浑河上的绿头鸭

雲中漫步

&nbsp; &nbsp; &nbsp; &nbsp;<div>&nbsp; &nbsp; &nbsp; &nbsp;绿头鸭是中国饲养家鸭的祖先。早在公元前475-前221年的战国时期,中国就开始饲养和驯化绿头鸭,成了现今大量饲养的家鸭品种。除了利用它的肉外,也利用其羽毛。由于历年来无计划的大肆猎取,加之围湖造田,环境丧失,致使种群数量日趋减少。据国际水禽研究局1990年和1992年组织的亚洲隆冬水鸟调查,1990年中国绿头鸭越冬种群数量为55567只,1992年为39048只;日本1990年为438722只,1992年为113635只。</div><div>&nbsp; &nbsp; &nbsp; &nbsp;绿头鸭雄鸟头、颈绿色,具辉亮的金属光泽。颈基有一白色领环。上背和两肩褐色,密杂以灰白色波状细斑,羽缘棕黄色;下背黑褐色,腰和尾上覆羽绒黑色,微具绿色光泽。中央两对尾羽黑色,向上卷曲成钩状,外侧尾羽灰褐色,具白色羽缘,最外侧尾羽大都灰白色。两翅灰褐色,翼镜呈金属紫蓝色,其前后缘各有一条绒黑色窄纹和白色宽边。颏近黑色,上胸浓栗色,具浅棕色羽缘;下胸和两胁灰白色,杂以细密的暗褐色波状纹。腹部淡色,亦密布暗褐色波状细斑。尾下覆羽绒黑色。雌鸟头顶至枕部黑色,具棕黄色羽缘;头侧、后颈和颈侧浅棕黄色,杂有黑褐色细纹;贯眼纹黑褐色;上体亦为黑褐色,具棕黄或棕白色羽缘,形成明显的‘V’形斑;尾羽淡褐色,羽缘淡黄白色;两翅似雄鸟,具紫蓝色翼镜;颏和前颈浅棕红色,其余下体浅棕色或棕白色,杂有暗褐色斑或纵纹。虹膜棕褐色,雄鸟嘴黄绿色或橄榄绿色,嘴甲黑色,跗蹠红色;雌鸟嘴黑褐色,嘴端暗棕黄色,跗蹠橙黄色。幼鸟似雌鸟,但喉较淡,下体白色,具黑褐色斑和纵纹。<div>&nbsp; &nbsp; &nbsp; &nbsp;绿头鸭除格陵兰亚种、夏威夷亚种和佛罗里达亚种等部分亚种不迁徙属留鸟外,其他亚种,包括分布在中国的指名亚种均要迁徙,属迁徙型鸟类。春季迁徙在3月初至3月末,秋季迁徙在9月末至10月末,部分迟至11月初。迁徙系分批逐步地进行,特别是秋季迁徙最明显,常常前一批离开不久又飞来另一批,而且集群亦比春季大,有时在一个迁徙中间停息站上,集群达千只以上。</div><div>&nbsp; &nbsp; &nbsp; &nbsp;&nbsp;美国生物学家研究发现,绿头鸭具有控制大脑部分保持睡眠、部分保持清醒状态的习性。即绿头鸭在睡眠中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这是科学家所发现的动物可对睡眠状态进行控制的首例证据。科学家们指出,绿头鸭等鸟类所具备的半睡半醒习性,可帮助它们在危险的环境中逃脱其他动物的捕食。</div><div>&nbsp; &nbsp; &nbsp; &nbsp;绿头鸭系杂食性。主要以野生植物的叶、芽、茎、水藻和种子等植物性食物为食,也吃软体动物、甲壳类、水生昆虫等动物性食物,秋季迁徙和越冬期间也常到收割后的农田觅食散落在地上的谷物。(上述资料来源网上)</div><div>&nbsp; &nbsp; &nbsp; &nbsp;有资料上讲成年野鸭的飞行高度约为6400米。</div><div>&nbsp; &nbsp; &nbsp; &nbsp;&nbsp;</div><div>&nbsp; &nbsp; &nbsp; &nbsp;&nbsp;</div></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