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战疫记】南京的火神山 最美的他们

美篇政务

<h3> 许多年以后,当我们回忆起2020年开年这场“战疫”时,心中的恐惧或许早已散去,但那些藏在护目屏后充满血丝却坚毅的眼睛、口罩后传来的温柔却透着力量的声音、被防护服包裹得严严实实的白色身影,却依然清晰如初,让我们倍感安心。</h3> <h3> </h3> <h3>  1月20日,这里收治了南京市第一例疑似病例,同日被确定为定点收治医院。当天,医护人员完成集结,全部到岗。 </h3><h3> 1、这些医护人员选择逆行而上。你们是最美的“战疫逆行者”!</h3><h3> </h3> <h3>南京市第二医院汤山院区的医护人员正在穿戴防护服。 </h3><br> <h3> </h3> <h3>黄线后就是隔离区,左侧黑色物体是机器人,负责向病房内运送物品。</h3> <h3> </h3> <h3>“前移”治疗室内正在进行药液准备和病例分析。</h3> <h3> </h3> <h3>2、从进驻隔离病房起,直到现在,所有人都没有回家。“我们不能随意走动,要对社会负责!”看,奋战在一线的他们,真美。</h3> <h3> </h3> <h3>  08:00-12:00,12:00-16:00</h3><h3><br></h3><h3> 16:00-20:00,20:00-00:00 </h3><h3> 00:00-04:00,04:00-08:00 </h3><h3> 隔离病房,与外隔绝 </h3><h3> 医护4小时一班,轮流上阵, </h3><h3> 早已模糊了时间的概念。 </h3><br> <h3> </h3> <h3> 3、医院里还有一个特殊的群体——新冠肺炎疫情“感控自由人”,“自由人”经培训考核后上岗,主要负责监控进入隔离病区、发热门诊的医护人员的操作流程和防护服穿脱是否符合规范,以及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并通过对讲机进行提醒。 </h3><br> <h3> </h3> <h3>清点库存、测量体温、监督防护服穿脱、空间消毒、传递物品、协调内外、代订盒饭,在这个隔离病房和外界的中间地带,自由人起着桥梁纽带的作用。他们笑称自己是“抗疫1.5线人员”。 </h3><br> <h3> </h3> <h3>手推车上的食物,由“自由人”推进消毒通道,转送给住院治疗的确诊患者。</h3> <h3> </h3> <h3>4、隔着防护服和护目镜 </h3><h3> 我们看不清他们的模样,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白衣战士。</h3> <h3> </h3> <h3>要进入隔离病区,需穿上3层的防护服,穿过三道关卡。大家都清楚面对的敌人有多凶险,但没有人退缩——每一位医护人员都将名字写在防护服的背后。</h3><h3><br></h3><h3><br></h3><h3> “全副武装”的医护人员通过消毒通道准备进入隔离病区,密闭、不透风的防护服,一穿就是4个多小时,浑身酸痛却也不敢轻易脱下。 </h3><br> <h3> </h3> <h3>在新扩建的南京公共卫生医疗中心应急工程中工作的医护人员。 </h3><h3> 5、防护服长时间的压迫,在他们脸上留下一道道印痕,“我不怕疼,我只是怕影响工作!”你摘下口罩的样子,让人心疼....</h3> <h3> </h3> <h3>6、他(她)每天与隔离病房为伴,带着一身的“酸痛”回“家”。 </h3><h3> 这个家,不是别处,正是医院为一线职工准备的宿舍。 </h3><h3> 换班后,脱下三层隔离服走出隔离区的医护人员。 </h3><br> <h3> </h3> <h3>宿舍,是由病区临时改成的,三餐不定时,24小时待命。</h3> <br> <h3> <strong>抗“疫”一线</strong> </h3><br> <h3> </h3> <h3>陈菲,31岁,孩子才16个月大,原在军总呼吸科工作,2019年来到二院,2020年1月31日这到南京市公共卫生医疗中心,每天四个多小时的工作量。 </h3><h3> 说到工作感受,她觉得和日常工作一样,只是多了层防护服。接触第一例确认患者时也没觉得特别恐惧,平时医院院感做的非常好,有专门穿脱防护服的培训,家里人也放心。 </h3><br> <h3> </h3> <h3>闲暇之余她也会和家里人视频通话。</h3> <h3>高娟,滁州来安人,孩子5岁,工作已8年,爱人在公交公司上班。2020年1月26日来到这里,主动要求进隔离科,期间一直没休息过,当班期间和其他同事照顾全病区的确诊患者。 </h3><h3> 看到她从消毒通道出来后,连喝两大瓶水,她说穿着密不透风的隔离服没法喝水也没法上厕所,一穿上立马就汗流浃背的,浑身都湿透了,有种虚脱的感觉。</h3> <h3> </h3> <h3>回到宿舍后,又喝了一瓶水,她说工作期间口渴,嘴唇都脱水掉皮。 </h3><br> <h3> 家里人对她的工作还是有点担心,她坦言自己接触第一例确认患者时还是有点紧张的,后来慢慢就好了。这段时间一直没和孩子见过面,都是通过视频聊天;夫妻俩因为工作平常陪孩子少,过年原来准备带着孩子回老家走亲戚,拜年的东西都准备好了,只能等到明年了。</h3> <h3> </h3> <h3>2月21日,汤山分院距收治南京第一例病人起已满一月,高娟是第一批医务人员,由于他们工作强度大,按规定“满月”后需撤出隔离病区进行休整。</h3> <h3> </h3> <h3>一同"满月"休整的医护人员。</h3> <h3>本期执行:腾讯大苏 (摄影:林琨) </h3><h3> 指导单位:南京市委统战部、南京市委网信办、南京市卫健委 </h3><h3> 主办单位:南京新媒体人士联谊会、 南京新的社会阶层人士联谊会、江苏省新的社会阶层人士联谊会</h3> <h3><font color="#010101"><a href="http://njnewnews.net/newsshow.php?cid=1&id=1112"><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nbsp;</i>查看原文</a> 原文转载自njnewnews.net,著作权归作者所有</font></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