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米族民俗文化风情小影(一)

美乐

<h1><font color="#167efb"><b>民间搓蹉舞</b></font></h1><h1><font color="#167efb"><b>— — 一场战争造就的舞蹈</b></font></h1> <h3>普米族民间艺术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搓蹉”(舞蹈),普米语中的“搓蹉”,直译为“舞跳”之意,也即“跳舞”,属自娱性、交际性的舞蹈。舞时,领舞者按一定节奏击羊皮,发出“嘭、嘭、嘭”之声,形成节奏,使众多舞者亦步亦趋,动作协调一致,因而也叫“羊皮舞”。传统的“搓蹉”舞据老艺人说,原有72调,即72套舞步的变化,现保留下来的只有12套。</h3> <h3>“搓蹉”套路繁多,从基本动作来看,大多是日常生活中爬树攀崖、播种收割等的模拟动作,也有对动物的形体和动作的模仿。它是普米族人民最喜爱的舞蹈,流传面广,多用于各种自娱、喜庆健身活动,是一种象征团结友爱、吉祥幸福的欢快的民间舞蹈,在国内创下了较高的知名度,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br></h3> <h1><font color="#167efb"><b>歌舞之乡,醉美普米</b></font></h1> <h3>歌舞盛宴,自然优美</h3><h3>沉睡千年的文明在此唤醒</h3><h3>普米人能歌善舞,民歌丰富多彩,有着浓郁的民族风格和乡土气息,反映了普米人的生产、生活、历史、伦理、思想感情和审美情趣。民歌中无论是声乐还是器乐部分内容都可称丰富多彩,普米族的音乐与歌舞有着密切的联系,诗、歌、舞不可分割,由兰坪县三江艺术团创作演出的普米族大型音乐舞蹈史诗《母亲河》于2003年问世并获“荷花奖”银奖。</h3> <h3>经典传承,长盛不衰</h3><h3>四弦琴已成为普米文化的象征</h3><h3>四弦琴--羊头琴是普米族人民非常喜爱也是他们独有的传统乐器,无论田间地头,还是幢幢木楞房里,常常都能听到纯朴、悠扬的四弦琴声。“四弦”音质优美,能弹奏出不同的曲调。人们用它来赞美新的生活,抒发对家乡的热爱,民间艺人在传统四弦琴的琴头上雕饰了“羊头”造型,与普米族的传统族文化更为契合,已成为普米文化的重要象征。</h3> <h3>纯粹质朴的民族生活美学<br></h3><h3>会说话就会唱歌,会走路就会跳舞,这是人们对普米族人能歌善舞的褒奖。普米族舞蹈大都带有集体舞的性质,无论男女老少都可加入到舞蹈的行列当中。同时普米族舞蹈的动作简单易学,每当人们听到熟悉的音乐或舞步声时,都会情不自禁产生兴奋情绪,随之舞动起来。几乎每一个普米人都会跳锅庄,普米族人聚居地区也因此成为歌舞之乡。</h3> <h3>云南白狼国生态旅居 ,项目集乡村旅游、养生度假、休闲民宿、少数民俗文化等的特色村寨开发;生态产业、现代农业、农产品加工于一体的特色农业开发及特色农副产品包装设计;旅游商品开发、设计、销售于一体。</h3><h3>欢迎您到白狼国观光旅游,参观指导,考察合作。期待您的到来,祝您旅途愉快。(图文来源:请关注公众号)</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