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的文物 真实的记忆

飞上天

<h1><b>  2019年11月27日,我们来到梅州客家博物馆。</b></h1><p><br></p> <h1><b>  梅州客家博物馆,位于梅州市、梅城东区小溪唇客家公园内。</b></h1> <h1><b>  客家母亲的雕塑,高4,8米,由谢伯齐教授用了十一年的时间创作出来的。</b></h1> <h1><b>  作品描述了春耕时节,年轻的母亲头戴斗笠,身穿黑色传统服装,裤脚挽在腿上,年幼的孩子熟睡在母亲背上。母亲以人代畜,竭力前行的苦耕形象,作品讴歌了千千万万客家母亲"敢负人间苦难"的奋斗气概。</b></h1> <h1><b>  这组雕塑,展现的是客家人在长期的艰苦环境中,不畏艰险,创造出客家文化。</b></h1> <h1><b>  前面有一口井,名为"饮水思源"。</b></h1> <h1><b>  客家博物馆由叶选平题词</b></h1> <h1><b>  博物馆以"客从何来"、"客家风情"、"地标围屋"、"人文秀区"、"客家腾飞"五部分来展示客家渊源、客家风俗、客家民居、客家文化、客家精神。</b></h1> <h1><b>  《飘洋过海的客家人》作者罗英祥,于1994年10月1日出版的图书,他通过出国考察、采访、收集文物史料的科学研究,得出海外华人的家属总数约414多万,华侨华人总数在2570多万人。</b></h1> <h1><b>  客家人,客家民系,是江西、广东、福建的汉族民系,客家人共发生了五次大迁徙。</b></h1><h1><b> 首次大迁徙是在西晋永康元年,发生"八王之乱"。北方少数民族趁虚而入,使中原陷入"五胡乱华"的动荡局面。为了避乱,汉人南迁,最远至梅州大埔。混乱局面持续170年,迁移人口达1~200万人。</b></h1> <h1><b>  二次大迁移是在唐朝"安史之乱",出现藩镇割据。接着由王仙芝和黄巢的农民起义。战乱纷争,而未受战乱的赣南、闽西南、广东(东北)成为南迁汉民的首选之地,历时90年。</b></h1> <h1><b>  大方墙上有巨型"亻厓"字的隶书字高约7长多,在客家语言中代表"我"的意思。"亻厓"字上方,以后半圆围龙屋作顶,含义深刻。</b></h1> <h1><b>  第三次大迁徙,公元112年金岳攻占开封,掳去北宋二帝。随宋高宗渡江南迁有百万民众。</b></h1><h1><b> 元兵进一步向南挺进,为躲避战争,人们继续南迁至粤东的梅州和恵州。此时以有户籍制度,户籍有"主"、"客"之分,移民编入"客籍",而"客藉人"自己称为"客家人"。</b></h1> <h1><b>  第四次大迁徙,是滿清攻下京城,一路打到福建和广东。客家义士举义反清失败,向粤北、粤中、粤西地区撤迁,还有部份到广西、四川。</b></h1><h1><b> 康熙年间,清政府发起移民运动,将从中原移居湖南、湖北、广东、广西的汉民迁到四川,从而一部分人成了四川的客家人。</b></h1> <h1><b>  第五次大迁徙。洪秀全领导太平天国运动,以客家人为基本队伍。太平天国失败后,起义军受到剿杀,百姓到处逃匿。</b></h1><h1><b> 由于地少人多,粤中地区土、客进行了十二年㭜斗。清政府划出台山赤溪地区安置客家人。动乱使的客家人又进入一次大迁徙,分别迁到海南、广西、甚至飘洋去南洋。</b></h1> <h1><b>  "围龙屋",围龙屋被称为客家围屋,是传统客家民居(客家围屋、客家排屋、客家土楼)三大样式之一。主要分布于广东、福建、江西等省,约有300~900年之间。</b></h1> <h1><b>  每一个围龙屋,都是一个生活体系。围屋内的加工工具是公用的,风车、砻、碓、磨,被称为农家四宝。</b></h1> <h1><b>  客家妇女体现了吃苦耐劳、勤奋能干、刚毅坚强的精神。客家男人为了光祖耀宗求得一官半职,求学读书,或者谋生远走他乡。家中的农耕之作、家务、赡养老人都落在客家妇女的身上。</b></h1><h1><b> 客家妇女被称为"家头数尾""田头地尾""灶头锅尾""针头针尾"的四头四尾的美誉。</b></h1><p><br></p> <h1><b>  风车,在农村中去除水稻、麦子等农作物子实中的杂质、瘪粒、秸秆屑等木制工具。现在已经不用了。</b></h1> <h1><b>  我国西汉就用的纺车,将毛、棉花、麻、丝,通过人工机械传动,利用旋转抽丝。</b></h1> <h1><b>  这个木梁架子是从民居屋里拆下的,资料介绍有千斤。</b></h1> <h1><b>  客家人的婚礼以传宗接代为目的,婚姻方式依照"六礼"。</b></h1><h1><b> 1、纳釆:男方欲与女方结亲,男方请媒人到女家提亲,送礼求婚。</b></h1><h1><b> 2、男方行纳采礼后,再托媒人问清女方生辰八字、女方生母姓氏、以便分辨嫡庶、女方父亲的职位,财产、女方的容颜,健康……。问名也要携带礼物。</b></h1><h1><b> 3、纳吉:男方问名,合八字后。将卜婚礼的吉兆通知女方,并送礼表示订婚的礼仪,纳吉也要送礼。</b></h1> <h1><b>  4、纳征:古代汉族婚烟风俗,亦称"纳成"。即男家往女家送聘礼。</b></h1><h1><b> 5、请期:由男家择定结婚佳期,用红笺书写男女生庚。由媒人携往女家,和女家主人商讨迎娶日期。</b></h1><h1><b> 6、迎亲:新婚亲往女家迎娶新娘的仪式。</b></h1> <h1><b>  舞狮,是客家人逢年过节,世代相传的喜庆活动节目。</b></h1> <h1><b>  在民族志士篇章里有表现民族正气的爱国诗人文天祥。在民族危难之际,文天祥以家产充军资,起兵抗元,后任右丞相,在与元兵淡判时被扣留。在监狱里,写了一首《过零丁洋》。</b></h1><h1><b>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b></h1><h1><b>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b></h1><h1><b>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b></h1><h1><b>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b></h1><h1><b> 这首文天祥金典中的金典:"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鼓励几代爱国志士,为民族的解放、发展而奋斗,至今仍被千古传承。</b></h1> <h1><b>  民族英雄郑成功,自小习武,努力刻苦,师父们夸他:"天资聪慧,是个可造之才!"长大后,眼见荷兰人侵占台湾,于是召兵买马,带领队伍,浩浩荡荡地向台湾进军。</b></h1><h1><b> 驻守台湾的荷兰人,提出每年进贡百银一千两作为退兵条件,郑成功不为所动,继续进攻。荷兰人抵抗失败,提出投降。郑成功在宝岛的土地上,插上了中国的旗帜。</b></h1> <h1><b>  石旗杆。在闽西、闽南客家山村的的家族宗庙前,有形状如旗杆一样的石柱,又称为"石笔"。</b></h1><h1><b> 古时,客家人凡是中举、及第者均可在本族祠堂、家庙或者祖厝前立一对石笔。在石笔底座龛部位镌铭并刻上姓名、世次、年代科次、功名、官衔品位、立石笔的年代。</b></h1> <h1><b>  我们来到将军馆,将军馆在主馆北面的纯厚楼。该馆主要介绍自辛亥革命以来(1911~2007年)梅州籍将军历史功绩。资料显示这段时间共产生473位将军,其中上将10人、中将99人、少将在364人。</b></h1><h1><b> 展馆分为革命先驱、长征英杰、抗日名将、开国㘦臣、当代骄子、将军谱六个部分,计十三个展馆。</b></h1> <h1><b>  来到"人境庐"。人镜庐是我国著名诗人黄遵宪的故居,取意陶渊明诗中"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之意。</b></h1> <h1><b>  黄遵宪出身于一个经营典当大商人家庭。自幼博学多才,清光绪三十三年,被破格晋升为驻日使馆参赞。</b></h1> <h1><b>  黄遵宪故居由三座平房组成。每座门上都有一块匾。分别为:"人境庐"、"思元第"、"荣祿第"。</b></h1> <h1><b>  空地上有一尊黄遵宪坐像,上刻有"黃遵宪纪念馆"。</b></h1> <h1><b>  人境庐由黄遵宪在1884年亲自设计,面积约有五百平方米,砖木结构园林式书斋建筑。</b></h1> <h1><b>  黄遵宪创办"时务报",宣传西方资本主义思想和维新变法理念。</b></h1> <h1><b>  主要有厅堂、七字廊、五步楼、五步楼、十步阁、息亭、假山……组成。</b></h1> <h1><b>  "荣禄第"是他出身和成长的地方。"人境庐"和"荣禄第"是典型客家古民居,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b></h1> <h1><b>  1877年,清廷任命中国第一批驻外使节。驻日钦差大臣何如璋,力邀黄遵宪为参赞,从此开启了他的外交生涯。</b></h1> <h1><b>  黄遵宪主持苏州开埠谈判。</b></h1> <h1><b>  孙中山和黄遵宪交谈的场景。</b></h1> <h1><b>  黄遵宪积极参加维新变法活动和创办《时务报》,受到光绪皇帝的召见。</b></h1> <h1><b>  戊戌变法失败后,慈禧太后要"从严惩办"黄遵宪,后经张之恫说倩,才免于官职,让其告老还乡。</b></h1> <h1><b>  黄遵宪在十二年的外交生涯中,先后任驻美国旧金山总领事、驻英使馆二等参赞、新加坡总领事。</b></h1> <h1><b>  黄家祠堂一一江夏堂。门口挂两个红灯笼,一个灯笼上写"黄"字,另一个灯笼写"江夏堂"。</b></h1><h1><b> </b></h1> <p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span style="white-space: normal;"></span><b style="white-space: pre-wrap; font-size: 20px;"> 走进祠堂,两边柱子上有一对联:水南衍派生公 桂里奠 江夏枝繁裔孙 五州兴。头上是一快"进士"匾额。</b><span style="white-space: normal;"><br></span></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