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营往事: 副 业

梁大同

<h1><b>在战争年代,毛主席把我军的任务确定为“战斗队、工作队、生产队”,这生产队就是要求军队除了作战、做好群众工作以外,要努力搞好副业生产,打破敌人封锁,减轻人民负担,这是我军的光荣传统。</b></h1><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h1><b>当年,著名的军队副业生产有南泥湾垦荒。建国后,有北大荒和新壃生产建设兵团等大规模屯垦戍边。这些军队的副业生产,在满足军队需要、支援国家建设、保卫祖国边境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b></h1> <h1><b>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铁道兵部队,其副业生产除了嫩江农场等大型粮食生产基地外,基本上是以连为单位开展的,主要是养猪种菜,无非是要在节约伙食费支出的同时又能搞好伙食,达到改善官兵生活的目的。</b></h1><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h1><b>铁道兵的施工部队,由于需要随着铁路线的施工经常搬家,无法安心地搞好养猪种菜等副业。而铁三师修理营长期驻守一地,连队副业生产的条件就好多了。</b></h1><h1><br></h1><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有了好的条件更要有精干的领导,连队的副业生产才能搞的好,我们三连的连长,参军前当过生产队长,搞副业脑筋活办法多,在他的帶领下,连里的副业生产搞的红红火火。</b></p> <h1><b>连里建猪圈就建了一溜二十多间,还能够保温,因为大兴安岭冬天都是零下三四十度的低温,要防止把猪冻死冻伤,猪圈养的公猪母猪大猪小猪,最多时达到一百五六十头,号称全连每人一头猪,平均每个月都要杀一、两头猪来改善伙食。连队还建有豆腐房,豆浆豆腐供应伙食,豆渣则是上好的猪饲料。由于猪养的又多又好,连队每天伙食中炒菜里都有肉,改善伙食成效明显,连队连续被评为全师养猪先进单位。</b></h1><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h1><b>每年冬初上冻时,连里就会把近一百头的肥猪送到地方屠宰场,请他们代为宰杀,然后分成重十五斤左右的大块,冷冻在库房里,全连伙食每天一块,基本上可以吃一个冬天。每到杀猪的这一天,全连官兵都可以美美地吃上一顿丰盛的杀猪菜。</b></h1> <h1><b>那时连队每人每天菜金是0.58元,为了节约一些买鸡蛋的支出,连长决定自己养鸡生蛋,很快一百多只雏鸡买了回来,经过几个月的饲养,到了产蛋的季节,连长派战士在墙边修筑了一排供鸡产蛋的窝,在收获了头两批鸡蛋后,不知什么原因鸡蛋的收获越来越少,连长认为说不定是哪个嘴馋的战士偷拿去吃了,于是,连长命人围着产蛋窝三米远的地方,扎起了一圈一人高的篱笆,可好景不长,母鸡似乎仍然不太愿意下蛋,原来有战士用三米多长的竹竿,一头绑上铁丝圈,穿过篱笆,老远地从窝里把鸡蛋给套走了,看来有时候连长的智慧也挡不住战士的小聪明。后来连长得知了这一情况后,想了想没有发火,只是叹了口气说道:“反正都吃到当兵的肚子里了,算了,鸡不养了”,时值国庆,这回连里节日大餐是“百鸡宴”。</b></h1> <h1><b>连队的菜地分成营区内和营区外两部分,营区内菜地主要是营房周围的小块土地,平整好后主要种辣椒、西红柿、茄子、豆角等细菜,根据每个地块大小不同,每个班会分到一两块地,负责翻土、种植、施肥、除草等田间管理,许多战士来自农村,伺候土地都是行家里手,而采摘和收获则由饮事班负责。每当这些绿色蔬菜端上饭桌,战士们都会边吃边议论“七班的豆角真好”、“二班的茄子也不错”………,欢愉之情溢于言表。</b></h1> <h1><b>营区外的菜地一般有三五十亩且都是荒地,获得地块的大小和位置,就看连队与地方政府的协商能力了。</b></h1><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h1><b>伺弄这些菜地就必须全连出动了,好在都是二十几岁的小伙子,垦荒、打垄、施肥、播种、除草及至收获,基本上周日的一天就可以搞定。</b></h1> <h1><b>这些菜地一般只种土豆、包菜、大白菜、萝卜等便于储存的大路菜。每当全连去菜地劳动的这一天,战士们都很开心,因为干活不累又可以不用吃粗粮了,一天三顿都是大米饭,菜里的肉也放了很多。</b></h1><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h1><b>中午休息的时候,战士们会到菜地旁边的甘河里去捉喇蛄,喇蛄实际上是一种鳌虾,样子和现在市面上的小龙虾很像,但壳是青绿色的,大鳌和头部较小,不耐污染,只生长在东北的河流中。喇蛄躲在浅水的石块下,很好捉,一掀起石块,喇蛄就会弹游出来,一捉一个准,不到半小时就捉了一水桶,可是听当地老百姓说,这是当年小日本放养的,有毒,人不能吃,所以只好带回连队去喂猪。</b></h1> <h1><b>秋天,收获的季节到了,一天凌晨的四点多钟,战士们在熟睡中忽然听到紧急集合哨声,大家急忙起身穿戴好衣裤,背着背包,拎着枪支,冲到操场上集合站队,只见连长走到队前,手拿一个双铃马蹄闹钟(那时连长也没有手表),边看边宣布各班集合速度:“一班两分钟,二班一分半钟,三班………”,宣布完毕,连长高声喝道:”今天紧急集合的任务,就是 收 土 豆 !” 大家方才明白,原来连长搞了一次军事训练和副业生产相结合的活动,于是卸下背包枪械,拿起铁锨锄头,整队走向菜地。当看到菜地里丰收的景象时,紧急集合带来的一点点错愕被一扫而空,全连热火朝天地干了起来,大家沉浸在收获的喜悦之中。</b></h1> <h1><b>从早六点直干到晚六点,几大卡车的土豆运回连队,小山一样堆在操场上,第二天又去把大白菜、包菜、萝卜收了回来。晚上的气温已经是零下了,必须把收获的菜简单晾晒一下尽快收进菜窖,司务长带着战士们忙了起来:菜要去根,土豆要去泥,萝卜要去缨子。很快所有的菜都搬进了菜窖。</b></h1><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h1><b>望着堆的满满的菜窖,全连上下都松了口气,大兴安岭的冬天气温都在零下三、四十度,猪肉和豆腐可以放在外面的仓库里,因为在这个天然冷库里,要不了五分钟它们就都冻的硬邦邦的,吃的时候,肉要用锯子锯下来,豆腐要用斧头砍下来,而菜必须放在菜窖里才不会冻坏,在这长达半年的冬季里,战士们的餐桌,就指望这些收获了。</b></h1> <h1><b>连队的菜窖修在半地下,里面很大,架子上地面上到处都堆着菜,有三个战士负责管理菜窖,主要任务是:烧炉子,要保证菜窑温度保持在五度左右;翻菜,要尽量减少菜的腐烂;其实最难伺候的是大白菜,因为土豆堆在墙角除了长芽不会烂,萝卜埋在潮湿的沙子里除了会糠心也不容易坏,只有大白菜被压着的地方很容易腐烂,因此,每周必须把所有的大白菜都翻个身,剝去腐烂的叶子,工作量很大。那时候连队冬天的伙食主要是吃土豆、包菜,大白菜舍不得吃,只有节假日会餐时才拿出来。因此等到春节会餐时,所有的大白菜只剩下手腕粗的菜芯了。</b></h1> <h1><b>每年秋未冬初,连队的仓库里都会堆满猪肉,菜窖里都会装满蔬菜,这是辛勤劳动的收获,这是副业生产的成果,这也是官兵们的希望。</b></h1><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h1><b>在全连官兵的努力下,连队副业生产始终搞的有声有色,猪养了一批又一批,菜种了一茬又一茬,极大地改善了连队伙食,满足了战士们的胃口,强健了战士们的体质,从而保证的军事训练和施工机械修造等任务的顺利完成。</b></h1><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以上文中图片来自网络)</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