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食粮”送下乡 扶贫扶志又扶智

矣福林

   “幸福”,不是想出来,不是靠出来,更不是等出来,而是殚精竭力、默默耕耘、积极进取,是奋斗出来的。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如果扶贫不扶志,扶贫的目的就难以达到,即使一度脱贫,也可能会再度返贫。如果扶贫不扶智,就会知识匮乏、智力不足、身无长物,甚至造成贫困的代际传递。因此,文化扶贫在脱贫攻坚、精准扶贫中将会发挥大作用,也必须要发挥大作用。”       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帮扶下,黄草坝村118户392名贫困户已全部脱贫摘帽,从贫困户的“两不愁,三保障”到村村寨寨通公路、通网络、通安全饮用水,如今呈现在你眼前的是焕然一新的美丽彝乡黄草坝,向村里延长的是蜿蜒的水泥路 ,绿荫树下是鳞次栉比的小洋楼,放眼望去,看到的是那一片片绿意盎然的“金银豆”,天空湛蓝,仿佛置身于“世外桃源”。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为增强全村贫困户“自强、诚信、感恩”教育,扶贫、扶志、扶智相结合,极大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2020年2月22日上午,黄草坝村党总支和驻村扶贫工作队在收到《学榜样·奔小康》“—玉溪市扶贫扶志暨‘自强·诚信·感恩’先进典型事迹汇编”后全部取消休息,马不停蹄的展开了“精神食粮”送下乡扶贫扶志又扶智行动。     拔殷福,三组贫困户,家庭人口4人,拔殷福在家务农偶尔打点零工,妻子龙贵珍视力残疾,干农活的能力有限,两个女儿均在外务工。村内小道密集,台阶较多,村子依山顺势盘居,有些许陡坡,自“两不愁三保障”工作开展后,贫困户的房子都进行过拆除重建和修缮加固,和平常人家没啥两样。要不是常年四季走村入户,没有人带路还真的摸不到贫困户的“窝”,村党总支书记杨淑媛同志和驻村干部倒是走得利索,时儿爬坡时儿拐弯儿,没几下功夫便在拐角处赫然看见一个大红“喜”字。     拔殷福家到了,女儿年前结的婚,因为疫情,年后一直没能上班,看见我们的到来,拔殷福的媳妇慌忙丢下手中的扫把,“杨书记、石书记,你们来啦,快里边坐”,虽然隔着口罩,但依然能感受到她内心的愉悦。杨书记笑着道:“妹子,恭喜啦,女儿结婚了,可以早点抱孙娃啦。”“国家政策好,你们家脱贫多年了,日子过起来了,房子亮堂了。但,咱致富的脚步可不能停啊,咱要自力更生,不给国家添负担。”         说着说着杨书记拿出一本《学榜样·奔小康》道:“肚子要吃饱才有力气下地,才会干活,可人啊光有力气不行,光吃饭不行,我们还要吃点‘精神食粮’,要补补脑,要学习,要进步。”“你看这里讲的是小石桥乡玉苗村委会贫困户矣树兰的脱贫致富路,‘逆境自强,育儿成才’,矣树兰中年丧夫拖儿带女深陷凄惨境地,十余载抗争命运绝境奋发图强,含辛茹苦供养一双儿女进学堂········,儿子施贤读完四川211农业大学,毕业继续读研究生,妹妹施然考取985和211学校。妹子,成功不是偶然的,在政策扶持和社会关爱的同时,要有直面磨难的勇气,要有打铁要靠本身硬的气节,更要人穷志不短,我们要学习别人的好,学习别人的精神。”临走前,杨书记交代“这本书是宝贝,侄女儿她们回来叫他们好好看看,里面20个故事20个家庭,都不容易,但人家没有向磨难向命运低头,他们值得我们大家尊敬、学习”。      时间紧、任务重,脚步匆忙但不能停,一行人挨家挨户的交代,杨书记对着贫困户李存德说到:“20个家庭活生生的先进典型事迹,希望能给你带来一丝丝的感触、启发,再者有那么一丝丝的震撼,有创业致富的,有感激党恩的·······,希望你能在创业的道路上继续坚持下去,不屈不挠。虽然你自己一个人抚养儿子、赡养老母亲,但你要立标立榜学习书本里讲到的杨建华,‘彝族男儿有志气,肩担重担报桑梓’。”     正如杨书记最爱说的一句话:“幸福的家庭都不相上下,贫困的、惨淡的家庭各种各样,不胜枚举”,利用上午和中午的时间,大家齐心协力为辖区118个贫困家庭送去了“精神食粮”,希望知识能武装贫困的头脑,人穷穷脑袋,知识是无价的,不分种族,不论贵贱。     榜样为先,典型引路。巩固提升脱贫成果,就是要学习脱贫致富的典型,转观念、树正气、强素质,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让脑袋“富起来”,让腰包“鼓起来”,自强不息,奋勇争先,共赴全面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