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弘扬爱国精神 传承忠孝家风</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豫章罗氏忠孝祠》是为纪念始祖珠公、柏林开基祖瑭公、东晋忠臣企生公、孝子遵生公及忠孝两全影响久远的豫章罗氏儿孙而兴建的一座仿古式建筑。祠的前半部位为接待、休息、办公,后半部位为瞻仰、祭拜等。忠孝祠总体占地面积11亩,主体面积2800平方米,三进两井,长76.8米,宽34.8米,高11.8米,采取仿古和民间建筑风格。“忠孝祠”被南昌市授予“特殊旅游景点”,以传统文化教育基地和传播豫章罗氏文化展现在世人面前!</p> <h3> 欢迎您提供罗氏宗祠照片及详细简介,罗氏宗彦都积极行动起来吧,图文资料会永久保存在《豫章罗氏忠孝祠》,等时机成熟,会以大屏幕投影形式,在特色旅游景点《豫章罗氏忠孝祠》后殿滚动播放,传播豫章罗氏文化,给后人一个崭新的展示。</h3><h3>联系人:罗小保18170938061</h3><h3> 罗新友18779873971</h3><h3><br></h3><h3> 豫章罗氏字辈(老字派40字)<br></h3><h3> 盛应实用君 成彦伯公叔</h3><h3> 以之懋宪光 秉兴克允福</h3><h3> 亨运会时来 贤嗣序昭穆</h3><h3> 富有本日新 德业世常禄。</h3><h3>作者:罗盛得,字经臣,号柏园,南昌柏林人。生于宋乾道元年(公元1165-1253年)享年88岁,官至史部侍郎兼国史院编修、宝章阁大学士。重修《豫章罗氏大成谱》得到理宗御览,故有传罗氏大成谱系为皇谱之称,从此使我豫章罗氏长幼有序。</h3><h3> 豫章罗氏字辈(新字派40字)</h3><h3> 忠孝传鸿烈 芳名震豫章</h3><h3> 历朝荣显位 奕代佐元良</h3><h3> 理学垂声久 英才毓瑞长</h3><h3> 宗支同绍述 焕发衍嘉祥</h3><h3>作者:罗文溥,字斗山,南昌柏林人,明隆庆二年(1507-1587年)花甲之年,历经八载完成《豫章罗氏大成谱》十二卷,公置祭田138亩,屋2所,柴山1处及园地数段,坐落新建县忠孝乡曹坊村,系曹坊子孙耕种,就是为了守护傅氏大婆墓及祖坟山。公助费捐资,家业殆尽,斗山公之功德无量,其功与山同高,其德与日同光。</h3> <h3>《永丰湖西添寿公祠》添寿公讳师寿,号寿山,行真四,季常公子。生明永乐庚寅(公元1410年)十月初四申时。明处士,躬醇诚信,敦厚崇古,乐善隐德,扶植纲纪,修祠编谱,诰赠儒林郎,晋赠朝议大夫。肇基永丰湖西南岸始祖。殁于成化丙午九月廿三酉时,葬本里大沙塘顿旗形,乾亥向,监察御史亲昌王相撰墓志铭【珠公五十世孙】珠公----智亮----寅公----添寿公</h3> <h3><font color="#010101"><p>双神童:士明公、士鼎公两兄弟:珠公-寅公(珠公三十四世)-德诚公(珠公43世)-衡甫-士明、士鼎(45世)</p></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p> 《永丰水心村罗氏宗祠》是抗元英雄开礼公,状元罗伦,榜眼惠孺故里。 </p><p>罗开礼,字正甫,宋代忠臣。号“水心先生”。生宋庆元庚申六年(公元1200年)十月初十未时。登淳佑辛丑进士,知归安县事,升国子直学,寻推大理寺评事,赠奉直大夫。殁于淳佑丙午六年(公元1246年)二月初一,葬廿六都笪桥庙前店小独脚瑕蛇形。文天祥署其将,起兵复永丰县,已而兵败被执,死于狱。天祥闻开礼死,制服哭之哀。殁于淳佑丙午二月初一。《宋元学案.男斋学案》)罗开礼(字正甫),“知永丰,倡义以仗大节,连兵邹皿.驻师永丰,吉,赣军溃.元兵追及空坑,一执囚吉安,不屈,八日不食而死”。</p></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p>宣二公:珠公-寅公(珠公三十四世)-五秀才(珠公三十八世)-宣二公(珠公五十九世)</p></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p>仁甫公:珠公-寅公-德诚公(珠公四十三世)-仁甫公(珠公四十四世)</p></font></h3> <h3>《上高东村上房罗氏宗祠》东徙上房罗氏开基创业祖,据高安地方志记载,罗氏于宋初从吉安庐陵县迁此,最早村庄在后山岭背窝,坐南向北,后迁入现居住村庄,至今约一千多年,我公、罗锦,康熙四十一年壬午乡试(1702)官至广西中式。</h3><h3>原旧宗祠年久失修,倒塌多年,欣逢盛世,齐心协力,慷慨解囊,重建祠堂。居住东村上房,各地宗亲、有好人士大力支持。农历丁酉年(2017)年四月九日良辰吉日,破土动工,历时半载,大厦落成戊戌年四月隆重庆典,宗祠总造价46.9万元。谨为后代永记族史,不忘功德。</h3> <h3>《罗家大院》位于后街北边,是民国时期青城四大水烟作坊之一的【永顺成】老板罗 周先生的宅院,建于民国十六年,即公元1927年。该院落由东院,中院和西院三部分组成,占地面积7590平方米。东院由前院、中院和后院组成,它原来是罗家的水烟作坊,字号【永顺成】。东院曾是电视剧《老柿子树》的拍摄场景。</h3><h3>中院氏罗家日居住的地方该院三堂五厦结构的四合院,即上、下堂屋各三间,东、西厦房各五间。上堂屋两边各有一间耳房,下堂屋的西边也有一间耳房,东边是砖雕大门。</h3><h3>西院由前院和后院两座四合院组成,院内有花园、水池、走廊和亭台,是罗家人休闲娱乐的场所,也是用来接待客商的地方。</h3><h3>整个罗家大院由十六道门互相连通,设计独特,布局严谨,古朴典雅,做工精美,具有山西四合院的建筑风格,是青城地区保留最完整的古民居四合院群落之一。</h3><h3>2003年罗家大院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被列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h3> <h3>《岳阳罗氏宗祠》乾隆庚子年,1780年岳阳诸罗氏建祠于岳阳大云山脚下大云瑖(云瑖村),距今224年祖祠保成完好,2004年春岳阳罗氏集资叁拾多万元,将总祠重修</h3><h3>六三公,字朝奉,出自江西南昌府南昌县洪都新府铁柱观凤凰楼花林嘴,珠公第45世裔孙,流生九子,名伏一、伏二、伏三、伏四、伏五、伏六、伏七、伏八、伏九。元末明初,乱极治生,同祖妣甘氏小山,携伏四、伏五、伏七、伏八,徙迁湖南岳州府巴陵县一都,转迁四都梅溪岭昆山古塘祠下,又迁黄道山罗家嘴,再迁芭蕉洞,最后迁毛田古台洞,方筑室为家。尔后蕃衍开族,追祖建祠,祠下口齿万计,散居湘、鄂、川等省,济济洋洋,可谓盛族矣。六三公与妣合葬古台洞后山,酉山卯向。其后伏一、伏二、伏九也于不同时期播迁巴邑,至于伏三、伏六两公因年湮代远,难料其去向,均有待考证</h3> <h3>《黄土岭罗氏宗祠》黄土岭罗氏为崱公→青叟→大器之季子恩公,官居庐陵(今江西吉安)。恩→克宽→擒虎之子明远、见远兄弟,元至正十八年(1358)于庐陵郡城率众抗击陈友谅军,负重伤而亡。明远子文进、文暹、文俊兄弟,与见远子文富、文贵兄弟五人,结伴避难至衡阳清泉;嗣后文富、文贵兄弟再至祁阳熊罴岭之黄冈,今祁东白地市镇之黄土岭。文贵公约于明洪武时来祁,生殁未详,妣贺氏→全。派衍于白地市镇之大冲、双泉井、茶亭、铁铺、元里坪、七丫甸诸村,共约万余人。</h3> <h3>《汝城文明罗氏宗祠》文明瑶族乡位于湖南省郴州市汝城县境西部,距县城47公里。东邻马桥镇、延寿瑶族乡交界,南与延寿瑶族乡及广东乐昌市九峰镇交界,西连宜章县里田乡、长策乡、广东乐昌市白石镇,北靠宜章县瑶岗仙镇、资兴市滁口镇、黄草镇。总面积387.8平方公里,总人人口约4.9万人。文明瑶族乡是郴州市著名的水果之乡、银杏之乡、水果苗木之乡。</h3><h3> 罗珠公五十一世孙,俸公,原籍江西吉安府庐陵熂下。元朝任广东连州刺史,元顺帝至正壬辰年(公元1352年)解组回乡,路经汝城,见山川秀丽,物产丰饶,文经武纬,山明水秀,境内多出文人而定名为文明,遂与伯祖仪公立籍汝城文明乡开基。俸公生子福翁;福公生子文;子文生三子:伯庸、伯忠、伯韩。长子伯庸移居西村开基;次子伯忠定居老屋和东冲;三子伯韩生二子,长子占籍司背湾,次子移居库塘丘。三房后裔散居桐江冲、赤坑、长岐岭、竹下等地。至今子孙6000余人,分徙于湖南各市县及粤、赣、川等地。老屋罗氏就是聚居于文明瑶族乡的重要一支。</h3> <h3>《临武罗氏宗祠》湖南临武县罗氏四个支系,皆源出江西。梦丑公支系。珠公四十五世梦丑公,号幼通,祖籍江西吉水熂下,宋宝庆年间(1225-1227)迁居临武东门城内,垂今历传二十八世,有人丁万余人。</h3><h3> 梦丑公生于绍熙二年辛亥(1191),南宋宝庆年间(1225-1227)由江西吉水熂下罗家村,来寓湖南,后复徙居临武县衙之东侧为临武罗氏肇基始祖。元妣赵氏,无出,继妣李氏→代元、菊轩;三妣骆氏→菊旺、菊通……</h3> <h3>罗氏宗祠,建在名为“飞象把水口”的地方,后面靠山,前面是开阔的田野。这是罗文举战死沙场后,他夫人带着四个儿子辗转迁到茶洞水口村后的居所。宗祠大门联云:恩思凤阁,春满象岗。旁边悬挂“将军第”牌匾。墙上的石碑上雕刻有“太祖文举公,世受皇恩,奉旨征剿,康熙十四年为国捐躯。皇恩不薄,授封怀远将军,特赐银牌为勉……雍正四年,国师奉旨,选地赠赐宅场,鼻祖圣鼎公择良地安居,携家眷落籍茶洞水口象岗村”文字内容。这是三进的大屋,中间是大厅,两边是厢房。屋内大厅刻有横联为“忠孝流芳”、内容为“忠孝一堂报君皇,流芳百世立标准”的对联,相传这副对联是当年雍正帝所赐,一方面是为了颂扬罗文举忠孝仁义、精忠报国的精神,另一方面是希望罗氏一族能够将罗文举的精神发扬光大。</h3> <h3>《罗贵纪念馆》罗贵是豫章罗氏由南雄珠玑巷徙居珠江三角洲的始祖,是南宋时珠玑巷38姓98户举家南徙的领导者、组织者,对开拓南疆作出了重大贡献。百余万后裔至今仍不忘800多年前贵祖率众履险南迁的家史,莫不仰贵祖之功德,感贵祖之恩泽。</h3><h3> 先为以罗彦瓌为始祖的一大派系,罗彦瓌山西太原人,北宋开国功臣,历任内外马军都军头,领眉州防御使,因功升侍卫步军都指挥使、领武信军节度使,彰德军节度使,安国军节度使。北宋初携家卜居南雄珠玑巷,历七代,150多年。相传在南宋绍兴年间,珠玑巷发生宋妃之祸,七代孙罗贵毅然历险率领珠玑巷30余姓90余户近千人南徙珠江三角洲一带,开基创业,子孙蕃衍,枝繁叶茂,播迁四方。</h3> <h3>《大埔庆馀堂罗氏宗祠》英练壮士公,原名于耿,字宏一。公元一六五四年跟随郑成功去台湾,公元一六五五年四月回厦门,曾镇守福建汀州,上杭等。后感到恢复明朝无望,便弃甲归田,投入深山野林,到长坵田开荒种田,创祖立业,建立庆馀堂祖祠,罗氏宗祠庆馀堂由始祖大力公罗于耿将军建于清康熙年间(即公元 1662-1722 间),宗祠楼宇轩昂,气势宏伟,属典型清代古建筑。</h3> <h3>《崇厚堂罗氏宗祠》惠州市惠城区横沥三百洞罗氏伯七世系开基祖仕亮公(三百洞谱无准确记载开基始祖),系洪德公第十六子伯七公之第十四世孙(珠系52世)。于清朝雍正年间移居惠阳横沥三百洞并立祠堂居住。卒葬小螺社左片綮水沥面上蛇形辛山乙向,寿八十有七。</h3> <h3>《里塞圹边罗氏宗祠》始祖道京四室韦氏,万历年间逃乱迁居到连滩思和,清朝1638年迁居历洞里塞圹边村开基创业。韦氏生三子,(道保、道样、道祯),道样公留守里塞开基,道祯随父到封川文德乡开基。</h3> <h3>始祖原河口镇沙田村迁居到高枧开基创业</h3> <h3>《雅言罗氏宗祠》始祖讳世富公、出自蓝氏太祖妣,于前明万历年间,由今(郁南县龙归乡),迁居罗定县第五区朱砂乡雅言村,安居乐业,自昔至今,业经十四传。</h3> <h3>《洞滨罗氏宗祠》广东廉江洞滨族罗氏,始祖永达公,为珠公─遵生系56(按:有的支谱载为54)世孙。原籍江西赣县。公于明成化壬辰(1472)年,与妣叶氏五娘,携五子福兴、福恒、福安、福缘、福全,由福建上杭迁徙广东高州石城县(今廉江市)永安乡丰三下都洞坪(后改为洞滨)开居立业,繁衍生发为洞滨罗氏一族。公后回原籍,终于漳州府平和县。</h3><h3>洞滨族罗氏现已发派至二十世,共有四万余人。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有300余人,任科级以上职务的200余人。洞滨罗氏大宗祠始建于清康熙癸酉(1693)年,1958年因修建鹤地水库被淹没,族人外迁,今正重建。</h3> <h3>《黄沙罗氏宗祠》云浮市云安区前峰镇黄沙村罗氏远祖是罗万春公生有八子,按八卦提名字《乾、坤、震、巽、坎、离、兑、艮》八个子。罗震公后裔从南雄珠玑巷迁居肇庆府高要县开基,而黄沙村始祖罗国用与罗国储公(国储无所出),于万历四年从高要金渡腰岗村,补漏,迁居云安区黄沙的下氹村开基,至今已经四百四十多年。现在黄沙人口约二千多人。已分迁居到黄沙的下村、屋角冲村、西山瑯村、新屋村、前峰的龙屈村、深冲坑村、望天堂村、塘岩村、大村、大塘。还有迁居外地有新兴县天堂镇新美村、清塘村、龙潭寨村开基、东城镇十里新村开基,高明县更合镇吉岭村开基,阳春市春弯镇山角村开基。还末有联系上音讯的,有三世孙叶享生益君迁阳江赤坎迹龙,第四世孙相美公有五个子迁居阳江开基,第四孙灿伟公迁居阳春瑯底。黄沙罗氏宗祠原在下氹村,于一九四三年迁黄沙大村对面现黄沙小学旁边,坐辛向乙兼卯酉,占地面积680平方,建筑面积430平方,文革初年拆改建为黄沙小学,2009年重新建立好罗氏宗祠,人丁兴旺。</h3> <h3>《水口罗氏宗祠》云浮市云安区石城镇茶洞水口村罗氏宗祠,建在名为(狮象把水口)的地方,后面靠山,前面是阔的田野。这是罗文举战死沙场后,其夫人带着四个儿子辗转迁到茶洞水口村后的居所。宗祠大门联云;恩思凤阁,春满象岗。旁边悬挂《将军第》的牌匾。墙上的石牌雕刻有“太祖文举公、世受皇恩、奉旨征剿、康熙十四年为国捐躯、康熙十六年,朝庭下旨,追赠怀远将军进秩游击谥英惠,特赐银牌为勉……雍正初年,国师奉旨,选地赠赐宅场,鼻祖圣鼎公择良地安居,携家眷落籍茶洞水口象岗村”等文字内容。这是三进的大屋,中间是大厅,两边是厢房。中厅刻有横联为《忠孝流芳》内容为“忠孝一堂报君皇,流芳百世立标准”的对联,相传这副对联是当年雍正帝所赐,并赠高脚牌四只,两只刻有《怀远将军》,一只刻有《肃静》,一只刻有《回避》,享正三品,敲十三声锣开道殊荣。一方面是为了颂扬罗文举忠孝仁义,精忠报国的精神:另一方面是希望罗氏一族能够将罗文举的精神发扬光大。</h3> <h3>《十里羅氏宗祠》是樟木公第四子懿公裔羅峯之第三子十二世羅華敘字佛亮也,從高明允美房迁居至新兴十里村的,至今约五百多年历史。生有三子:长子羅文定公妣區氏,次子羅文祥公妣歐氏,三子羅文昌公妣李氏,故日大房、二房、三房、一直延續發展到现在已到三拾三世。其中包括在高明的十二世在内,實在十里的二十一世,人口总数陸百余。不包括十里遷往外地的,现由遷往外地的,有大房四世羅勝南公、迁往福建省禾逕鄉,又羅華敘公之孫大房康太公,迁往新兴县太平蓮村。二房由六世羅维廣公迁往新兴環城镇楓洞村,二房羅伯寿公迁往新兴车岗镇澧源村、二房羅可欢之子羅由佐公迁往新兴东成镇朵角村《现名红陽村》这就是新兴東十里羅氏宗祠家族的概況。</h3> <h3>《铭鼎公祠》字鐘臣,系云浮茶洞羅氏守忠公第四代孫。生于前清顺治丁亥年十月十八日寅时,生子三个(宣、琇、辉)卒于雍正乙己年十月二十五日,享年七十有九。据资料记载,铭鼎公少年时聪明过人,及长而博学多才,医、卜、星、相样样皆能,尤其精通地理博学之术,名气显赫一时,且杰作颇多,建祠于茶洞大围村 。祖祠建祠坐申向寅兼坤艮,左开乾亥门门,形如宝鸭落池塘,来龙气势磅礴,乃得天独厚之风水宝地,至今约历经二百余年,得天地之正气突显毓秀、纳日月之精华果然钟灵。承祖德福阴,吾族系各房家枝繁衍,遍省内外乃至国外开枝散葉,子孝孙贤,能人辈出。</h3> <h3>《守忠罗氏宗祠》云浮市云安县石城镇茶洞(守忠罗氏宗祠) 云浮茶洞罗氏开村首祖讳名守忠,号千一郎,是中华罗氏始祖罗乘字凌甫公第六十六世孙,江西豫章郡老祖罗珠公第五十五世孙,福建虎冈乡廷贵之长子,于明万历四年即公元1576年随叔父廷瑶与胞弟守胤、守祖及堂兄弟守廉、守伦(伯父廷富之子)和侄罗湘等,由福建省汀州府永定县太平里虎冈乡石背的东安县管属,民国五年该县改称云浮县,1992年改称云浮市,西山八甲解放后划归阳春县,富林乡仍归云浮县)立籍。</h3><h3> 至万历三十二年即公元1604年,守忠、守廉由富林云利迁至富禧堡茶洞乡塘尾村立产;同年,廷瑶由云利迁至西山立户,配室某氏生子二:守仁、守义。瑶公墓址及其世系情况,至清嘉庆年间失考。守忠、守廉同迁茶洞十余年后,至万历四十五年即公元1617年,守廉之孙志选、志远等兄弟六人同迁至阳春县西山堡三洞乡办塘村立户。至万历三十年即公元1602年,守伦与母简氏由云利迁至阳江县石柱村立户。</h3> <h3>《罗仲书院大宗祠》溯本追源,为吾族裔孙之德也。正本清源,不可不明,为祖仲公乃我清水岗开基创业之始祖也。仲公(珠系五十六世孙)系明朝韶州水师千总。嘉靖尤年,乐以为校,出征德庆藤峡乃三罗,(罗定,云浮,郁南)之匪患屡奉奇功,思嘉祖德,诰授武德将军。世袭云骑尉钦镇守泷州。万历年间朝廷为表彰仲公之功绩,将泷州肠封为《罗定州》,仲公遂因职于罗定而从翁源迁居择吉地清水岗为万世繁衍之根本。罗氏大宗祠始建于清代丙寅年春(公元一八0六年)。</h3> <h3>《罗仲书院宗祠》占地面积5000平方,建筑面积1200平方,现在大约人口三万多人。辑五罗公祠于罗定市附城街道新乐村委罗屋寨。建于清宣统年间,坐西北向东南,一路二进,硬山顶,灰塑博古脊,绿釉瓦当,一滳水,青砖包坭砖墙体,地堂外砖砌花窗矮墙,开方形小斗门,内部布局有特点,具有一定的建筑艺术价值,保护范围,以周边屋檐水渠为界,建设控制地带,从保护范围端线向外延伸东南,西北至20米。在2014年3月26日,被定为罗定市文物保护单位。</h3> <h3>《永丰河罗氏宗祠》一世祖:环(珠公三十八世孙)字彦环,名威,号宝兆,别字南庄。生於后晋高祖石敬塘帝,天福元年丙申至后汉帝刘成祐三年庚辰,十五岁,同赵匡胤、张光远三人,同待周郭打烂讲兰院,跟死美女。后汉隐帝刘成祐访捉不获,后三人同侍后周郭威世宗柴荣帝,显德元年甲寅,官御前校尉少卿,后因陈桥安塞大变,彦环抽气挺剑,厉声高呼不允者斩,百官皆复宋太祖赵匡胤登帝位.建隆元年庚申,官御前忠勇太尉功郎,由河南符祥县尚德里迁广东南雄保昌县牛田坊珠玑巷沙水村,配赵氏,公廿九岁,生元佑。</h3> <p><span style="color: rgb(62, 62, 62);"> 《肇庆砚洲罗氏祖祠》位于鼎湖砚洲西股三巷,罗村东新路侧,始建于明万历己未年(1619年)。坐南向北,门前石阶,左右用花岗岩石柱为檐柱,横架梁雕有神兽,横檐雕花。分头、中、后三进,之间以天井相隔,每进有档中屏门、月门,左右厢房、廻廊。头进西花园种有茶花和桂花,月门外侧有古柏一株,旁有石牌楼一座。中进堂上四大石柱金钟梁檐,前后石柱档中屏门六扇。后进前檐石柱,正中奉祀神位,墻头绘有山水人物和花鸟虫鱼粉彩壁画。</span></p><p> 砚洲罗氏族系出自汉大司农罗珠,世居豫章,其后散处各地。三十八世至彦瓖,宋授御前列校,自祥符入粤居南雄珠玑巷。历七世有名贵者,绍兴初避乱南下,始居新会蓢底。有九子四十六孙,其第二子慎之,绍兴举人,官至吏部尚书。生六子。次子如海,嘉定进士,官至通直郎,徙居循州、龙川县。如海二子:长怀奇,字念吾。次怀德,怀德留居龙川。怀奇始迁县东之墨砚沙居焉,今称砚洲者是也(今属广利乡)。传至曾孙希圣、希皋,分两房。希圣房三支,希皋房四支,自始迁至今传二十九世,丁口约五百人。建立宗祠,奉怀奇为始祖。前志列传中罗成功、罗德光、罗瑗,科目表中罗万象、罗光斗其族人也。有谱六卷,明万历年创修,清康熙、乾隆、道光、光绪间均经重修。</p> <h3>《大良罗氏宗祠》大良罗姓家族,根据北门罗姓和南门罗姓的族谱记载,源于当年率领珠玑巷民众南迁的首领罗贵。其后人散落大良南北各处,并形成南门罗和北门罗两大家族,但从族谱分析来看,他们一直似乎没有太多交往,且北门罗氏历史更长。</h3><h3> 在顺德有两间“罗氏大宗祠”,大家今日所见的那间在蓬莱路与新基二路的交界处,俗称“北门罗”,现在仍存留的“前门”距今已有400多年历史,2006年大良政府对其实行平移,一时间罗氏大宗祠及罗氏家族成为关注热点。</h3> <h3>《鸭湖罗氏宗祠》座落在花都镇北部的鸭一村。祠堂座北向南,建于明朝。祠堂共三进,清道光五年(1825年)重建,2007年重修。</h3><h3>鸭湖罗氏宗祠:一是建祠年代久远;二是大门建造为宫廷式;三是罗氏宗祠的牌匾在祠前八米外便看不见。该祠2008年确认为《花都区登记文物保护单位》</h3> <h3>豫章罗氏四十六世洪德公第十八子小九公(八妣蒋氏出),名君姿,字盛龄。生于南宋理宗景定二年辛酉(1261)十月初八日卯时,原籍福建宁化石壁村,派分江西宁都鸦鹊林。南宋末,由贡生任广东循州学正,解组回里,道出兴宁,见其山川秀美,土旷人稀,沃野千畴,乃与兄佰七筑室县城东郊落业,即今宁新镇东风九厅十八井,意为纪念洪德公九妻十八子盛事也。世人称之为九厅楼,屋宇保留至今。小九公被奉为肇建兴宁东门罗的开基祖</h3> <h3>《台州路桥罗氏宗祠》是后人为纪念北宋名臣、水利学家罗适建台 州六闸治水、造福乡梓而建的,经历几百年风风雨雨,但旧制大体保存。为了保护文物,教育后人,台州路桥罗氏宗亲复重修了罗氏祠堂以纪念被后世誉为“浙学先河、理学先声”、“缑城学祖”的台州建闸之首创者-----北宋杰出的水利学家罗适。</h3><h3>罗堂现保存堂屋、横屋26间,占地面积2亩多。 罗氏宗祠内原先文物很多,里面有许多匾,还有画像(罗堂中供奉的画像就是罗适像)。因为文化大革命时罗氏家谱被烧毁,2001年族人会聚罗堂商议复修家谱。</h3> <h3>《慈溪匡堰罗氏宗祠》宁波慈溪匡堰罗氏宗祠始建于明洪武年间,曾经是历代罗氏后人祭祀之处,经六百年沧桑虽幸存于原址,但地基严重沉降,墙体倾斜,屋面漏水,构件腐烂,已呈现破败之感,且有倒塌之险。2014年罗氏族人决定重修祠堂,修缮工作历时一年多,耗资160余万元,于2015年8月完工。新修成罗家祠堂保持原建筑风貌,古色古香,庄严肃穆,气韵生动,造形优美,前后之间有一宽大的天井,青石板铺地,两侧建有古韵味的长廊,正厅上方悬挂“报本堂”金匾,正中端坐万九公雕像,整体格局既不失古建筑之深沉,又具有新颖之视觉。</h3><h3>匡堰”罗氏家族也一直追随“姚北”海塘的北筑呈直线北迁。南宋、元居匡堰(大古塘南),明中期北迁逍林镇罗家庄村(二塘南),清乾隆时北迁胜山镇罗家丁和凤凰甲(四塘南),清道光时北迁新浦镇荣誉村罗家丁(五塘南)。此外,该支罗氏也大量散居北迁线附近乡镇。据报本堂《姚江梅川罗氏宗谱》记述,“万九公,宪章第五子,讳号安化,由会稽徙居余姚匡堰,授大兴县尉”,万九公“生于宋光宗绍熙(1190—1194),卒于理宗宝佑(1253—1258),葬沙子嶺”。该匡堰支罗氏奉文弼公为始祖,称“始祖文弼公世居豫章,传二世至世南,迁居于闽,又六世至希吕,同子宪章等,历宋季之乱,扈驾南渡于越,始居会稽云门泾口。宪章再传而五人,各异居一境,分仁义礼智信五派”,“自此兵乱相仍,家世靡定,万三知盐避难复归江右吉水吴江为仁派,一府君迁于山阴破塘为义派,六府君迁于古虞三岭为礼派,八府君迁于慈溪螺江为智派,九府君(指万九公)迁于姚江匡堰为</h3> <h3>《平阳罗氏宗祠》苍南、平阳两县罗氏,其先祖来自福建、江西,多数至今讲闽南话。在现已查名的十多个罗氏支派中,有六支皆为以罗德明、罗德辉(如德公第七世孙)二公为始迁祖的云岩石岗下罗氏。苍南平阳罗氏,据各地《罗氏宗谱》记载,由于年远代湮,清初又遭“奉旨迁界”,致世系鸿支散佚俱难查考。但经望里、渎浦张家山等地《罗氏宗谱》记载,最早者为明万历、天启年间入迁,其次为清及民国期间入迁。</h3> <h3>《沙塘罗家大院》罗氏大院始建于1834年,是典型的客家建筑,原为一进三院,现存中、右两院。距今有180余年的大院刚刚经过翻新。我们在现场看到,罗氏大院为三合土墙,木结构建筑,小青瓦屋面。正门上挂有“光绪三十三年丁未科,钦点内阁中书,臣刚翙云恭昭”的牌匾,正堂中有罗氏家族先祖牌位。据说文物专家介绍,罗氏大院内的先祖牌位为立体镂雕,做工精细,保存完好,对于研究清晚期民间木雕艺术很有价值。</h3> <h3>《南山罗氏宗祠》始祖黄貌公,其予明宝公,于明朝洪武十七年甲子赴京承袭知州。程达公,明宝公之子,于明朝永乐九年辛卯赴京承袭知州。志通公,程达公之子,明朝嘉靖五年赴京承袭知州,嘉靖六年奉命征剿田州岜马寨,杀贼有功,受封嘉奖。文俞公,志通公长子,赴京承袭州事,于明朝嘉靖十五年奉命征剿新天、贺县等地山贼,屡建奇功。明朝嘉靖三十八年又奉命征剿广东新会,杀贼有功,嘉靖四十四年征剿广东新宁、和平等山贼,生擒蟊贼首有功,加功封职。隆庆五年即公元一五七一年奉调征剿平息古田总甫哨韦银豹之乱,生擒林猛、林全等贼首,平服贼巢,始古田改所立县为淳化县,复由改县立州为永宁州,文俞公乃班师回那地州,殁于隆庆五年九月十九日戌时,葬于岗坪山之阳</h3><h3>自明朝隆庆五年古田之韦银豹乱戡定,晋县为州之后,当局为端其风化,正其纲常,复兴其农桑,上宪招募四方客民,杂居于永宁州,时黄貌公六世侄孙,黄红公六世孙即珠公五十三世孙府降公乃应招于永宁州南乡吉良里,遂卜宅于老天坪,后立业于南山村,以耕读传家,以仁让风世,迄今已四百三十三载,繁十八世,嗣孙五百有奇。先后有三世孙扶裕公移居永安乡凤凰村杉木屯;四世孙应明、应成公移居三河村都江屯;六世孙影德公移居百寿街;八世孙大敏公移居白果村塘渡屯;八世孙能昌公复由都江移居石龙村龙攸屯;九世孙玉环、玉钦公分别移居山南村得玉岭屯和融安县沙子乡沙子村桐朝屯。堪云子孙发达,螽斯衍庆,宗支繁茂,瓜瓞绵长。</h3> <h3>《故城罗氏宗祠》贺州临贺故城罗氏宗祠坐落于贺州市八步区贺街镇河西村南,面向西汉古城墙,后面是原临贺县政府旧址。现在的贺街镇,仍然保留有二十多座不同姓氏的宗祠。可以说,是广西甚至整个中国是独有的区域姓氏宗祠群。 然而在这二十多座宗祠群中,在2001年6月25日有三座宗祠荣获国务院颁发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罗氏宗祠就是其中一座。这可以说是整个罗氏族人的光荣。就罗氏宗祠而言,目前在广西境内,还未发现有第二座宗祠被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呢。因此说临贺故城罗氏宗祠的地位和荣誉非同一般 。罗氏宗祠占地面积约2300平方,建筑面积约有1300平方米。祠堂门额用青石板刻着“罗氏宗祠” 四个字,字体刚劲有力,大门两边是用浮雕铸成的黑色楷书对联“姓缘罗国,郡定豫章。”仅仅八个字,准确概括了罗姓、堂号、郡号的来源。最具建筑特色的是宗祠山墙状似镬耳,这种岭南建筑又称“镬耳屋”,镬耳象征官帽两耳,具“独占鳌头”之意,唯有功名的家族方能采用此类建筑样式,这也是当时罗氏家族高贵身份的象征。罗氏宗祠始建于清朝光绪辛卯年(1891年),迄今为止已有百多年的历史。宗祠是青砖青瓦结构,进入大门就是迎客厅,在厅内设立状元门,状元门是众多祠堂里没有的特殊结构。状元门后面是天井,天井进去就是议事厅,是罗氏家族议事、循规家法的地方 ,也是罗氏家族最高权利之地。议事厅左右为厢房,再进是二重天井,左右两边为廊房,也称忠义房 ,相传在封建社会,等级分明,文为大,武为次,故文在左侧,称忠堂,武在右堂,称义堂,而现在改为忠孝堂,更具时代意义。再进就是祭祀大厅,祭祀厅上安放着二百七十三位罗氏祖宗牌位,祖牌均系樟木制成,雕刻着罗氏先祖的名讳。巨大的香炉放在祭祀台上,一年四季香火旺盛,把先祖牌熏得金黄金黄的,更显庄严、肃穆。:祠内有四根花岗岩凿成的石柱,高达六米多,柱的顶端各雕有一只瑞兽,顶住天面桁条,石柱上端的梁架,用木板雕刻着蝙蝠、马鹿和丹顶鹤三种动物的图案,寓意为“福”、“禄”、“寿”三星拱照。祠堂内外墙上,画着许多传统的山水壁画,画中寓意深长,画功精美绝伦,观者无不驻足欣赏,啧啧称赞!临贺故城罗氏宗祠是古朴的,庄严的。走进祠堂,让人们不觉感叹它的建筑之美,也领略罗氏家族圣殿的威严。宗祠,是对姓氏血缘关系文化意识的传播媒介,是家族兴旺的见证,被姓氏视为神圣之地…</h3> <h3>《城关罗氏宗祠》河南伊川城关罗村罗氏一族,高祖名奎,字素章,号文庭,祖籍江西丰田。大明间赴河南洛阳任守备之职。公为官清廉,因贡酒之事被革职,流放杜康县(今伊川)。后携家丁数人迁入伊川县城关定居,以耕读为本,礼义为先,繁衍至今。安住几百余年,繁衍二十三代,为邑之望族。现罗村约有罗姓人口3000余人</h3> <h3>《三台山正觉寺罗氏宗祠》 位于贵州省仁怀市二合缜正觉寺村。始建于清朝康熙十四年(1675), 是正觉寺入黔始祖汉辉祖之孙江山、湖山、海山为缅怀祖上功绩而修建的三合头祠庙, 迄今已有三百余年历史。该祠庙之山脉乃昆仑山发脉而来, 源系赤水河畔。行山如卧象吸水之势, 而祠基则建于象鼻之上, 左拥青龙山主生贵子, 右现白虎山主出贤人。前面青松翠柏, 山塞水口, 耸立文肇, 好似仙桃献供; 后面叠叠起峦峰, 绵延起伏,岱上冠帽, 尤如官坐都堂。头上星辰拱照, 脚下闪电雷鸣。殿外山青水秀, 殿内佛像辉煌。三合天井的建筑文物, 雄伟庄严。因三祖人名曰:“山”, 故曰:“三台山”,祠庙取名:“正觉寺”, 故曰:“三台山正觉寺”。该地原名李核村, 从此易名正觉寺村, 沿用至今。招僧元清为主持, 收徒性宽(又名甲子和尚), 侍俸香灯。住持元清乃地方之官, 对贼匪有生杀之权, 并于月台山打石窝立下将军柱, 杀贼后抛于深渊之下, 在当时神权年代, 能独立于此, 可谓功洪业大矣。</h3> <h3>《贵州省黄平县野洞河仁里罗氏宗祠》</h3><h3> 据清朝《黄平州志》记载,我祖罗恕卿洪武初随付友德南征后留守兴隆卫,世袭镇抚厅。封地插草为界位于县城西,后代均居住于黄平县仁里村至今已600多年,历经23世,现总人口300余人。旧祠文革时期破四旧拆除。今逢盛世,族人思祖颂祖之心未泯,慷慨解囊,齐心协力,新祠于2018年2月动土到6月初完工。祠堂坐东南朝西北,共耗资五十六万五千元。谨记祖功德,不忘族史。</h3> <h3>《永川松溉罗府宗祠》始建于明中叶。时,罗廷唯仕都察院御史,以四品制建祠。至清乾隆四十年,祥胜公之十四世孙罗文思,年七十告老还乡,倡议重建。乾隆四十三年八月竣工之日,兵部尚书文绶赠“罗府祠堂”匾额祝贺,并随撰序一篇载入谱。</h3> <h3>《普宁南径罗氏宗祠》地处普宁市流沙东隅十五公里,铁山山脉东麓狮山下,由墟脚(含锡坑)、田南(含新厝)、南径(含庵脚、东门)、陇华(含浮山尾)四个行政村组成。是潮汕唯一最大的罗姓居住区,也是全国屈指可数同一姓氏的大乡</h3><h3>南径罗氏源远流长,上溯至大埔湖寮始祖德垂公。念三郎长子伯七郎居古城塘唇,其长子十三郎讳白诵,于明朝正统年间见福建绍安二都山谷里山明水秀,乃迁居于此开基。埀七世,历时二百余载。时值明清鼎革之际,兵戈扰乱,人不安居,十三郎子孙为避战祸,遂纷纷相继由闽入潮,分居普宁、潮阳、揭阳、惠来、陆丰等地。各地裔孙尊十三郎为始祖。</h3><h3>十三郎公传下第七世俄挺公之子,长丹台公、次星台公、三吁岩公偕同叔父俄明公之子孙,从福建诏安二都山阁里入潮择普邑创业。丹台公一家在陇华南门定居,星台公往揭阳河婆开基立业(后裔亦分居南径锡坑),吁岩公带五子在狮头山东北面山下居住。随时间推移,罗氏一族人丁昌盛,基业大展,南径渐成罗氏一统之乡,至今已历四百多年。</h3> <h3>《罗从彦纪念馆》宋朝理学家。早年师从吴仪,以穷经为学。崇宁初(1102年)曾与宋代理学奠基人程颢明洪武年间,仲素公与文天祥、朱熹、诸葛亮、颜真卿等同祀孔庙。康熙45年,仲素公得赐御书“奥学清节”祠额。后人罗浮山,筑室静坐,绝意仕进。朱熹曾说:“龟山倡道东南,游其门者甚众,然潜思力学,但仲素一人而巳。”学者称豫章先生。卒,谥文质。从彦的著作,有豫章文集十七卷,《四库总目》记载其有遵尧录、春秋毛诗语解、中庸说、春秋指归等传世。为师。</h3><h3>其中,有名望的如朱松(以进士入尚书郎,年少以诗文名师从仲素公,为宋代理学泰斗朱熹之父)、李桐(后系朱熹之师尊),程、罗、李、朱后来成为闻名后世的四大名儒。1132年以特科授博罗主薄,入罗浮山穷天地万物之理及古今事变之归,前往求学者甚多,1135年卒于官。有“遵尧录”、“春秋指归”、诗卷等著作遗世,大部收编入“钦定四库全书”。</h3><h3>明洪武年间,仲素公与文天祥、朱熹、诸葛亮、颜真卿等同祀孔庙。康熙45年,仲素公得赐御书“奥学清节”祠额。后人罗浮山,筑室静坐,绝意仕进。朱熹曾说:“龟山倡道东南,游其门者甚众,然潜思力学,但仲素一人而巳。”学者称豫章先生。卒,谥文质。从彦的著作,有豫章文集十七卷,《四库总目》记载其有遵尧录、春秋毛诗语解、中庸说、春秋指归等传世</h3> <h3>《夏茂罗氏宗祠》历史悠久,人才辈出,实为中华罗氏重要宗祠之一。适蓬贵祠重修、开基始祖汝洪公诞辰635周年及传统的清明祭祖。</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