妻好烹饪,无师自通。每延客至寒舍小酌,必亲下厨,舞刀挥铲,煎炒烹炸,时蔬鱼鲜,鸡豚狗彘,亦荤亦素,相物而施,信手拈来,佳肴盈案,色味形器,皆具上品,粗粝蔬食而胜饕餮珍馐,满座皆赞,乃至醺酣酩酊者欲囊之而传为佳话。<br> 庚子之初,时疫横行,华夏皆恐,四海设防,蒙面禁足。英雄国士,毅然逆行,黎民之辈,拔丁抽楔,举国合力伏魔以求国泰民安。<br><div style="text-align: left;"> 吾升斗小民,承盛世之荫蔽,无染疫之忧,禁足闭户以为功,常思一蔬一饭一茶一饮乃道之至简。妻童趣盎然,日以厨艺为乐,觅烹烤煎炸之蹊径,探灶炉鼎釜之精髓,索酸甜苦辣之奥妙,究五谷蔬果鱼肉之微旨,智计百出,繁复变化。余得享口福,大块朵颐。惟髀肉遽丰,腹凸臀翘,硕然而衣带不得结矣。乃效《舌尖上的中国》以记之。</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第一集 自然的馈赠</div><br> 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富戏剧性的自然景观,高原,山林,湖泊,海岸线。这种地理跨度有助于物种的形成和保存,任何一个国家都没有这样多潜在的食物原材料。为了得到这份自然的馈赠,人们采集,捡拾,挖掘,捕捞。穿越四季,本集将展现美味背后人和自然的故事。(解说词原文)<br> 东北三省,在漫长寒冷的严冬之中,人们启盼着春天的来临。万物复苏之际,各种植物的嫩芽都从泥土里、树枝上探出头来,成为当地人最喜闻乐见的餐桌美食--蘸酱菜!<br> <h3><font color="#010101"> 蘸酱菜,是东北人的看家菜,在描写东北农村的电视剧里就经常见到,东北人还赋予其一个好听的名字--“大地回春”。但凡能生吃的东西,都可以放入盘中,蘸着酱来吃。比如常见的大葱、小葱、生菜、黄瓜、苦苣、油麦菜、白菜心、青红黄彩色辣椒、白红绿胡水萝卜、以及各类野菜,不常见的茄子、香菜、香椿、酸菜心等等。而有些不能生吃或生吃不太好吃的东西,也可以开水焯过后再蘸酱来吃,比如常见的白萝卜、菠菜,不常见的杨树叶、梨树叶、花椒叶、辣椒叶、蓖麻叶、红薯叶等等。现代人的条件好了,很多蔬菜都可以在暖棚里获得,而不必再等那每年的春风一度。我们家的餐桌,每天离不开的,就是那一盘最简单、也最爽口的蘸酱菜。</font></h3> 酱,是蘸酱菜的灵魂。就东北地区来说,每个地方的酱都有自己的味道,而且各具特色。比如营口大酱,就代表着东北地区百姓的大众口味,乃至发展成为一个产业,豆瓣酱、葱伴侣、营口黄酱……酱香独特,回味悠长。<br> 这里说一个独具特色的例外,在辽西沿海地区,很多百姓喜欢自己动手,黄豆不经泡发而直接入锅,将煮熟的黄豆直接在锅里捣碎,然后揉捏摔打成15厘米左右的块状酱坯,放到阴凉通风处风干并发酵。渤海西岸特别的海风,引导微生物们走上一种独特的发酵路径。<br> 兴城,自古的交通要冲之地。现如今,兴城人家仍然乐于临海而居,享受其中的一份闲适。春季,人们把经过特别风干发酵的酱坯再次打碎,也有人喜欢把这些干燥的酱坯磨成粉状,放入缸中,加入足量的水和盐(注意,是足量的),搅拌均匀,酱料不同于一般地区加工大酱的粘稠厚重形态,而是呈现稀溏之状,但仍需要人力定时的上下翻动,使之充分发酵,进行更深入的转化。在这些酱缸里,微生物的世界,此消彼长,互相制约。<br> 兴城大酱,在东北大酱中独树一帜,其颜色呈淡灰棕色而非褐色,味道嘛~可以略微想像一下国足。在兴城的饭店里点上一份大地回春,如果你特意强调要一份自家“下”的大酱的话,那么室内就会始终充斥着那种独特的味道,那份直接、醇厚与浓重,一如当地人的性格,而吃起来,绝对要给你十二分的惊喜,北京王致和、长沙臭干子均有望尘莫及之感,一定会让你得陇望蜀,欲罢不能。(不好意思,我真的没有图片来佐证啊!就勉强放一张兴城海滨风景图片吧!)<br> <h3><font color="#010101"> 今天,当我能够宅在家里做贡献,享受美食的时候,最应该感谢的是这些通过劳动和智慧成就餐桌美味的人们。(解说词原文)</font></h3>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第二集 主食的故事</div><br> 主食通常提供了人类所需要的大部分卡路里。中国人的烹调手艺与众不同,从最平凡的一锅米饭,一个馒头,到变化万千的精致主食,都是中国人辛勤劳动,经验积累的结晶。然而,不管吃下了多少酒食菜肴,主食,永远都是中国人餐桌上最后的主角。(解说词原文)<br> <h3><font color="#010101"> 刚开始,老婆学的是陕北老黄蒸馍馍</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然后又开始学宁波人蒸年糕</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然后就一发而不可收地各种蒸</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然后烤箱又登场了,开始了变着花样地随意烤</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学丁村大姐做手擀面,然后居然用小龙虾炒了一回,您这是面炒龙虾还是龙虾炒面呢?</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其实老婆最拿手的还是东北饺子,这随意打了几样菜汁、果汁,案板上就“打翻了调色板”。</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在这个时候,中国人心里,没有什么比跟家人在一起吃饭更重要的事情,这就是中国人的传统,这就是中国人,这就是中国人关于主食的故事。(解说词原文)</font></h3>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第三集 转化的灵感</div><br> 在吃的法则里,风味重于一切。中国人从来没有把自己束缚在一张乏味的食品清单上。人们怀着对食物的理解,在不断的尝试中寻求着转化的灵感。(解说词原文)<br> 建水有毛豆腐,咱家有浇汁煎豆腐、辣白菜炖豆腐,另外还有鸡刨豆腐、皮蛋豆腐、烤豆腐……就不一一呈现了。<br> 手抓饼,一般都是烙着吃。早上起来,只要花上三分钟,只需把锅加热,就可以把冷冻状态的饼变成或鲜香软糯或酥脆爽口的早餐。<br> 而老婆的思路从来都比较清奇,把冷冻的手抓饼化开,就免了活面的麻烦,把饼揉成面团,裹入红豆沙,再划几刀,放入烤箱,220度,20分钟,松脆的红豆酥出炉了……<br> <h3><font color="#010101"><p> 这手抓饼改红豆酥了,想吃饼了怎么办?简单啊!咱烙葱油饼,比手抓饼更香更高端!</p></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上次包饺子剩了几张面皮,随手放入冰箱冷藏。今天买了一把韭菜,拌入剁碎的青虾并调味,用面皮裹上馅料、折叠,放入锅中少油文火慢煎,新鲜的韭菜烙,比韭菜盒子更有味……</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由于天气冷,暖气又出现故障,室内低至18度,老婆准备蒸包子的面只发了一半。人家灵机一动,把半发的面烤成面饼,再酱一盘五花肉,陕西风味的肉夹馍上桌了,再来一碗胡辣汤,嘿嘿,勾的我又想去大西北转一圈了……</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所有这些充满想象力的转化,它们所打造出的风味和对营养的升华令人叹为观止,其实这也是中国饮食文化的一部分。</font></h3>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第四集 时间的味道</div><br> 时间是食物的挚友,时间也是食物的死敌。为了保存食物,我们虽然已经拥有了多种多样的科技化方式,然而腌腊、风干、糟醉和烟熏等等古老的方法,在保鲜之余,也曾意外地让我们获得了与鲜食截然不同、有时甚至更加醇厚鲜美的味道。时至今日,这些被时间二次制造出来的食物,依然影响着中国人的日常饮食,并且蕴藏着中华民族对于滋味和世道人心的某种特殊的感触。(解说词原文)<br> 呼兰河边金顺姬魂牵梦系的泡菜,在老婆手里变成腌渍白萝卜。<br> <h3><font color="#010101"> 火塘中熏烤的腊肉,在这里换成烤箱里的鳕鱼。</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小罐煨汤,南方人的最爱,而大锅炖煮,北方人则对其情有独衷。现代家庭难得有烧柴的大锅,而我家的紫砂小锅,也能重现大锅炖煮的味道。其实就是用现有的灶具模拟大锅炖煮的步骤,先用燃气灶把食材大火烧开,然后倒入砂锅小火焖煮,砂锅只保持微微冒泡的状态,两个小时左右,美食出锅。猪蹄胡萝卜、土鸡炖蘑菇、牛尾炖白萝卜,都可以用这种方法。尤其是炖鲤鱼,以啤酒代替清水,文火慢炖,土腥味丝毫不见。</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这是盐的味道,山的味道,风的味道,阳光的味道,也是时间的味道,人情的味道。这些味道,已经在漫长的时光中和故土、乡亲、念旧、勤俭、坚忍等等情感和信念混合在一起,才下舌尖,又上心间,让我们几乎分不清哪一个是滋味,哪一种是情怀。(解说词原文)</font></h3>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第五集 厨房的秘密</div><br> 要统计中国菜的菜品数量、毫无争议地划分菜系,是一件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事。烹炒煎炸蒸,火候,食材,调味……有时候,这些显得简单,有时候却又无比复杂。中国的厨房里,藏匿着什么样的秘密?是食材,佐料,调料的配比?是对时间的精妙运用?是厨师们千变万化的烹制手法?这不是一道简单的数学题。(解说词原文)<br> 尼西乡的匠人扎西,固执地认为用黑陶煮出的菜肴拥有特殊的好滋味。<br> 我家没有黑陶,但可以用电火锅取而代之,同时也就把黑陶的煮改成川菜的特色--涮。<br> 四川盆地气候潮湿,多阴雨,住在这里的人,正需要辣椒的刚猛热烈。火锅,既有火一样的麻辣凶猛地侵略我们的味觉,也能润物细无声地让我们领略舌尖上的美好。<br> 不用讲究食材的色、形、味,只要能放入锅里煮的,尽可以拿来涮。而涮的灵魂就在于碗里的小料,老婆对此有其独特的办法,2019年国庆长假去成都,从当地市场上淘来的变态辣椒和麻椒一起制成辣椒油,成都的火锅油盒,小米辣、大蒜、香葱、香菜切末,自制熟芝麻、花生碎,再加麻油、芥末油、蚝油、芝麻酱……纯粹的川味火锅就这样转移到咱家的餐桌上。而且还可以同时涮大小两个锅。<br> 对于炒菜,火候非常重要,所谓“猛火出嫩菜”。而家里的燃气灶一般都难以发出饭店后厨专业灶具的猛火,那么炒菜时对时间、火候的把握就非常关键,快了,菜可能会熟不透甚至没有断生,慢了,就老了,失去嫩菜的鲜香。而老婆对火候的把握基本上已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br> 比如最简单又最不容易的蒜苗炒鸡蛋、素炒花菜、藕片、黄豆芽、尖椒干豆腐,最是考较厨师的火候功夫,而老婆每次都能轻松驾驭,熟极而流。<br> 对于专业的厨师来说,厨房的秘密是他们一生的财富。对于普通人来说,厨房的秘密则更多的和他们的家庭、亲情、记忆联系在一起。<br> 厨房的秘密,表面上是水与火的艺术。说穿了,无非是人与天地万物之间的和谐关系。因为土地对人类的无私给予,因为人类对美食的共同热爱,所以,厨房的终极秘密就是--没有秘密。(解说词原文)<br>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第六集 五味的调和</div><br> 不管在中餐还是在汉字里,神奇的“味”字,似乎永远都充满了无限的可能性。除了舌之所尝、鼻之所闻,在中国文化里,对于“味道”的感知和定义,既起自于饮食,又超越了饮食。也就是说,能够真真切切地感觉到“味”的,不仅是我们的舌头和鼻子,还包括中国人的心。(解说词原文)<br> 和全世界一样,汉字也用“甜”来表达喜悦和幸福的感觉。这是因为人类的舌尖能够最先感受到的味道,就是甜,而这种味道则往往来源于同一种物质--糖。<br> 泡好的糯米,加入红糖,整条藕在一头切下一片,把混合好的糯米灌入藕的小孔里,盖回头上的那一小片,用牙签固定,蒸30分钟,出锅切片,既是主食又是菜品的糯米藕再次成功。<br> <h3><font color="#010101"> 酸味能去腥解腻,提升菜肴的鲜香,酸豆角炒肉末了解一下。(四川的辣椒先入油锅增辣,结果变色了)</font></h3> 当酸味和甜味结合在一起时,它还能使甜味变得更加灵动,更加通透。酸甜,正是大部份外国人在中国以外的地方对于中餐产生的基本共识。<br> 家里最常见的西红柿炒鸡蛋出锅了。<br> 除了“酸”,还有一种可以提振食欲、并且在中餐的菜谱上经常合“酸”字合并使用的味道,那就是“辣”。<br> 咱家也有蚂蚁上树。<br> <h3><font color="#010101"> 五味使中国菜的味道千变万化,也为中国人在况味和回味他们各自不同的人生境遇时,提供了一种特殊的表达方式。在厨房里,五味的最佳存在方式,并不是让其中有某一味显得格外突出,而是五味的调和以及平衡,不仅是中国历代厨师和中医不断寻求的完美状态,也是中国在为人处世、甚至在治国经世上所追求的理想境界。(解说词原文)</font></h3>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第七集 我们的田野</div><br> 中国人说:靠山吃山、靠海吃海。这不仅是一种因地制宜的变通,更是顺应自然的中国式生存之道。从古到今,这个农耕民族精心使用着脚下的每一寸土地,获取食物的活动和非凡智慧,无处不在。(解说词原文)<br> 今年过年后的第一个节气是立春,北方人立春这一天都讲究要“啃春”和“咬春”。<br> 啃春,主角是萝卜。青脆多汁的萝卜,不能切,避免过多地接触刀具而产生锈气,必须用锛的方法,把萝卜带着“咔嚓咔嚓”清脆的声音一块一块锛成不规则的小块,再放入嘴里“咔嚓咔嚓”地嚼出清脆的声音,一股浓浓的春的感觉和春的味道在嘴角和舌边丝丝荡漾,此为“啃春”之序曲;若干分钟后,“呃”的一声响亮从某位家庭成员的喉咙里喷薄而出,旋即一缕怪异而独特的味道,在北方冬季密闭的室内空间里缓缓漂散,此为“啃春”之主旋律;而当大家各据一方捧着手机自得其乐,如醒狮怒吼之刚猛、如乳猫唤母之轻啼、如春莺唱柳之婉转此起彼伏之时,方为“啃春”之尾声。赶紧开空调通风换气吧!!<br><div> 咬春,主角是春饼。春饼的制作主要有两种方法,一种是把面擀成薄饼,锅中放油,小火慢烙而成,这种方法做的饼,相对要厚一些,油少了易干而发脆,容易烙糊,油多了则偏腻而夺了菜品的味道。另一种方法是蒸,把面擀成一毫米厚饺子皮大小薄饼,饼之间刷一层薄油,每十张叠放在一起,再次擀薄,入锅蒸15分钟即成。这种方法做的饼,吃的时候一张一张揭起来,薄如蝉翼,呈半透明状,做起来更容易把握。卷入春饼的小菜才是春饼味道的关键。最常见的是酱茄条、京酱肉丝、清炒绿豆芽、酸菜炒粉条、韭黄炒鸡蛋、素炒土豆丝、肉丝金针菇,讲究一些还要有肚丝、冬笋丝、火腿丝等等,卷春饼的素菜重点在火候,必须保持其鲜嫩清香,才是体会春的味道的关键。<br></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外一集 无敌烧烤</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 对于酷爱烧烤的人来说,没有烧烤的春节是不完整的春节。<br> 烧和烤,是人类最古老的烹调方式,自从我们的祖先发现了火并能够控制火的力量后,改变了茹毛饮血的饮食方式,烧烤就已经诞生了。<br> 而今天的烧烤,人们已经把这项最基本的技能发展到登峰造极的程度。且不说烤各种肉类、海鲜、河鲜,蔬菜也大部分都进入可烧烤的食材,而近几年来,人们的脑洞是越来越大,比如说烤西瓜、烤葡萄,进而出现烤雪糕、烤冰棍,即所谓的烧烤万物或万物皆可烧烤。<br> 在家里烧烤肯定是聪明人才能做到的。说的不是我,而是发明简易烧烤炉的那位。一个纸盒、若干竹签、加上防火材料的炉框、速燃焦碳,再配上卖家搭配的各种半成品串串,就成为可以满足人数不同的各种套餐,在抽油烟机下即能实现家庭烧烤。操作起来非常简单,这一次是儿子上灶台,这厨艺似乎也是可以遗传的,火候掌握得非常好,必须赞一个。<br> 说了半天,大家可能要问,你自己能干什么。其实我最主要的任务当然有了,第一个,理所当然就是--品尝,第二个,是必须的--点赞啊!<br> 当然还有第三个,作为一个理工男,动手的能力还是相当不错滴。刀功是我的拿手绝活,认起真来,切出的心里美萝卜,真的是细如发丝。刀功好,做凉拌菜就成了我的主要任务。大头菜、白菜心切丝为主料,紫色大头菜、红色胡萝卜切丝配色,盐、味精、辣椒油、芥末油调味,关键的关键,是放一点花椒粉进去(是花椒而非黑白胡椒),尤其是凉拌大头菜的时候,其独特风味只有我才能拌得出来。朋友们也可以试试,说不定你会就此喜欢上它。<br> 另外,对于熬个皮冻、切个熟食、炝土豆丝、拌干豆腐、拌蕨根粉、朝鲜冷面、泡制水果啤酒等小技巧,弄起来还是不在话下的。其实就是因为有了老婆这个依靠,自己就变得越来越懒,说难听点,就是惯的!呵呵!<br> 不同地域的中国人,运用各自智慧,适度、巧妙的利用自然,获得质朴美味的食物。能把对土地的眷恋和对上天的景仰,如此密切系于一心的唯有农耕民族。<br> 一位作家这样描述中国人淳朴的生命观:他们在埋头种地和低头吃饭时,总不会忘记抬头看一看天。(解说词原文)<br> 今天是二月初二,龙抬头的日子,朋友们有事没事都望一眼天空吧,不在意看到什么,关键是完成一个抬头的动作。您,也就做了一回真龙了!!<br> 同时我也企盼东风化雨,春回大地,山河无恙,万物向阳。<br> 自驾旅行时,我学别人的一句话:这个世界不只有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而宅在家里,我要说:生活里不仅要有诗和远方,还要有亲情和厨房。咱老百姓的生活,有时也可以过得有点诗意,虽然经常会有些失意,而我也经常喝大了失忆……<br> 刚从陶领导那里抄来他作的一首诗:<br> 东风解冻散为雨,春回大地龙抬头。<br> 烈火惊雷驱妖雾,鲜花香草遍神州。<br> 老领导的文采,真不是盖的!必须点个大大的赞!!<br> 在这个不适合聚会的春节里,大部分人都很有些“胃亏酒”了,约会已经预订出去好多个,今天发了很多好吃的,再吊一吊朋友们的胃口,只等疫情过后,咱们一起--不醉不归。<br> 疫病挡不住自由的灵魂!!<br> 乌云遮不住升起的太阳!!<br> 呼哈哈哈......<div> 哈哈哈哈…….<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