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作033】《流浪之夜》读后

开心就好

<h3> 也知道写作是一个人勤奋而且有耐心才可以维持下去的。读叶兆言的散文(随笔)集《流浪之夜》,更是坚定了我的信心。叶先生在这个集子中谈到了好几个令我感兴趣的话题,其中之一就是写作的勤奋问题。 </h3><h3> 在《陈瘦竹先生》一文中,叶先生写道:“陈先生很热心地为我订了一个学习计划,这就是将来不管从事什么职业,在大学期间,除了课上好,必须每天二小时外语,二小时古文,每周一篇散文,每月一部短篇小说。”“不管怎么说,这学习计划是我当时的座右铭。人难免偷懒,难免三心二意,有了这样的座右铭,一旦荒废了时间,起码可以让我感到自责和不安。”这些话语言朴实,但精辟之极。对我辈妄想当“大作家”的人们来说,同样的受用。我们文学爱好者谁不愿早出个人专集呢?以叶先生的“座右铭”计算,一篇散文计两千字,一周一篇,一年48篇近十万字,一年便可出一本散文小册子,再加上每年12篇短篇小说可以出一本小说集,一年时间便可以出两本书。这个速度够快的了!</h3> <h3>  在《文学青年》一文中,有几段文字也是可以使我辈文字爱好者借鉴。在读这篇随笔时,笔者除了对一些段落画了着重线以外,又加了一些读后感形式的评点,以下抄列出来,或可一看。 </h3><h3> 原文:有一段时间内,我手上积了近三十万字的手稿发表不了。我和退稿笺结下了不解之缘,铅印的或者编辑手写的不关痛痒的三言两语,常常让我羞愧难当,恨不得将手头正在写的稿子扔掉。 </h3><h3> 评点:可见成为作家确实是不容易的。老叶这等大作家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也可见人是要出名的,比如作家,成了名发表了作品以后便可以将“近三十万字的原稿”也一并发表了出去。当然那些原稿也是还须要改正修饰的。由此看来,我等尚是无名小辈之流,根本就无须灰心下去,就只管顺着自己的方向写下去吧,所有暂时还没有见之于铅字的这些原稿终归会有见天日的时刻的!不过,这退稿信,在现今似乎是让我们这些年轻人觉得很陌生了,倘若我也有幸能够象叶先生那样收到许许多多的退稿信,我一定会把它们归集起来,或许某一天,我还可以将它们出一本书呢! </h3><h3> 原文:这篇小说后来因为朋友的帮忙,发表在安徽的《采石》上。 </h3><h3> 评点:老叶发表第一篇小说,是因了朋友的帮忙,说得露一点就是并不是一投就中的。就我所处的今天这个社会现实而言,已是商品经济时代了,为了投一篇稿子,更是为了能够中稿而不惜搞一些“贿赂”的小举动,当然也不能说是什么见不得人的事情。看来我对某些报纸的因人因钱用稿的现象的确是不该深恶痛绝的,因为这也太跟不上形势了! </h3><h3> 原文:发了最初的五个短篇小说以后,连续五年,我一篇小说也发表不了。退稿实在是一种磨难和不幸。...退稿退多了,我一赌气,干脆就把稿子放在抽屉里。 </h3><h3> 评点:要成为作家,是必须耐得住寂寞的,是必须有信心的,是必须能坚持下去的。我们这个时代的刊物漫天地多,得到退稿信却真是一种奢侈。寄出去的稿子万一不被采用,只好自认倒霉,只好对着底稿重抄一遍再另投它家了,可这样一来时间又被担搁了,好稿子也成了无价值的废稿了,再说还有文章的时效性问题。这,真是一个麻烦! </h3><h3> 原文:走红的作家有时一言九鼎,王安忆和阿城对我的赞许起了非常了不起的广告作用...... </h3><h3> 评点:可见,人生是需要机遇的。“人云亦云”很大程度上是根深蒂固地存在着的。找一两个相识的、知名的文艺朋友为自己适时地捧捧场也是未尝不可的。 </h3><h3> 原文:想起自己过去的遭遇,免不了一种小人得志的感伤。......没有他们,我也许至今仍然一事无成。 </h3><h3> 评点:人贵有自知之明,实际的能力是不可少的,表率的引导和鼓励也是不可忘怀的。叶先生知恩不忘,实乃是难能可贵! </h3><h3><br></h3><h3> (1995.11.19.于胜利路)</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