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br></p><p>第一回 白色的卡萨布兰卡</p><p><br></p><p>地处北非的摩洛哥,在上中学地理课时就充满好奇和向往,什么卡萨布兰卡,撒哈拉,游牧民族等等。带着学生时代梦想要成真的兴奋,这场向往已久的旅行,终于在张树义教授的带领下整装待发。我们兴高采烈准备跨出国门时,天时地利具备了,人却不和谐了。国门正悄悄地向国人关上,新冠肺炎疫情爆发,而且愈发不可收拾。2020年1月28日零时,全国暂停所有团体出境游,27日晚上21点,离28日零点还有三个小时,我们已经集结在上海浦东国际机场,飞机的起飞时间是28日零点十分,机场当局已经接到命令:关闭国门,时间2月28日零时正。</p><p><br></p><p>半个多月前有关疫情的“谣言”终于变成了瑶瑶领先的预言! 是天灾还是人祸,真相总会有大白的一天,这里按下不表。</p><p><br></p><p>经过一番解释和航空公司向上级部门的请示。我们既没有旅行社安排也没有领队导游,我们只能算是集体买票的“散客”,又恰在28日零时前几个小时,利用这个”时间差”。全班人马顺利出关。飞巴黎转机到达摩洛哥的经济首都卡萨布兰卡。摩洛哥对中国护照免签,摩洛哥这个阿拉伯国家好像连国门都没有,相比较中国的机场很是简陋。海关官员千篇一律的问了一句,你是什么职业的?不等你回答完一个印章已经啪的一下盖在你护照上了,直接出关取完行李就到门口了。</p><p><br></p><p>出发前每跟我朋友说起我要去摩洛哥时,他们几乎千篇一律的会说到卡萨布兰卡。这座摩洛哥最大的城市没有什么高楼大厦,也没有立体交通,这里的人视乎也不太遵守交通规则,车水马龙你争我抢的在拥挤的马路上穿梭。倒也显示出这个城市生机勃勃景象和熙熙攘攘的繁忙。著名的迈阿密海滨大道吹拂着大西洋的海风,街边公园长凳上坐满了休闲的人,海边偶尔看到钓鱼的老人。我们全团人除了我坐东航,其他人都是法航,而恰恰这东航航班居然晚点7个小时,等我赶到卡萨布兰卡时已经是晚上,我从机场出来直接打的到位于迈阿密海滨大道上的一家叫“鼎鲜1号”的中餐馆与大家汇合,这是我到摩洛哥后的第一餐,吃的是中餐。导游说,接下来的行程是往内陆沙漠方向,途径的小城市都是吃摩洛哥餐,简称摩餐,没吃过,有点期待。</p> <p>卡萨布兰卡这座城市开始为世人所熟知,大概源自于一部奥斯卡经典电影《卡萨布兰卡》(中文译:北非谍影),这部电影我以前没有看过,来到这座城市后我在网上补了下课。和我一样很多人会以为是部谍战片,故事背景发生在二战时期德国攻入巴黎,帅气的男主角是个情报人员,后来转战来的了卡萨布兰卡,经营了一家叫里克(Rick’s café)的咖啡馆。这是一部几乎没有谍战剧情的纯爱情片,影片以简单平实的表现手法讲述了在战争背景下,男女主角真挚可贵的爱情故事。他们为了国家、民族及人民的幸福而选择投身各自的“战场”,最终天涯海角,不能比翼双飞的无奈。</p><p><br></p><p>这部电影能获得奥斯卡奖的成功之处就是其本身所折射出的价值观,即“真爱”大于“一切阻碍”,而“真爱”又小于“自由”。在真爱面前一切阻碍都不能抵挡,哪怕是婚姻。但真爱和自由相比,真爱比不上自由,何况这还是全世界人民为之奋斗的自由。重温一下斐多菲著名诗句: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这首诗作于1906年,却成了36年后真实电影里的共同价值观,引起爱好自由人民的强烈共鸣。电影已经整整影响了整整几代人,自由和民主已经也成为当今世界的普世价值。但是世界上还有一些国家的人民至今还在为争取这个基本权利在呐喊。</p><p><br></p><p>卡萨布兰卡上映于上世纪的1942年,已过去78年。但是影片中的二个经典“宝贝”流传至今。一是同名歌曲“卡萨布兰卡”,以优雅的曲调犹如我们熟知的邓丽君的歌曲代代流传至今。</p><p><br></p><p>另一个宝贝是电影里的Rick’s café里克咖啡馆,这是卡萨布兰卡必去的打卡地,我们自然不会错过。这座完全翻版电影中场景并建于2004年的咖啡馆,白色拱柱,雕刻酒吧,棕色摆设,精致的暖炉,充满殖民地时期的浪漫气息,壁炉上方的电视屏幕不间断的播放着黑白电影卡萨布兰卡,坐在壁炉前的沙发上。让人有穿越时空的感觉。</p> <p>一部成功的电影里一个场景地,可以把一个地方从默默无闻炒到一举成名天下知,并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电影“非诚勿扰”上映后让海南的鸟巢挤到爆满,让日本北海道迎来了成群结队的中国游客。可以说是一部成功影片带来的边际效应吧。</p><p><br></p><p>任何一个伊斯兰国家,每个城市最雄伟的建筑一定是清真寺。哈桑二世清真寺建于卡萨布兰卡的海边,是为了纪念摩洛哥的祖先从阿拉伯通过海上来到摩洛哥这片土地。非常雄伟,是世界上第三大清真寺,分主体大殿和露天广场两部分,洁白的粉色花岗岩墙壁精雕细琢,殿内外回廊玉柱气宇轩昂。主体大殿内可容纳2.5万名穆斯林祈祷,广场上可以容纳8万名穆斯林同时礼拜。不可思议的可以容纳十万人同时祈祷。比上海八万人体育场容纳的人还多,所不同的是清真寺中间不需要场地或舞台,要的只是几个高音喇叭。所有空间非常平整,大家并肩席地而坐。伊斯兰教强调平等,就连男人如果娶了多个老婆也要平等对待。不管你是开奔驰来的,还是做乞丐的进来,在真主安拉面前一概肩并肩的坐在一起祈祷。全世界的清真寺只有一个朝向,就是伊斯兰教的圣地 --- 沙特麦加方向。</p> <h3>宗教信仰的力量是无以复加的,是信奉者的的精神支柱。麦加是一个有条件的穆斯林一生一定要去一次的地方。中国的藏传佛教同样也是,一个信徒一生必去一次布达拉宫。几年前我沿着318国道从成都开车去拉萨路上,在崎岖的山路上不时可以看到虔诚的佛教徒每三步五体投地一跪拜,朝着他们心目中的圣地 --- 布达拉宫。如同穆斯林教徒朝向他们的麦加圣地如出一辙。如果路上遇到不辛罹难的朝觐者,他们会拔下他们一颗牙子带到布达拉宫,去镶嵌在宫内的红布覆盖的柱子上,完成藏民们对来世美好生活的祈求。每个宗教的教义都是劝人为善,平等互助,和平等等。而历史上的战争却又是和宗教有关,人类有了宗教就有了信仰,但是为了信仰又有了战争。以色列耶路撒冷是世界三大宗教的发源地,二千多年来为了土地为了生存,也为了信仰至今还在争斗中。即便在同一个伊斯兰教中的什叶派和逊尼派在中东至今打的不可开交。这大概就是人类的进步史不可避免的战争吧。</h3><h3><br></h3><h3>摩洛哥人似乎对颜色情有独钟,是祖先柏柏人留在基因里的 “绘画艺术”才能。每座城市都会被摩洛哥人披上标志性的绚丽的颜色。卡萨布兰卡位于摩洛哥中部西海岸,西临大西洋。是摩洛哥的经济首都,也是金融中心。在阿拉伯语里,"达尔贝达"意为"白色的房子"。那么这座城市的颜色不说你也知道了,白色。色如其名,整座城市的建筑一眼望去为白颜色,就连褐色峭壁下阿拉伯渔民的住宅也呈现白颜色,与辽阔蔚蓝的大西洋交相辉映,构成一幅淡雅多姿的景象。</h3> <h3><br></h3><h3><br></h3><h3>第二回 红色的马拉喀什</h3><h3><br></h3><h3>从卡萨布兰卡出发往南偏东方向三个小时的车程就到了马拉喀什了。一路上大自然把大地的颜色由灰白色渐渐“染”变成了土黄色,摩洛哥的南面是撒哈拉大沙漠,越往南土地就越沙漠化,颜色也变成红黄的沙漠色了。相映成趣的马拉喀什被称为红色之城,柏柏尔语意思是“上帝的故乡”。视乎摩洛哥人把城市建筑物的颜色变成了适应环境的保护色了。实质是柏柏尔人就地取材采用赭红色岩石砌成城墙和房子,迄今基本保存完好。</h3><h3><br></h3><h3>马拉喀什有三个看点,老城,新城,不眠广场。</h3><h3><br></h3><h3>几乎所有摩洛哥城市都有新城和老城并存。新城的建筑风格偏向西班牙的欧式风格。还是说说老城吧,像迷宫一样蜿蜒曲折纵横交错的街巷,道路狭窄。听着商贩的吆喝,除用来快递的马车驴车手推车,任何现代交通工具是开不进去。有点像80年代前上海虹口区的虹镇老街等各色弄堂,邻里之间都互相熟悉。</h3><h3><br></h3><h3>马拉喀什有摩洛哥最大的柏柏尔人露天市场,一个有一千年历史的自由市场。是马拉喀什市繁荣的象征,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也是整个非洲最繁忙的广场,称之为不眠广场。顾名思义,是一个白天黑夜都繁忙的集市。傍晚走近集市一眼望去灯火辉煌人头簇拥,先闻到的是一股马粪的味道,成排的马车在等待游客。广场内一排排错落有致的摊位,售卖着各种日用品,各种杂货,各种小吃从烤羊肉到煮蜗牛更是美味处处有。一千零一夜故事里算命、跳舞、耍蛇的因有尽有。只要你好奇地举起手机一拍照,他们就有收入了,有一个眼疾手快的人会把你从人堆里揪出来,乖乖交钱吧。因为他们相信你用相机把他们的“灵魂”给拍走了,需要你用钱去赎回。这可不是个冷笑话哦。</h3> <h3>不眠广场</h3> <h3>马拉喀什有个旅游景点叫“阿里人家”集餐饮和表演与一体。晚上吃摩洛哥特色的摩餐。我在上海衡山路上有一家叫“一千零一夜”的阿拉伯餐厅去吃过后,就没有再去第二次了。到了摩洛哥后发现上海的阿拉伯餐还挺真宗的,因为味道和现在吃到的摩餐没什么变化,还是吃不惯,所以可以认定上海的阿餐是真宗的。</h3><h3><br></h3><h3>正宗的摩洛哥料理一定是放在一种名叫塔吉锅里烹饪的。这玩意有点像中国的气锅,但锅底又没有洞可以让蒸气上来,沙漠里游牧部落缺的是水,我想他们的烹饪方式不会用水蒸的。有点怪诞三角圆锥的造型高盖帽是它的特点,因为透气不透水使得蒸气循环上升,最大限度地减少水分流失。只需少许水,水汽就会均匀地滴落在食材上,可以最大程度地保持食物的原汁原味和营养。人类的祖先不管在怎样的环境下都会创造出因地制宜的烹饪方式和器具。服务员把比园桌面小一圈沉甸甸的塔吉锅端上桌后打开三角圆锥型高盖帽,锅里面盛着一只小羊,类似于广东人的烤乳猪。顿时带有阿拉伯特殊香料的味道扑鼻而来,皮脆肉嫩。在杯盏交错之际,盛装的阿拉伯女人开始围着桌子跳起的阿拉伯舞蹈助兴。</h3> <h3>离开国内已经第四天了,当我们沉浸在摩洛哥阳光明媚欢旅之际。国内疫情平行的在我们的行程在同一时间轴上。坏消息继踵而至。确诊人数死亡人数每天刷新,封城封路封小区。口罩断货,日、韩、澳、欧,只要中国人多的地方口罩全部断供。没有疫情的摩洛哥社会也通过新闻知道了中国发生的疫情,个别摩洛哥老百姓开始有意无意的警觉起中国人来了。社会上没有人戴口罩,我们也不需要戴口罩。因为国外口罩是给病人戴的,是为了防止将病菌传播给别人,如果我们戴了会被误认为我们是带病毒之人。买口罩却成了我们购买的任务,国内人抱怨买不到口罩,我们都想买点带回国。晚上吃饭的餐馆门口正好有一家小药房,我进去问了后还真有,是医用口罩,一盒50个,才45迪拉姆,约35元人民币,大概是世界上最便宜的口罩了。当我们其他伙伴闻讯再去买的时候,没货了。原来摩洛哥的药房普遍不大,摩洛哥人买口罩基本上是一个一个买的,药房的库存也就二盒,我买走一盒后就断货了。接下来的日子里,只要路过药房,我们都会进去,买几盒算几盒,越往后就越贵。可能是中国人在行动了,药房也涨价了,等我们走的前一天价格已经涨到80迪拉姆了。只要中国人口渴,全世界的井都会枯了。<br></h3> <h3><br></h3><h3>第三回 “影视基地”瓦尔扎扎特和鬼斧神工的托德拉峡谷<br></h3><h3><br></h3><h3>在摩洛哥沙漠中有个叫瓦尔扎扎特的地方,很多人没听说过,是摩洛哥人引以为豪的沙漠中的绿洲。土红色的山坡上密密麻麻用赤土泥砖切成的民居村落,构筑成了庞大的防御工事。是柏柏尔人抵御阿拉伯人的入侵而建,依山临水成为天然的屏障。这座古老的沙漠城市已成为北非最大的影视基地,集自然、历史、人文、艺术一身,电影《埃及艳后》、《角斗士》、《夺宝奇兵》、《速度与激情》、《碟中谍》等十多部好莱坞经典影片拍摄地,红极一时的国产片《红海行动》也在此取景。这里的阿拉伯建筑风采,独特的地貌结构。被了好莱坞导演们青睐后便名声大操,是来摩洛哥旅游必到的网红打卡地。正如电影里的卡萨布兰卡和里克咖啡馆一样,把一个地方从默默无闻的取景地炒到一举成名天下知,世界各地的游客络绎不绝,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h3> <h3>摩洛哥之行的重头戏是撒哈拉大沙漠。从瓦尔扎扎特出发,一路往东偏西方向行进。必会经过一处被自然界鬼斧神工塑造出来的托德拉峡谷。远看像一座高耸入云的红色大石头被斧头从中间劈开,形成几乎垂直的悬崖峭壁。从军事上讲谁掌握这里的隘口,就掐住了东西交通要道。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最窄处只有十来米,是一道绝佳的天然屏障,易守难攻。峡谷内被太阳晒到阳面的热和背着阳光的阴面的冷,有着很大的温差,这是整个摩洛哥内陆的气候特征,昼夜温差较大。</h3> <h3>摩洛哥虽然在非洲,但离我们印象中的黑非洲相距甚远。原住民柏柏尔人的祖先从海上来自于阿拉伯,整个国家基本上没有我们印象中的黑人,语言不是黑非洲通用的斯瓦西里语而是讲阿拉伯语和法语,气候地中海干燥的气候,没有非洲大陆的酷热。托德拉峡谷峡谷里有贩卖各种阿拉伯围巾的摊贩,我们每人只花了30-40元人民币就买了一条阿拉伯风格围巾。我买了条蓝色的,并让卖货小哥帮我围成只露出二只眼睛阿拉伯特色盘头围巾,带上墨镜。朋友开玩笑说,如果再配上一把AK47站在皮卡上面,估计会把美军无人机给引来呢,哈哈。</h3> <h3><br></h3><h3>第四回 浩瀚无垠的撒哈拉大沙漠<br></h3><h3><br></h3><h3>中国人在地理课上都听说过撒哈拉大沙漠,但去过的应该不会太多。沙漠有多大面积呢?这里来科普一下,中国国土面积是960万平方公里,撒哈拉大沙漠的面积达906万平方公里。大沙漠形成于约250万年前,位于非洲北部,横跨所有非洲北部的国家。该地区气候条件非常恶劣,堪称是地球上最不适合生物生存的地方之一。如果从北到南跨过广袤无垠人烟稀少的大沙漠,你会发现撒哈拉以南才是我们印象中的非洲黑人世界。</h3><h3><br></h3><h3>国人认识撒哈拉大沙漠也有是从台湾知名女作家三毛的作品中了解到的。三毛热爱旅游,写下了脍炙人口的《撒哈拉的故事》:每想你一次,天上飘落一粒沙,从此形成了撒哈拉。三毛和荷西的爱情仿佛是撒哈拉沙漠上的一片绿洲。天地茫茫满是沙粒,白天的灼热和午夜的奇冷,三毛用她的笔道出了生命的冷暖。然而寂寞沙洲冷,三毛在她自杀前几天,对在医院照顾她的护士说:我已曾经拥有异常丰富的人生。这里三毛用的是过去式“曾经”,暗示着她的生命已经是“曾经”的了。抑郁症结束了她49年的人生,带着未了的情缘去追随12年前先她而去的荷西了。</h3><h3><br></h3><h3>骆驼是自古以来沙漠中的唯一交通工具。干燥缺水的沙漠,也只有长着四个胃的骆驼可以在沙漠中长途跋涉。我们时间有限,基本上属于体验骑未能进入沙漠深处探险。耳边响起驼铃声成为了现实,日落余晖形成驼队的倒影,相映成趣骆队留下的印迹是大自然赏赐给我们的最佳摄影作品。也是人的一生一定要去一次的地方。</h3><h3><br></h3><h3>我们盘坐在沙漠高处,凝望着渐渐西下的太阳,欣赏着天空由红亮变暗红再到繁星下红色的沙洲,大地由热变冷。真切体会到三毛隐居在撒哈拉沙漠中的感受:“日落将沙漠染成鲜红的血色,。。。。 大地转化为一片诗意的苍凉”。</h3><h3><br></h3><h3>夜晚,我们入住在梅祖卡的沙漠酒店,是一家完全被沙漠包围的酒店。酒店分二部分,一部分是沙漠风情酒店,另一部分是搭建在沙漠中的帐篷酒店。寂静的夜晚,站在沙漠上,仰望浩繁的星空,感叹着大自然的壮观和人类的渺小。记得几年前去北极看北极光,漆黑的夜晚,在一望无际的大奴湖冰面上,自驾四驱车一路往北远离人间烟火,站在寒冷的冰面上,仰望星空欣赏着绚丽多彩的北极光。而如今站在沙漠上,同样是一望无际的星空,虽然地处地球的二端,但是人类只有一个地球。保护生态、保护人类的家园、保护我们的子孙后代已经是刻不容缓了。</h3> <h3><br></h3><h3>第五回 古朴典雅的黄色之古城 菲斯</h3><h3><br></h3><h3>沙漠是黄色的,摩洛哥菲斯古城色彩也如同沙漠的色彩。这是一个古老的阿拉伯色彩浓厚的城市,同样分成古城和新城二部分。古城是一个有一千年历史还在正常运作中的中世纪伊斯兰古城。九千多条街道交错密布,宛如迷宫,堪称世界上最大的步行街。狭窄的街巷里充斥着摊贩们的叫卖声,手工品作坊的敲打声,送货的马蹄声。有一种时光倒流穿越回到中世纪的生活环境。如果没有向导带路绝对会迷失在这有着2万多家各式各样店铺的街巷之中。热闹非凡的街巷中,各种商品应有尽有,最出名的要数皮革制品,陶艺制品和金属工艺品,这些全部出自精湛的手工出品。</h3><h3><br></h3><h3>费斯古城的皮革业很有名。但是有名的不是做成的各种皮包,而是把剥下来的羊皮牛皮变成皮革用古老方法制作的过程。古城里最具“色彩”的景点就是皮革染坊。染坊特点就是以“臭”致胜,是菲斯人用古老的方法把牛皮羊皮在大染缸里浸泡、发酵、染色后制成皮革。制作过程中会散发出极具刺激性的味道在迂回曲折的小巷迷宫中,只要循着臭味去找,你定能找着这个大染坊。为了防臭,每人会拿一枝薄荷叶来冲淡染缸里散发的臭味。菲斯是世界上极少仍保持传统染色方法的地区,保留着百年前传统搓揉及风干的手工染制皮革作坊,出产的皮革质料特别柔软上乘,早已风靡全球,可以说臭名远播,吸引着来自各地的游客来参观选购各种价廉物美的皮革制品。</h3> <p>菲斯是北非历史上第一坐伊斯兰教的城市,宗教气息浓厚。古城入口有个伊斯兰风格的城门,古城的巷子里坐落着一个古兰经学院,还碰巧遇到夹杂在商铺之间正在上课的古兰经幼儿园,孩子们的书桌上并没有书,估计学龄前的小孩还不识字。就像我们国内家长给儿童背诵唐诗一样,在老师带领下齐声诵读古兰经呢。</p><p><br></p><p>古城里一个有趣的地方,就是浴室。可能是水资源宝贵吧,摩洛哥到处可以找到类似于国内的公共澡堂。浴室也是夹杂在各种店铺之间,据说阿拉伯人很爱干净,洗澡的次数反映一个人,特别是女人的社会地位。记得在阿联酋旅游时,当地人告诉我说,如何鉴别谁家富有,就看他家院子里有多少颗树。在水比油贵的国家,种树需要花很多钱来浇灌。我猜想在摩洛哥大概是有钱就可以买水,有水就可以洗澡的逻辑吧。公共澡堂还有个有趣的地方是,不分男女澡堂,实行男女分时段开放,如早上7点到午12点男人洗澡的时间段,下午1点到5点开放给女人。</p><p><br></p><p>菲斯老城真不愧被评为世界文化遗产。古老的建筑和现代的生活和谐相处,狭窄的街道没有被拓宽,老旧的建筑也没有被拆迁,与“现代”社会不和谐城市布局也没有被改造。社会要发展,城市要现代化,如果不加保护和保留的拆迁。我们今天拆掉的不仅是老城的建筑,连同传统的邻里文化,传统的手工作坊,便捷的生活方式,及对历史的眷恋也一同被埋葬了。今天被我们拆掉的历史建筑也许正是明天我们的旅游景点,值得我们深思和借鉴。</p> <h3><br></h3><h3>第六回 蓝色的舍夫沙万</h3><h3><br></h3><h3>太美丽,太赞了,太干净了。。。 </h3><h3><br></h3><h3>一连串的赞叹词来形容这座古城一点都不为过,这就是浪漫旖旎的蓝色之城:舍夫沙万。</h3><h3><br></h3><h3>与菲斯古城的街巷繁华商业相比,舍夫沙万多了一份蓝色的宁静,多了一份浓浓的色彩。与菲斯平坦的街道相比,舍夫沙万建筑在丘陵之上,错落有致拾阶而上,时而仰望和蓝色建筑浑为一体的蓝天,时而俯瞰油画般的蓝色千家万户。</h3><h3><br></h3><h3>蓝色,来自于地中海的蓝,蓝色能让人感受到宁静。世界上还有一座蓝白相间的城市,就是希腊的圣托里尼,我没有去过,只是从图片上感觉到,圣托里尼是海边城市。而舍夫沙万是沙漠里的山城,舍夫沙万用蓝色作为城市建筑的主色调。她的美,在小巷深处,走近看是各种蓝。土蓝、湖蓝、浅蓝、深蓝、天蓝、宝石蓝等等,你能讲出多少蓝,这里就有多少蓝。每条小巷让我们留恋忘返,到处都是留念取景的场地,每一个角落,都会给你惊喜。后来才知道路面上的颜色还有指示牌的含义呢,如石板路未漆上任何色彩,就表示可以通行。石板路的颜色跟墙壁一样淡蓝或漆成白色,则表示此路不通,或者是私家道路,真是涨知识了。</h3><h3><br></h3> <p>舍夫沙万还是个名副其实的猫城,这是一个有趣的景象。整个摩洛哥很少见狗,除了偶尔看到街上几只营养不良的流浪狗外,没有看到有人遛狗的情景。穆斯林视猫为吉祥物,特别爱猫,猫和人完全和谐相处,流浪猫和家猫同等待遇。传说伊斯兰教的先知默罕默德有一天在睡觉的时候,一只流浪猫跑过来睡在他身边。当他醒来要离开时,发现这只猫正压着他的长袍睡的正酣呢,为了不惊扰这只猫的睡觉,默罕默德拿出随身携带的小刀,割断了自己长袍的一角离开。先知的举动是言传身教的教义,影响了整个穆斯林世界,从土耳其到埃及人们敬猫爱猫如出一辙。没有人知道舍夫沙万到底有多少只猫。各种蓝色的街道到处可以见到和蓝色非常相衬的猫咪。有坐在以海蓝色为背景的楼梯上的猫,有在天空蓝大门前舔毛清洁自己的猫,有悠闲躺地晒着太阳的猫,有升着脖子在蓝色窗户外喵喵待食的猫。我们还看到一户人家门口一个纸盒里躺着一只母猫和二只刚出生偎依在母猫身边眼睛还没有睁开的小猫咪。这里的猫咪无论身处何处,它们的各种姿态放在任何一个蓝色背景下都像一幅色彩艳丽的油画。</p><p><br></p><p>舍夫沙万人也非常热情友好,生活在这里的人有着满满的幸福感。沙漠的热和舍夫沙万色彩的冷,是伊斯兰教将自然和人文的奇妙融合。</p><p><br></p> <h3>有人的地方就有中国人,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中国餐馆。在古城里拐弯抹角的地方我们竟然也见到一家中国餐馆,蓝色的大门上挂着一块告示牌上面写着:爱心提示,为了您和他人的健康,请进店用餐的中国游客主动出示护照。凡湖北籍的同胞,我们将免费为您提供餐点外带,感谢您的配合。武汉加油,中国加油。意思就是如果你来自湖北,他们店会提供一客免费的盖浇饭打包,让你带回酒店去吃。看来发生在国内的疫情已经影响到远在摩洛哥的生意了,用中文写当然是给中国游客看,告诉中国人进来用餐吧,我们这里没有湖北籍的客人。可谓用心良苦,不过也值得点赞。</h3> <h3>张树义教授</h3> <h3>白色之城 丹吉尔</h3><h3><br></h3><h3>离开舍夫沙万就直奔摩洛哥最北部的城市丹吉尔。这是一坐白色的海边城市,城市干净漂亮,颇有欧洲西班牙城市风格。与西班牙南部城市马拉加隔海相望,碰巧的是去年我去过西班牙南部港口城市马拉加,从马拉加海边望着南面的摩洛哥。不到一年的时间换了个位置,在丹吉尔海边北望西班牙了。中间隔着直布罗陀海峡,最窄处只有13公里。是非洲大陆偷渡欧洲向往“美好生活”的最佳的出发地,也是毒品流向欧洲的集散地。这二种生意是丹吉尔最活跃的地下经济。</h3><h3><br></h3><h3>丹吉尔的旅游景点不多,我们就去了一个大西洋海边的“非洲洞”,这个奇怪的洞穴,是千百年来海浪冲击岩石自然形成的。当地人称之为“大力神洞”或“非洲洞”。洞不算大,进入洞口后豁然开朗,是个溶洞。但令人称奇的是,从里向外望洞穴的洞口竟酷似一幅非洲地图,故而得名“非洲洞”。非洲洞已成为丹吉尔的一大自然景观。</h3> <p>“大家好,我已登机了。。。” 这是给我们团队的道别留言。这次有幸地加入张教授的团队来到摩洛哥,有缘认识了各位朋友,更是亲身体验到了导游顺顺的所说的:一个有素质的团队。短短十一天的行程,度过了一个充满互助、和谐、民主、知识和乐趣的旅程。有句话说的好 ”人生旅途不在乎目的地,而是在乎旅途中和你一起欣赏风景的人”。</p><p> </p><p>任毛毛</p><p>于墨尔本</p>