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疫情面前 毫不含糊</h3><h3> 李芝春,女,回族,1964年10月出生,1984年参加工作,1996年入党。现为德恒隆乡亚曲滩幼儿园园长。曾获得海东地区民族团结模范个人、全县先进教师等荣誉称号。</h3><h3> 从1984年至今,她一直扎根在边远山区,在德恒隆中心学校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学生。在席卷全国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中,她更是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回报组织的培养之情,回报祖国的养育之恩。</h3> <h3> 宅家养病 心系疫情</h3><h3> 常年的劳累,加上年龄增大,李芝春的身体时时发出危险的警报。终于在大年初五的夜间,因心脏病突发被家人送到西宁救治。为了不给疫情防控工作添乱,她们没有去三甲医院,而是找了一家私人医院接受急救治疗。</h3><h3> 在她病情好转的日子里,她每天躺在病床上翻看各种关于疫情的报道。更是关心着拉面人的动态。</h3><h3> 朋友圈里一个又一个熟悉的面孔,一幕又一幕动人的画面在她眼前闪过。她担心她的学生,担心她的家人,更担心她坚守了半辈子的村庄。在村里几乎遍布了她的学生,有祖孙三辈为她学生的家庭,更有兄弟姐妹,父子、夫妻成为她学生的家庭。这些长大成人的学生,多数加入了拉面大军的行列,少数成为了公职人员。</h3><h3> 看到学生马文德带领团队在武汉为医护人员送餐时,她有说不出的激动和成就感。教书育人,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集体责任感和良好的个人道德修养。她在微信里一次次劝诫学生们,该宅在家里的一定不要出门,出门做善事的人,首先要保护好自己。</h3> <h3> 慰问捐款 表赤子之心</h3><h3> 交通管制,阻挡了人们来往的通道,却加深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西宁与牙曲滩村的距离不远,手机两端的情谊更是不浅。</h3><h3> 宅家养病的李芝春,随时关注着疫情发展的动态,更是牵挂着奋斗在疫情防控工作中的同事。看到同事们不停地汇总数据,核对返乡的教师和学生,她恨自己因病不能成为他们中的一员。</h3><h3> 她第一次给德恒隆中心学校疫情防控值班值守的工作人员送来了价值两百元的生活用品,同样是人民教师,他们奋斗在抗疫防控的工作中,而自己待在家里观察外界。用自己的微博之力为他们送上一顿饭或一瓶饮料,也算是为抗疫工作做了点贡献。</h3><h3> 当各地的党员干部纷纷以交特殊党费的形式助力疫情防控时,李芝春老师觉得:“我是一名人民教师,更是一名党员,在国家有难的时候,我该分担点什么。”<span style="line-height: 1.8;"> 疫情继续在蔓延,防护物资越来越紧缺,她第一次自愿捐助了200元,第二次又给学校党支部上交了2000元的特殊党费,2000元对整个疫情防控工作作用甚微,但十个人、百个人、千个人、万个人呢?</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不是说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吗?</span></h3> <h3> 扎根乡村 关注学生</h3><h3> 去年,李芝春从忙碌又充实的教学岗位转岗到亚曲滩幼儿园院长的岗位。转变的是工作岗位,不变的是工作作风和道德情操,看似相同的教育工作,却有着诸多的不同和她急需学习的地方。</h3><h3> 她带领幼儿园的教师上门动员适龄学生,详细制作幼儿园的工作计划和分工。呆在幼儿园里的不是一个个调皮的孩子,而是一个个家庭的全部和祖国的未来,对这些孩子,她比对自己的孙子上心。从他们的吃喝拉撒到每个孩子的情绪,她一一观察,生怕在哪个环节出现漏洞和不足。</h3><h3> 家长们放心的把孩子送到这里,是对幼儿园的信任,她不敢辜负这份信任。</h3><h3> 36年的教学生涯,使她成为了德恒隆山区群众口中的“加毛”老师。她把自己的青春年华留在了这里;她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山区的教育。在疫情防控期间,她更是关心着每一个她教过的学生,更是关注着有学生组成的拉面队伍。她为全国所有人的善举感动,也为自己学生们的行为自豪。</h3><h3> 她只能用默默的关注和小小的善举来助力疫情防控。尽自己的最大努力来践行自己的初心与使命。</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