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手机里找到女儿写的这篇朋友圈随笔,正好跟老师您出的“命题作文”契合,这些年正是因为有老师的鼓励和督促,所以一直勤于练笔,不敢偷懒😄<br><h3><br></h3> <h3>要说童年时代最难忘的上海记忆就是上海早餐🥣我经常拿着钢精锅(上海人的叫法,其实就是铝锅)去买豆浆油条粢饭糕,回家看着奶奶在豆浆里加入榨菜、葱等调料,锅里煮沸后端上桌,一家人坐在八仙桌上享用美味的上海早餐🥣</h3><h3>这是如今上海为数不多的早餐铺子,在女儿上大学期间我们偶尔去市中心吃一回上海早餐,女儿吃得无比满足,吃完还要兜着走,给大学室友尝尝。</h3> <h3>小时候住在南市区方浜中路奶奶家,离乔家栅不远,夏天常去吃刨冰,春节期间必定要去乔家栅买一些过年吃的松糕。</h3> <h3>2014年的除夕,陪着女儿去上海汉口路考GMAT,考完后正好顺路去了南京东路,在食品一店买到了乔家栅出品的松糕,经过沐恩堂,想起小时候基督教堂都是关着门的所谓“四旧”,笃信基督的奶奶每次走到这个地方总是一声叹息~</h3> <h3>淮海路上哈尔滨食品厂是我小时候最爱光顾的地方,远远地就能闻到一股甜甜的奶香,最爱他家的甜点🍮</h3> <h3>淮海路上总是可以看到衣着时尚妆容精致的淑女,在店里等候的时候,两位cosplay装扮的女孩很吸引路人的目光z</h3> <h3>南京西路上的凯司令</h3> <h3>老师作为新上海人,那个时候您说,这是您第一次吃到凯司令的奶油栗子蛋糕🎂之前只是在上海女作家程乃珊的散文中看到过描述。</h3> <h3>凯司令最经典的拳头产品——奶油栗子蛋糕🎂</h3> <h3>淮海路上的老大昌也是童年经常去的地方,最爱掼奶油。</h3> <h3>第一次去红房子吃西餐是1980年大伯伯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的前身),全家去那里庆祝。印象最深的就是奶油焗蛤蛎,第一道上的是奶油蘑菇汤。</h3> <h3>福州路上的杏花楼是每年中秋要去排长队买月饼的地方,女婿喜欢那里的各种面点,我调侃女婿:“真是典型上海男人的做派,买食品首先就要认准品牌。”</h3> <h3>我永远都记得我们第一次在上海重逢的一幕幕场景——因为那天是大伯伯的79岁生日,我给他准备的礼物🎁是一块从澳洲带回来的羊皮,冬日的夜晚他从来不开空调,总是伏案工作到很晚,我希望我这只🐑带给他温暖。</h3> <h3>那天我们在岳阳路上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吃了自助餐,大伯伯兴致很高,用英文背诵了林肯的《葛底斯堡演讲》,还讲了我儿时的诸多趣事。那天,您听得非常专注,提议一定要写写大伯伯一生的传奇故事。</h3> <h3>大伯伯当着我女儿和外甥的面毫不留情地指出我的英语发音错误,比如“Oxford”😢</h3> <h3>淮扬菜是大伯伯的最爱,那天是在桂林公园附近的一家餐厅,他要求必须光盘,因为菜的量有点多,他全部打包带回家。我心里默默地表示歉意,这下子第二天老先生不得不吃剩菜咯。</h3> <h3>女儿说,在上海读大学的四年里因为得到了老师您的指点,所以掌握了学习英语的诸多秘诀,老师家里丰富的藏书也让她获益良多,她一直都是系里的学霸,成了上海市优秀毕业生。</h3> <h3>女儿学成回国立足上海,总是不断地向我推荐各种上海美食,这是炸猪排🥩上海人非常讲究调料的使用,炸猪排首选泰康牌辣酱油。</h3> <h3>这是上海年轻人喜欢的甜点烧仙草</h3> <h3>在世纪大道的上海老街吃到了顶级的兰州拉面——嘘嘛香</h3> <h3>上海葱油饼</h3> <h3>四川北路上的大壶春生煎</h3> <h3>黄河路上的佳家汤包</h3> <h3>女儿在纽约的时候第一次吃Lady M千层蛋糕,念念不忘,必有回响。回国一年后上海国金商厦就开了国内第一家Lady M, 于是,女儿迫不及待地邀请我去品尝了。</h3> <h3>淮海路上的光明村,每年中秋前后,为了买他家的鲜肉月饼,上海人甘愿排队三小时。</h3> <h3>第一次在美国哥伦布的Red Lobster吃龙虾。</h3> <h3>上海不愧是国际大都市,美国的很多美食都在上海开了连锁店,第一家Lady M千层🍰, 第一家Texas Road House牛排🥩,第一家Red Lobster龙虾🦞, 第一家Habbit汉堡🍔......想当业余美食专栏作家的女儿每一次都写一篇文章发在大众点评上力推美国美食,期待着国际化的女儿写出更多美文,让我这个老饕也更多地享受到来自异域的风味。</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