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古体诗与近体诗之浅见</b></h1><p><br></p><p><br></p><p> 大概是受“诗与远方”这一文化符号的影响,近几年来我在旅游的过程中逐渐感觉到文字的趣味性。在旅行途中组织一些文字成篇,会加深自己对景点文化内涵的关注、理解,并使之升华到精神层面,更好的陶冶情操。因此也试着去学习、模写一些中国古典诗歌。</p><p><br></p><p> 今年七月,为了感受西湖的山色空濛及荷花别样红,我参团江南一行。沿途对经过的一些景点,进行了尝试性的诗歌模写。几段文字写下来,发现可能是因为自己的功底尚浅,如果一味套用近体格式写作,硬性的追求声律的严整,会使自己写出的有些句子用字生涩难懂、句子意思模糊,很难保证诗意准确、清晰;情感抒发自然、流畅。</p><p><br></p><p> 由此使我想起封建社会女人缠足现象。关于缠足的起因、起源限于个人知识面的局限性,在此不好多加阐述。但就其现象而言,对这种畸形美的痴迷,与历代一些思想极端的文人士大夫联想、吹捧、附会不无关系,以至于造就封建时代小众文人圈的“顶足”现象。但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这种现象已经终结。</p><p><br></p><p> 对于近体诗,自唐代进开始以诗取士以来,以声律说为标准的近体诗成为学子的必修课,由此至近代使之发展到顶峰。就我目前看过的古典诗选集子,由晚唐至清末收录的古体诗越往后越少,以至于现在古典诗圈,有谈诗必近体诗的印象。当然,在唐、宋、明、清时期也有不少学者,对声律说颇有微词、做过一些努力,但还是没能阻止近体诗成为那个时代主流诗体的现实。</p><p><br></p><p> 那么对于当前一般的诗歌爱好者而言,如何把握诗体的选用,似乎值得思考。在我们下结论之前不妨看一下知深人士对作诗看法:曹雪芹曾经借林黛玉之口讲述了律诗的作法:“不过是起承转合,当中承转,是两副对子,平声的对仄声,虚的对实的,实的对虚的。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又说:“词句究竟还是末事,第一是立意要紧。”;钱钟书先生在谈到某些近体极端诗人的诗时也曾说过:“假如读某某某的诗集好像听异乡人讲他们的方言,听他们讲得滔滔滚滚,只是不大懂,那末读某某某的诗集就仿佛听口吃的人或病得一丝两气的人说话,瞧着他满肚子的话说不畅快,替他干着急。”。在以上例子中,好像在诗歌写作中对极端用典、极端的追求声律,为了诗体而硬性的遣词造句而成诗,是不大赞同的。</p><p><br></p><p> 当然我们也不能用这两个例子来盖棺定论说,近体就一定不好。应该理解为在一定阶段,当我们不能熟练驾驭某些写作方式时,是否可以考虑先从更容易驾驭的写作方式开始而循序渐进。当然也有知深古典诗歌学者说,古体诗比近体诗在声律方面要求更高,更难写。但也一直没能说明白古体诗写作,声律方面可遵循的要求,估计是失传了,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既然如此,我们还是按古体诗声律要求比较自由一些来理解吧!</p><p><br></p><p> 因此,作为目前业余性的古典诗歌圈子,对大多数人学习古典诗歌写作的人来说,要想把近体诗写到不朽,恐怕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如果一味追求近体声律,而给自己“缠足”,结果可能是自己不想看到的。是否可以考虑以丰富生活,陶冶情操为主,对自己多一点宽容,就像唐人宽容“张打油”一样,也给古体诗歌一片天空。</p><p><br></p><p> 以上只是自己学习诗歌写作的一点体会、一点浅见。如有不当,希望大家谅解!</p><p>2019.7.25</p>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诗眼与诗的韵味之点滴</b></h1><p><br></p><p> 诗眼是诗歌中最能开拓意旨和表现力最强的关键词句。抓住诗眼,捕捉最佳信息,深入挖掘诗词意蕴。诗眼在诗句中的作用不一而足,其主要作用有:翻出新意;增添情趣;增强形象性;使诗意精确;强化诗的韵味等。</p><p><br></p><p> 其中一种诗眼,是诗词句中最精炼传神的某个字,以一字为工。通过这个字而使诗句形象鲜活,神情飞动,意味深长,引人深思,富于艺术魅力;更具有诗所特有的韵味。</p><p><br></p><p> 什么是诗特有的韵味?有可能较突出的一项是:“诗有别趣,非关理也。”(《沧浪诗话论辩》)。行家之所以说有些诗“味同嚼蜡”,应该与此不无关系。所以,一字诗眼更多的是放在“非关理”上做文章。</p><p><br></p><p> 下面这三首诗,就是典型的用“非关理”字,做诗眼的例子:</p><p><br></p><p>游洞庭湖/李白</p><p>南湖秋水夜无烟,耐可乘流直上天。</p><p>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p><p><br></p><p>泊船瓜洲/王安石</p><p>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p><p>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p><p><br></p><p>寺壁上题/李涉</p><p>终日昏昏醉梦间,忽闻春尽强登山。</p><p>因过竹院逢僧话,(偷)得浮生半日闲。</p><p>在这三首诗中的“赊”、“绿”和“偷”,就是诗眼。</p><p><br></p><p> 最近和朋友聊诗,聊到我新近写的一首诗里有一句用了个“凑”字,朋友认为这个字用的好、很形象,能体现我目前的写作现状,也显得很有趣;存在“非关理”的成分。这可能就是诗眼。</p><p><br></p><p> 按照这个标准,我检点了一下近几年来自己写的诗,还有一些和这首相似的诗,多集中在近期。这些诗就好像是诗眼比较明显,与自己早期写的诗不同,显得比较生动、形象、有趣、有韵味。</p><p><br></p><p>江南纪行八首•其二</p><p>蜿蜒长路晚来休,泽国贞丰(漫)探幽。</p><p>水巷舟(眠)人去后,清波明月柳梢头。</p><p><br></p><p>江南纪行八首•其三</p><p>乌篷小镇乌篷船,(枕)水人家(枕)水连。</p><p>客来已是开元后,犹见长流说旧年!</p><p><br></p><p>江南纪行八首•其四</p><p>山翠流烟荷(竞)红,夏来西子秀容丰。</p><p>曾经多少杭州梦,今在沧波万顷中!</p><p><br></p><p>江南纪行八首•其五</p><p>外滩夏夜晚灯红,广岸高楼江上风。</p><p>昔日凭栏(还)望处,水流何事太匆匆?</p><p><br></p><p>江南纪行八首•其六</p><p>寒山寺外(枕)波船,落榜归人夜未眠。</p><p>闲赋枫霜聊自遣,却教钟声入流年!</p><p><br></p><p>江南纪行八首•其八</p><p>(半)雅(半)俗顺口溜,圆梦水乡(嗟)不休。</p><p>客舍虽好难为家!回首长江白云悠。</p><p><br></p><p>中秋四首•其一</p><p>时逢秋节罢辛劳,甘美轻奢待月高。</p><p>未免俗襟拈几盏,还将闲韵(扰)清宵!</p><p><br></p><p>中秋四首•其二</p><p>添居装罢一时劳,小庆搬迁圆月高。</p><p>未免欢心拈美盏,还将清韵(扮)良宵!</p><p><br></p><p>中秋四首•其三</p><p>中秋过后再辛劳,次韵笔耕乘兴高。</p><p>待到花开重九日,还将菊赋(醉)寒宵!</p><p><br></p><p>亳州纪行三首•其一</p><p>采风谯亳不辞劳,秋晓登程斜月高。</p><p>长路迟迟少佳意,(聊)将行色入笺毫。</p><p><br></p><p>亳州纪行三首•其二</p><p>山陕行商(雕)画楼,蜚声今日百春秋。</p><p>精工绚丽缘何事?(半)为浮华(半)为忧!</p><p><br></p><p>亳州纪行三首•其三</p><p>谯城胜迹(知)多少?遍赏池台夕蔼饶。</p><p>日尽南湖霓裳秀,流风余韵(落)寒宵。</p><p>“落”读“la”,落下、丢三落四。</p><p><br></p><p>彩桥清宵</p><p>卧波彩桥镜中出,任城清宵誉姑苏。</p><p>还须近水(赊)月色,诗赋长流酒当垆。</p><p><br></p><p>小雪</p><p>雨雪小寒久未央,稻粮谋士尽仓皇。</p><p>余今幸少凡心事,裁得旧诗(凑)几行。</p><p><br></p><p> 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试着改一下上面这些诗里,括号里的字。会发现,有的不能改;有的改了不如不改更生动、形象、有趣、有韵味。例如:</p><p>(枕)水人家(枕)水连--(临)水人家(临)水连</p><p>(半)雅(半)俗顺口溜--(亦)雅(亦)俗顺口溜</p><p>(半)为浮华(半)为忧--(一)为浮华(二)为忧</p><p><br></p><p> 诗眼有时是可遇不可求的。宋代诗论家严羽还说:“诗有别材,非关书也。”(《沧浪诗话论辩》)。诗眼是诗最精炼的部分,此话如果成立,诗眼的创作应该与作者的综合素质有关,即:作者创作时选材、立意、谋篇、遣词造句、驾驭文字的能力及作者的文化修养等因素。</p><p><br></p><p> 像下面我写的这首诗就没找到适当的字,体现诗眼:</p><p>菊秋遣意</p><p>风催叶落尽秋声,菊逸香含满巷城。</p><p>只道当春众芳妒,悄然独自(向)霜清!</p><p>“向”字这个位置要能找到合适字,体现诗眼,这首诗就会好很多。</p><p><br></p><p> 以上这些,只是本人的写作体会及粗浅看法。不当之处,请大家指正。</p><p>2020.1.7</p>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诗法与学诗得法之一二</b></h1><p><br></p><p><br></p><p> 己亥是年,岁晚幽少。遣词古韵,且浮时光。余以天命之年,习学古诗。又以昼夜之屈服,潜心研磨。时逾三载,阅辞千万。适有渐进,偶有心得。于诗法之悠苦,惧后来人之艰辛;于南道而北驰,终无正果。于此:聊以为文,望可成行;以跃马之脚石,起长路之慰藉。期望曰:“勿因垒块而局促,是为流星之大步。”</p><p><br></p><p> 夫诗者,源自上古。曰:“葛天氏之乐为滥觞,诗、乐、舞三而一体。舞主首位,继之以乐,终结为诗。”时代移易,至舜帝有辞:“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尚书•舜典》),“诗”字始见。</p><p><br></p><p> 周公制礼作乐,兴采献之制,凡诗三百,乃成:曰《风》、曰《雅》、曰《颂》。春秋之际,孔子撰集。两汉尊儒,奉为《诗经》。</p><p><br></p><p> 战国屈原,别作新体,后辑《楚辞》。汉魏六朝,盛兴《乐府》。南朝永明,依声格律,遂创“永明体”。唐代继之,乃为“格律诗”,亦即“近体诗”。凡近体外,为“古体诗”。</p><p><br></p><p> 隋唐科举,以诗取士,以近体为意,使近体得昌。诗关仕途,趋之若鹜。延至清末,奉为正宗。隧有非近体不为诗之象,又传至今。</p><p><br></p><p> 为诗之法,古之有之。各家诗话,繁复玄奥。又,归宗之说:宗屈原、宗汉魏、宗唐、宗宋,千百年来,莫衷一是。使初来为诗者,一头雾水,无所适从。</p><p><br></p><p> 夫为诗者,初习古典。观:诗之源来,浩浩渺渺。合:诗旨为要,或为名利,或为情怀;业余为诗,似以情怀尽力,方为妥当。为诗途径,宜:阅读为上,技法为下。宗唐为先,宗宋次之。待攒有所获,而后图汉魏、屈原。究其利害:阅读蓄心,技法持笔;心无点墨,与笔何持。又,归宗事:唐诗多诗人之诗,宋诗多学人之诗;唐诗言情,宋诗说理;唐诗激情;宋诗冷峻;唐诗语言流丽,宋诗以文为诗。楚辞、汉魏,意象博大,语言高古。非有心力,而不可会其意。总是:“诗有别趣,非关理也”。</p><p><br></p><p> 唐代诗家,不下千余。以何为先,值得商榷。余初之为诗,茫茫然。倏然以李太白入,所得甚少。后入杜子美,豁然稍得。时至今日,回首过往。似初学者,适:以杜子美为先,继之以王摩诘,而后入李太白。于此,所谓何来?方杜子美有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其诗用字准确有力,为句言简意赅;格律整饬,尽显诗韵。又因实事而作,有的放矢。于为诗:易于模写。继之王摩诘,谓:“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情景天然,尽显诗美。于为诗:易有进益。</p><p><br></p><p> 后是李太白,世称:“谪仙人”。其为诗:“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其风格:“明亮恢宏、豪迈奔放、铺张扬厉、瑰奇氤氲。”;语言畅晓,尽显诗逸。于为诗:易得倜傥。由此,诗者方可:纵横百家,博采众长;木秀丛林,翼展风骚。</p><p><br></p><p> 乱曰: 业余诗者,不为佳少,而近仓皇;古之大家,立言万千,数其不朽,十之一二。吁:诸君同道,浅浅而为;始于情怀,终非名利;跬步千里,何其匆匆?万事之理,法之功倍。终是:“逸文天赐,妙手偶得”。</p><p><br></p><p> 赘言几许,同道共勉。冒昧唐突,望海涵、斧正!</p><p>2020.1.15</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文章:渔乐原创 图片:百度图片</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