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古镇:奉城老街

金红卫

奉城亦算一座古城,地名演变有点复杂。因海寇来犯时,墩上举火为号,原名因此得名青墩,又名墩明。宋代设青墩盐场,后绿树成荫,改称青林。后因盐民、渔民群居,渐成村落,青林遂改名青村。至明代,筑青村城堡御倭。清雍正四年(1726年)建县时,县署初居南桥,雍正九年迁青村城,成为奉贤县城故改名奉城。<br>古城筑有城墙,清光绪《重修奉贤县志》载:“周围六里,高二丈五尺,雉堞一千七百六十六。旱门四:东曰朝阳,西曰阜城,南曰镇海,北曰拱辰,其上各有丽谯。入城皆陆地,故无水门。” 雉堞,又称齿墙、垛墙、战墙,是有锯齿状垛墙的城墙。丽谯,华丽的高楼,城门更楼也。可惜,现在几乎都消失了。<br> 上世纪90年代初期,到奉城镇上的曙光中学参加教研活动,终于跟着师兄弟们到南街上去逛了一下,只留下很破旧的印象。<br>新世纪初,又去过一次奉城老街,南街走到底,去了万佛阁,门票每人20元。<br>2014年秋,从团青公路路过奉城镇,从北面进镇,只去万佛阁看了看。因殿宇大修,故只能从边门进入,还不要门票。<br><div>万佛阁边门<br></div> 万佛阁位于奉城镇北街,是上海颇具规模的比丘尼道场。万佛阁原为乡间小庵,始建于明洪武十九年(公元1386年),为防楼寇入侵,信国公汤和大将军督建奉城城墙,逐将万佛阁就势修建于北门月城湾内,故而当地有“先有万佛阁,后有奉城镇”之说。<div><div>万佛阁钟楼</div></div> 万佛阁鼓楼 万佛阁历经沧桑,几经兴衰,历史上曾大修过四次。十年浩劫后,当时万佛阁主持新量法师以七旬高龄多方奔走,筹集善款,重建了大雄宝殿、大悲殿、山门等建筑,使万佛阁成为上海地区第一批恢复开放的佛教寺院。<div>万佛阁大雄宝殿</div> <div>万佛阁以城墙为依托,大雄宝殿、万佛楼、钟楼、鼓楼等庄严气派,佛韵悠长。现存殿宇多为清代所建,近年来也大都修缮过。还在扩建,大有超越南桥二严寺之势。若能有幸登上万佛楼三楼之殿中殿,一睹金碧辉煌之万尊佛像,必有震撼之感。<br></div>万佛阁万佛楼 万佛阁的北面围墙就是原来老县城的城墙,保留了一座北城门(拱辰门)和一小段城墙了。城门和城墙原已破落不堪,经修葺,倒也有些气势。 北城门(拱辰门) 2019年冬,专程前往奉城老街。奉城老街呈十字形,有东街、南街、西街、北街之分。<br>坐车至东门港,沿东街一路逛到西街,街道越走越小。<br> 奉城东街 奉城东街 奉城东街 奉城东街 奉城东街 奉城东街 奉城东街 奉城东街 奉城东街的弄堂 奉城东街的弄堂 奉城东街-爆米花 奉城东街-做米花糖 奉城西街 奉城西街 奉城西街-侵华日军守备司令部旧址 奉城西街 奉城北街不长,也很窄。北街北有万佛阁,甚是有名。 奉城北街-杨六宅 奉城北街-卖酒铺 奉城南街拓宽了许多,算是商业街。 老街上房屋从60年代到现在都有,总体上有些破落。一条环城河倒是整治得有些起色。 环城河 环城河 环城河 到奉城老街,万佛阁总要去看看的。<div>万佛阁天王殿<br></div> 万佛阁建筑 万佛阁大雄宝殿 万佛阁万佛楼 万佛阁钟楼 或许是中午时分,第一次见到许多身着道袍的比丘尼。 <p class="ql-block">殿前的香缘树上结满了果实,殿堂也愈发庄严气派、佛韵悠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