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国缅甸行摄之勃固大金石篇

严子健(姥记者)上海

<h3><font color="#010101">勃固(Bago,Pegu),位于缅甸南部勃固河东岸,在仰光东北80公里处,是勃固省首府,古代缅甸孟族的古都,中国《明史》中的“古刺”便是勃固的古名。公元1369年,白古国王朝耶宇迁都于此。14-16世纪曾是缅甸全国的佛教中心,有过辉煌的历史和灿烂的佛教文明,所以是现今缅甸最重要旅游目的地,也是我们此次缅甸旅游行摄的第二站。</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虽然勃固拥有不少“缅甸之最”,但我们专门安排两天游览勃固却并非为了那些寺庙和古迹,而是为了半悬空坐落在吉谛瑜山(Mt. Kyaiktiyo)上的那块金光闪闪、无视地球引力的大金石(Golden Rock);以及开办在勃固城北、勃固河东岸的佳卡温僧院(Kya Khat Wine Monastery)。</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吉谛瑜山上的这块大金石,是缅甸三大佛教朝圣地之一,另两个是仰光大金塔和曼德勒市中心的摩诃牟尼大金佛。这块犹如天外来客般的大圆石头,在海拔1100米的吉谛瑜佛塔山悬崖边,保持着看似岌岌可危的神奇平衡,仿佛随时都会掉下来,且还有一座佛塔矗立其上。</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大金石重约611吨,高约8.15米(也有说7.6米),如果走到大金石边上仔细观察,你不难发现它与地面接触的面积其实很小,后面甚至有一大块空隙,所以据说风吹过来,有时还会摇晃。《Lonely Planet》曾有个版本用此大金石作为封面。</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这块巨石上建有一座高7.3米的佛塔(Kyaiktiyo Pagoda),相传已有2500年历史,重要的是里面珍藏有佛祖释迦牟尼的三根头发。据说就是因为佛祖头发的法力,才使大金石得以对抗地心引力,永驻山顶。神奇的传说和独特的风景,吸引着众多的人前来观赏膜拜,形成了如今香火鼎盛的局面。</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缅甸民间还流传这样的说法,信徒每年朝拜这里三次,会被佛祖保佑得到财富和祝福。所以每年11月至次年3月的朝圣季,大金石周边就会围满敬虔的信徒,他们风餐露宿,朝吟经文,点亮蜡烛,彻夜冥想。</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大金石只允许男人接近,女人是不能触摸的。从大金石平台到大金石,有一个短桥段,桥段口有专职人员看守,只允许男人进入为大金石贴金箔。上图为沐浴在夕阳余晖中的大金石,其魅力摄人心魄。</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给大金石贴金是要缴费的,但依然有络绎不绝的信徒前往。缅甸人认为,给佛塔、佛像贴金是为自己和家人消除罪孽、积累功德的行为。</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要想拍出大金石悬空的感觉,必须找准大金石后部底下的那条缝隙,只有唯一一个角度,我举着相机等了好长一段时间。由于大金石周围终日人流不断,所以要想等到这条缝隙显现,实在很不容易,不仅需要耐心,还要有运气。</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从这个角度拍摄大部分悬空探露在外的大金石,更能表现其岌岌可危的神奇平衡,容易达到震撼心灵的效果。大金石除了有人贴金之外,许多虔诚的信徒不远万里来到这里抚摸它,甚至还亲吻这一大金石来表达自己对佛祖的敬意。</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去一趟大金石,确实不太容易,所以大部分旅游团队是不方便去的。从仰光到斋托(kyaikto),大约170公里,坐车约3小时,我们是先到勃固游览和住一晚,然后再包车到斋托。到斋托后,所有车辆都不允许上山,只有景区专门改装的“皮卡大巴”才能上山。</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斋托的皮卡大巴很多,朝拜高峰时,坐满就发车。上下山都是单行道,有好几条线,中间要停几个站,包括钦榜村(kinpun)和一个坐缆车上山的停靠站,全程11公里,车程大约45分钟。</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这种皮卡大巴经改装,总共安放七排板凳,每排坐6个人,每人2500K的车票,坐满发车。在中途一个点,有售票人员上车买票。</font>山路很陡峭,发卡弯不少,这种敞篷的皮卡大巴盘旋在山路上,风驰电掣,所有人随着车厢的摇晃而不断倾倒,实在有些心惊胆战。</h3> <h3>我们预定的酒店在山顶,所以当时只要直接坐到山顶的车,就行了。而<font color="#010101">我们上山时好像坐错了一趟车,所以在缆车站被要求下车。结果我们只能每人再花14000K,坐缆车上到山顶。据说这是缅甸的第一辆缆车。当然也可以徒步上山顶,11公里的山路,海拔落差大约有1000米,所以需用5小时。</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这就是吉谛瑜山大金石的山门,外国人需付6000K的门票费。进山门所有人都得脱鞋,光脚丫上山。因为跑一趟吉谛瑜山不容易,所以旅游团队很少,外国人不多,朝拜大金石成了缅甸当地信众的乐园。</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山门前道路两旁终日有小贩设摊,主要是佛事用品、旅游纪念品和一些零嘴小吃。</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上午差不多时间就会有僧人排队来化缘。由于上山的坡度有点大,所以年纪大的人可以坐滑竿上山,小朋友走不动,也可以坐背篓前往。</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这是吉谛瑜山大金石的周围环境,几乎像大多数旅游景点一样,单拍一块大金石,能显得很震撼,如果把周围环境一起拍进去,这个景点也就那么回事儿了。</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这是日出时分的吉谛瑜山大金石。从大金石所在位置的朝向而言,拍摄大金石的最佳时间是日落。</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这是一个清一色的小男生团队,在老师的带领下,一大清早到大金石脚下念念有词,像在朗诵,也像在祈祷。</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他们有统一的服装和书本,动作几乎也是整齐划一的。</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我们到吉谛瑜山大金石的这个季节,应该是朝拜的高峰期,所以越到晚上,上山的人越多。信徒们大多是携家带口,甚至带了吃的背上铺盖行李,举家在山顶守望,直至日出后才下山。</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凉亭四周有许多捐款箱,我亲眼所见,大人给小孩子一叠零钱,让小孩挨个往捐款箱里塞钱,这就是缅甸人的宗教信仰和布施文化。相传佛陀释迦牟尼成道时,最初布施食物的两位商人,就是缅甸人,可见缅甸人乐善好施,是有传统的。</font></h3> <h3>这就是勃固佳卡温僧院(Kya Khat Wine Monastery)的布施长廊。每天上午10:30,僧人们会挎着钵盂从宿舍鱼贯而出,集中到这条长廊,排队托钵化缘,缓缓走进食堂用斋。信徒们可在两旁布施,这已成为一种仪式,通常也是旅游团队的一个参观项目。勃固这个僧院目前仍允许参观者用照相机拍摄,而著名的曼德勒马哈伽纳扬僧院,则已规定只许用手机拍照。</h3> <h3><font color="#010101">小乘佛教有过午不食、化缘和用斋的严格规定,僧侣一天只吃2餐,一餐在清晨四五点钟,一餐在上午十一点钟,过午不食,只能喝水。至于僧侣的伙食,荤素都有,鸡鸭鱼肉、水果甚至茶水一应俱全,一点不少。大多数寺庙的僧侣,通常都要到外面化缘乞食,而佛学院的僧侣要上课,所以吃食堂。</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我曾探访过我国川西的色达佛学院,也进入过他们的后厨拍摄僧侣生活。想象中寺庙后厨必定会有不少有趣的画面,结果却令我大失所望,佳卡温僧院的后厨是由普通百姓为他们做饭,而非僧人。因为这个僧院允许使用相机拍照,所以我们去的比较早,想四处转转,多记录一些僧人学员的生活各方面。</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佳卡温僧院是缅甸最权威的佛学院,也是缅甸三大佛教僧院之一。据说最盛时期,这里曾有1500名学员,如今估计仍有数百人。我们不清楚学僧们的作息时间,我们发觉在吃午饭前,也就是他们全天的最后一顿饭前,绝大多数僧人都会洗涮净身,换上干净的袈裟,他们对这一餐的重视程度可想而知。</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这是一位僧人学员一组午饭前整理个人卫生的镜头。托钵化缘是出家人自度度人的重要途径之一, 在佛教经典《金刚经》中就有释迦牟尼佛祖每日出门化缘前梳洗,整理仪容,着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化缘的描述。佛教认为,能布施斋僧的人,即与佛门有缘,僧人每日上街募化乞食,也是为了广结善缘。</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缅甸是世界上拥有僧侣最多的国家之一,85%以上的缅甸人信仰佛教,全国人口近5500万,僧侣总数约50万,占总人口的近百分之一,是个实实在在的佛教国家。</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缅甸信众十分虔诚,每天早晚均要念经一次,每逢缅历初一、十五或斋戒日,都要到寺庙朝拜、布施钱财和物品。遇有红白喜事或做生日等,也常请僧侣到家供斋或到寺庙布施。</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缅甸的佛教文化讲求面向大众,具备相当的包容性,在缅甸寺庙能够看到来自世界各地的僧侣。据说每年除了日韩等亚洲国家,从美国、欧洲等地去缅甸短期出家的人也络绎不绝。</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有一项调查数据显示,在缅甸规模较大的禅修中心,来自外国短期出家人数超过四分之一。在此短期出家风俗影响下,一些上班族利用年假来缅出家,部分学生则在假期赴缅体验出家。</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这位小沙弥大约只有六七岁,却已经锻炼得自己洗衣,很是像模像样。</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我拍了他一组穿僧衣的片子,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这位小沙弥离开父母,皈依进入僧院后学习独立生活的情景。袈裟很难穿,看着这位小沙弥穿袈裟的认真劲儿,很有趣。</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从小离开父母,小沙弥进入僧院,打坐、化缘、吃斋,甚至穿衣都得从头学起。打坐是僧侣基本的修行,具体的时间次数根据寺庙的不同而有所差别。有的寺庙每天三次打坐,每次1个小时,早禅通常在凌晨四五点之间,下午禅在3点之后,晚禅则是在傍晚8点前后。</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缅甸僧人的打坐,不同于一般印象中捻着佛珠盘膝而坐的“入定”,缅甸的打坐更像“瑜伽”。僧侣们没有垫子,所有人统统席地而坐,在住持念诵经文同时还要平定呼吸,用心体会。</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禅修期间,通常会要求止语、过午不食,并禁止外出。早上四五点起床做早课,晚上九十点还会安排晚间冥想,每日睡眠时间则一般不超过5个小时,所以小沙弥其实也很不容易。</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大约十点半,钟响以后,僧人们挎着钵盂,赤足排成长队,缓缓进入走廊。这位老僧一定是个头,他排第一已经很多年,我在不少照片上都看到他。</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僧人化缘,信徒布施,这既是一种传统,现在也成一种仪式。</font>缅甸国内佛教传统和寺庙文化的强大影响力,催生了这个国家独特的布施文化。作为联合国认定的最不发达国家之一,缅甸2018年度的国内生产总值不足750亿美元,经济发展落后,人民生活水平一直维系在较低水平,却在各类“乐善好施”榜单中位居前列。</h3> <h3><font color="#010101">信徒们布施的内容很丰富,有吃的,也有用的。</font>在一项针对全球128个国家、地区进行的“全球捐赠指数”调查中,缅甸超过英国、荷兰、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发达国家,高居榜首。布施是缅甸街头巷尾最常见、也是最动人的情景,几乎天天有人募捐、有人施予,布施已成为缅甸人的一种习惯。</h3> <h3><font color="#010101">这是个长长的僧人化缘队伍,有稚气未脱的少年,也有安稳沉静的青年,他们肩挎钵盂,排队等候进入大餐厅用斋。据说</font>对于刚出家的僧侣而言,化缘是一件辛苦事。为避免袈裟散掉,需要右臂时刻紧紧夹着袈裟,抱钵的任务则交给左手,不时还要用较为别扭的姿势一手抱钵一手打开钵盖,接受布施。</h3> <h3><font color="#010101">到食堂门口,僧人也可以提出多要一份米饭,或者一份其他食物。</font>我们只是参观者和拍摄者,只看只拍不说话,更不能从僧人队伍前面穿过。僧人学员的生活是有规律的,游客在这个僧院是受欢迎的,当然只要你不碍事。</h3> <h3><font color="#010101">用斋前,僧人们按规定念念有词。缅甸</font>信奉南传小乘佛教,现在一般也统称上座部佛教。缅甸僧侣可以吃肉,施主布施也常常会为僧侣准备肉菜。但由于过午不食的传统,僧侣一天只用两顿斋饭,早餐时间在六点之前,通常在早禅之后。午饭时间在上午十点半前后,通常在化缘结束后一两个小时内。</h3> <h3><font color="#010101">用斋时也非常安静。</font>早餐的种类通常很丰富,有鱼汤米线、煮粉丝、鱼汤千层饼等缅甸传统美食。午饭则通常将化缘来的斋饭斋菜炖成一锅。此外,寺庙里负责煮饭的俗家弟子通常还会备一道以猪肉或者鸡肉为主的主菜和各类配菜。</h3> <h3><font color="#010101">高僧或者老师,是单独用斋的,并有学员伺候。据有一种说法</font>,一天只用两顿斋饭即使对僧侣来说也很难挨。寺庙里针对过午不食其实也会有一些“折衷”,僧侣们可以在午斋后吃一些特色小食,如炸蚕豆、炸花生、芝麻、虾仁、姜丝共同搭配成的“凉菜”,还可以选择饮用不含酒精的饮料。</h3> <h3><font color="#010101">好戏才刚刚开场。我们运气很好,当天在参观和拍摄完僧人排队化缘和集体用斋之后,得知在中午12点,有学员会参加一个考试。这就是当时僧院考场的全景,我是用手机全景模式拍摄的。我这辈子读书不多,参加考试可不少,但从来还没进过如此气宇轩昂的考场。</font></h3> <h3>那真是个难得的好机会,<font color="#010101">我们几乎是屏住呼吸在拍照。</font>这是一个大厅,以我的理解,应该是个讲经和上大课的地方。其实起初我们并不知道是考试,只知道中午僧人们会读书。</h3> <h3>据介绍,全缅佛教寺庙超过5000所,从功能上主要分为教书寺庙、传经寺庙、修炼寺庙及专门供女性出家人的尼姑庙,共四类。其中,教书寺庙与传经寺庙中僧侣人数相对较多,而修炼寺庙内通常只有几个僧人,多设于偏远山区,远离城市村落。</h3> <h3><font color="#010101">当天中午12点不到,僧人学员们已经陆续进入考场。我们在大厅的一角落准备器材,我们庆幸居然没人来阻止我们拍照。</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一人一张小桌子,考卷已经早早被放置在桌上。所有学僧盘腿而坐,尺笔文具都自己带,桌子上放着自己的牌号,类似于我们的准考证或者学生证。</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考试开始了,大一点的学员都开始埋头写字答卷,大厅里安静得一点声音都没有;</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而最后两排的这几个小沙弥东张西望的,我不知道他们在干什么,估计这样的考题对他们几个来说,实在是太难了,但看看也是忍俊不禁,好玩极了。</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好戏开始了。我们在大厅里拍照,走东走西,举着相机咔嚓咔嚓,想来很不好意思,感觉真是违反“课堂纪律”。但想不到我们非但未被阻止,反而还受到老师们的厚待,我们相互交流甚欢。我的英语很差,但几位监考老师之中也仅有一个能听一点点英语。无奈我只得施展出自己记者生涯的毕生功力,最后终于勉强完成了以下采访:</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事先我得到证实,这是一次测验或者考试。但缅文我们看不懂,我很想知道学僧们考的是什么科目,于是我用英语问跟前的那位老师。他显然是听懂了,但不会说,于是他掏出智能手机,用手机里的中缅文翻译软件作答。看完我乐喷了……</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这办法太神了,我用手机对手机,拍下了他的回答,以备后用。当即我就想好,回国后要写个小通讯,将如此鲜活的场景分享给我的所有朋友。接着问,接着问,接着问,深入采访,太好玩了!噢,得到的答案是“周考”。</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我年轻时曾在黑龙江农村插过队,作为知青后来当过几年乡村小学的老师,那时的学校多有复式班,即一个教室里坐着几个年级的学生,由一个老师分别辅导。我的问题又来了:大厅里参加周考的学僧,大的估计能有二十好几,小的恐怕只有七八岁,你们这是怎么考啊?见回答我又笑了,“老少皆宜”,哈哈哈哈!</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最后一个问题很简单,考得不好怎么办?缅甸的男人一生至少落发为僧一次,不过出家时间可长可短。在缅甸各地寺庙短期落发的沙弥和小和尚一般不必恪守过多的墨守成规,平常能够踢足球,看电视,玩电子游戏和出寺庙去逛街,当然也会有英语、数学和物理等基本课程的学习。</font></h3> <h3>最后我拍了一组学僧埋头考试的画面,什么姿势都有,我越看越想笑。<br></h3> <h3><font color="#010101">纵观缅甸数千年历史,上座部佛教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自蒲甘王朝阿奴律陀国王把它定为国教以来,虽历经王朝更迭,但其国教地位却稳如磐石,屹立不倒。</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佛教理念深深贯穿于人们心灵与行动之中,深入到缅甸社会和缅甸人民生活的的方方面面,这与寺庙僧院在缅甸的基础教育中发挥了极其重要作用是分不开的。</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佛教成为缅甸人民生活的准绳,对缅甸政治、文化、建筑、世俗生活及民族性格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未完待续)</font></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