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文格Jack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文格視界】—世界文化遗产寻踪</font></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  旅行具有暫離現實環境,尋求改變的儀式性意義。因此,旅行不只是一種身體的移動,更重要的是通過對「他者」的文化體驗,不斷地回望自身,與自己進行迫近自身的「對話」交流,發現一個新的自我。想要真正理解建築,最好的方式是通過自己的腳步去丈量建築,通過五官去體驗空間。在建築史上,無論是辛柯爾、阿爾瓦·阿爾托、還是勒·柯布西耶、安藤忠雄,都是通過長時間的建築旅行,實現了自身的蛻變,在遺跡中、在古物中、在聚落中,他們找到了適合自身的獨特性和空間語言。 &nbsp;</font></h3><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 &nbsp;</font></h3><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行走,改變了他們,也將改變我們。 &nbsp;</font></h3><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 &nbsp;</font></h3><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有方】| 行走中的建築學</font></h3> <h3>卡洛·斯卡帕(Carlo Scarpa)(1906-1978年)</h3> <h3>卡洛·斯卡帕出生於威尼斯,早年曾就讀於威尼斯美術學院,畢業後進入威尼斯建築大學從事教學及建築設計活動。被譽為意大利建築界絕對的殿堂級人物,意大利人對美的執著是近乎苛刻的。其國人的設計作風變成傳統,進而成為了這個國家的文脈。斯卡帕是意大利人,自然受這種文脈的深刻影響。所以,他不僅是一位傑出的建築師,更是一位藝術家!</h3> <h3>在當代建築師中,很少有人象卡洛·斯卡帕那樣,畢生只涉及到歷史建築的修復或改建以及一些小規模的設計項目,卻如此值得人們關注與瞭解。斯卡帕偏愛歷史環境中的創作,他有獨特的解讀視覺文本的能力;他以設計過程的片段性策略以及構圖系統中的圖像複雜性特徵迎解當代建築師面臨的歷史文脈和多元文化的難題;對材料的大膽並置、富有表現力的精美細部以及戲劇性的採光設計,既展示了其創造者的睿智與機敏,又折射出其深沈的威尼斯傳統精神。斯卡帕的個人化途徑沒有促成任何學派的形成,但他卻明確地揭示了現代主義之外的一條極有價值的設計途徑。</h3> <h3><br /></h3><h3>分享照片拍攝於卡洛·斯卡帕的五個建築設計作品:</h3><h3> <br /></h3><h3>【維羅納古堡修復】 Castelvecchio, verona,Italy</h3><h3>【布里昂家族墓地 】Brion-Vega Cemetery</h3><h3>【卡諾瓦博物館擴建】Gipsoteca Museo Canoviano</h3><h3>【斯坦帕里亞基金會 】Querini Stampalia Founda</h3><h3>【奧利維蒂商店】Negozio Olivetti</h3> <h3>【維羅納古堡修復】</h3><h3> 博物館改造</h3><h3> Castelvecchio, verona,Italy</h3> <h3>項目時間:1955年—1957年</h3><h3> <br /></h3><h3>項目地址:意大利維羅納</h3><h3> <br /></h3><h3>維羅納老城堡(Castelvecchio),是中世紀斯卡利格爾王朝(Scaliger dynasty)最為重要的軍事建築。它的歷史延承很複雜。部分城牆是古羅馬時期的,14世紀的統治者斯卡拉家族在原有基礎上建造了Castelvecchio城堡。隨著維羅納城成為威尼斯共和國的一部分,於18世紀該城堡被改建為威尼斯陸軍學院。</h3> <h3>19世紀初,城堡遭拿破侖軍隊的破壞與改造,在居住院落建造了一座L形的新古典主義建築用作防禦工事及營房。一戰後,城堡完成「軍事使命」,於1925年改為陳列該地區中世紀藝術的博物館。</h3><h3> <br /></h3><h3> <br /></h3> <h3>1956年維羅納市政府決定將該館改為市博物館,並由卡洛·斯卡帕主持該項目改造。1958年到1964年斯卡帕對該博物館進行修復和改造設計,並於1969年到1975年完成了整個工程。</h3> <h3>修復前舊貌</h3> <h3>正面建築立面採用了哥特風格的窗口形式,而右側則採用了羅馬風格的窗口形式,兩者在拐角處過渡,產生歷史穿越的微妙感覺。</h3> <h3>博物館入口的整體環境設計堪稱完美,巨大尺度的整片大理石鋪地,古典和現代混搭的噴泉水池,還有裝飾風格的主入口以及側面結合展廳突出空間的局部圍合小花園都非常令人折服。</h3> <h3>老城堡博物館首層,在繼承城堡建築厚牆鬥型窗的同時,面向庭院的開窗完全採用現代裝飾風格鐵窗並且與外立面哥特式開窗及柱廊結合,創造出迥然不同的光影效果和展示場景。</h3> <h3>卡洛·斯卡帕對於傳統和現代的材料有著獨特的理解和詮釋,以此來表達不同的空間氛圍。</h3> <h3><br /></h3><h3> <br /></h3><h3>在老城堡博物館改建設計中,使用了傳統的威尼斯磨光硬灰泥抹面、熟石灰抹面以及 Istrian 大理石鋪面,較好地構築出建築空間的傳統氛圍;通過現代材料如黑色鋼質的門窗框、透明的玻璃罩、棕黃色的木制傢具構件等,強調出現代改造的痕跡,形成與傳統的對比,突出建築的歷史層次。</h3> <h3>內部的展陳設計水平極高,無論光線、色彩、流線、擺放,處處都是畫面,處處皆有精彩細節!</h3> <h3>老城堡博物館城堡和新建建築銜接的部分,由於發現了古羅馬時期的遺址而必須加以保留,激發了大師的創作激情,局部設計精彩異常。首層展廳最後一跨其實已經在遺址上面了,斯卡帕採用了展廳跨過遺址在樓板開口俯視遺址的方式將遺址直接作為最後的展品拉進觀覽動線。</h3> <h3>回望新建建築,混凝土材料的竪向構件承托著一尊武士雕像,這裡的風格似乎又有一點路易斯康的影子。進入古堡塔樓的門廳和樓梯間充分展示了斯卡帕的綜合設計功力,將結構構件、工藝裝飾、展品共同創造了一個展示場景。</h3> <h3>布里昂家族墓園設計</h3><h3>Brion Family Cemetery</h3><h3> <br /></h3><h3>項目時間:1969年—1978年</h3><h3> <br /></h3><h3>項目地址:意大利San Vito小鎮</h3> <h3>Brion Vega公墓是Brion(意大利著名企業家)委託建築師卡洛·斯卡帕設計的家族墓地。坐落於意大利北部一個叫San Vito的小鎮。這是斯卡帕在晚年最重要的一個作品,由設計到完成歷經10年時間。斯卡帕去世後,他本人的墓碑也安放在這座墓園裡。</h3> <h3>平面圖</h3> <h3>墓園基地緊鄰桑.維多公墓,約2200平方米,呈L形。墓園外緣由略向內傾的矮牆圍合,園內分布了三個中心(下圖所示):</h3> <h3>帶方亭的水池、墳墓以及小家廟。這個墓園表達了將死亡轉向了對生命的回響和召喚。墓園內的大片草坪被抬高了幾十公分,這使在園外的人看不到裡面而園內的人卻能將外面的教堂和田野盡收眼底。</h3><h3>園內綠草蔥蔥,藤蔓蜿蜒,水面明淨,睡蓮盛開,儼然是一個活潑的園林。斯卡帕將一種對生死輪回的坦然和寧靜帶給了這個墓園,使其成為一曲對死亡的禮贊。</h3> <h3>斯卡帕本人之墓碑</h3> <h3>對這片富裕的墓地,Carlo Scarpa並未走一般路徑,即塑造一個肅穆的、中心突出的紀念性空間序列,而採用了接近中國古典園林的設計手法,消除嚴謹的層次關係,以一種漫遊式的佈局敘述著一連串的情懷。墓地入口前的那一小片碎石,在宣告著,從這裡開始你進入另外一個不屬於公墓的領域。</h3> <h3>正對入口那兩個表情神秘性的交織的圓洞,將我們一步步地引入墓園的內部。</h3> <h3>在達到水池的小亭之前,那「神秘的雙圓」暗示著另一個空間的存在,在狹窄的、相對封閉的走道的對比之下,顯示出達到小亭之後那種空間的開放感,典型的中國園林的先抑後揚的處理手法。</h3> <h3>  Scarpa似乎很關注兩個東西之間的銜接。除了上述兩個大的方面之外,在水的處理上也可以看到,在小亭和布里昂家族墓地之間聯繫有一個水渠。在水渠的設計上也比較有意味,大的水池也緩緩引出一個長條形的水渠,在經過一段距離之後它就縮小,在接近主人墓的領地時,有兩個小圓鉚接。水渠是一種視線的引導,增強了兩個中心的聯繫感,而水渠本身與兩者之間的聯繫也是有板有眼的。</h3> <h3>兩段傾斜的圍牆的交接也經過了細部的設計。直接是由兩塊直塊夾著中國的「喜」字型漏窗,這是一個比較虛的體量來完成的,避免兩個傾斜的圍牆直接碰撞的生硬局面。</h3> <h3>從教堂室外入口到教堂的內部之間設置了迴回的路徑,讓人走到小教堂,要經過長長的、橫線條的水泥鋪地,轉折之後來到一個半室外的過渡空間,經過一似乎是日本風格的門進入教堂的前奏空間,通過圓形的洞口,才達到教堂的內部,在整個設計中都是有意識地組織、設置一個空間序列。</h3> <h3>混凝土體現木材的肌理,似乎是木板的「石化」。這種類似的手法在威尼斯的宮廷的改造中也用過,在那裡是將石才鑲上帶有凹槽的銅邊,如木材一樣進行精密的分格、組織,被K.Frampton稱為「細木工的石化」。</h3><h3> <br /></h3><h3> <br /></h3> <h3>墓地的材料主要是現澆混凝土。Scarpa的混凝土給一種粗中有細的感覺。猛看是拆模之後、未加修飾而留下粗糙的混凝土表面,但細看我們就會看到隱隱約約呈現的是模板的木紋肌理,體現了混凝土的可塑性,同時在一種材料上體現了兩種材料的觀感。這些混凝土牆面也體現了Scarpa對建造的精心控制,模板拼裝方式橫竪的變化,在同一塊牆面上都體現了模板拼裝方式的不同。組成模板的木板大小在同一建築中都明顯有細心的考慮,教堂牆面的模板是由比較小的木塊組成,而在其入口處相對較大。這些未加裝飾的混凝土牆面,明顯可以感覺到那種製作的痕跡。</h3> <h3>在大片的混凝土牆面中,同時也點綴著一些光滑彩色的瓷磚,就如一幅比較灑脫的建築畫,用一些精巧的壓邊而現得精緻起來。「神秘雙眼」那一藍一紅的瓷磚,圍牆上的邊線頂部,側邊都鑲著細細一條,創造出新的有意味的細部。這「魚漂」形式幾乎成了Scarpa個人設計的標籤,在他的許多的作品出現過不同的變形體,在他看來,這是一種「陰陽」的隱喻,象徵著生命的循環不息。在圍牆的端部、頂部,施以局部鮮艷的顏色也給樸素的混凝土帶來歡躍的氣氛。</h3> <h3>運用到立面,形成立面的凹凸感,捕捉陽光下的陰影,運用到牆的端部,表現牆的厚度感等。Carlo Scarpa曾說希望他的建築不通過柱式能給人一種古典的韻味。水,也是Carlo Scarpa反復運用的元素,出現反射、映射等不同的處理手法。生活在威尼斯的他對水有著深深的依戀,並有著一種特殊的象徵意義:水是生命的開始,也是生命的結束。</h3><h3> <br /></h3> <h3>  布里昂家族墓地是一個由部分決定整體的建築,對建築構成要素,都有著精心推敲,並通過這些深入的有個性的細部給我們帶來了新的視覺感受,整個建築我們感覺到了一種謙虛、一種平和、一種親近但又耐人尋味的味道,沒有誇張和標榜,一切都來得那樣自然又平靜,就像一個有氣質相貌卻一般的女孩,散髮出來的是一種永恆的魅力。這,就是真正的建築。</h3> <h3>卡諾瓦博物館擴建</h3><h3><br /></h3><h3>项目时间:1958年—1975年</h3><h3><br /></h3><h3>项目地址:意大利北部威内托区</h3><h3><br /></h3><h3><br /></h3> <h3>在這一作品中,斯卡帕仍然探索者在前期的博物館設計中就已體現的觀點:博物館就是對藝術品的點評和闡釋。在擴建中,斯卡帕將對光及其無窮變化的應用發揮到了極致。對於他來說:光以亮度和陰影創造了物體的體量,而材料肌理的產生、表達、變化則依靠於同光線產生的共鳴:正是因為光線的存在,才使得建築的物質性和形式感得以充分表達,並且隨著光線融入到空間之中。他對光線的理解不僅限於方向、強度和色彩,他甚至把光當成一種實體來對待。斯卡帕的學生庫迪·庫多(Guidi Guido)曾回憶道:「斯卡帕並不喜歡以照片的方式向世人展示他的作品,沒有任何出版物能夠令人滿意地描述出他那種難以定義的存在於明與暗、空間和實體、質感和細部當中和諧而多變的豐富光感。」</h3> <h3>平面圖</h3> <h3>【斯坦帕里亞基金會 】</h3><h3>Querini Stampalia Founda</h3><h3> <br /></h3><h3>項目時間:1959年-1963年</h3><h3>項目地址:Santa Maria Formosa, Castello 5252,Venice</h3><h3><br /></h3><h3><br /></h3> <h3>平面圖</h3> <h3>奎里尼·斯坦帕利亞基金會博物館坐落於里亞托橋和聖馬可廣場之間,建築的主體部分建造於1513-1523年,富麗堂皇的房屋被石膏和壁畫所覆蓋,氛圍典雅。卡洛·斯卡帕在1959年至1963年間對這座博物館進行了修復更新。</h3><h3> <br /></h3> <h3>由於威尼斯的特殊地勢,基金會在翻修前時常水患成災,他沒有把水拒之門外,反而讓它在建築里流動得更加自由,更加戲劇化,以流動的水體賦予建築以動感與變化。斯卡帕構想建築物是一個複雜的容器,由一道路牙石將平面分為標高較低的水溝和高一些的地面,水溝容納和引導洪水,地面是正常使用的空間。水從水道入口的鐵珊門流入,沿著牆進入展室,走道成為了橋,不同潮位的水在分級地面上漲落,水體被建築塑形,建築亦是由水體塑形。</h3> <h3><br /></h3><h3> <br /></h3><h3>斯卡帕分解建築的時間不再是條分縷析的解剖性的時間,而是個人感受威尼斯水域環境的印象主義時間,一種微晃的擺脫了現實框架的時間,把水城特有的現象從原先的著落中抽離出來,再聚合在一起給予人們知覺威尼斯的奇異角度。當代建築歷史學家納普利亞尼用"隱喻"來評價斯卡帕的這一設計。</h3> <h3>【奧利維蒂商店】Negozio Olivetti</h3><h3> <br /></h3><h3>項目時間:1957年—1958年</h3><h3> <br /></h3><h3>項目地址:意大利威尼斯</h3> <h3>平面&amp;剖面圖</h3> <h3>Olivetti奧利維蒂威尼斯商店坐落在威尼斯的中心:聖馬可廣場的一角,於1958年開幕,由當時Olivetti品牌的掌管人Adriano Olivetti邀請卡洛·斯卡帕設計。這不是一個單純售賣Olivetti打字機的空間,而是一個品牌展示廳,如同Olivetti品牌的一張名片,與企業堅持不懈追求創新與高質的文化相一致。</h3> <h3>【手工藝與傳統歷史的完美結合 】</h3><h3><br /></h3><h3>斯卡帕對現代主義的興趣源於新藝術運動,新藝術建築對材料的感覺、對質地的考究、對節點的關注,這些與手工藝直接相關的精神都被斯卡帕繼承下來。斯卡帕生在威尼斯,對水有一種與生俱來的敏感。這種敏感的對象是自然和文化的文脈但他不只滿足於現有的技巧。</h3><h3>與石匠、木匠和鐵匠的緊密合作,使他自己的建築語言不斷豐富,對材料的觸覺不斷敏銳。金屬的回旋似乎源於水的漩渦,石頭的鋸齒可能來自木匠的榫卯,但它不是漩渦,也不是榫卯。一種特質、一種韻律,把表現的與被表現的聯繫起來,而這種聯繫又只體現為單純的形式語言。這是一種詩意的抽象。形狀不再帶有任何內涵或延伸的意義,它只代表它本身,它只代表美。手工藝是本土建築語言邏輯的最佳載體。建築師用獨有的符號譜成樂章,工匠們運用各自嫻熟的技巧建構美妙的音樂。</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摄影:林 文格&nbsp;</font></h3><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器材:Leica MM246 &amp; iphone 7</font></h3> <h3>部分文字來自互聯網收集整理,版權歸原作者所有。</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