胜似亲人的邻居和友人

LM

<p class="ql-block"><b>我记忆里的童年往事</b></p><p class="ql-block"> 父亲任杂技团团长,家就从南八条搬了出来,搬到杂技团在同泽街一处房产独幢独门小院。同泽街口的日式小楼里算上我家共三户人家,我家住在楼上,小三室一厨一卫;楼下四室一厨一卫,楼下原为一户人家,后来单位安排另一户来住插间,共同用一个厨房和卫生间。</p><p class="ql-block"> 旧宅园子和锅炉房我还有印象。南北各有一个小院,南边的院子是菜园子我很少去玩,南院菜地划成几片,分别种了青菜。南院的菜地有一个羽毛球场地大小。北院是大门,占地不大,有时堆着冬天的烧锅炉的煤。从我父母卧室的窗口可以看到楼下的菜园子。我只记得我们家在园子里种了薄荷。奶奶用面糊和着鸡蛋给我们煎薄荷饼吃。</p> <p>锅炉房在一楼厨房的东边,专门有一个东门通院子。冬季一到要烧锅炉,是谁司职烧锅炉,好象是与赵晓宝等周边邻居两三家共用一个锅炉工。我记不准了,好象过年过节都要送红包给烧锅炉的师傅。</p><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旧居日式小楼己拆迁,原院落位置处</span></p> <p>幼时从我和奶奶住的西间窗能看见的大榆树还在院栅栏外屹立,这都多少年了!</p> <p class="ql-block">  1981年底,我从边防部队调回沈阳,住在干部部大院16号楼(军区政治部分配给父亲两套新营职房暂时过度),我在院里经常能看到陈可洋大哥。他还领我去了相邻楼栋的小家(政治部落实政策分给他一套营职房)。军区政治部N年不为他父亲平反,可洋大哥就一直上访讨说法,要他家的房产、要他父亲的历史结论绝不罢休。“文革运动"致陈果伯伯一家家破人亡,当时政治部接待上访的干部都很敬畏陈可洋。当时他在公安局技术部门工作。其岳父在八一剧场南门外一小区有住宅。在那里我曾遇到过可洋大哥。</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好象是1968年,陈果部长的大女儿霞飞从空军某部处理复员回到沈阳原藉,她找到军区俱乐部大院的家属楼,一见到我母亲就抱着曾经的老邻居放声恸哭。她和同是飞行员的爱人受其父母的牵连,全都被停飞进了学习班隔离审查,后期又被下放空军农场劳动,最后被复员处理回原藉……说到父母的死,霞飞大姐放声嚎啕……这些往事回忆起来太扎心了!</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日式小楼院落遗址-树林中矮树处,和平区同泽街三段八里六号?模糊的门牌号</span></p><p class="ql-block"><b>楼下邻居王师傅一家</b></p><p class="ql-block"> 同泽街旧宅楼下还有王师傅一家,王家是那个年代最典型的普通老百姓。王师傅是军区话剧团的水暖工。他的一家7口住在一楼,记得把门的一间西厢房,楼梯底下一间。与陈果部长家共用一间厨房和卫生间。当时社会条件,王师傅一家人能在进城还有个地方住就已经相当不错了。只有王师傅一人挣钱养活一大家子人,王师傅的爱人,父母称其为王大嫂,也兼做一些劳务临时工。他们的大儿子王宝和当年已经16岁,他手很巧会做木工活,我经常求他给我做非常逼真的驳克枪和手枪,他还帮助王师傅挣钱养家,他曾带5岁的我到市文化宫广场南侧的黄楼一带卖山里红和榛子。宝和大哥卖山里红时还被人骗过,也被工商人员没收过山货。我蹲在宝和大哥的身边目睹了工商人员没收山货时发生的一切。</p><p class="ql-block"> 在王宝和被骗被没收山货,我回家叙述这个事情后,我的父母曾发生过争执。让那么小的我去随着邻居孩子到街头叫卖,合不合适?如果孩子被工商抓走了怎么办?记不得是不是父亲说的:让孩子体验体验王师傅一家劳动人民的生活,有什么不好?其实5岁我就已经懂得中国最底层劳动者社会生活的艰辛。</p> <h3></h3><h3>  王宝和的大弟王宝起,当年可能3岁左右,每天他屙完屎,不找妈妈非喊他爸给他擦腚,那喊声成为我幼儿时期最有代表性的记忆:爸爸给我擦屁股……爸爸给我擦屁股…….王宝和下面还有两个妹妹,两个弟弟,大妹妹王宝坤,二妹妹王宝霞,大弟王宝起,小弟王宝秋。王宝和后来得病故去了。死时也只有20左右,我入伍后,听说王宝和的大妹妹王宝坤成了军区话剧团的正式演员,我还看过她演的电影《祁连山的回声》倪萍和宝坤姐出演的。反映红军西路军妇女团的故事。主演倪萍,王宝坤扮演戴眼镜的指导员;男演员有军区抗敌话剧团的张潮(北京卫视热播的电视剧《新世界》大樱子扮演者是张潮女儿)。后来王宝坤随丈夫去了天津。王宝坤的丈夫武元,其母是天津电视台的导演。<br></h3><h3> 我调回军区后勤下属单位就在南八条附近,有一次特意去文工团大院拜访王师傅一家,巧遇了王宝坤大姐。因宝坤大姐的儿子在家玩耍沒照看到,磕碰受了点小伤,宝坤姐与我匆匆见了一面,就带孩子看伤去了。<br></h3><h3> 王师傅的儿女成人后,其家庭生活有了质的改善。我从边防调回到沈阳后,特意找宝和妈妈帮忙, 给我包了一个双人沙发和一个沙发床垫。后来我也曾找过王师傅家最小的儿子王宝秋帮忙制作道具器械。</h3> <p><b>一幢旧别墅二拨好邻居 </b></p><p> 幼年住在同泽街日式小楼,除了楼下的邻陈王两家,隔壁一墙之隔的东院是省委宣传部赵阜部长住宅,我和姐姐与赵家小宝姐弟之间玩耍经常互相串门;再有,就是走动比较勤的是王华阿姨一家。一条同泽街一南一北相距300米,市文化宫东侧小宅院曾住过二位主人,均为我家的故交好邻居。</p><p> 首位房客是赵杰伯伯王华阿姨一家。赵伯伯时任军区装甲兵司令员(1946年出任辽宁军区副司令员,1948年任辽北军区副司令员)。其夫人王华阿姨是母亲1955年复员到市文化局的同事。通过王华阿姨而成为常串门的邻居。赵家六个孩子,进军,建军,奠军,援军,领军,凯军。最小的凯军1955年生人,生日比我小几个月。小六子特受伯伯阿姨宠爱,记得常听母亲笑着问赵家大女儿(进军大姐):是不是你们爸爸妈妈一不在家,你们兄妹合起伙来欺负小六子?进军大姐说:纪阿姨,这你都知道哇?没错。我们一起收拾小六子。记得母亲和我们说过,这兄妹故意吓唬小六,小六子害怕哥哥姐姐也不敢告诉爸妈。</p><p> 还有,记得有一次我和菲姐在赵家作客用午餐。主食竟然学老毛子(学苏军)吃土豆醮白糖。小小年纪的我很纳闷。后来回家后母亲对我们姐弟说,王华阿姨家子女多,粮食不够吃。家里炊事员做细粮,只给赵伯伯单独吃小灶,王阿姨和子女吃大灶粗粮……</p><p> 1961年,赵杰伯伯奉命进京任职第一坦克学校校长(后改装甲兵学院)王阿姨率子女把行李箱和被褥捆了捆就跟随前往北京安家。当年军职首长调动人走家搬,几只皮箱简简单单,哪象当代的首长进京,几辆大汽车都装不下细软。也许还会下蛋,房子被子女赖着不腾。</p> <p><br></p><p>我家搬到军俱乐部家属院后,母亲仍与王华阿姨保持电话联系。文革运动开始不久,毛主席在天安门N次接见红卫兵,当时红卫兵大串连运动己开始,北京街头己无秩序,不长时间得知北京传来的消息:赵家建军哥于1966年10月底奔赴南疆进入越南抗美最前线。疯狂年代这些首都军人后代-热血青年沒留在京城破四旧横扫牛鬼蛇神,而是选择了奔赴战场。后周总理特批他们参军入伍。但半年不到传来噩耗:1967年1月19日,建军哥在越南战场牺牲,年仅20岁零四个月。建军哥被追认中共党员,追记二等功,当年总政曾向我援越部队发出向赵建军烈士学习的号召。这件事传到我家,正是沈阳武斗升级动枪动炮的时期,一边国内打内战,一边抗美援越牺牲,少年的我被这活生生的“文革运动"现实惊得不知所措,同时又血脉喷张欲上前线为建军哥哥报仇;而母亲则陪王华阿姨在电话和书信里流了不少眼泪……</p> <p>  &nbsp;&nbsp;&nbsp;&nbsp;&nbsp;1970年秋,父亲因在文革著名的"沈政20天运动"站错队而下放到吉林军分区降职使用。故人走家搬。母亲随父亲前往吉林度过了10年,父母将人生最美好的时光留给了江城。好象是70年代中旬,赵进军大姐特意代表赵伯伯和王阿姨到吉林看望我的父母,在我家住了两天。我当时在海龙部队服役,沒能见面。当时进军大姐好象刚调到吉林省军区宣传队见习创作员。2013年,赵进军大姐来沈阳再次看望我父母。临走时还特意给我父母留下一笔钱。2017年我姐姐意外离世后,2018年进军大姐和赵家小妹姐又一次来沈阳看望我母亲,结果我陪母亲在干休所等了一下午还是错过了。今年春节进军大姐阅读了我写的回忆往事文章即发来微信:想念纪阿姨,想念菲菲……</p> <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赵杰伯伯长女赵进军大姐我母亲在吉林</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市文化宫右(东)边对齐的小街一侧,是日式二层别墅遗址,现巳建高楼</span></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唐青山伯伯和赵杰伯伯都是四野的虎将,带出来的部队特能打硬仗。母亲常挂在嘴边的三进三出血染四平街战斗。她与唐伯伯夫人吴玉清阿姨当年曾在一纵112和113师后勤工作,负责保障烧热砖头,供应民工担架队员再包上布塞到重伤员担架里取暖。因我军一参谋投敌叛变泄露情报,四野遭遇解放东北最惨烈的战斗。一纵112师宣传队全员上阵协助后勤卫生队救治伤员,师宣传队员协助转运伤员和战士的遗体,我母亲和吴玉清阿姨彼此就认识了……后来四野南下,抗美援朝归国后,母亲与宣传队和师后勤的姐妹们先后成家。我不知吴玉清阿姨是否由组织做媒,嫁给四野一纵的虎将。母亲生前一直与38军112师和军宣传队的姐妹邢超、柏洁、栾凤霞、汤仲敏、陈华芬阿姨,佟希文夫妇、也包括师后勤的吴玉清阿姨保持密切的联系。</p> <p>  我记得那幢与文化宫为邻的别墅小院马上搬来了新房客-军区装甲兵副司令员唐青山伯伯一家。赵家进京后,母亲带我和姐姐再来旧宅小院串门,又结识了唐家7兄妹。男孩排行唐曙、唐光、唐明,女孩排行唐晓华、路华、月华、新华。唐家晓华姐是老大。而路华、月华和新华比我年龄小。上八一小学比我低2-3年级,唐明则比我大1岁。我上小学后,每次去唐伯伯家,晓华姐都会陪我打乒乓球,唐家地下室有一张乒乓桌。同样的家庭子女多,唐家子女都吃大灶。小妹妹也不例外。这一点让我感慨多年。而回眸我的童年父母吃什么我们姐弟吃什么,一家五口人伙食是一样的。从这件小事可见当年赵和唐两位将军之家虽然子女多,细粮不够吃,但也没有利用职务搞过特殊化,回忆往事令人唏嘘不已。</p><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小院2003年前后拆迁,原址建了高楼,院内这个红瓦小板房的位置就应该是旧建筑遗址,左侧小院门外是文化宫大楼</span></p> <p><b>最可爱的人赵霄云伯伯</b></p><p>  抗美援朝第二次战役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描写的志愿军事迹家喻户晓。赵霄云伯伯就是当年坚守松骨峰三连所在三三五团政委。朝鲜停战以后志愿军归国不久,赵伯伯转业到沈阳化工学院当党委书记。</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我父亲在东北解放战争时期曾任112师宣传队长,栾凤霞阿姨与母亲差不多同期参军。小时候常听父母与栾阿姨聊解放沈阳、三打四平、围困长春,入关打天津进北平,行军作战宣传演出,聊四野挥师南下,讲宣传队员由组织介绍对象,或者自己追求符合“28团"条件的首长谈恋爱。幼年的我和姐姐从父母与老战友的谈话回忆的只言片语中,窥探到了师宣传队很多有趣的故事。如某阿姨家境不错,娇气吃不了苦,解放东北一路行军基本都是坐大车;某阿姨积极向组织汇报思想而最先入党;如行军途中遇敌机轰炸宣传队小战士被炸牺牲……还有,文革后期曾有位阿姨来家请父母为其写证明。母亲私下说,这位阿姨参军沒几天,解放沈阳入城后就说请2天假回家,一去就再沒回宣传队……不知道去了哪里。父母怎么出具的证明我不清楚。我想,将这些零散的口述历史忠实记录撰写出来,那就是LM版的《雪白血红》当然,既便当时我录了音也不敢随便拿出来,张正隆前车可鉴!</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跑题了。书归正传。继续讲述父母的老战友和世交,回忆幼儿时我家的老邻居、宜师宜友的朋友、恩人……</p> <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赵霄云伯伯两儿一女,海滨、海宁、海江。90年代末赵伯伯病逝后,栾阿姨是我家的常客,遇有什事都来找我父母商量。</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赵家老大海滨,1969年参军去了“万岁军",从父亲英雄团士兵做起,在王牌军排连营团师摸爬滚打一级级提拔至河北省军区副司令员,将军军衔超越了《最可爱的人》松骨峰英雄团政委的父亲。曾随我军高级军官考察团去沙特度假考察,那一次海湾战争正打得欢,美军飞毛腿导弹曾击中了海滨所在的考察团下榻宾馆。当年有关报道出来后,栾阿姨闻讯很紧张……海宁妹妹入伍后就沒再谋面,两家于2006年代初,在沈阳中山公园南侧的杭帮菜馆聚会,我30多年后再次见到海江和海滨-子承父业的两位英俊帅哥。少时玩伴老来相聚,彼此端详不由感慨万千。</p> <p><b>“四次分手"的世交</b></p><p>  吕伯伯原军区歌舞团副团长,与我父亲文艺团体工作搭挡。文革前1965年夏季调往旅大警备区工作。搬家前曾与我们全家拍过两家大合影,上写"第三次分手"。</p> <p>  吕小菡是姐姐的幼时玩伴,小学同班同学。吕小冷比我小1岁,吕东风比我小3岁。小冷长得特像吕家老奶奶。吕家搬到大连,住在210医院门诊北侧的高尔基路临街日式宅院。1968年夏天,我专程看望在210医院当护士的胞姐,曾住在吕伯伯家一周。每天由吕东风带我游泳玩耍和逛街。小时侯可以讲一口流利的胶东话,海蛎子味十足的他,N年以后,吕东风是大连广播电台某栏目家喻户晓的知名主持人。真是人不可貌相。我没听过大连广播电台节目,莫非用一口海蛎子主持节目?</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1981年底,吕伯伯回沈阳等候落实政策,与我家再次在沈政干部部大院相聚。父母住3楼临时周转房,吕伯伯住4楼做邻居(距文工团一经街大院我出生地很近)。大约一年左右,吕家老俩口等来落实政策一纸文件遂返回大连,而我家则在干部部大院住到1983年夏,才搬进光荣街沈政第一干休所。这一次父亲与吕伯伯是“第四次分手"。</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石砚阿姨先离世的,好象是90年代后期?此后吕伯伯与我父亲一直有通话联系,二人经常核实历史有关往事,撰写新四军宣传队回忆,军区歌舞团团史资料等。</span></p> <p>  "第一次分手"于皖南事变后,黄克诚率鲁西南八路军驰援苏北新组建的新四军,父亲与吕伯伯随各自部队开拔;父亲赴盐城原部队改编新四军某师;第二次分手于抗美援朝战场,父亲奉调前往北京中央戏剧学院歌剧系进修(第二次分手历史背景也许不准确)。</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 1, 1);">父一代子一代的友人</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原38军军长刘海清、张文清夫妇。现在北京居住,并在北京离休。</span></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21e0ag1b?share_from=self"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nbsp;朝鲜战地摄影及背后的故事</a></p> <p class="ql-block">  李叔叔和柏杰阿姨一家随"万岁军"去了石家庄。90年代李叔叔遇交通肇事意外身故。柏杰阿姨与我父亲母亲长期电话联系,其女儿李彬于70年代初还到吉林市看望下放的我父母;进入21世纪,柏杰阿姨身体状况不太好……</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原38军112师宣传队的柏洁阿姨和原师宣传科长李永祥叔叔结婚照</span></p> <p class="ql-block">还有这张照片?她们是谁?现在生活在哪座城市?</p><p class="ql-block"> 菲菲姐比我仅年长1岁零4个月,她遗传了父亲超强记忆基因,这些往事她全清楚。而我记忆不随父亲,现在面对影集里海量老照片我只能"往事如烟",欲哭无泪!</p> <p>为了父母生前的战友留痕,为了延续父辈的友谊,我把自己所知道的历史告诉我的后人,希望家族世交的历史传承下去,我将这些零星片断用文字和图片记录留存。这件“家史工程"也应属于“记住乡愁",于家族和个人生平历史有意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