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坚守气节客死他乡,却为何还是背了“千古骂名”?(上)

孤烟傲霜

<h5>  这个人,历史教科书里有,不过在提到他为数不多的几笔中,他给人的印象是“封建迷信,迂腐透顶”,然后有一句著名评语:“不战、不和、不守,不死、不降、不走。”但如果仔细去了解一下他的故事,你会发现教科书说得倒也不错,但似乎又缺了些东西。</h5><h3><br></h3><h1> 1</h1><h3><br></h3><h3> 1858年12月29日,英法联军终于攻破了广州城。这是英法联军继1856年之后,第二次攻破广州城。而1856年由进攻广州开始的那场战争,在我们的历史教科书上有一个官方的称谓——“第二次鸦片战争”。</h3><h3> 只是这第二次攻破广州,是真正地破城了。</h3><h3> 城破之后,广东巡抚柏贵、广州将军穆克德讷先后向英法联军投降。不过,侵略者们知道,这两人并不是当时广州城的最高领导。</h3><h3> 几天之后,英法联军在广州城老城的督抚衙门里,找到了他们要找的人。</h3><h3> 那个清朝官员头戴顶戴花翎,身穿正式官服,端坐在朝堂之上,仿佛面对的不是荷枪实弹的英法联军,而是前来击鼓鸣冤的百姓。</h3><h3> 英国士兵一拥而上,将那个清朝带走了。走的时候,那位官员面不改色,步履从容。</h3><h3> 他就是当时的两广总督——叶名琛。</h3><h3><br></h3><h3> 2</h3><h3><br></h3><h3> 说叶名琛年少成名,应该是不错的。</h3><h3> 叶名琛出生在1807年,17岁就考取了贡生,获得了进入京师国子监读书的资格。叶名琛长大后并没有“泯然众人矣”,而是呈火箭式蹿升,在不到40岁的时候,就被任命为广东巡抚——相当于现在的省部级干部。</h3><h3> 不过话又说回来,在鸦片战争爆发以前,在广东当官是个肥差,但1840年之后,到广东当官,是个人尽皆知的苦差。</h3><h3> 为什么?因为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作为战败求和的结果,广州位列“五口通商”的城市之一——去了那里,就要和洋人打交道啊。</h3><h3> 然而叶名琛在这一岗位上如鱼得水,左右逢源。在各省巡抚因为与洋人打交道不利而纷纷被降职甚至罢免的年代里,叶名琛却不断立功,不断升迁,堪称那个时代的一个奇迹。</h3><h3> 靠什么呢?无非两个手段。</h3><h3> 第一个手段,就是对内杀人如麻。别看叶名琛出身书香门第,在教科书上表现得迂腐懦弱,但其实他杀起人来一点都不含糊。</h3><h3> 1854年,佛山“三合会”起义,围攻广州不果后撤退。叶名琛在此后开始大肆逮捕屠杀起义人士。</h3><h3> 当时,曾带领第一批中国儿童留洋的容闳刚刚回国到广州,他目睹了这一场大屠杀,表示难以置信:“彼两广总督叶名琛者,于此暴动发生之始,出极残暴之手段镇压之,意在摧残方茁之花,使无萌芽之患也。统计是夏所杀,凡七万五千余人。以予所知,期中强半皆无辜冤死。”</h3><h3> 容闳的住所离广州刑场很近,所以他印象深刻:“场中流血成渠,道旁无首之尸纵横遍地。盖以杀戮过众,不及掩埋。且因骤觅一辽旷之地,为大圹以容此众尸,一时颇不易得,故索任其暴露于烈日下也。时方盛夏,寒暑表在九十度或九十度以上,致刑场四围二千码以内,空气恶劣如毒雾。此累累之陈尸,最新者暴露亦已二三日。”按容闳的说法,叶名琛杀人,“不讯口供,捕得即杀,有如牛羊之入屠肆”。</h3><h3> 清朝末年,各地起义不断,广东地区尤为突出。在镇压各路起义中,叶名琛就是凭借这样的强硬手段,深得朝廷赏识。</h3><h3> 1852年,叶名琛45岁时,就做到了两广总督——大致相当于现在的广东省委书记、省军区司令员再加上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书记和广西军区司令员。</h3><h3><br></h3><h3> 3</h3><h3><br></h3><h3> 叶名琛深得赏识的另一个手段是对外的,就是对洋人“拖”字为先。</h3><h3> 经历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失败,大清帝国被迫向西方世界开通了自己5个口岸城市。期中福州、厦门、宁波、上海,都陆续在城内了领事馆,但在最早接触的广州,洋人却碰到了大阻碍。</h3><h3> 广东人在抵制洋人这件事上,非常团结。自“三元里抗英”事件之后,广东人对英国人入城开领事馆一事一直强烈抵制。</h3><h3> “拖”字诀的首倡者,是当时的两广总督耆英。1847年,耆英与英国人秘密达成条约:广东人民太剽悍,你们给我点时间,两年之后,必定按照约定让你们进城!</h3><h3> 结果英国人眼巴巴地等啊等,等到了1848年,耆英通过在京城活动,得以调离广东,拍拍屁股走人了。接着徐广缙担任两广总督,徐广缙也不触怒英国人,照例用了一个“拖”字诀。不仅如此,徐广缙还秘密召集广州各乡的团练,人数一度超过了10万人,他们经常驾小船攻击英国船只,让英国人不敢惹众怒贸然进城。</h3><h3> 拖又拖不起,打又不敢打,当时英国人只能不再提入城之事。</h3><h3> 消息传回朝廷,咸丰帝龙颜大悦:“不折一兵,不发一矢,中外绥靖,可以久安,实深嘉悦!”于是封徐广缙为一等子爵,叶名琛为一等男爵。 </h3><h3> 叶名琛是当时的广东巡抚,也就是地方二把手,在这个“拖”的过程中全程参与,出谋划策,功劳不小。</h3><h3> 1852年,徐广缙被调去镇压太平军,叶名琛接任两广总督。听说换了个总督,英国人的心思又活了。当时的香港总督,英国人包令(Bowring)再次向叶名琛提出了入城请求,被叶名琛再次婉拒。</h3><h3> 叶名琛的底气也挺足的:我的两任前任都“拖”下来了,我难道不行?但就像击鼓传花。叶名琛当时不会意识到:自己拿到的是最后一棒。(未完待续)</h3><h3> </h3><h3> ——摘自张玮先生《历史的温度》</h3><h3><br></h3><h3></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