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垣曲县为什么有东西垣曲

󾓭️王苏立

<h3> 垣曲县为什么有东西垣曲之分,此事说来话长,由于史料记载过少,地方志我也无权查阅,只能结合现有知识进行浅谈分析。</h3><h3> 说到垣曲县,王屋县和济源市是避不开的。济源和王屋古时候原属于孟州府(今济源市)管辖,垣曲属于河东府(今运城市),其中原王屋县的最为尴尬,王屋县地处晋豫交界,地理位置极为重要,却有个致命缺点,就是面积很小。王屋县之所以面积小,是和古代的疆域界定政策有很大关系。古代历朝历代帝王为了稳固江山防止叛乱,主要以山川河流湖泊和犬牙交错两种方式划定疆域,达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两省之间可以相互监督(河南河北就是典型例子)。由于现东垣曲(英言,蒲掌,窑头)的地理位置极其特殊,是晋东南和豫北两地交流的主要交通线路,王屋县令和垣曲县令明白其中利害,都想把东垣曲划分到自己的管辖范围。</h3><h3> 东垣曲两县相争,其中垣曲县令最为头疼,因为东垣曲如果划分给王屋县,自己就在王屋县的眼皮底下,很是难受,(垣曲县原县衙一直在古城,古城和东垣曲――英言相邻)。王屋县地盘太小,早都想把东垣曲占为己有。两县县令都在争夺东垣曲,没办法,就想出个馊主意,谁把东垣曲赋税瑤役收上来,东垣曲就归那个县管辖,东垣曲百姓那能承受两次赋税瑤役,可以说叫苦连天。东垣曲百姓向两县县令如实汇报情况,两位县令只能禀报给孟州知府和河东知府,(知府相当于市长)。</h3><h3> 两位知府赶到东垣曲,很快达成共识,让王屋县县令和垣曲县县令在寅时(约早上5点)公鸡打鸣为号,各自从县衙出发碰头的地方,即为两县的界限。王屋县县令玩了心眼,晚上没睡觉就从王屋县衙出发,结果天还没亮,公鸡刚打鸣,就跑到垣曲县衙古城,这时候垣曲县县令才刚刚起床,发现王屋县县令已经到县衙门口。后来垣曲县县令说,你不能把界限划到我垣曲县衙的门口吧,你往后退十五里地(大概就在现英言乡石家沟分水岭)。就此,王屋县和垣曲县界限就划定了,东垣曲归王屋县管辖。可好景不长,孟州撤销了,王屋县合并给济源县。东垣曲距离济源县县衙太远,不方便管理,东垣曲人家济源县衙不管了,垣曲县衙也不管,成了两不管地带,所以东垣曲在古代几乎没有出现过秀才,举人就更没有了,因为古代科举制度乡试是以县为单位的。</h3><h3> 一直到抗日战争时期,济源县被日本鬼子占领,后来当地共产党成立了王屋县(原计划叫邵原县),1943春王屋县成立后,划分了三个行政区(一区邵原、二区蒲掌、三区王屋)。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相继胜利,王屋县解放了,回到党和人民手中。1947年7月,撤销王屋县,将一、三区划归济源县,二区(蒲掌)划归垣曲县。东垣曲由于长时间在两省之间塞规,行成了自己独特的习俗和方言,既不像河南济源,也不是山西垣曲。</h3><h3> 自1947年7 月,东垣曲回到垣曲县的怀抱以来,一直极致乐观的态度融入西垣曲,东西垣曲也在党的关照下积极向上发展。</h3><h3> 本文不完全代表历史,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作者,谢谢!</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