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堂好课 <p>“点亮思想之光,嘉奖向学之心”。怀着对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华文明的热爱,同学们收看了CCTV大型文化类节目《一堂好课》,本次课程走进北大,由故宫学院院长单霁翔担任主讲,给我们带来了一场生动的文博课。“好课班主任”康辉,“值日班长”黄晓明,“课代表”霍尊、于朦胧,“值日班长”黄晓明,“课代表”霍尊、于朦胧也将带领北外学子展开精彩的课间辩论等环节,共同感受文化的力量。</p> <p><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font-size: 20px;"><i>同学们被这一堂好课深深吸引!</i></b></p> <p>在第一节思政课后,《一堂好课》还陆续走进了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人民解放军仪仗大队、等地,从国学、军事、等各个领域为年轻学子展开授课。北京故宫,是明清两朝的皇宫。清、明朝时称紫禁城,1925年开始称作故宫,是全世界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古代皇宫建筑群。故宫的开放区域是怎样越变越大的?文化遗产是保护还是开发?现在,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将继续开讲。单院长从故宫讲到了世界的文物保护。“如果我们的文物没有被修复,他们也会蓬头垢面的只有我们的文物被保护后,他们才会神采奕奕的”。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我们只有更好地了解我们的国家,我们只有懂得了肩头的责任,我们才更有勇气、更有定力、更有自信用行动去爱护祖国母亲。</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七年二班 姜宏</span></p> <p>这是我第一次观看《第一课堂》,主持人康辉一出场说开头语的时候,我就被这个节目吸引了,并认真地观看了这次节目。这次,单霁翔院长进一步开讲文物和社会生活、和现代个体的密切关联,事实上,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文物的保护者、见证者甚至是创造者。 在本次课堂上,单霁翔院长分享的一则关于贵州省黎平县地坪乡风雨桥的故事,让我陷入了一重深思。长期以来人们都在争论文物到底是保护重要还是利用重要,单霁翔院长希望用这个故事分享给大家的理念是,“保护也不是目的,利用也不是目的,我们祖先创造的灿烂文化,经过我们的手,经过我们的时代,经过我们的城市,能够把它真实完整地传给我们的子孙后代,这才是最重要的。”单院长的这句话也让我感到振奋,“我们把故宫带进了下一个600年“。是的,我更加对故宫博物院,对我们国家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有了浓厚的兴趣,我更加珍爱我收集的故宫文博小产品。</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七年二班 韩欣晨</p><p><br></p> <p>文物保护和我们每个人有什么关系? 单霁翔用《一堂好课》给我们做了最好的诠释。每一个中华儿女,都骄傲于我们拥有长城、故宫这些灿烂的文化遗产,拥有泰山、黄山这些壮丽的名山大川。它们佐证着我们历史文化的进程,滋养着我们血液里的文化基因,赋予了我们以底气和力量。这次,单霁翔院长更进一步开讲文物和社会生活、和现代个体的密切关联,事实上,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文物的保护者、见证者甚至是创造者。文物工作的重大突破背后,离不开一大批文物工作者的努力奔走。在本次课堂上,单霁翔院长分享的一则关于贵州省黎平县地坪乡风雨桥的故事,让我们陷入了另一重深思。透过《一堂好课》打开的这道大门,我第一次意识道:“我们不仅有义务保护好、传承好祖先留给我们的文物,我们也有使命去创造、去延续中华民族的文化记忆,为其注入生生不息的能量。”使中华五千年文明的故事传遍世界各地,也更加增强了我们的文化自信。</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七年二班 侯思丞</p><p><br></p> <p>过去,以《国家宝藏》为代表的文化节目告诉我们,文物的价值在于让我们“知来处,明去处”,它们佐证着我们历史文化的进程,滋养着我们血液里的文化基因,赋予了我们以底气和力量。这次,单霁翔院长更进一步讲了文物和社会生活、和现代个体的密切关联,事实上,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文物的保护者、见证者。长期以来人们都在争论文物到底是保护重要还是利用重要,单霁翔院长希望分享给大家的理念是,“保护也不是目的,利用也不是目的,我们祖先创造的灿烂文化,经过我们的手,经过我们的时代,经过我们的城市,能够把它真实完整地传给我们的子孙后代,这才是最重要的。”今天,伴随着人们文物保护意识的不断提高和日渐深入,我们不仅要保护那些显而易见的纪念型文物,还要保护传统民居、工业遗产、民族村寨、历史街区、手工技艺、节庆习俗……甚至也要保护我们生活中触手可及的老字号。保护好它们,其实就是守住我们文化的根和历史的魂。课堂上,单霁翔院长特别强调了公众参与的重要性:“文化遗产不是文物保护部门的专利,它是全民的事业,应该把文化遗产保护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和受益权交给亿万民众,我们的文化遗产才会更安全。”</p><p> 七年二班 焦梓伦</p><p><br></p> <h3><font color="#010101"><p>我以前总想,文化遗传关我什么事,有那么多的保护者们,我就不用管了,但是听完单霁翔的一堂好课,我被狠狠的给了一巴掌。作为一名炎黄子孙,作为一个中国人,为自己的国家强盛而骄傲,也骄傲于我们有长城,故宫,大运河,秦始皇兵马俑……以前的我对这些亳不在乎,不就是……吗,有那么重要吗?但听完这堂课之后,我发现我错了,有那么重要! 一个个名胜古迹映入眼帘的背后,是像单霁翔这样的一个个的“看门人”,“扫地僧”在背后一直默默地为我们看守着,要不然我们哪能看见这么完好无损的名胜古迹!我听单霁翔说了一句话,让我特别感动,他说:“故宫瓦上面儿是会长杂草的,单霁翔等一帮工作人员就像杂草宣了战,但杂草不除了根一阵雨过后还会长出来,所以他们必须一个瓦片一个瓦片的接起来,把底下的杂草根挖出来,这样两天两夜的奋战,终于把杂草拔净了。”谁人能有这种毅力呀!单霁翔,故宫博物院院长,但他但愿称自己为故宫的“看门人”“扫地僧”,多么伟大!通过这次“一堂好课”的学习,我终于明白保护文化遗产是每个人都该做的事,保护好这些文物,是中华上下5000年的故事传遍世界!</p><p> 七年二班 侯博宇</p></font></h3> <p><br></p><p>今天我看了大概一个小时左右的视频,名字叫《一堂好课》,讲课的老师是故宫原博物院院单霁翔先生。之前单先生说,在大城市的中心区申报世界遗产是十分困难的。就像杭州西湖要申报时,就要确保三面云山不再添加任何的建筑,这是要下很大的决心的。十年过云,西湖终于得到了保护。而使我感触最深的是2004年8月20日,在一个侗族的不富裕的城市里,有一个地坪风雨桥,这一天的下午下了大暴雨,山洪冲了过来,这个桥摇摇欲坠,当时的村民们都去找绳子,铁丝,还有一些东西来捆绑这个桥,都不希望这个桥垮了,可是当巨浪来时,这个桥一下子就倒了,就在这个时候,侗族的小伙子们都纷纷下水打捞这个桥的零件,并没有人让他们这样做,是他们发自内心想要保护这个桥,小时候一直陪着自已的桥。如果是我的话,我都不一定会那么做,可以看出那座桥真的在他们心中有一个特殊意义。</p><p style="text-align: center;">七年二班 姜雨彤</p><p> </p> <p>今天,有老师推荐,我观看了故宫学院院长单霁翔主持的一堂好课,我觉得受益匪浅。他走上舞台的时候,穿着一双布鞋,引起了嘉宾的好奇。原来防止文物被破坏,他穿着布鞋用了五个月的时间,把故宫的每一个房间都走了个遍,以此证明“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他声称自己是故宫的看门人,现在是故宫的开门人。节目组的评委有霍尊,于朦胧和黄晓明等明星,我认为这是为了增加人气罢了。单院长提到了“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中国1985年加入其中,1987年开始就有遗产列入其中,如长城,北京周口店猿人遗址,秦始皇陵兵马俑,故宫敦煌莫高窟以及泰山等。当然不光有这些,受保护的还有植物,如河北聚馆枣园以及袁隆平的工作地的建筑,也成了全国文化重点保护单位。很多都时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很多老字号,传统工业等。所以,我们要一起保护“人民”遗产。</p><p style="text-align: center;">七年二班 蒋欣航</p><p><br></p> <p>“兼容并蓄,博学笃行”,这是北外的校训。中华文明能够绵延五千年,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懂得兼容并蓄。而“并蓄”,就是单霁翔老师在《一堂好课》上提出的一个课题,如何保护文化遗产。 从1972年《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出世后,中国随后于1985年加入《世界遗产公约》,至今已有180个国家加入,这个数字,令我吃惊,毕竟世界主权国家和地区加起来才233个!这是全世界对文化和自然的尊重和保护。 中国在遗产保护方面也符合中国近代的发展史,即起步晚,跑得飞快。 单霁翔老师是我向来敬重的偶像,他让故宫博物院真正的活了起来,也让更多的中国人,中国青年人认识故宫,喜欢故宫,让故宫和它所代表的中华传统文化,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留下了厚重深远的历史印记。 中国这个古老的名字,用千万年的信念传承,让每一个中国人明白,我们和我们的祖先一样,都是这块土地,真真正正的主人啊!正因此在贵州黎平县地坪乡的侗族的小伙子们才会用生命保护遗产。地坪,不能没有风雨桥,中国不能没有文化遗产。苏唐诗用了六年,拍了三万张照片,每一张,过去,现在,未来都将是故宫和每个中国人心中最美的回忆。故宫的收入却没有给任何一个工作者分红,只给了故宫和故宫的下一个600年。最后我想用一句话来,结束我的观后感:这一个个遗产,一个个事件是我们共同的根,而保护它们是我们共同的责任!</p><p style="text-align: center;">七年二班 李天畅</p><p><br></p> <p>文化遗产的保护,到底应该以研究修复为主,还是以经济利用为主,这是视频中正、反双方辨论的话题。那么,到底是修复还是利用呢?首先,如果不先对文物加以修复的话,那么参观者所能了解到的可能只有冰山一角。众所周知,文物是人类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文明的象征,而这些文明是以文物的形状、用途和上面所记载的文字以及图形所体现的。当文物不完整时,想要完全了解当时的文化就非常困难了。但是修复文物这项工作又特别的费钱,如果不对文物加以经济利用的话,此项工作将会无法进行。而且如果一直将文物藏在仓库中,表面上看是保护,但实质却是将文物变为工作者的黄金,大众的废铁。因为纵使文物显示了古时的文明,也只有工作者们才能够接触到,大众根本没见过,更别提了解了。所以应当将文物展出。当群众看到文物时,便会自然而然地产生一种珍惜感、保护感,一种对文化遗产的热爱感。我感觉单霁翔院长所做的“让文物活起来”的措施特别好,因为这样可以拉近群众与文化遗产的距离从而让人们的理解更加深刻,而且所获的资金也可以援助文物的修复工作。</p><p style="text-align: center;">七年二班 李祥源</p><p><br></p> <p>今天晚上在家观看央视的《一堂好课》,由著名主持人康辉任班主任。讲述人是北京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在本期课堂上他让我知道了单霁翔称自己是一个看门人,扫地僧,重点讲了文化遗产与人类的关系和文物有尊严的展出,分两个话题展开了讨论,通过杭州十年申遗路、和黎平侗族自发保护风雨桥的故事,为大家打开了上下五千年历史悠久的故宫文明与现实的门。在过去的几年中,故宫在单霁翔院长的带领下,彻底清除了垃圾,拔完了野草,拆掉了违法建筑,自己踏破布鞋20余双,走完了故宫9000多间房屋,逐渐开放了各个区域,实现了多项创新举措,让高高在上的紫禁城走近了人民心中,看到了它的壮观,在世界上也是独一无二的。他们靠卖文创产品,一年创造了10亿元的销售额,把卖创品的钱都用在了故宫修建上,还要做1600多把椅子,把1750个井盖做平,更好的展示给世界,为有这样的看门人而感动不已!最后以“兼容并蓄,愽学笃行”即是北京外国语学院的校训,也是中华民族的鲜明写照,中华民族能够绵延五千年,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懂得兼收并蓄,用这样的文明滋养而生的中华民族,是必定有着无穷之愽学,不倦之笃行的。看完《一堂好课》受益非浅,带我更多的了解了一个古老而又充满生命力的中国,作为中国新时代的少年,我要做好当下,努力学习,长大后为祖国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p><p style="text-align: center;">七年二班 林永琪</p><p><br></p> <h3><font color="#010101"><p>在今天,文物已经没有一百年这个界限了,单霁翔院长告诉大家比如刚刚结束的国庆大阅兵和重要的一些展示内容,就已经就进入了博物馆。所以,我们身边只要是人们杰出的、具有历史的、科学的、艺术的价值的东西,就能够成为我们留给未来的文物。《一堂好课》借此鼓励观众悉心收藏我们和国家、民族重要时刻发生交集的记忆,当很多人的记忆集合起来,就会成为我们全体国人的共同珍存。文物是历史的见证,而处在火热时代的我们,又何尝不是历史的画中人?在这节好课上,单霁翔院长不仅讲述了古老的故宫是如何敞开古老的怀抱拥抱年轻的观众,更分享了很多近在眼前的珍藏,是如何在短短几十年间被人们用智慧和汗水锻造的。文物是历史的见证,而处在火热时代的我们,又何尝不是历史的画中人?在这节好课上,单霁翔院长更分享了很多近在眼前的珍藏,是如何在短短几十年间被人们用智慧和汗水锻造的。课堂上,单霁翔院长特别强调了公众参与的重要性:“文化遗产不是文物保护部门的专利,它是全民的事业,应该把文化遗产保护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和受益权交给亿万民众,我们的文化遗产才会更安全。”每一个中华儿女,都骄傲于我们拥有长城、故宫、秦始皇陵兵马俑、敦煌莫高窟这些灿烂的文化遗产,拥有泰山、庐山、青城山、峨眉山、五台山、武夷山、黄山这些壮丽的名山大川。今年,“良渚古城遗址”被世界遗产委员会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使中华五千年文明的故事传遍了世界各地,也更加增强了我们的文化自信。通过《一堂好课》使我第一次意识到:“我们不仅有义务保护好、传承好祖先留给我们的文物,我们也有使命去创造、去延续中华民族的文化记忆,为其注入生生不息的能量。”</p><p style="text-align: center;">七年二班 李佳桐</p></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p>通过《一堂好课》,我发现人们对文物的情感比我想象的要浓厚更多。故宫单爷爷从看门人到开门人,从游行客到扫地僧。九千多门屋瓦,是他对故宫的热爱。更多展区的开放,是他对文物的深情。单爷爷告诉我们,文物已经成了人生命的一部分。如此贫困的村落,在泥泞洪水中要守住一座桥,他们的精神不是贫困的。三年六万多张照片,故宫的一点一滴都被记录。蓝月亮和故宫,一夜两千多万的浏览量。文物的保护与修复和开发是互补的,开发展览收入的钱被用来更好的保护文物,并且让文化遗产——西湖、泰山、峨眉山——都住进人们心中。我深刻的意识到,我们不仅有义务保护好、传承好祖先留给我们的文物,我们也有使命去创造、去延续中华民族的文化记忆,为其注入生生不息的能量。</p><p style="text-align: center;">七年二班 李婉婷</p></font></h3> <p><br></p><p>今天我观看了《一堂好课》,其中单霁翔院长的精神让我很是佩服,我通过在地坪风雨桥中山红一浪一浪地滚过来,其中124名侗族小伙子纷纷的跃入了洪水,拼死的打捞凤桥的构件,三天三夜,十多天的清理20根大木构,一根都没有少,在采访过程中一句话,“这就是他们的家呀!"对我深有感触,这是有多么深厚的感情,他们的精神也让我很敬佩。而花桥早已是他们生命中的一部分了,这也使我感受到了文化的力量。接下来是故宫博物馆单霁翔院长说“最重要的是我们拥有的文化遗产资源究竟在多大程度上我们为人们的现实生活作出贡献才最重要的"故宫博物馆为我们这些观众也逐渐变得更好,从椅子,灯,方便面……这些行为也只有我们故宫博物馆有,为此我很感动。而好的文化遗产保护就是没把这些文物锁在库房里面,他们该重回到人们的社会生活中,这才是好的文物保护状态。“因为只有我们的文化活着,我们的民族活着,我们的每个人才真正的活着。"看完《一堂好课》让我更多了解中华文明的根脉,我们的传统文化是脉源流长,博大精深的。此刻我感到很骄傲,我们也应该努力学习,将来成为一个对国家有贡献的人。</p><p style="text-align: center;">七年二班 李思妍</p><p><br></p> <h3><font color="#010101"><p>兼容并蓄,博学笃行”,既是北京外国语大学的校训,也是中华文明的写照。中华文明能够绵延五千年,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懂得兼收并蓄,而用这样的文明滋养而生的中华民族,是必定有着无穷之博学,不倦之笃行的。《一堂好课》文博课带你更好地了解一个古老而又充满生命力的中国。</p></font></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