>老姆登村的民居背靠山坡,前有走廊、晒台,房屋建筑平面由粮仓、火房、碓房、卧室、走廊等组成。怒族的传统建筑是用竹篾和木板建成的千脚落地房,看起来美观大方。</p> <p>教堂⛪️旁边那个在当地可称庞大的池塘,共同构成了老姆登人文、自然之精华。清晨的老姆登教堂显得格外宁静、安详。</p> <p>教堂⛪️后面有一个小广场,在这里有一个很有民族特色的雕塑。</p> <p>老姆登村对面有高黎贡山北段较有名气的皇冠山,皇冠山因形似王冠而得名,皇冠山在群山之中独树一帜,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之作。老姆登村是观赏皇冠山的绝佳选择,有很多人因皇冠山而慕名而来,一睹皇冠山的壮美。</p> <p>老姆登教堂是这里的名片。在怒江大峡谷只要有村落,就有以前法国传教士建造的教堂。老姆登教堂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是上世纪初由法国传教士建立的,据说在300多公里的怒江大峡谷,这样的教堂有600多座。不过老姆登教堂⛪️它是怒江州最大的基督教堂,在人烟稀少交通不便的峡谷里遗世而独立。</p> <p>白墙、红瓦、红窗的建筑倒映在碧绿的水塘中,以连绵巍峨的高黎贡山为背景,特别是早上第一束阳光照在教堂之上,你会感觉到神所说那句“神说有光了,就有光。”</p> <p>怒江地区的基督教堂均来自于法国传教士。早在1902年,一批又一批西方传教士就翻越白雪皑皑的碧罗雪山,来到怒江大峡谷传播上帝的福音。他们为了能让傈僳族人能够直接看懂《圣经》,还为无文字的傈僳族创造了傈僳文,据说是当初传教士依据西文创造的大写拉丁字母及其倒写变体作字母的文字,所以我们在街上还能够看到汉字标语下面附着的类似拉丁字母的傈僳文。据说解放后语言学家也准备给傈僳族创造中式的文字,无奈西方传教士创立的文字已经深入当地人的人心,只好作罢。老姆登村的怒族同胞唱圣歌用的正是傈僳语。(网上度娘来的)</p> <p>走到教堂前,看着远山近草,那种乡村教堂的朴素和自然真的会让人心静如水。红色十字架直指天空,“神深爱世人”,字体鲜艳。念一下教堂上写的“神爱世人”的大字,给人一种超然物外、与天相通的感觉。看到老姆登教堂,我不禁感慨。100多年前,西方传教士来到如此偏远、环境险恶、外人很难进入的地方,克服语言、饮食等诸多困难,传播洋教,并使洋教在大峡谷广泛发展。是什么力量支撑他们?是信仰、是信念……所以说有信仰的人最有力量。</p> <p>早晨在老姆登村转着拍照,信步来到怒苏哩150客栈,这家客栈坐落在怒江边碧罗雪山的半山坡上,是拍照老姆登教堂⛪️的最佳位置,从网上百度知道客栈掌柜郁伍林是怒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他家的客栈是网红店,比较有特色。</p> <p>这是在150客栈阳台拍照的老姆登教堂</p> <p>这是150客栈老板名字谐音育伍林老板,是个网红达人,他是达比亚(一种乐器)传承人,经常跟 怒江 州政府去全国各演出。</p> <p>晒秋是一种典型的农俗现象,具有极强的地域特色。生活在山区的村民,由于地势复杂,村庄平地极少,只好利用房前屋后及自家窗台、屋顶架晒或挂晒农作物,久而久之就演变成一种传统农俗现象。</p> <p>这就是怒族特有的乐器~~达比亚!</p> <p>挂在山崖上的老姆登村,地无三尺平,数百年来,村民早已习惯用平和的心态与崎岖的地形“交流”。自然条件的局限却激发了先民的想象和创造力,从而在无意间造就了一幅“晒秋人家”风情画。</p> <p>村里人家的生活,火房里的火堆,既可以烤火,还可以煮水,炖菜,更可以熏火腿。</p> <p>最美的风景永远在最宁静之处。村中宁静优美,村背靠碧罗雪山山脉,村里散发着世居民族怒族热情好客、淳朴真诚的魅力。我们告别老姆登前往知子罗。</p> <p>老姆登是去知之罗的必经之地,上网度娘第一次零星知道知子罗是什么、怎么个来历、什么样的现状……我们才知道,从1912年在这里设置云南省殖边公署到前云南省怒江州府所在地,从一个叫碧江的老县城到现在的村寨,百年知子罗,已经悲壮地黯然退出历史舞台,再回不到从前的烟火人间。</p><p>开车从老姆登上山约10几分钟的路程。</p> <p>一路上行,天气晴好,放眼望去,景色壮丽。脚下是群山之巅,左看是碧罗雪山顶,右看是高黎贡山,脚下的怒江大峡谷尽收眼底。我们静静地站在神山顶上,俯视着脚下云雾迷漫的村庄,还有远方若隐若现的怒江峡谷,就像长了双翅膀,飞到天空中俯视大地一样。世界最长最壮观的怒江大峡谷,如果是你梦想到达的地方,在这里是最好最佳最理想的眺望地,是你梦想中的诗和远方……</p> <p>知子罗,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福贡县匹河怒族乡的9个怒族村之一,坐落在碧罗雪山海拔2023米处的山梁上,比怒江高1000米。新中国成立后,怒江州府和碧江县府都设在这里。随着怒江边公路的开通,知子罗渐失中心地位。从州府所在地一路下降成为了一个村子。因为被半废弃,也就保留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风貌,让人感觉时间静止在了这里。</p> <p>(网上度娘来的)一千多年前,远古氐羌部族中的一支乌蛮部落后裔,越过碧罗雪山从澜沧江两岸来到了怒江上方的知子罗繁衍生息,他们自称“怒苏”,是碧江怒族的起源。知子罗是怒江峡谷最初几个为数不多的集市之一,那时居住在更高处,同为乌蛮部落后裔的傈僳族都要下来赶集,用傈僳语称赞它“知子罗”,意思是“好地方”。</p><p>由于它的特殊地理位置从1912年,云南地方政府派遣怒俅殖边队进驻这里,设知子罗殖边公署,1916年改为知子罗行政委员公署,1932年改设碧江设治局。</p><p>1949年碧江和平解放,1954年成立怒江傈僳族自治区(后改为州),县府、区(州)府都在知子罗。1959年7625部队的团部也设于此。这里,曾一度是怒江流域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中心。</p><p>到1960年代中期,知子罗已发展为一座傍山环水,经济文化设施齐全的山城(连工人俱乐部都有呢),成为连接怒江地区与内地交流的重要中心。</p><p>知子罗的气候温润,雨量充沛,土地肥沃,常年被云雾笼罩,是个难得的好地方。天气好的时候,左看是碧罗雪山顶,右看是高黎贡雪山,脚下千米的怒江喧腾咆哮,三百里峡谷尽收眼底。随着1962年怒江第一条公路(保山瓦窑-碧江)和1973年碧(碧江)福(福贡)贡(贡山)公路的通车,知子罗显得孤悬于碧罗雪山之上,地域狭窄、交通不便。1973年,怒江州府迁驻山下怒江边的泸水县六库镇,知子罗仍为碧江县府驻地。然而,地质专家经实地勘测后认为知子罗存在着大面积滑坡的可能,于是在1986年12月,碧江县被下令撤销,所属的5个区,分别划归泸水县和福贡县。“碧江”这个名字从此便在中国地图上永远消失了。</p><p>那一年,特意从大理请来工匠打造的县城新景观——八角楼才竣工不久,名为图书馆,却还没来得及放进一本书;县城的进修学校才搭起两层的支架,门窗还没装上就全拆了;四层的工商银行大楼才启用了一年;可容纳千人的电影院才放了三天的电影……曾经繁华的碧江县城,就这样在这场城市的变迁中牺牲了。</p><p>转眼30多年过去了,那场预言中的灾难并没有发生,一些村民又搬进了空了很久的房子,可昔日门庭若市的知子罗却再也没有热闹起来。</p> <p>步入知子罗,首先去参观了标志性建筑——碧江图书馆。这座设计精湛、美轮美奂的八角楼伫立于县城入口。相传是撤县前特意从大理请来的工匠打造的。1979年9月中旬,一场持续了半个月的大雨改写了这座八角楼和这座城市的命运。大雨引发的山洪和泥石流冲毁了部分城市的房屋。八角楼还没来得及迎来它的第一本藏书,知子罗的人们却迎来了专家组们几乎是死刑的判决。县城处于风化带、滑坡带和地震带上,仅城内就有三组滑坡体。从那一刻起,县城内再也没有新建过一幢房屋。接下来的日子便是漫长的关于治理和搬迁的论证。终于在86年,撤县的决议下发了。</p><p><br></p><p><br></p><p><br></p> <p>打卡留念</p><p>八角楼建成后从未使用过的图书馆。它还是当年的模样。时间和岁月只是增加了知子罗的沧桑,斑驳的墙上毛主席画像依然光芒四射。</p> <p>登上知子罗最宏伟的建筑,铁皮阶梯的尽头散落着几个啤酒瓶,远处的青山在浮云变幻中若隐若现,迎面而来一阵亚热带山地特有的季风,面前是人去城空的广场,毛主席头像和语录还斑驳可见,墙壁中的裂缝杂草丛生,这里早已成为末路。在这里俯瞰知子罗主干道和不远处的大峡谷……这里被旅行者命名为“望楼”——这也是村中唯一未被村民占用的“老建筑”。</p> <p>如今的知子罗成了福贡县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了</p> <p>县城撒销后,县城成为了“知子罗村委会”而今,知子罗是一个安静的小村庄,生活着纯朴的人民。</p> <p>八角楼前面的石碑上还保留着那个年代的印记,口号标语和伟人头像,让人仿佛回到了那个红色的年代。这些伟人语录,只有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才有感悟。将近四十年的时间,物是人非,但确也不能磨灭那一段辉煌的历史。</p> <p>闪着光芒的毛主席头像依稀可见,曾是这个村子里的精神支柱和希望。</p> <p>空无一人的知子罗小学,因为生源不足已经被撤销。</p> <p>当年的县政府、县委党校、县公安局、新华书店,如今大多作为了民房,墙上的毛主席语录,尽管经过了岁月和风雨,仍然十分醒目。</p> <p>到了知子罗,瞬间叫人感到了这里的 寂静,叫人有些不适应,是非常的寂静,街道上几乎见不到人,我们就像一群匆匆过客,又像一群灵魂游走在寂静的街道上,看着停留的时间,和一座座建筑。走在冷清的街道上,看着四周的景物,时空仿佛凝固在了过去的时代,让人不禁生出些感慨。</p> <p>在空荡荡的街上有种时空错乱的感觉,不必将关注点放在同伴身上,身体里的每一个细胞都能轻易融入周围的空气,似乎每一步,都踏在过去的岁月里。</p> <p>走入知子罗,就如同误入一个电影道具场景,80年代的感觉在这里被定格,到处充满着神秘和怀旧之美。知子罗村里游人就我们了,村民不见几个,很安静,偶有狗叫,的确让我们穿越那激情燃烧岁月的僻静一角。村里还保留很多当年地貌陈设建筑,那苍劲古树,那多姿藤蔓,在高原阳光下,生态昂扬。</p><p><br></p> <p>放学回家的孩子,以及随处可见的家畜给知子罗增加不少烟火人家气息。</p> <p>知子罗依山而建,道路呈“丰”字形,如果从高空看,应该是梯形结构。沿山路拾石阶而上,每一步都好像穿越回到30多年前。道路两旁的旧建筑,虽然有些破败,但无论从街道布局还是建筑设计,依然能从斑驳的痕迹里看出以往岁月的荣光。</p> <p>30年过去了,预测中的山体滑坡终究没有发生,于是一些山民陆陆续续重新入住知子罗,使原本荒无人烟的老城又重新有了生命力。有人居住的院落干净有序,柴火都堆的整整齐齐。</p> <p>在老房子的瓦草间,在经过岁月变迁的围墙上,青苔掩盖不了历史的真实面貌,黑白了的画面仿佛回到了当年繁华的景象!</p> <p>知子罗。它还保留着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房屋建筑,这里仿佛将小城的历史定格哪怕沧海桑田他仍好像活化石一般的存在,来到这里都会找到逝去的童(少)年记忆和历史遗痕,因此很多经历过城市大变迁的都市人们都会不辞辛劳的来到这里追思怀旧,吊古寻幽,因此这儿被称为“记忆之城”。</p> <p>在一面斑驳的破墙边下存放着一个用水磨石做的浴缸,想必是那时候有钱人才用得起物件。</p> <p>这里没有班车,没有银行,没有邮局,没有通讯公司,街上难得看到人影,无人看管的牲畜在唯一的公路上闲庭漫步。</p> <p>路的尽头是知子罗基督教堂,是十九世纪初法国传教士在这里传教时修建的。虽然这里生活着多个民族,但他们大多信仰基督教。每到周日,村民们都会聚集在教学做礼拜。</p> <p>在怒江大峡谷里,只要有村落的地方就有基督教堂,知子罗也不例外。怒江地区分布着数量极多的教堂,从匹河乡到知子罗这短短十多公里的路上,就分布着两座在怒江著名的教堂---老姆登和知子罗两座教堂。这里的人们非常的虔诚。也许这里唯一有些许人烟的时候,便是每周末的礼拜时间。不过知子罗教堂⛪️前墙有特点哟,中国印!爱党爱教!</p> <p>午饭的解决方式依然是野餐了,准备好各种各样的零食,尤其是我们从新疆带出来的馕、新疆雪莲丝辣椒酱、午餐肉……三种食材做的新疆特色三明治,这是我们这几年自驾游,发明的一种好吃又方便的解决温饱问题的餐食。其实我们在出行前买了不少甜食和水果,一路上开车虽然充满激情,嘴里也基本上没闲着。午餐我们基本上是新疆特色三明治就解决战斗了。</p> <p>在知子罗只是走马观花的转了一圈,吃了个野外简餐,就到老姆登茶场看看绿油油的茶园,想品品老姆登红茶绿茶。在前往山上的茶园的路上有一个观景台,在观景台看山巅之上的知子罗,那漂亮的八角楼是那么的醒目。这座记忆中的废城,如今也引起不少人来此追忆,也许在某一天,没准突然就恢复了元气,理想总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p> <p>我们仅仅在废城驻足了几个小时.我们就离去了,真可谓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然而.废城作为因生态灾难而废的小城.留给我们的震憾却是久远的,我们一次次追思它的价值,越是这样,越为它现在的处境惋惜.总希望人们再也不要淡忘它.而是谋求它的新生。</p> <p>依靠特殊地理、气候优势,老姆登村居民历来有种植茶叶的习俗。传统的“老姆登茶”手工茶,味甘甜醇口,芳香浓郁,外形紧卷多毫,色泽嫩绿匀润,芽叶纯整,汤色黄绿清澈明亮,香气芳郁、回味香甜,具有解渴提神等功效。中国的茶叶,伴随着华夏五千多年的灿烂文明一路走来,可谓博大精深。老姆登茶也未必能挤得进“中国十大名茶”的排行榜,有很多人都没听说过老姆登高山茶。我们也是如此来到老姆登,才知道有茶厂出产老姆登绿茶和红茶……然而,峡谷人喝茶,从不看排行榜,也不讲究名气,他们只相信自己的感觉。我们喝了感觉口感不错,老姆登红茶和绿茶我们都买了一些……</p> <p>告别宁静安详的老姆登和知子罗,我们就下山了,来到228省道交汇处,就看到了一块石头吉它,写着”知子罗记忆之城“的牌子立在怒江公路转上老姆登村的路处,我们按原路返回到匹河乡的匹河民族中学,去看飞来石……</p> <p>飞来石距六库90公里,海拔1300米,位于怒江东岸匹河民族中学院内。怒江大峡谷的飞来石,展示了大自然的神秘与传奇,彰显了怒江大峡谷的特殊地质魅力,留下了难以解读的自然之谜,那是人们到怒江旅游必看的一个奇特景观。</p> <p>匹河民族中学里的飞来石,与其它由于风化而形成的飞来石相比,这是一块真正的天外飞石。1983年3月19日凌晨2:30左右,一阵天崩地裂的巨响,一颗巨石(高7米,直径2米多,重500余吨)从天而降,先是砸在对面的公路上,紧接着反弹对面6米高匹河民族中学四十平米的教师宿舍石头房三合院小庭院内,不偏不倚地卡在中间,仅损坏了北面房子屋檐一角。岩体紧靠面墙,当时睡在宿舍里的十几位老师却丝毫无损。第二天早上,人们到处寻找巨石滚落的地点,但是找遍了碧罗雪山和高黎贡山两岸也没有找到巨石滚落的痕迹。巨石从天而降就成了一个谜,至今老百姓还讲述着种种神奇的传说。我特地爬到了庭院中近距离观看这块巨石。宿舍早已被弃置,而巨石依然傲立于庭院中作为一景供人观赏。站在巨石边上我依然想着当时的那十几位老师前世是积了多少福德啊!</p> <p>令人难以置信的是,飞来石非但对原来的磐石没有损坏,竟然与原来躺卧的磐石实现无缝对接,其壮如天作地合,刻意镶嵌。</p> <p>天意也好人为也罢,总之巨石的存在为怒江大峡谷的旅程多了一个看点,多了一份驻足的理由,也得到了片刻的休整。</p> <p>我们离开飞来石,沿怒江逆流而上……路一样难行,46公里的路程走了两个多小时……</p> <p>六库到 福贡 的路叫美丽公里,似乎也不太美丽,因为修路,一路上都是大车灰尘扑扑……</p> <p>福贡大桥,过了桥就进入福贡县。</p><p>如果不是穿越丙察察,走怒江大峡谷,很多人包括我们可能不会知道,原来怒江峡谷中,还有这么一座背倚青山,绿水环绕的“新”城。</p> <p>晚上入住福贡县,福贡县地处滇西北横断山脉中段碧罗雪山和高黎贡山之间的怒江峡谷。东与兰坪县和维西傈僳族自治县交界,南与泸水县相连,西与缅甸接壤,北与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相邻。</p><p><br></p> <p>打开窗户就可以看到怒江,晚上伴着涛声入眠。</p> <p>每次旅行总是有一路的美景和许多遗憾交相辉映形成,虽然不完美,但每一次让值得回忆!</p><p>温馨提示:如果友友要走怒江大峡谷的话,可以去以下景点看看,我们没有去留点小遗憾,在网上网友建议值得去的地方……</p> <p>1.登更澡堂—澡堂会</p><p>从网上的资料查询得知:每当春天来临的这段时间,生活在云南怒江峡谷的傈僳族群众,都要到有温泉的地方去洗浴。洗浴的人们十分讲究文明礼貌,男女之间彼此尊重,他们用圣洁的温泉水洗去一年的污秽,迎来吉祥。此种风俗被称为“澡堂会”,距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澡堂会的中心地点就在离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府泸水县(六库)十多公里的登埂跃进桥附近的怒江边。每年年初二起后的三五天,百里远近的数千傈僳族民众都会聚集到此。他们或在岩石下铺上干草,或搭起帐篷,就地生火煮食。还进行荡秋千、“摆时” (赛歌)、上刀梯、下火海(踩炭火)、射弩等娱乐活动。江边的几个天然温泉池则是天天都去浸泡,据说能消除疾病,洗掉一年的过失和罪孽,有充沛精力投入到新一年的劳作中。</p> <p>2.片马口岸</p><p>片马不过是一个口岸小镇,近代名气很大。一是因为清末,当地官员率领少数民族与进犯的英军打了一仗,伸张了国威,保住了国土。这在列强瓜分中国的危急关头,无疑是强烈的震撼。再就是抗战中,美军飞虎队的驼峰运输线从这里经过,前几年还建了纪念馆。</p> <p>3.百花岭教堂四部合唱</p><p>六库往南 16公里的百花岭村,因其教堂的四部合唱而著名,已经成为旅游的必游之地。这里保存着一个19世纪的教堂,那时候国门洞开,洋牧师到百花岭传教。从那时起,村民们开始信教,并建盖了教堂。如今,无伴奏四声部合唱已成为百花岭村的一大招牌,很多慕名而来的驴友就为了亲耳聆听那带着山野灵性的美妙歌声。谁又能相信,这样的天籁竟出自目不识丁、也不识谱的傈僳族农民。他们不仅会用多声部演唱本民族原汁原味的颂歌、古歌、山歌,还能将苏格兰民歌《友谊地久天长》、贝多芬的《欢乐颂》等世界名曲唱得意境悠远、荡气回肠。</p> <p>4.怒族美食—怒族手抓饭</p><p>傈僳族最具传统风味和地方特色的一种饮食。</p><p>如果来云上人家的老姆登怒苏哩150客栈,一定要品地地道道的怒族手抓饭宴。凭藉着这道怒族手抓饭,老姆登怒苏哩150客栈的老板郁伍林在2012年被云南省餐饮与美食行业协会评为云南怒江烹饪名师。吃手抓饭前先洗手,先拈一片腊肉往左手掌上涂一层油,而后以右手当筷子,抓起自己想吃的东西放进左手里进行初步的组合,再喂进嘴里。</p><p>怒族手抓饭其精华部分在烤乳猪,郁伍林独家秘方烹制出的烤乳猪口味独特,口感爽滑、油而不腻,但耗时长,所以,吃这道菜通常需要提前预定。</p><p>很遗憾我们因为时间的关系没能品尝到这道美食……</p> <p>待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